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後,老十四胤禵手握重兵為什麼沒反,甘心交出了兵權?

漁樵侃史

康熙是清朝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皇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穩坐江山長達61年。但在繼承人的選擇上康熙也是煞費苦心,他一生子嗣眾多,各個皇子為了爭奪皇位也是明爭暗鬥,並且出現了九子奪嫡的事件。最終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駕崩後成功登基,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雍正帝。


可是很多人都知道,當時在朝中最有希望做皇帝的是十四阿哥胤禵(tí),胤禵和雍正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弟,兩人雖是兄弟,卻也是最大的競爭對手。在雍正登基後,一度傳言是雍正篡改了康熙帝遺詔,很多人都認為康熙的本意是讓十四阿哥做繼位的。那麼得知雍正登基後,十四阿哥胤禵手握重兵為何沒反,還交出了兵權呢?

雍正登基胤禵心裡定然是五味雜陳,表面看起來他手握重兵似乎可以班師回京一較高下,但客觀分析他根本沒有反的優勢和條件。雍正何等精明,他事先已經在京城做好了周密的部署,先是派人控制了京城的九門,調取了京城的所有兵力,穩定了京師的安全,從而做到有備無患。

古代通信落後,身在千里之外的十四阿哥根本不知道京城鉅變。而等他接到消息的時候,雍正的聖旨也隨之而來,胤禵這才知道父親已經駕崩,於是火速趕回奔喪,根本來不及騎兵謀反,而且此時年羹堯接管了他的軍權,大勢已去,木已成舟只能順其自然了。

話說回來,即使軍權沒有被年羹堯接管,十四阿哥想謀反也絕非易事。眾所周知,古代打仗講究“兵馬未到,糧草先行”。那麼胤禵的糧草從何而來呢?很不巧,正是由雍正的大舅子年羹堯負責的,而年羹堯和隆科多都是雍正的支持者,十四阿哥如果沒有年羹堯為其提供糧草,結果就是不戰自敗,因此他失去了謀反的優勢。

再者,雍正已經順利登基成為新皇帝,十四阿哥起兵的話師出無名,自古打仗講究名正言順,十四阿哥不想成為一個謀反之人,再怎麼說雍正也是他的親哥哥,也許當他得知雍正即位那一刻,心裡已經決定認命了。

雍正繼承皇位後,先前一直支持十四阿哥的老八等人也遭到清算舊賬,九子奪嫡笑到最後的人是雍正。而對於十四阿哥胤禵來說,不論他當初內心是否想反,都沒有絕對的條件和優勢,因此他無奈的選擇了接受雍正即位的事實。


讀史知天下

雍正坐上了皇帝寶座,他的兄弟們,尤其是頗有實力的胤禵(康熙十四子)是很不甘心的。對待胤禵這位同胞弟弟,雍正感覺頗為棘手。胤禵曾是皇位最有力的爭奪者與繼承者、又加上朝野紛傳的雍正竊奪了胤禵皇位的流言,胤禵贏得了廣泛的同情,因此,他所具有的潛在號召力不容小覷,以雍正之精明,絕不敢掉以輕心,泛泛視之。

康熙一死,雍正火速令在外統兵的老十四胤禵回京參加父皇的喪事,並要他將前線的的軍事指揮大權交給自己的大舅哥年羹堯(年妹嫁給雍正為嬪妃)處理。史載,胤禵風塵僕僕的趕回北京,專門派人請示,是先拜謁父皇梓宮(指皇帝棺材),還是先朝見新帝。雍正命他先去父皇靈堂拜祭。

胤禵到靈堂,望著靈柩,情緒複雜,百感交集,一時哭倒在地。雍正遠遠地立在一旁,表情肅穆,不發一言。胤禵對這位以詭譎手法登極稱帝的親哥哥,自然切齒痛恨,但如今他上位已是既成事實,人在屋簷下,怎能不低頭?於是他不得不敷衍似的向皇兄叩頭。雍正為表示自己兄長兼新君的風度,忙上前攙扶,胤禵卻愛搭不理的,使雍正萬分尷尬,難以下臺。

此事讓雍正非常不快。他借這件事大做文章,先是申斥胤禵“氣傲心高”,削奪了他的王爵尊位,只保留一個貝子封號。一個月後,雍正和諸皇子扶康熙靈柩歸葬東陵。下葬完畢後,他突然下令胤禵留下看守父陵。這實際上已經等於把老十四圈禁在遵化清東陵裡了。接著,胤禵的幾個心腹也被一一緝拿治罪。

雍正對親弟弟胤禵的戾狠無情,使他們的生母吳雅氏很傷心,但她生性溫良,既管不住哥哥,亦幫不了弟弟。她見兄弟鬥狠,同室操戈,又氣又急,於雍正元年(1723年)5月23日急病而亡。關於吳雅氏之死,朝野間一直有這樣的說法:她要見胤禵,雍正堅決不許,她一氣之下以頭撞鐵柱而死。以雍正一貫做派與風格,此說法很有可信度。

雍正為告慰母親之靈,立馬封胤禵為郡王,但仍將他軟禁在遵化,不放他回京,胤禵的妻子也很快患病身亡。胤禵迭遭打擊,趕到絕望而沮喪,於是向皇兄表示自己已來日無多,即將走向生命的盡頭。他表示自己已萬念俱灰,什麼名利功業在自己眼裡都是浮雲,這才保住了性命。

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誐都是胤禵的堅定支持者,他們對雍正上位自是非常不滿。雍正在召回胤禵後立即命胤禟去西寧辦差,他剛一到就被年羹堯給拘禁了起來。同時,雍正找個由頭將胤誐的郡王爵位給革去,並將他囚禁起來。對已無威脅的廢太子胤礽,大阿哥胤褆,他也毫不客氣,照樣予以嚴加禁錮,監視居住。

雍正在處理諸兄弟之事上,初期並不殘忍,只是將他們軟禁起來,並不危及他們的性命。作為一個精於權謀的老練政治家,他深知若剛繼位就大開殺戒,必會激化宗室間的矛盾,局勢一旦失控,反而不利於夯實自己的統治。但他對諸兄弟的政治迫害卻從未放棄,而是一步步加緊的。

經過大約3年的醞釀與準備,他的權力已牢不可破,於是就開始磨刀霍霍,欲徹底解決“臥榻之側那幾個酣睡者”的問題了。

史載,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雍正帝羅列了八阿哥胤禩的種種不法劣跡,將其一擼到底,降為庶民。之後又將他圈禁在深院高牆內,賜名“阿其那”,滿語是狗的意思。5月,又當廷向內外臣工們頒佈了胤禩等人的罪狀,不久就死於禁所。九阿哥胤禟被賜名“塞斯黑” ,滿語豬的意思。同年九阿哥慘死於保定。同年9月,胤褆不明不白地死於禁所;雍正六年(1728),胤礽也在圈禁地中死去。唯有與雍正一母所生的親弟弟、皇十四子胤禵僥倖保存了性命,活到了乾隆二十年,死時已滿68歲。

至此,雍正帝徹底結束了與諸兄弟爭奪皇位的各種明爭暗鬥,鞏固了他的帝位,集中了至尊無上的皇權,確定了其毋庸置疑、不可撼動的絕對權威。雍正從激烈的皇室內鬥中擺脫出來後,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治理大清的繁雜事物中去,之後他的表現也算勵精圖治、有所作為。

至於一直被康熙看好且手握重兵的皇十四子胤禵在雍正登基後為何不反 ,而是“心甘情願”的交出兵權?其實,對這種潛在的可能,雍正早已想好了對策:康熙死後,雍正繼位,他立即下詔命胤禵將兵權交給自己的大舅哥年羹堯,並命他從西寧火速回京參加康熙的喪事,這一切進行的乾脆利落且毫無縫隙可鑽,胤禵根本來不及作出反應就稀裡糊塗丟了兵權,調不動一兵一卒,他拿什麼去反?

【答題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網絡配圖】


鐵馬冰河wu

文/炒米視角

《雍正王朝》以外的雍正與十四弟胤禵真實交手其實更精彩!

應該說老十四有沒有反心,並不重要。因為歷史上老十四其實根本沒有反叛的機會。而且老十四其實在性情、犟脾氣上和雍正是不愧為親兄弟的。


但是爭儲鬥爭那麼激烈的情況下,不管你老十四是否有反叛之心,應該說雍正對此都是做了充分防範的。這就是叫不以人性做判斷,而已事情進展需要做準備。

那麼雍正對老十四究竟做了哪些準備呢?


第一,
我之前在很多回答裡都講到了“四川總督”這一職務因其戰略意義,在康雍乾三朝,一直都是皇帝的親信。而當時四川總督(戰時權力更大川陝、川甘總督)就是年羹堯。不過年羹堯並不是《雍正王朝》裡,雍正的“包衣奴才”,雍正大力籠絡該人,和其聯姻,納其妹為側福晉,這才是根本性的政治同盟成立。

四川總督牽掣著西北的糧餉、兵員、後勤補給。因此當年羹堯倒向雍正,這意義就非同一般。因此他也為什麼可以稱為擁立雍正兩功臣之一(另一個隆科多)。

第二,雍正進宮搶先登基,然後緊閉九門。隔了數日公佈“遺詔”,其間不允許任何皇子、國戚弔喪。這是法統搶先一步。以新君直接面對眾奪嫡兄弟。


第三
,老十四在外,由於京城封鎖消息,他並不知道康熙駕崩和新君已經登基的消息。然後雍正以宗人府名義詔令(這地方應該是耍了手段的,或者老十四政治敏感度太低)老十四回京奔喪,並讓延信和年羹堯(一滿一漢)接替老十四的軍權。在老十四行至半路方才告知新君已經登基。快到北京的時候,老十四對此非常不滿,於是向雍正上奏了一封陰陽怪氣的奏報,意思說你這麼閃爍其辭叫我回來,是要我恭祝新君登極呢?還是喊我回來弔唁皇父?雍正接到奏報,大為光火,立即答覆:不許進京城,直接去景陵去守著。然而老十四性子也比較倔,幾次奏報懟新君雍正,雍正後來就乾脆把老十四幽禁起來了。雖然雍正並沒有像殺老八老九那樣,對待老十四,但是老十四,在圈禁的過程中受盡了委屈。

老十四隻是一個奪嫡時期的假想敵而已。他本人在爭儲的過程中,應該算是野心不是特別強,容易水到渠成、接受現狀的。如果提前得知雍正已經登基,他是否會反?個人覺得還不至於,畢竟受約束條件較多,自己的手腕和政治智慧還是差強人意。


炒米視角

沒法反,老十四手下有一支軍隊是八旗軍,這支部隊歸億興阿掌管!八旗軍有三旗歸皇家直屬所有,其他五旗分屬五位旗主王爺,但名義仍然聽從皇帝詔令!十四爺屬於皇家的人,也就是跟雍正一脈,無法調動伊興阿手下的部隊,因為十四爺這個大將軍王不是他們的領主也不是他們的皇帝!其次,還有一支漢軍,這支漢軍人員來自全國各地!在雍正即位前,這支部隊聽從大將軍王,但是即位後,這支部隊便聽從於雍正。因為清朝的職業軍制度,讓他們沒法反,一旦謀反便是附逆,要抄家滅族的!此時,西北大軍只是控制住了西北三省,對西北三省以外的其他省份全部在雍正直接控制下,抄家滅族只是一句話而已!

其次,雍正在當時並不是毫無準備!早在十四爺出征的時候,雍正便把年羹堯派去做川陝總督,為十四爺負責糧草。按著當時的兵員勤務比,大致為二比一,也就是一個戰鬥人員需要兩個人。也就是說,西北二十三萬大軍,有八萬歸十四爺管,其他的十五萬人歸年羹堯調撥!十四爺當時要想反,他根本過不了陝西!只能割據西北自立倒有可能!


優己

愛新覺羅.胤禵是康熙皇帝的第十四子,與雍正胤禛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作為兒子,他天資聰穎,孝順雙親,深受父親康熙帝喜愛;作為大臣,他戰功累累,愛民如子,贏得百姓愛戴。


他手握兵權,雍正登基後,他如果擁兵自重,自立為王,也許命運就不是幽禁皇陵,而是成為天之驕子了。然而為什麼他沒有謀反呢?這還要從以下三方面分析。


一、

胤禵沒有謀反的必要


胤禵與雍正同是烏雅氏的兒子,兩人一奶同胞,如果兵戎相見,一定會兩敗俱傷,而這必然是他們的母親所不忍看到的。考慮到母親的心情,胤禵也不會謀反。


況且兩人血脈相連,無論誰當了皇帝,也不會冷酷無情到將另一方趕盡殺絕的地步。所以即使沒有登上帝位,也不會有性命之憂。沒有性命之憂,也就沒有謀反的必要了。



二、胤禵沒有謀反的動機


胤禵常年累月征戰邊關,對於京城的風吹草動都是後知後覺。公元1722年,康熙駕崩於京城的暢春園,還是雍正派人快馬加鞭地趕去西北通知胤禵,然後胤禵才十萬火急地趕回京城的。


不然,以古代通訊的速度,恐怕直到康熙靈柩下葬,胤禵才知道父親駕崩的消息了。


基於此,胤禵便失去了信息的敏銳度,也不具備成為皇帝的條件了。


況且古代打仗是個兇險萬分的事情,且時間非常漫長,一不小心就是馬革裹屍,客死他鄉。因此胤禵作為將軍,大部分心思都是用在如何打勝仗及讓眾將士榮歸故里上,其他都是次要的。


因班師回朝之日遙遙無期,又隨時可能戰死沙場,所以考慮不到謀反一事了。



三、胤禵沒有謀反的勝算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胤禵駐守西北貧瘠之地,由鰲拜在川陝一帶提供糧草。鰲拜是雍正的心腹愛將,一旦胤禵有謀反之心,鰲拜便可斷了胤禵的糧草供給,輕而易舉就將胤禵及眾將士一鍋端。


想必經常為打仗出謀劃策的胤禵也考慮到了這一層。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因此謀反之心還未生起就被扼殺在搖籃裡。


有了鰲拜的轄制,胤禵想謀反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歷來帝王之爭就是腥風血雨。爭奪之戰必有死傷,也許久經沙場的胤禵已經很累很累,並不想再看到這種無謂的犧牲,所以甘心為人臣子。


然而不管怎樣,他都成為歷史的過客,就給我們的只有無盡的猜測和遐想了。




有書共讀

雍正登基時,老十四可是西北鐵帽子王,撫遠大將軍,手握幾十萬重兵,猶如當年曹丕登基時曹彰之實力。他完全可以借奔喪之名,揮軍南下,威逼京師,與老八等皇子形成裡應外合,奪取帝位。


但是,城府頗深的雍正早在康熙駕崩前,就做了周密佈置。先派人控制了北京的九門,然後又派嫡系十三弟掌管了北京的三大營的兵力,從而保證京師的安全,穩定康熙駕崩前岌岌可危的形勢。

等康熙剛駕崩,雍正就在靈前繼位。穩定人心,穩定了局勢。這時,遠在西北的老十四根本不知京師的鉅變,等他聽到消息時,新皇帝雍正的聖旨緊隨而來:嚴令他進京弔喪。

老十四聽也不是,不聽也不是。如果遵從聖旨,他是心有不甘。如果自己擅自帶兵進京,那就是違抗聖旨,等同於造反。路途遙遠不說,還有年羹堯、嶽鍾琪這些封疆大吏虎視眈眈。勝算能有幾何,老十四恐怕也是心中有數。

後來,雍正又下旨命老十四離開西北軍營,去東陵為康熙守孝,明擺著要解除他的兵權。這時的朝廷已被雍正牢牢掌控,老十四成了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再想造反,無異於以卵擊石。

其實,老十四想造反沒那實力,想擁兵自重雍正豈能有允許?最後能落個守靈下場。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當雍正登基的時候,老十四還統領大軍在西北前線,對於處在爭權第一線的事情,全然不知。

這個人政治敏感度很低,至少比雍正皇帝要查出很多。在這次出兵作戰的時候,雍正明白,正是爭奪皇位的關鍵時刻,遠離北京城就意味著基本出局。

因此雍正大冬天跳進冷水中,讓自己生了重病。這樣就避免了上前線的命運和可能性,讓自己留在了京城,並且笑到了最後。

老十四這時候去了西北,就基本意味著和爭奪皇位無緣了。唯一讓雍正放心不下的就是他手中的兵力,他也非常擔心會不會出現反戈一擊。

在關鍵時刻,雍正皇帝發揮出了成熟政治家的素養和能力。

一方面,以宗人府的名義,讓年羹堯接替老十四的兵權。康熙死後,雍正皇帝封鎖了一切消息,老十四在前線,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只能是乖乖交出兵權。

另一方面,康熙即將去世的時候,雍正命令年羹堯給西北前線士兵的軍糧發放數量控制在七天以內,保證三天左右就可以了。

從西北前線回到北京城,差不多要20多天到一個月的時間。沒有軍糧供應,軍隊就會發生譁變。就算老十四有心造反,他也很難完全控制著軍隊。

在這兩個情況下,老十四除了乖乖交出兵權之外,也沒有很好的其他選擇。

從最根本的層面上來講,十四阿哥不過是一個軍事將領,在前線指揮打仗還可以,執掌正權玩弄政治水平太差。

以他這樣的水平,能勉強自保已經算很不錯了,根本就不要想去當什麼皇帝。

十四阿哥回到北京城前,就直接寫信給雍正皇帝,質問他一些事情。

雍正皇帝剛剛登基,迫切需要建立權威,最怕有人藉機鬧事。一怒之下,就下旨要求十四阿哥去為康熙皇帝守靈。

這是對十四阿哥的一個警告,然而十四阿哥還不知道收斂,依然在表達對雍正皇帝的不滿。到這個時候,他的命運已經註定了只能是越來越慘。


新知傳習閣

老十四雖說是個欽封的“大將軍王”,但其時真正的爵位只是個貝子,之所以叫大將軍王,是康熙在不能御駕親征的前提下,虛張聲勢的需要。在等級森嚴的皇權社會里,康熙如果想傳位給老十四,怎麼可能讓他到了35歲還是個貝子?又怎麼可能放著建立過功業的親王不傳,而傳給一個貝子?“大將軍”是清朝戰時才設立的一個名號,而加一個王字,就如上面所說,只是康熙想提高此次平叛的聲勢罷了,戰事一過,這個頭銜也就沒了。這個大將軍王,有建議用人的權力,並無實際的人事權,且實際的軍事決策,也並非其一人可以主導,想起兵造反,談何容易?再者,在西北造反,要從青海打到北京,談何容易?理由又是什麼?


一杯熱茶18

胤禵還沒有得到康熙駕崩的消息,就被剝奪了撫遠大將軍的權力,奉調回京,因此並沒有造反的機會。

不過即便他有這個機會,也很難造反,他這個撫遠大將軍的權力並不像電視劇裡講的那樣大。在任何時候,造反都需要具備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是明確並能獲得支持的政治口號,二是擁有一支完全聽命於自己的軍隊。其中最重要的是掌握一支完全聽命於自己的軍隊,當時西北的十多萬軍隊是朝廷的軍隊,並非完全聽命於胤禵。

(胤禵畫像)

首先談政治方面。

康熙駕崩後,雍正立即繼位,造成了既成事實。胤禵遠在西北,對京城中的情況一無所知,即使有諸多不服,但要是想造反,卻沒有理由。縱觀歷史上的那些皇子造反,打出來的旗號不外乎三類,這三類口號對胤禵都不適用。

一是“清君側,誅奸佞”,比如西漢七國之亂,明朝朱棣起兵。這個政治口號一般用在一個繼位數年的皇帝身上,對雍正並不適用,因為他剛繼位。

二是老皇帝的皇位被篡位,這其中可能包含老皇帝死得不明不白。其實康熙死得也很意外,但是得有證據。歷史上的弒君者幾乎都是赤裸裸的,胤禵沒有任何關於雍正弒君篡位的證據。

三是名份。由於此前的儲君太子已被廢,之後未立儲君。也就是說只要是康熙的兒子,其實都有資格繼位。雍正本身確實有資格繼位。胤禵即便拿這個做文章,搬出一份康熙遺詔來。雍正也可以說是假的。

再看看軍隊方面。

胤禵雖然頂著一個撫遠大將軍的頭銜,統轄十多萬人,但是這支軍隊只是臨時徵調,他並不能完全掌控,這是由清朝前期的兵制決定的。

清朝統一中原後,在兵制建設上吸取了歷代王朝的經驗教訓,一方面對武將權力進行制衡,另一方面也防止出現宋朝那樣的問題。軍權一直掌握在皇帝手中,終清一朝,沒有發生過統兵將領割據反叛的事情(三藩之亂不算),不得不說,這個制度是非常有效的。

清朝前期的軍隊分八旗和綠營,八旗一部分駐紮在京城,另一部分分散駐紮在全國的戰略要地。由於八旗很快就腐化了,西北用兵,胤禵統轄的主力應該是綠營。綠營的組成以鎮為最大單位,軍事將領是總兵。鎮下又分協,協下分營,營是最基本的單位,有數百人到上千人不等。總兵是沒有調兵權的。

有調兵權的是總督、巡撫、提督,總督、巡撫、提督不僅可以節制總兵,還可以節制總兵下面的參將、遊擊、守備等。但是總督和巡撫是不直接統兵作戰的,能夠統兵作戰的是最高武官是提督。

另外,士兵的兵籍和軍餉都是由兵部發放,將領是不能私自招募的。將領的升遷也是由兵部掌管,而且將領升遷後,不允許在本營任職,必須調到其他地方。

在這個制度的限制下,胤禵的撫遠大將軍,更像是一個項目經理,包括人在內的所有資源都由公司提供,根本不可能造反。他所統轄的十幾萬軍隊,那些提督、總兵其實只有一個任務,就是在西北打仗。而西北當地的總督、巡撫,其實也有權力調走總兵的人馬,而總督、巡撫、提督並不受胤禵節制。在這樣一套互相分權、相互牽制的情況下,要想讓眾人跟著自己造反,可能性幾乎為零。


竹林孤琴

看了各位的回答,闡述一下自己的理解:康熙老爺子根本就是要讓老四繼位,所以十四沒有任何機會!

首先,康熙沒讓十四繼位的意思。十四爺根本還不是個“爺”,他只是個貝子,封了個大將軍王的名頭,看著挺牛。如果康熙想給他建功立業的機會,樹立他的威信,怎麼不封個親王再上前線?難不成等打贏了回來再回朝冊封?康熙帝對自己的身體這麼自信?萬一何時自己不行了,老十四遠在西北,即使直接班昭冊封十四為皇帝,恐怕其它皇子也不會老老實實等他回來,必然會引起很大的內亂!做皇帝的最重要的就是皇權的代代相傳,皇權穩固,康熙帝如果想傳位老十四,肯定不能這麼安排!

第二,看康熙帝的安排,明顯就是要傳位給老四。年羹堯是老四的親信,康熙會不知道?安排年做西北現場的糧草總管(有說川陝總督的,也有說陝甘總督的,都一個意思),明顯是制衡老十四。以後傳位給老四,可以保證邊疆軍事穩定,剋制老十四。老八和原太子已經早早出局,還剩下誰啊?老八結黨被康熙痛批,老四拉攏隆科多,康熙不聞不問。如果隆科多不是老四巴結的,那就是康熙授意的,讓他全力支持老四繼位。

第三,老四登基後京城沒有哪個勢力能反抗,說明康熙已經佈局好了,所有關鍵部門的關係全是支持老四的。老八一黨只剩下在民間造謠了!如果其它人想造反,完全可以找一個篡改或偽造聖旨的藉口,實施政變。這些皇子也應該知道,不造反也沒什麼好結果,如果勢力可以一拼,哪有不拼的道理?康熙這些年眼看著諸皇子爭鬥,為了政權交接穩定,一定是早就定好了老四做繼承人,然後佈局安排,讓別人完全沒有機會反抗,才能保證皇權穩定。如果安排不利鬥起來,有可能兩敗俱傷,有可能被別人(大臣或外敵)趁機顛覆。即使有驚無險,皇權還在康熙自己兒子手中,那也毀了康熙的精明一世吧!

第四,老十四不可能是被信函騙走兵權。一個有野心稱帝的皇子,連個京城的密報都沒有,近期老爺子身體狀況都不瞭解?完全根據官方通告就交出兵權回京議事?半路才發現有詐?那還算皇子麼?如果他有野心,就一定知道近期康熙的身體狀況,甚至已經知道康熙已掛,不可能單憑朝廷的一紙文書交出自己最大的資本--兵權,所以這個情況下不反抗的原因見前三條。如果老十四沒有野心,就不用反抗了,但作為皇子誰沒有野心呢?

總之,老十四不是不想反,而是康熙沒安排他做接班人,處處掣肘,沒給予反抗的勢力,所以有心無力,一點機會都沒有,只有一絲幻想--或許老爺子是想讓他繼位的,只是被腹黑的親哥給奪走了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