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军队行军作战的军粮都有哪些?

驻足小站看历史

(粟米)

春秋战国时期,古代的军粮可供选择的很少,想做为军粮的作物必须在民间广泛种植且国家有充足的库存才能做为军粮。其中粟米是当时广泛种植的农作物,距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现在人们把比较细的粮食统称为粟。虽然当时已经有了大米可供食用,但是大米属于比较昂贵的食物,只有当时的大夫、诸侯可以消费的起,军队的主要粮草仍然是粟米,并且粟米的保质期更长,是大米的2倍,非常适合当作边疆驻军的储备。

(军马所吃的精粮消耗是士兵的6倍)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做为古代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马,很多人通过看电视剧都以为军马只要在有草的地方就可以了,不需要额外消耗军粮。其实军马如果想要保证作战时体力的充沛、有爆发力,吃野草是远远无法满足的。在古代军马吃的是跟人一样的精粮,比如汉代的军马吃的就是粟米,一匹军马一天的口粮是6个士兵的总量,所以说在古代没有天然牧马场的情况下,想养一支骑兵是非常消耗国力的。

(馒头)

到了东汉末年,军粮的种类就已经很丰富了。比如北方的曹操、袁绍就多以黍米、小麦做为军粮;江东的孙权则以稻米做为军粮。在诸葛亮北伐时,曾出现过司马懿统领魏国大军坚守不出,蜀军粮草难以为继,于是就有了诸葛亮用记抢割魏国几千亩麦地的事例。而在诸葛亮平定南方孟获造反时,小麦粉制成的馒头被传为诸葛亮首创。

(烧饼)

除了这些主食,古代军队中也出现了一些别的杂食,但是普及率并不高,比如汉朝时出现的烧饼,一般时士兵私人购买携带。而到了唐宋年间,烧饼来说大规模普及军队,到了明朝时军用烧饼的发现更近一步,做成圆饼,炭火烤制,酥脆咸香,并且经过脱水压榨,具备了现代压缩饼干的特征。


军情解析

阙兴明

古人常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里的“草”就是军马所要吃的草料,相当于近现代军队中武器装备所用的燃油;而“粮”自然就是指军粮了。
中国古代军队的行军作战主要靠人力,那时是冷兵器时期,将士们征讨四方或守卫边疆都是要大量消耗体力的,自然就得填饱肚子。因此,军粮的供应在后勤补给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至于军粮的种类,就不像现在的那些压缩饼干、军用罐头那么考究了,也就是根据地域的不同,有什么就吃什么。就以汉末及三国时期为例,像北方的袁绍及曹操政权,他们的势力范围与士兵主要来源都在北方,就自然以黍(小米)、麦这些为主了。比如曹操在攻打袁术时军粮吃紧,就借粮官王垕之头稳定军心。而这位悲摧的王垕所背负的罪名就是用小斛给伙房里分发了黍米(当然是曹操故意为之);而南方的孙权军团因地处鱼米之乡,他们的军粮就是稻米为主了;当然蜀汉的刘备军团也是以稻米为主

另外,古代大军征战四方,除了从后方带来的补给,也常常在用兵之地抢粮。比如诸葛亮五出岐山,在垅上跟魏将张郃对峙时,就指使姜维、魏延他们妆神弄鬼,将张郃大军预作军粮的几千亩麦地割了个精光。

再如北方少数民族,他们的官兵吃惯了肉,就以马肉牛肉做成的肉干为主要军粮了,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就是如此。当然,蒙古大军在攻略中原时,也是抢到什么吃什么。这些在金庸《射雕英雄传》里面就有所描写,虽然是小说,但有史学功底的作者也是写得比较合符情理的。

最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后勤补给断绝,连抢也抢不到了之时,那么就只有杀军马为食了。不过另有恐怖的史学记载,在官兵饿极了的情况下也有拿人肉为食的。据史学家考证,明末起义军张献忠的军队就是这样一支残暴之师。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军队吃什么军粮都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并无一定之规。

大国策

说起咱中国历朝历代最有名的军粮最有名的一个是“光饼”一个就是“两脚羊”。前者是带有浓浓的爱国抗倭的光荣称谓,而后者就是咱汉家男儿的耻辱史。



先说说“光饼”:光饼的历史,还得从戚继光抗倭说起。据福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连日阴雨,军中不能开伙,戚继光便下令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后来,这小饼流入民间,不但普遍食用,而且还成为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后人感激戚继光,便把这种小饼叫作“继光饼”。这种叫法如今福安等地依然保持着。

“两脚羊”的叫法是在五胡乱华时期:五胡中的羯(jié)族是历史上有名的“食人恶魔”,史书记载羯族行军作战从不携带粮草,专门掳掠汉族女子作为军粮,羯族叫做“两脚羊”,意思是用两只脚走路像绵羊一样被驱赶的奴隶和牲畜,夜间供士兵奸淫,白天则宰杀烹食。 到冉闵灭羯赵的时候,中原汉人由西晋时大概2000万大概只剩下400万,冉闵(杀胡令的颁布者)解放邺都后一次解救被掠夺汉族少女就达20万。这些汉族女子是被羯族人当作“两脚羊”来饲养的家畜,随时随地被奸淫,也可能随时随地被宰杀烹食。


注杀胡令:两晋时期,五胡乱华,胡人视汉人为猪狗,称汉人为“羊”,不仅大肆杀戮,还烤而食之。后赵大将冉闵发布了让汉人崛起反抗的杀胡令,才让汉人的血脉得以保存。“杀胡令”是冉闵最为著名的政令,此令共分三道。

第一道“杀胡令”:号称“内外六夷,敢称兵器者斩之”,也就是说:所有敢拿兵器的胡人都要杀。

第二道“杀胡令”:与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


第三道“杀胡令”:所有汉人,凡是斩一个胡人,凭人头加官晋爵。


董哥历史

  • 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孙武圣在所著《孙子兵法》的开篇也提出,“兵者,
    国之大事,不可不察”。将这两层意思合并,足以看出军粮在古代军事后勤乃至战争成败、
    国家兴衰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那么,古人是如何处理这一“存亡大计”的?当时的军粮包括哪
    些类型?又是怎样制作的?且让我们从浩繁历史画卷中一探究竟吧。
    小米当家
    今人往往用“小米加步枪”形容战时条件之艰苦,殊不知,这种不起眼的,甚至有些寒酸
    的“粗粮”,却稳居古代军粮“头把交椅”达千年之久。为什么偏偏是小米呢?这与古人的活动
    范围密切相关。隋唐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黄河流域,而当地恰是粟米的传统主

    产区。约6000 年前,粟开始在中原一带大面积推广,到了商朝,粟已成为北方农耕民族的
    主食,关于这一点,出土的甲骨文中曾有明确记载。
    众所周知,只有一种作物在民间广泛种植且达到盈余状态时,这种粮食才可能成为军粮。
    而从先秦至隋唐年间,粟米是最符合这一条件的粮食品种。而大米由于受当时生产条件限制,
    尚未实现大量种植。据记载,秦汉时期,1 斗米的价钱可以买2.5 斗粟,吃大米在那年头绝
    对是“很奢侈的事情”。古代粟米产量究竞多少呢?史载,战国魏李悝变法时,在什一税(编
    者注:缴纳亩产量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条件下,5 口之家耕耘百亩农田,每年可产粟95
    石,余有45 石,折合成现代计量单位,亩产约79.41 斤,已达到建国时的60%,这在2000
    多年前实属不易。
    正是有了充足的余粮,战国和秦汉时期,动辄数十万人马云集的大兵团作战才可能成为
    现实。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国将所存粟米分黄、白、青3 项分类收藏,栎阳仓储
    粮以2 万石为1 积堆放,咸阳仓则扩至1O 万石1 积堆放。这些堆积如山的粟米,无意是秦

    削平宇内、一统华夏的重要资本。到了汉代,粟米更是得到了大规模推广种植。景帝时期的
    政治家晁错所著《论贵粟疏》一文中,对粟米的战略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如“带甲百万,
    而亡粟,弗能守也”“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虽然这里的“粟”已成为粮食的统称,但
    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汉代粟米生产的重要性。
    汉朝曾长期与匈奴争锋北疆,而为了做好战争准备,西汉历代经治者采取了很多措施,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筹粮和养马。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文帝就曾采纳晁错“以爵位换粮
    草”之言,为边防部队筹到了“足支五岁”的军粮。官兵口粮还好办,真正要命的其实是战马
    的饲养问题。在一些古装影视剧中,常能看到军马在厩中吃草的镜头。实际上,汉匈战争初
    期,汉军战马吃的精饲料可都是粟米,因为这样才能保证马匹体力充沛。那么,战马的肚皮
    有多大呢?《汉书•赵充国传》说得明白:“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盐铁论》也
    提到“一马伏枥,当中家六口之食,亡丁男一人。”1 匹战马就要吃掉至少6 人的口粮,而汉

    武帝初期,国家已拥有官马40 万匹以上,其粟米消耗量之巨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一直延续
    到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汗血宝马的优良牧草——苜蓿后才有所缓解。
    此外,粟米在军中长盛不衰还得益于其良好的存储性。考古人员在发掘隋代含嘉仓遗址
    时发现,其中1 处粮窖中竟保存有已经炭化的谷子(粟)50 万斤,这应当是尚未来得及消
    耗的余粮。而据唐代文献记载,积粟可藏9 年,稻米只能藏5 年。粟米的保质期几乎是稻米
    的2 倍,实际上粟米贮藏时间可能更长。据《旧唐书•马周列传》记载,直到隋灭亡20 年后
    的唐贞观11 年,前者留下的长安府库仍未用尽。粟米的这一优点在军事上意义重大,毕竟
    古代运输条件落后,边远地区驻军难免遭遇长期无法补给的情况。
  • 融360


    2018-05-12 12:41
    广告
    重要通知,您的5万已到账,立即查收
    融360

    查看详情

  • 10
    2014-4-11

    操作

    麦稻反超尽管从秦汉至隋唐,小米一直是军队的“当家饭”,但其并非全国性的粮食作物,只是受当时中华文明的政治中心、军事重心、生产力水平、政府引导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粟米才牢牢占据了军中主食的地位。随着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南移,小麦和水稻产区不断扩大,大米白面逐渐取代粟米而成为军粮首选。唐初以前,北方地区的小麦和粟相比,仍处于次要地位,征收赋税时甚至被归入“杂粮”之列。但自唐中期以后,小麦种植范围由东向西、向南迅速拓展,到明末,北方百姓的饭桌上已是“小麦居半”。而在南方,经过历朝历代的开发,至隋唐时,江南的生产力水平已有长足进步。南方双季稻在唐代就已普遍种植,还出现了稻麦轮作复种的1 年2 熟制。此后,大量稻谷北运,和小麦一起成为后世军粮的主体。有意思的是,麦稻制品的普及速度,除受耕作技术、自然条件制约外,还与南北方独特的饮食习惯紧密相关,而习惯有时是很“顽固”的。据学者曾雄生介绍,古人加工主食多采取蒸煮之法,即将粟米或大米制成米饭或粥食用,但用这招做出的“麦饭”无论对于吃惯小米的北方人,还是吃惯大米的南方人而言,都是难以下咽的。古籍中就曾有过南北朝齐梁交战时,南方人组成的梁军因吃“麦饭”导致士气不振、战斗力下降的记载,而梁军后来转败为胜的诀窍也很简单——大米饭外加炖鸭肉。或许有人会问,为啥不把小麦磨成面粉呢?这还真怪不得古人。据考证,直到南宋时期,许多地区出产的小麦仍“软泥少味”“黏齿不可食”,显然不适合加工成面食。但随着品种的改良和面粉加工技术的进步,火头军们“开发”出了越来越多可口、美味的麦类军粮,并留下不少有趣的典故。像今天人们广为食用的馒头,当初就是在军中诞生的。据说,当年诸葛亮平定南疆叛乱回师途中,经过泸水时,为平复水中的怨气,又不愿取人头献祭,就让厨师用面粉做成人头的形状丢进河里,从此便有了馒头这一食品。再如锅盔,据河南《武陟县志》记载,三国时关羽领兵镇守博望,正值秋旱缺水,难以为炊,军心浮动,关羽飞马派人向诸葛亮请命,欲弃城不守。哪知诸葛亮的回信却是一种节水食品的做法——“多用干面,掺水少许,合成硬块,大锅炕之,得食为盔,以灼将士”。关羽如法炮制,烙饼状如头盔,干脆香酥,因水分极少,久贮不变味,特别宜于军旅食用。三国争雄,逐鹿中原,锅盔做法随之传播开来。还有因戚继光而得名的“光饼”,由于倭寇流窜劫掠,明军跟踪追击,来不及埋锅做饭。戚继光遂令火夫用而粉做成小圆饼,以炭火烤炙,饼色金黄,酥脆咸香,中戳小孔,以绳串之,以便士兵携行食用。

走路带风13

其实一直到近代,粮草一直是困扰军队战斗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说长平之战,赵国之败,并非败在纸上谈兵的赵括之手,而是由于粮草供应不上,造成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才成就了人屠白起坑杀40万赵卒惨剧。


在历史上,几个大一统的朝代,大多都是通过军垦,来满足部队对粮草的需要。


偶尔有几个特殊的,首先是食人魔符登,他的军队出征从来不带粮食补给,而是把敌人的尸体当作士兵的口粮。战场上血流成河,横尸遍野,但尸体只剩下头颅,他们的身体,都被前秦士兵当做了食物!苻登给出的解释:“吃人肉,健壮能斗!”


第二个比较特殊的情况是蒙古人,他们最擅长的是屠城,而屠城最主要的原因,一个是咱草除根,永绝后患,另一个就是可以获取足够的粮草补给。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宋朝军队战斗力不强,饱受诟病,主要是因为没有马匹,明朝建国后,吸取了这个教训,但他们同样没有草原放牧,于是从农民手中掠夺的大批土地种植苜蓿,粮草问题解决了,但是造成了大批的农民流离失所。

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花近高楼1

以前军粮运输,距离远的话,往往有十车粮食到达营地也未必有五车,距离远了行军速度慢,而且那么多辎重粮草,加上牛马草料,补充兵器,扎营物资等等,数量众多,不可能走的快,而正因为如此,才导致押送人员对物资的消耗也多。



第一,便于存储。

一般情况下,军粮都是比较好储存的谷物,比如水稻,小麦,大豆,谷子等,粟(没有脱皮的大米)存九年米存五年(隋朝灭亡二十年后,留在长安的粮食还能吃),打仗一个是路上废时间,而且打仗也不知道要多久,在口感和饱腹之间,只能选择饱腹,后来逐渐被麦子代替。

普通的士兵能填饱肚子是第一位,而那些酒肉蔬菜,平时基本很少,比如秦朝,在陕西一带,小米为主食,屯粮积粟如山,就是喝粥,平时也就是咸菜大酱配着吃,不过蒙古士兵据说是有肉松和肉干的。如果有犒赏三军的赏赐,还能吃点好的,或者为了鼓舞士气,在开战前吃点好的。



第二,烹调方式。

宋朝以前烹调方式很简单,基本不是炒菜,就是煮羹汤,只不过有点像勾芡那样粘稠,在粥里加入野菜野果和粮食之类的,还有肉,非常之浓稠。

很多时候士兵是要去抢粮食的,特别是先锋部队,简装前行,“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能抢敌人的最好,逼得不行就只能抢普通百姓的,一切动物都不放过,甚至出现了食人的残剧。



粮食在古代是件很难解决的大事,就连雷剧编剧都知道烧了人家粮草后果多严重,诸葛亮曾经在五丈原种粮食,不过地少人多,不够吃,被司马懿知道后就硬拖,可见粮食对于军队战斗力影响多大。


军事一点通

民以食为天,行军打战都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足以见得作战的军粮是何等的重要了,可以说再厉害的军队,如果离开了充足的军粮也就等同于丢了半条命了。

那么,以前军队行军的军粮都有什么呢?军粮一般需求量大,而且要便于运行,还能长期储存。最早的时期,军粮一般是小米,然后加一些蔬菜、豆类熬成粥吃,有时只能吃吃野菜野果,有时也能吃点肉。到了汉朝,百姓开始吃面,军粮也就渐渐变成了汤饼和面疙瘩之类的面制食物。而到了唐宋时期,国家繁荣富强,经济空前发展,烧饼渐渐的成为了标配军粮。比如宋朝出征前,会下令城中制作干粮,如麻饼等,按量给茶、水等给士兵。明朝军队甚至还发明了穿孔烧饼,行军作战时背上一串。

当然,除了这些行军携带的军粮以外,还有一些野味,在一些影视文献中,也常常记载军队出去打猎以野味作为军粮。如一些野兔、山鸡等。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前有强敌,后无补给的时候,草根树皮甚至是人也都会是一种军粮。


霹雳火军事

古代的军粮在不同朝代是不同的,这也和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就是小米,小米在中国军队占据最高的地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明粮草在战争中的地位,毕竟吃不饱饭的士兵是没有战斗力的。但是在古代保温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怎么才能让士兵吃上健康的食物呢,小米易保存,也就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同时在唐宋之前,中国的主要粮食产区在北方,北方适合小米,所以在唐宋之前军粮以小米为主,煮粥来作为军粮,里面加上一些蔬菜或者稀少的肉食,非常的粘稠。面食在当时不如小米好加工,自然面食就少了很多。在唐宋之后,社会发展以及技术相较于之前的朝代有了很大的进步,军粮中也就逐渐有了面食,面食中是很少有馒头之类的,大多是以干饼一类的为主。同时因为有了京杭大运河,以及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军粮中就出现了大米,最经典的就是水泡饭,但是依旧是以小米占据大头,煮粥的蔬菜也多以酱或者腌菜为主。在明清时期,一些军队就携带穿孔的圆饼,方便携带,保质期长,可以随时食用。在部队出发之前,会有送行宴,期间会有酒肉来激励将士的勇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