定安人,你們知道這些本地的禮儀文化嗎?

在定安,

相信很多人的童年

都聽過一句話,

“三歲看到老”

指的就是兒時養成的習慣往往會伴隨終身!

定安,自古以來山靈水秀,人傑地靈。

其歷史可以追溯上千年,

在這片土地的孕育下,

曾出現過張嶽崧、王弘誨、王映鬥等一批影響深遠的歷史名人。

樸實的民風也是這裡的一大亮點,

定安的禮儀文化!

定安人,你们知道这些本地的礼仪文化吗?

定安人注重傳承中原漢族文化,自小便接受禮儀教育。家庭中的長輩公、婆、父、母就是禮儀教育的教師,最先教導的是稱謂和禮節。

定安人,你们知道这些本地的礼仪文化吗?

自稱

對父母輩自稱為“子”,對公婆或對同輩大齡的哥、嫂、姐、姐夫等自稱“孥”(衍化為“儂”)。

招呼

父母教示孩子見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好,俗稱要“問人”。“問人”時,常有稱輩不準的時候,對此,父母總是啟發:不怕稱不準,只怕你不問。

稱謂

定安縣有一整套民間通俗稱謂。對老者男性稱“公”,女性稱“婆”,更老者稱“祖”或“公祖”、“婆祖”。對大伯(比父親年長者)稱“伯爹”,伯母(或比父親年長的女性)稱“伯姩”。對叔稱“爹”,對嬸稱“姩”。稱父之姐為“姆”(屬借用字),父之姐夫稱“姆爹”,母之姐及姐夫亦同。父之妹稱“mài”,妹丈稱“姑爹”,母之妹也稱“mài”,妹丈稱“姨爹”,通稱“丈爹”。母之兄稱“伯爹”,伯母稱“伯姩”,母之弟弟稱“舅爹”,舅媽稱“妗姩”。

義認父母

舊時信仰命理的人認為孩兒命相與父母“相剋”或不“相生”,必須認義父、義母。認親關係確定後,父母第一次上門認親時必定要“做粑”(餈粑),義父母將粑分贈四鄰,讓大家都明白雙方關係。此後雙方都互相來往。年中兩大節日(春節、端陽節),義子必給義父母送上禮品,禮品有雞或豬肉,尤以豬腳為多。

義結同庚

如夫婦只生一男,或歷代單傳(俗稱“單根獨苗”)時,父母則為孩兒物色對象,義結同庚(俗稱“老童”)。傳統信俗認為通過結拜和義認,可為孩子增添親情夥伴,可以相互依靠,不覺得孤單,有助於孩子的平安成長。

義結同年

這是定安民間女孩子義結伴侶的俗稱。一般是兩個女孩子之間志氣相投、年齡相同並取得父母許可,便可義結同年。同年的關係認定後,雙方家庭互相來往,互相幫助。出嫁後,這種關係繼續帶至婆家,雙方的孃家也保留女兒的這份義結之情。

義認女兒

沒有生育女兒的家庭,父母總有一種缺憾,因而義認乾女兒,使得“有男有女”。乾女兒應盡其傳統中的孝道。在定定安民間風俗中父母辭世時,要由出嫁的女兒回孃家來“走七”,傳說通過女兒的“走七”可將家庭的“衰氣”帶走丟散於歸家的途中這是男兒代替不了的事。

恩養螟蛉

定安有收養他人子女的習俗,收養螟蛉之男孩稱養子,女孩稱養女。沒有生育子女的家庭和有兒有女的家庭同樣可以收養。

過繼

舊時,香火承繼觀念在定安較受重視。如沒男孩,則以兄之次房或三房之子過繼,過繼之子被視為弟之“嗣子”。嗣子繼承叔父的一切財產並履行兒輩的義務。

入贅

入贅,即男“嫁”到女家成親。入贅的男人過門後可在岳丈家過戶立籍,生兒育女。

現在都知道定安的傳統禮儀了吧!

讓我們傳承這些文明禮儀,

為建設更美好的定安攜手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