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為什麼不足百年?

孟力說歷史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典型的朝代,他的很多治國經驗與缺失,在歷史上都是沒有前例可循的。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元朝是在進行著一場社會實驗,這種實驗是元朝君臣在無意識的狀態中完成的。

中國歷史,自古以來都是大政府小社會的社會管理結構,自秦朝以來,中央集權政府主導著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修長城、開運河、兵役、徭役、繳納賦稅等等。百代以來,莫不如是。

到了宋代,中國社會進入了皇權——平民的二元結構,底層人們受到的社會自由度大幅提高。然而與元朝相比,宋朝人們的自由就相對小巫見大巫了。

在1279年之前,元朝為了徵集全國資源進行戰爭,對於全國的管制處於嚴厲的狀態。當南宋滅亡後,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站穩了腳跟,元朝的統治者便單耽於享樂,不再勵精圖治。

元朝對人民的管理方面,不但不以嚴苛聞名,反以寬鬆著稱。早在耶律楚材時期,元朝的統治者就擔心農業生產收取賦稅太麻煩,還不如遊牧來的實在。蒙古貴族建議,將中原大片的良田都變成牧場。幸虧耶律楚材出面阻止,不然中原文明將直接倒退回遊牧狀態。再後來元朝因為擔心漢人的人數太多,伯顏竟然建議皇帝將全國排名前五的漢人姓氏,全部誅殺,最終沒有得到執行。這都反映了元朝對於社會管理的複雜狀態的恐懼,他們傾向於簡單的模式,對於社會精益管理,他們做不了。

因此,在元朝,雖然也存在殘酷的民族壓迫,比如勞動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但是隻要在不造反的前提下,交上賦稅,元朝政府也樂得不盡國家義務,不搞城市規劃,不搞經濟發展,不搞大型基建項目,由於元朝本身是草原政權,因此連徵發戍邊都給省了。

對於元朝的統治者而言,國家的臣民們他們的價值就是上交賦稅而已。元朝的官員數量很少,他們也不願意判案,更不樂意搞什麼文字獄。社會處於一種鬆散的狀態,小政府大社會,在元朝統治期間,表現得尤為明顯。

朱元璋未稱帝時就認為元朝“以寬縱失天下”,“(治國)首在正綱紀。元氏昏亂,紀綱不立,主荒臣專,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致天下騷動。今將相大臣,宜以為鑑,協心圖治,毋苟且因循,取充位而已。”

因此,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著手進行打擊貪腐,整頓吏治。有名的明初四大案,株連人數眾多,全國噤然。明朝政府又建立了特務機構,對社會的管控力度,遠超以往,君主專制集權到達了另一個高度。可以說,在治國方面,明朝比起元朝的寬縱,在剛猛方面,矯枉過正。取得的效果,也是明顯的,中國政治再一次進入了大政府小社會的管理模式。

元朝的這種管理國家的方法,使得權柄下移,人心渙散,最終使得人們不知有其君。由於元朝實行了包稅制度,土豪劣紳取得了包稅權之後,橫行霸道,魚肉鄉里。社會矛盾、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烈,在這樣的狀態下,國家經不起一點風浪。

後來元朝進行過一次努力,他們想改變這種無所作為的管理國家的方法和態度。然而,就是這次積極的努力,成了元朝的滅亡的導火索。

在元順帝初年,黃河氾濫,元朝政府破天荒的組織了一次治理河道、賑濟救災的政府行為。一時間,數十萬名民夫在黃河故道上面勞作。

人數集中,加上元朝政府官員剋扣飲食,人們的憤怒再次被點燃。韓山同、劉福通揭竿而起,元朝末年轟轟烈烈的紅巾軍大起義開始了,最終埋葬了大元王朝。


而知而行

因為元朝並沒有完全擺脫草原帝國的國家形態。


遊牧民族建立的草原帝國由於領土的廣袤和單位產出的貧瘠,所以沒辦法搞華夏帝國那種直接統治方式,草原遊牧帝國的大汗只能採取分封委託統治的方式;然而由於遊牧經濟的特殊性,即使大汗佔據了最豐美的草原也不能保證大汗永遠對其他貴族有經濟優勢。


而恰好蒙古帝國又是歷史上最強大的草原遊牧帝國,這就意味著蒙古帝國的封建領主(四大汗國)勢力也是歷史上最強的。


元世祖忽必烈未必就不想向傳統華夏王朝那樣進行統治,但是由於蒙古帝國封建領主們的勢力實在太大,他就算要學傳統華夏王朝,那也得先解決蒙古諸王勢力。


更何況由於忽必烈本人擔任蒙古大汗以及元朝皇帝的方式就不符合蒙古習慣法(實際繼承人應該是阿里不哥),這也為蒙古帝國那些手握重兵的諸王野心家提供了藉口。


忽必烈雖然心裡很清楚,但是無奈他爺爺挖的坑太大,給他留下的強藩實在太多(四大汗國地盤其實都不比忽必烈掌握的地盤小多少),他自己又靠違反傳統習慣法上臺,法理基礎又薄弱,不得不東征日本,西討越南為自己合法性證明。


到老了,又遇到西北海都叛亂,忽必烈儘管親征也沒辦法平定海都之亂,可不但海都之亂沒平定,相反,元朝還在中亞地區進行了收縮,比如成吉思汗、窩闊臺、蒙哥時代的西北中心別失八里在這個時間變成了元朝的西北前沿的邊城。


也因為面臨嚴重的藩王挑戰,所以忽必烈沒能很好解決究竟是行漢俗還是行蒙古傳統法的問題,或者說他也不知道該怎麼辦,總之在他死前這個問題沒解決。


而之後元朝高層爆發的權臣之亂、皇位爭奪戰說到底還是漢俗和蒙古習慣法之爭。



而這種高層路線之爭就給了社會非官府勢力以機會,這些非官府勢力才得以發展壯大,最後乘機取而代之。


其實說起來元朝這幾十年也可以了,你看推翻元朝的明朝,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兩代就被他兒子朱棣給推翻了。(朱棣雖然也打著明朝旗號,但是他對明朝制度的改動之大一點兒也不亞於他父親對元朝政治制度的改造)


蘭臺

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幾乎統一了整個東亞,疆域如此遼闊,這需要大量的財政支持,從元朝初建立到到元末,最缺少的就是金銀。從開始屠殺劫掠和沒收南人藏有的大量財物,到元末印刷大量的紙幣,濫發紙幣造成了通貨膨脹,再加上四級等級制,官逼民反,全國各地紛紛地發生了農民起義,最後將元朝推翻,蒙古人被趕回漠北草原去了。

現在我們看到中原地區有鬧新房的陋習,將公公與媳婦捆綁在一起,將伴娘褲子脫下當眾侮辱,其實就是蒙古人留下來的。蒙古人生活在廣闊的大草原上,應該說是天地開闊。但是,他們的家人都生活在蒙古包裡,空間就狹小了許多。過去人結婚較早,一般女子12-13歲,男孩在13-14歲結婚,倆人都不太懂事。蒙古公公為了教導自己的兒子,就有了“初夜權”。由於,蒙古人沒有受儒家思想影響,沒有什麼“貞操感”,所以不會有什麼羞辱感。

蒙古人進入了中原和南方地區,將人分為四級:蒙古人、色目人、漢人(指北方漢化的所有胡人)、南人。將元朝統治區域分為十戶為一個戶長,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擔任戶長。住在戶裡的漢人要將自己的新媳婦送到戶長家三天,就是“初夜權”,才能接回來。所以,元朝時漢人有摔頭胎的風俗習慣,以保持家族血脈純潔的延續性。

朱元璋將元朝推翻,建立明朝,儘管將忽必烈尊為列祖,(因為說明大明是繼承了元朝的疆域)但是將留在明朝土地上的蒙古人稱為“墮民”,這些墮民是不能讀書做官、不能擁有土地、不能離開本土,以報復元朝將中原地區的人分為四級。我們都知道寫“聊齋”小說的作者是蒲松齡,蒲松齡是蒙古人,是明末的書生,他已經可以讀書,但不能做官,他的職業就是私塾裡做教師。演孫悟空的六小齡童,他也是蒙古人,他的家族只能演戲,演戲在過去是低端職業。蒙古人還從事另外一個職業就是吹喇叭抬棺材,人們叫這些蒙古人為“小噹民”,為死人送葬的人。

總的來說,元朝的氣數短,它自己沒有融入到漢民族中來。既想統治這塊土地,又無限度地打壓這塊土地的民族,你不早亡,誰早亡呢?


張律明

一個只有幾十萬人口的民族,要統治上千萬人口的大國,是很需要智慧的。在“接軌”和“國情”的蹺蹺板上保持平衡,需要極高的政治技巧。


《元史》中寫道:“(元朝)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


元朝拒絕漢化,與先進文明割裂開來,自然是不能長久的。不到一百年,元朝就被漢人推翻,遊牧民族又重新回到了草原上。

蒙古人對漢文化嗤之以鼻,忽必烈對中原文化並不感興趣,採取與漢文化對立的態度。不僅拒絕漢化,還試圖把中原“遊牧化”。把全國百姓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主要指自己人;二等色目人,主要指西域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主要指南宋境內的人民!

不僅如此,還把社會群體分為十個階層: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曾經承載漢文明的儒生們,竟然淪落為第九等人,僅比乞丐高一個檔次。

由於元朝沒有實行真正意義上的科舉選拔制度,再加上世襲制盛行的原因,官員隊伍日趨龐大,財政開支也空前擴大。到元朝後期,財政收入增長趕不上財政負擔增加的速度,無奈之下只有大量發行貨幣以維持財政開支,從而致使貨幣發行規模失控,貨幣貶值嚴重,以致民不聊生,民變四起。

元朝短命而亡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亡於內憂。由於內部治理不善,使得這樣一個盛極一時的大帝國,過早地崩潰了。朝廷橫徵暴斂,經濟越來越衰,激起廣大人民的反抗。各地農民起義,指向元朝。元朝在歷史潮流面前衰亡。

二:從文化背景來說,元朝的短命而亡,主要是亡於統治集團與被統治地區的文化差異未能彌合。

歡迎一起討論哦,不足之處請指正!


達摩院一姐

秦朝和隋朝加起來存在的時間才達到元朝的一半。元朝存在這麼久的時間不短了。

秦朝和隋朝可是漢人政權,也非常強大,可存在的時間加起來才50年不到!元朝蒙古人的政權能存在這麼久已經很不錯了。

看其他答友的答案,有的認為元朝存在不到百年是因為對漢人很不好,漢人十戶一把菜刀,四等人制。對於這些看法很可笑,啥都不知道就亂說。元朝根本就沒有漢人十戶一把菜刀的規定,也沒有明確規定四等人制。當然民族壓迫還是有的,這事哪個朝代都存在。

談談四等人制:

元朝並沒有就“四等人制”做過明確和系統的規定,只不過在一些具體政策當中,體現出國民因族屬差別而受到不同待遇,有些受照顧多、受限制少,有些受限制多、受照顧少,後人把這種情況概括為“四等人制”。元朝漢人抱怨民族歧視政策時說“內北國而外中國”、“內北人而外南人”,用的是內外概念,不是上下概念。將其理解為等級——日本學者比較早還稱之為“階級”,剝削壓迫的感覺比較重。剝削壓迫當然有,但在這裡似乎並不是最本質的東西。如果說“四等人制”到底是哪年頒佈的?你怎麼查也查不到,因為就沒有頒佈過。

談談漢人十戶一把菜刀:

有人認為漢人十戶一把菜刀是為了防止漢人造反,難道你們不知道農民手裡有比菜刀威力更大的武器——農具!鋤頭,扁擔等農具打起仗來可比菜刀威力更大。所以漢人十戶一把菜刀這是謠言,某些居心不良的人造的謠。

元朝存在不到一百年,只能說蒙古人不會治理國家,沒滿族人厲害。


那人燈火

個人覺得原因有三

其一,漢化程度不夠。“落後民族征服先進民族,最終被先進民族的先進文化所征服”是馬克思的重要論斷。元世祖忽必烈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採取了一系列漢化措施,包括定都中原,重視農業,崇尚儒家等等,在短時間內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忽必烈闡明瞭自己的建制原則:祖述變通。祖述就是繼承蒙古舊制,變通即進行漢化改革,這就註定了元朝的二元性體制特色。這就埋下了巨大的隱患。而且元朝疆域過大,有多元文化,所以他的後繼者沒有漢化的動力,反而重現蒙古制度。

其二是民族分等,在元朝時期,百姓被按照人種分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第三等漢人,第四等南人。有很多不公平的規定比如禁止漢人打獵、集會拜神、趕集趕場作買賣、夜間走路。“殺蒙古人的償命,殺色目人的罰黃金四十巴里失 ,而殺死一個漢人,只要繳一頭毛驢的價錢。當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職。而且元朝的科舉荒廢了很長時間,無疑是斷了讀書人的念想。更過分的是蒙古大汗可以隨時把農田連同農田上的漢人,像奴隸一樣賞賜給皇親國戚。南宋滅亡後所舉行的一次賞賜中,少者賞賜數十戶數百戶,多者竟賞賜十萬戶。每戶以五口計,一次就得到五十萬個農奴。他們還經常突然把漢人從肥沃的農田上逐走,任憑農田荒蕪,生出野草,以便畜牧。而漢人南人偏偏佔據元朝百姓的大部分,這種壓迫無異於玩火自焚。

其三是繼承混亂,相互征伐。成吉思汗的子孫之間並不友好,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走向分裂後,偌大的蒙古國被分成元朝和金帳汗國(又稱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這無疑大大削弱了元朝的實力。在此之後而自成宗死後到順帝即位,在短短26年中,元王朝就相繼更換了9任皇帝。尤期是自英宗被弒以後,帝位紛爭、自相殘殺的局面一幕接著一幕。這種統治集團內部為爭奪最高統治權而進行的鬥爭極大地削弱了元王朝的統治基礎和實力,對其統治秩序的惡化和崩潰起到了直接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冷月抱寒江

一個國家的滅亡其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這裡我們不一一分析,就說一個最根本的原因。那便是官員選拔制度。因為一個國家機器要良好的運轉,其工作人員必然是至關重要的。

自從隋文帝創立“科舉”以來,國家一直都是通過這種方式來選拔優秀的人才,此舉不但全面提高了官員的素質和國家的治理水平,而且還很好地控制了官員的數量和規模。因此,在這種制度下,一般政權都能夠維持200-300年左右。

只不過到了政權後期,皇權運用過度,皇帝以關係用人,奸臣當道,國家腐敗嚴重,政權這才會滅亡。當然了,這是題外話,就不多說了。

而反觀元朝,其初期的皇帝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點。

元朝建立之初,皇帝認為宋朝是因為選拔文人管理國家才導致的滅亡,因此對“科舉”一直都是反對的,而且在政權建立的過程中,他們已經形成了既定的官員隊伍,所以就沒有采取“科舉選官”的制度。

一直到中期,元仁宗這才意識到官員系統腐敗嚴重,水平低下的問題,這才開始實行科舉選拔人才進行國家治理。

但此時的科舉受到了在職官員和貴族勢力的嚴重干擾,從而使得其選拔制度和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都不相同,其特點就是:少數民族和漢族分開來選拔,選吏而不選官,官由吏所產生,而官員世襲制和科舉制並行。

這樣導致的後果就是,元朝的科舉制度時有時無,而且通過科舉選拔出來的人才,大多數都只是最底層的官員,自然也就沒發揮出明顯的治國作用了。

由於元朝沒有實行真正意義上的科舉選官制度,再加上世襲制度的盛行,導致最終元朝官員的數量也難以有效控制,官員的隊伍也是日益龐大,財政開支自然也是空前擴大。

到了元朝後期,財政收入增長的速度,都已經遠趕不上財政負擔增加的速度了,無奈之下,朝廷只好大量發行貨幣以維持財政開支,從而致使貨幣貶值嚴重,以至於民不聊生,民變四起。

最終,經歷了97年執政生涯的元朝,不得不退回到漠北。

以上就是個人的拙見了,有不足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古歷小軍


元朝不足百年的原因很多,總結起來有那麼幾點:

一是把全國分成四種人的等級,人數居多的南方人居最低等級。這樣就明顯造成族群對立。對漢人極度防範,甚至出現幾戶人家合用一把菜刀的怪事。


二是文化的不認同,忽必烈認為遼學了漢人的佛學、金人學了漢人的儒學都亡國了,所以漢文化沒用。

三是人才沒有選拔機制,腐敗成風。有時候想恢復科舉制度,卻遭到利益集團的強烈反對。
四是民族歧視嚴重,規定蒙古人可以打漢人,漢人不能還手,不能打蒙古人,只能申述。蒙古人酒後打死漢人,只需要出喪葬費。而漢人打死蒙古人,則必死無疑。


春風得憶3

從忽必烈建立元朝到末代元順帝逃回草原老家,元朝總共有11個皇帝,壽命97年。

元朝統治者是來自於北方草原的蒙古族人,他們的漢化程度很淺,對中原悠久古老的漢族文化不感興趣,統治術很差,這是元朝皇帝和清朝皇帝最大的區別。

清朝皇帝精通漢族文化,博學多才,對中原漢人人情、地理、風俗、習慣等各方面情況瞭解很清楚,統治術很高明。

而元朝蒙古族許多皇帝、貴族甚至於不會講漢語、不識漢字,雖然己經入主中原了,統治如此龐大面積的國家,但他們的許多草原遊牧民族陋習劣根性深入骨髓難以改變。表現在統治術上就是簡單、粗糙、草率,難以適應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甚至於有蒙古貴族提出殺盡漢人,不用耕種糧食,把全中國搞成個巨大的牧場放牧牛馬羊就行了。

元朝的皇帝只有開國皇帝忽必烈厲害,末代皇帝元順帝還行,元順帝學習漢族文化,漢化程度較深,還是個魯班天子。其他的元朝皇帝大多是依靠政變殺戮奪取皇位的短命鬼,最誇張的是從1295年至1368年短短的七十年間,元朝的皇帝就換了十個人,如此頻繁的皇位更迭宮廷政變自然不是好事,引起政局動盪人心惶惶。

元朝又把不同民族的百姓劃分為四種不同等級的社會地位,蒙古人社會政治地位最高,色目人(西夏、回回)次之,漢人是第三等,南人(原南宋統治的漢人)最低,激化了社會矛盾,引起漢族人民反抗。


流賊聞之心膽搖

馬上能夠取得江山,但是依靠武力卻不能治理好國家。元朝就是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人被人為的分了三六九等,尤其還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文明的大國大族。蒙古族在治理國家方面的能力?和漢族相比較起來?簡直就是不值一提!單純依靠武力解決問題?只能是越來越亂。最後就把自己的民族玩完了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