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北平抗战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该如何评价呢?

聊一点点历史

与孙殿英一样,宋哲元在抗日之前,可以说,名声不佳。

孙殿英无需多说,东陵盗宝给民国政府捅了不小的篓子,也不利于对溥仪的统战工作,溥仪最后倒向日本人,难说不也有孙的一份“功劳”。而宋哲元名声坏在凤翔一战,万余平民死于攻城战火不说,还公开杀降,处死了3000多名战俘。

宋哲元从清末民初就跟着冯玉祥当兵,南征北战,为冯氏立过不少战功,成为西北军“五虎”之一,其人武功虽盛,行事却太过残忍。

1928年,宋哲元部击退陕军李云龙(字虎臣,即与杨虎城二虎守西安的另一虎,不是亮剑中的那位)一部后,又向驻守凤翔的另一部陕军党玉琨部发起攻击,这党玉琨的确不是东西,大肆纵兵盗掘陕西的秦汉古墓群,兵纪废弛,百姓痛骂。但宋哲元攻城的时候火力太猛,动用了1500门炮,还规定每炮必须至少要发射100颗炮弹,凤翔县民在乱战中死伤过万,这在“军阀混战”的历史中实属罕见。党玉琨被击毙不说,辛苦盗掘的周代、秦、汉时的宝贝全部被宋哲元缴获,后来除了部分将领留存,其余全部换了军火。

党玉琨部士兵,被俘5000人,宋哲元亲自主持监斩,由“大刀队”先斩后坑,杀掉500降兵,当晚各分部又杀降3000多名,只有赵凤林部觉得太过残忍,私放了一千几百名俘虏。

中原大战后,西北军土崩瓦解,宋哲元归附张学良,1931年6月,宋部改组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驻守华北,九一八后,宋哲元联合七员将领发表全国通电,宣誓“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

历史终归给孙殿英与宋哲元留下这一段“正名之战”的机会。

1933年2月,日本出动日军和伪满军组成的10万联军攻进热河,热河抗战正式打响,然而张学良的嫡系东北军却兵败如山倒,手下的汤玉麟、万福麟纷纷溃逃,还有部分将领投敌,关键时刻,只有土匪出身的孙殿英带领孤军组织抵抗,通过血战摘掉了自己头上的耻辱帽子。

继孙部之后,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很快也行动了起来,二十九军大刀队手中的大刀再也不是用来内战斩首

杀降,而是招呼到了日寇的脑袋上。

“大刀大刀,雪舞风飘。杀敌头颅,壮我英豪!”

喜峰口战役,歼灭日寇五千余人,宋哲元的二十九军不仅洗刷了自己的耻辱,也重重“践踏”了所谓“皇军的荣誉”,更是唤醒了中华民族抵抗的决心和意志。

长城抗战结束两年后,宋哲元被任命为“平津卫戍司令”,势力大增,经过多次扩编,兵员达到十万之众,宋哲元不光北拒日本,同其他军阀一样,还始终提防着蒋介石的渗入。宋哲元虽然拒绝了日本人的拉拢,没有响应日本人诱他宣布“华北五省自治”的建议,却火中取栗,与日本人签订有“中日经济开发协定”(国府宣布不承认),此时的日本,早已是不断增兵,做好了开战准备,而宋哲元虽口头逞强,但却并未对未来的战争做好真正的准备,对对手动向有明显误判。

七七事变爆发后,宋哲元部仓促应敌,且边战边谈,一直对与日本谈判结束战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在一次谈判后主动拆除北平外围防御工事,以示谈判诚意。当日寇发起大举总攻时,再临时准备抗敌,却已经来不及了,南苑之战,佟麟阁、赵登禹双双殉国。在日寇限二十九军于7月29日凌晨前从北平全部撤出士兵的最后通牒下,宋哲元屈辱的接受了通牒,准时撤出了北平。

宋哲元的这次撤退,固然保全了冯玉祥的这点家底,但却把抗战推向了危险的深渊,长城抗战之功不抵过,难辞其咎。


历来现实

宋哲元是一个标准的军阀,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是他的终极目标。

宋哲元的29军前身是西北军冯玉祥的部队。在中原大战中,冯玉祥全军覆没,宋带着自己的残部投靠了山西王阎锡山,但是阎老西对宋并不信任,29军倍受晋绥军的排挤,无奈投靠东北军张学良。

九一八事变之后,抗战局面已经十分明朗。张学良这个大废物,在丢掉了东北又丢掉了热河。此时察哈尔的形势变得十分紧张,宋哲元的部队奉命进入察哈尔,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这是宋哲元崛起的第一步。



在长城抗战中,29军打得很英勇,抵御倭寇中国军人责无旁贷,但是失去自己的势力范围才是宋哲元万万不能容忍的
。此役让29军名声大噪,宋有了说话的资本。由于张学良这时候已经靠不住,宋逐步接受了华北地区的防御工作,从此29军在华北地区站稳了脚跟,察哈尔、河北、北平、天津等地都在宋哲元的控制之下。



1937年年初,宋哲元的29军已经达到了12万兵力。从实力上说,宋哲元已经可以和山西的阎锡山、山东的韩复渠分庭抗礼。出于军阀特有的思维,对待中央军入境的问题上是宋和阎、韩完全一致,都坚决抗拒,甚至不惜动武。无差别保护自己的势力范围。无论是日寇还是中央军,谁来打谁

放弃北平

日寇大军压境,宋哲元的态度也是一样的,他坚决抗击日本侵略,但不允许中央军进入华北地区。在卢沟桥事件爆发的初期,宋还强令已经北上的中央军停止前进。




卢沟桥事变爆发,此时坐拥12万兵力的宋哲元却准备与日军和谈。他认为日本方面并不是准备发动战争,而是为了利益,只要自己做出一点点让步,那华北还是自己的天下。日本方面利用谈判的机会麻痹宋哲元,然后在国内开始集结部队。待日寇集结完毕,宋大呼上当之余才发现战机已失。廊坊一战,29军损失惨重,失去了主动进攻的能力。1937年7月28日,宋哲元主动放弃北平撤到保定。北平不设防,日寇不费吹灰之力占领北平。






宋哲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内心爱国意识和军阀割据意识同样强烈。外辱入侵,他具备军人血性的一面。利益面前,他也有患得患失的犹豫。符合一个旧时代军人的气质。


梁无忌

宋哲元是冯玉祥西北军的五虎上将之一,也是西北军中一生忠于冯玉祥为数不多的将领。著名抗日英雄,同时也是中原大战后时代的新生军阀。



宋哲元生于 1885年,山东省乐陵市城西北城关镇赵洪都村人家,自幼聪明好学,喜欢武术。父宋湘及学识广博且多才,家学渊源对宋哲元影响较大。 1907年春,宋哲元到北京,考入北洋陆军第六镇随营武备学堂, 1910年冬,宋哲元从武备学堂毕业,在本镇见习。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宋哲元到冯玉祥部服役,从此于冯玉祥接下了深厚的渊源。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宋哲元任左路备补军前营(管带冯玉祥)前哨哨长,驻防北苑。1913年任连长。第二年冯玉祥升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长,宋哲元亦升为副营长。



此后,他跟随冯玉祥转战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并晋升为第二团少校团附。 1921年和1922年,宋哲元帅部攻打陕西原督军陈树藩部和河南督军赵倜部有功,升任团长、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长。 1922年11月20日,宋哲元授为陆军少将。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将部队改编为国民军,宋哲元任国民军第十一师师长,并于次年秋兼任热河都统。 1925年5月5日授为陆军中将。


在北伐战争中,1927年5月1日宋哲元任第二集团军北路军总司令,由宁夏出动随冯玉祥东征,奉命进攻绥远、察哈尔的奉军,因遇阎锡山阻挡,遂转到甘陕。5月30日冯玉祥所部国民联军正式改称第二集团军,宋哲元任第四方面军总指挥。6月13日被武汉政府任命为甘肃省政府委员。11月5日宋部进驻西安,16日就任陕西省主席,继续督剿陕甘边境和陕西境内的地方顽匪。

1928年4月1日南京政府开始“第二期北伐”,28日宋哲元、石敬亭大破河南樊钟秀部于洛阳龙门,击毙军长李万如,并继续追击。8月25日宋哲元部攻克凤翔,击毙党玉琨部两千人,俘五千人,当夜宋哲元下令杀掉四千五百名俘虏,其它匪帮闻风丧胆,从此宋哲元也落下了残暴的名声。10月2日被任命为陆军第二十八师师长。

1929年5月,蒋冯战争爆发,因韩复榘、石友三叛变失败。6月25日冯玉祥被阎锡山软禁于山西,冯密令宋哲元代理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直接向南京政府交涉。7月24日,宋哲元派参谋长到南京,表示西北军接受中央指挥,要求接济军饷。实际上是向阎锡山施加压力。10月10日,宋哲元领衔西北军将领再次通电历数蒋六罪状,即日出兵四十万讨伐,中原大战爆发。中原大战以著名的东北易帜,阎冯失败蒋获大胜而结束。

11月16日,宋哲元、孙良诚等二十六人电蒋中正、张学良,谓阎已下野,请祈训示,12月17日自山西到天津谒见张学良,24日张学良允许宋哲元收拢西北军残部组成一个军。为西北军留下了余脉 。

1931年1月16日,宋哲元的西北军部改编为陆军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宋任军长,17日离津回晋。6月21日宋哲元部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辖第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全军二万二千人,军部驻山西阳泉,宋哲元努力整军经武,积极准备抗日。


9月18日日军侵占沈阳,20日宋哲元联名七将领通电全国与日作战,表示“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12月25日任北平政务委员会委员。 1932年7月,宋哲元兼任察哈尔省主席。在驻扎阳泉的两年中,他努力整军练兵,准备抗日。

1933年1月1日日军攻榆关,热河危急,2月18日宋哲元通电全国,决心抗击日军,奉命开赴北平附近参加长城抗战,任第三军团总指挥,防守冀东。3月4日承德失守,长城告急,第二十九军紧急增援喜峰口,9日冯治安、张自忠师开始与日军在喜峰口接触,11日宋哲元部赵登禹、王治邦旅之大刀队夜袭喜峰口外潘家口附近之日军一个炮兵中队,大获全胜。13日十二架日本飞机轰炸喜峰口我军阵地,14日二十九军克复喜峰口外老婆山,3月15日喜峰口敌军被迫后撤,之后喜峰口战役双方争夺激烈,鏖战一月有余,日军未能跨越喜峰口,至4月24日结束,29军先后歼敌五千余人。“喜峰口抗战大捷”的战绩轰动了全国,宋哲元特意写了“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有进无退,死而后已”两幅条幅,立即被多家报纸制版刊载,成为传诵全国的壮语,对全国人民起了激励作用。



日军撤出喜峰口,长城抗战结束,二十九军“大刀队”名扬天下,宋哲元等将领成为抗日英雄。1935年,以喜峰口血战为背景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唱遍了全中国。


1937年7月7日,驻守丰台的日军河边正三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进行夜间演习,当晚以丢失士兵为借口寻衅,二十九军军部下令死守阵地,8日驻守芦沟桥的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冯治安)步兵一一○旅(何基沣)二一九团(吉星文)第三营(金振中)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9日蒋电宋哲元积极准备谈判,须不丧丝毫主权。

7月11日宋哲元自乐陵赶回天津,即派张自忠、张允荣与日方秘密谈判,在谈判中宋哲元一直对日军抱有幻想,一再退让,直到日军援军赶到北平方才醒悟。 7月20日,日军再次炮击宛平城二十九军,吉星文团长率军死守,长辛店等地也遭日军袭击,我守军英勇守卫,日军未能得逞,宋哲元却一味委曲求全,21日卢沟桥二十九军撤退,由石友三之保安队接防。7月22日蒋电示,“刻刻严防,步步留神,勿为所算”,23日卢沟桥附近日军拒不撤退,二十九军亦返回原防。24日孙连仲、庞炳勋、商震、李默庵部增援华北,宋哲元始下决心抵抗。

7月26日天津香月清司向宋哲元提出最后通牒,限期撤退北平的二十九军部队,宋哲元以坚决拒绝,并终止谈判,命令二十九军坚决抗战到底。7月28日拂晓,日军铃木混成旅团、河边正三旅团和机械化旅团,自北苑、西苑、南苑一齐对北平城发起总攻击,二十九军措手不及,损失惨重,伤亡五千余人,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于南苑壮烈殉国,午后宋哲元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奉蒋命放弃北平,退守保定。7月29日北平失守,第二十九军撤退。宋哲元退保定,由张自忠代理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和北平市长拖延时间,30日天津失守,我军退静河、马厂,宋哲元电南京请求处分。

至此,宋哲元的军旅生涯基本结束,以后,再无大的建树。1940年3月辞去一切职务,回到其夫人常淑青的故乡四川绵阳疗养。4月5日病逝。


无奈且向上

宋哲元简

享年56岁,1885年



生于山东,毕业于北洋陆军随营武备学堂,国民政府一级上将,中华民国的军事将领,冯玉祥

评价为“西北军五虎上将”。

根深蒂固的旧军阀思想

作为西北军的高级将领,他的旧军阀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宋哲元是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民初起追随冯玉祥,跟着冯玉祥在军阀混战中历经反复,1930年在冯阎反蒋的中原大战中,在洛阳溃败与杨虎城,逃往晋南地区。后来宋哲元经萧振瀛奔走,搭上了张学良。

1932年8月,在张学良大力推荐下,宋哲元就任察哈尔省主席,因冯玉祥的托付以及蒋介石的青睐,宋哲元占有察哈尔一省和河北省部分地盘后,29军也补充兵员,并扩军到4个师的规模,后因为两次“张北”事件免去了宋哲元察哈尔省主席职务,宋哲元部队撤出长城以北。

1935年的“河北事件”1935年7月何应钦与梅津美治郎签订《何梅协定》,国民党机关退出平津冀,中央军退出河北,这期间,石友三、白坚武等人叛乱,纠集流氓汉奸向北平进发,此时北平附近就只有第29军,因此宋哲元迎来了转机。因为蒋介石的以退为进维持华北的策略以及日本人的拉拢,更是助涨了他军阀割据的思想;而在荣誉上因1935年宋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升任平津卫戍总司令,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冀察绥靖公署主任,登上军旅生涯巅峰。

但是在宋掌管冀察绥靖期间与蒋介石、日本人玩暧昧政策,方面宋与日本人交涉,对日方领土主权的要求概不接受,另一方面借稳住华北,向蒋要权要钱。从以上的种种表现上,看出了他旧军阀割据,搞独立王国的思想。

内心的爱国意识

但是在日寇猖獗、东北沦陷、南京默然、二十九军兵力不足的严峻形式下坚持民族大义,终于打响抗战第一枪,功不可没。宋在“长城抗战中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因卢沟桥奋起抵抗日军而受到全国人民以及海外华侨的一致赞扬和拥护,二 十九军的英雄抗战也因此彪炳史册,1981年6月,中共中央第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定宋哲元为抗日爱国将领。

在宋哲元病故后朱德和彭德怀赠挽联一幅:“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能大白于天下;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无忧乎九泉”;周恩来挽联为:“失地未收回,虎威昭重卢沟月;绵阳惊不起,鹃声啼破锦江春。”

人物评价
所以综上来看宋哲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他内心爱国意识和军阀意识并存,常使他陷入激烈的思想斗争中。在平津的所作所为,一半是为日本人所迫,一半仍是希望建立一个独立王国,搞军事割据。


点将说军事

宋哲元曾经长期是二十九的军长,而二十九军因为七七事变而为国内民众所熟知,不过大部分民众对于二十九军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七七事变时期,对于二十九军在其他时期的活动则不是很了解。那么,曾经处于政治漩涡中心的宋哲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宋哲元曾经是冯玉祥西北军的重要将领,中原大战后,西北军基本瓦解,宋哲元在纠集了部分西北军残余部队后,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改编,后来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二十九军。

宋哲元所部被改编为国军第二十九军后,驻防平津,一度受张学良节制。日军在占领东三省全境后,开始南下,二十九在军长宋哲元的带领下率先抗日。在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宋哲元所部二十九军组织了大刀队,在长城古北口和喜峰口抗击日军。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宋哲元绝对是国内抗日的先锋。

1933年8月份,随着长城抗战的逐渐结束,由冯玉祥成立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被解散,抗日同盟军大部为宋哲元所部接收或整编。宋哲元的二十九军人数也增加到了6万人,并一跃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武装力量之一。宋哲元的政治地位也随之上升。国民政府先后委任宋哲元为察哈尔省主席和华北军分会委员。

不过,由于日本人的干预,宋哲元的察哈尔省主席一职在1935年被撤销。当时,有传言说宋哲元所部很有可能被调南下,宋哲元为了继续待在华北,因而开始积极争取日本人的谅解,而日本人当时也正在策划所谓华北独立,因而宋哲元最后得以出任新成立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冀察政务委员会虽然名义上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但是不管从人事上还是从财政上,冀察政务委员会都有非常大的自主权。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宋哲元率部积极抵抗,在日军持续增军,发起平津作战后,宋哲元接南京国民政府命令南下。1940年5月,宋哲元在四川病故。


青年史学家



宋哲元,字明轩,山东乐陵县人。生于1885年9月23日。幼年家贫,刻苦读书。1908年从军,1925年至1933年先后任热河省都统,西路、北路军总司令,陕西省政府主席,察哈尔省政府主席。1933年春,在喜峰口、罗文峪率二十九军抗击日军。



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北路军总司令,参加北伐战争,先后平定甘、宁、陕边境的吴佩孚残部。同年11月任陕西省政府主席。1929年8月通电反蒋。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失败后率西北军余部接受张学良的收编,任东北陆军第三军军长。1931年6月所部改编为第二十九军,任军长。1932年9月出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在喜峰口、罗文峪等地痛击日军。1935年任平津卫戍司令兼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同年12月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任委员长。在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初,企图与日军妥协,后率部抵抗。同年8月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后又兼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



宋哲元是最早察觉到日本人狼子野心的,早在九一八事变时,他就感到中国和日本必有一战,提防日本人的蓄谋。但他抗日的热情并不高,他提出的口号是“和谈不到最后关头不放弃和谈,牺牲不到最后时刻不轻言牺牲。”。其实军阀时期拥有这种心理的人很多,镇守山西的阎锡山和山东的韩复渠都是这个心理。只不过阎锡山和宋哲元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敢于和日军拼命,而韩复渠和之前的败家子张学良直接就跑了。最终日本人果然如他预料的那样侵略到了北平,在卢沟桥战火打响后,宋哲元仍然不同意中央军进入北平,因为此时他还在堤防蒋介石借此夺权。宋哲元曾希望战火不要扩大,所以和日军签订停战协定。等到发现上当后,日军已经集结了大批部队,战机已错失。他领导的29军抗日行为都为当时国人所称道,在战争最残酷的时刻,他的部队损失惨重,但是为了保住地盘,宋哲元可谓拼尽了自己的全部家底。


保健医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抗战史问我就对了。

北平抗战期间,宋哲元的所作所为和918的张学良没有本质不同。

在日军兵临城下,蒋介石一再命令抵抗时,宋哲元为保持平津的地盘和29军的实力,多次和日军谈判,试图避免冲突。

蒋介石希望其他部队包括中央军进入平津,宋哲元怕是抢地盘,断然拒绝。

蒋介石命令他去保定坐镇,准备和日军决定,宋哲元却自己跑到天津去和日本人谈判。

卢沟桥打响后,日军为了增兵进攻,曾经有1个月的空档期。

期间,日军不断忽悠宋哲元,许诺停战随后又反复反悔。

那么,根据基本常识,宋哲元应该做作战部署,在这基础上再进行谈判。

但宋哲元不但没有任何部署,反而根据日本要求拆除北平防御工事,甚至差点将宛平城的主力撤出,交给保安部队驻守。

最终,这段时间29军基本没有准备,被日军集中兵力威逼到眼皮下,同时被切成几段。

结果,日军全面发动进攻,29军实际上已经处于日军分割包围中,根本无法抵抗。

日军一部,甚至直接开到29军南苑大本营的围墙下。

在日军猛攻下,29军全线崩溃。

短短10天内,北平天津先后沦陷,29军伤亡失散近万人,赵登禹和佟麟阁将军殉国。

宋哲元的所作所为,看不出是什么爱国者,而完全是一个自私自利军阀行为。



萨沙

我们先来看一看29军是怎么形成的?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的西北军土崩瓦裂,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陕西藉的将领杨虎城被蒋介石收买,封锁了潼关,断了西北军回家的路。

以宋哲元张自忠等人不愿意投降的西北军旧部退到了山西境内,这一年的冬天很冷,他们的心中更冷,缺衣少粮,没有后勤补给。不管是东边的张学良,还是西边的阎锡山,都对他们是不欢迎的态度,黄河对岸的陕西,他们又回不去。

后来,经过他们自己的积极努力,蒋介石同意收编他们。但前提是必须征得张学良的同意,因为黄河以北都是张学良的地盘。张学良不过是一个花花公子,只要将介石点头了,他这关是比较好过的。

1931年,29军正式建立,由宋哲元担任军长。

在后来的长城抗战中,顶在第一线的是张学良的东北军。

本来还有一些战斗力的东北军,在张学良的带领下,全然没有半点精气神。差不多逢战必败,逢战必逃。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东北军连自己的老家都不要了,还会防守关内的这些城市吗?

在需要英雄的时候,29军出现了。这支装备很差,连饭都很难吃饱的军队,展现了他们良好的战斗风貌和战术素养。

因为西北军一直缺兵少粮,枪支和弹药都不足,所以他们经常操练大刀,冷兵器练习的倒是比较熟练。

因为日本人有飞机大炮的掩护,再加上成熟的战术素养,任何一支中国军队在白天都无法战胜日本人。

西北军创造性的改造了夜袭战术。白天他们防守,晚上开始背上大刀,组织敢死队,向日本人发动奇袭。

打了一天仗的日本人,晚上睡得像猪一样。29军的将士们,如同神兵天降,用一把大刀把日本人砍的屁滚尿流。

因为在日本,如果脑袋被砍掉了,传说灵魂只能成为孤魂野鬼,无法进入祖坟,这是非常耻辱的。所以日本人对29军的大刀,吓得晚上都睡不着觉,生怕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

长城抗战,让29军一战成名。

战后,南京政府和日本人达成了协议,国民政府的政府军队不得进入华北地区,29军则为非正式军队得到了发展的机会,迅速扩编成了一支12万人的军队。

从这时起,宋哲元们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像所有的旧军人一样,开始穿上长袍马褂,和文人墨客混迹于政界会所。

他们内部也发生了很大的矛盾。宋哲元和张自忠相互看不起,日本人利用这个机会对他们实行挑拨离间。

1937年抗战爆发后,日本人经过张自忠防守的廊坊地区,突然向北京发动了进攻。宋哲元部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被迫退入了保定。进入北京的张自忠部被缴械,张自忠被全国人骂成汉奸。后来的张自忠,知耻而后勇,在后来的抗战中,与日本人展开数次血战,直至在枣宜会战中战死疆场。

而宋哲元等人则慢慢退出军界,两人虽老死不相往来,但心中仍拿对方当兄弟。

抗战爆发前,宋哲元把华北地区当成了自己的地盘,拒绝中央军进入河北。最终导致华北地区全面沦陷,抗战进入了被动状态。

长城抗战后,宋哲元沾沾自喜,把自己当成了战神,喜欢上了各种应酬,整天迎来送往。从此就放松了对军队的训练,内部的兄弟们也展开了争权夺利。29军从骁勇善战便成了酒囊饭袋,因此七七事变时,他们虽然人数众多,却依然一败涂地。

对于这种状况,宋哲元作为军长,应该负主要责任。


新知传习阁

1937年7月7日,日本华北驻军向中国守军挑衅,第29军随即反击,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军长宋哲元由此成为全国闻名的抗战英雄。

历史上真实的宋哲元究竟是个什么人物呢?

宋哲元原来是西北军冯玉祥的部下,中原大战冯玉祥反蒋失败,西北军土崩瓦解,宋哲元带领西北军残余投靠了张学良,后来这支部队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宋哲元担任军长,先后在冀察一带驻扎。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想在国民政府和伪满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于是一直致力于华北自治运动。经过几次摩擦,国民党中央势力被日本人挤出华北,国民政府被迫成立了一个特殊机构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为宋哲元。

冀察政务委员会名义上是国民政府派出机构,实际上已经处于把独立状态,华北事务国民政府基本无缘置喙,一切事情都是宋哲元说了算。但与日本人交往时,宋哲元也没有什么外交手段,日本人找他,他一般都托故不见,能托就托。宋哲元不见日本人的原因,除了回老家扫墓、外出巡查外,最常用的借口就是“心火难降,不停耳鸣”。据和宋哲元有些交往的日本医生矢原谦吉回忆:“时间长了,日本方面就讥笑他是‘多愁善病的宋委员长’。”

宋哲元担任执掌冀察政务委员会后,手下人都叫他“委员长”,称呼蒋介石则是“蒋委员长”;宋本人也脱掉军服,换上长衫马褂,瓜皮小帽,以示自己的身份与众不同,手下人也都效仿。第29军各部大多驻扎在京津繁华地带,一些高级将领逐渐贪图享受,花天酒地起来,师长冯治安就娶了两个小老婆,还有一些师长、旅长都抽大烟,对于这些,宋哲元基本上是睁一眼闭一眼。

卢沟桥事变后,第29军南撤。不久宋哲元就被调离部队,担任了一些名誉性职务,抗战期间在四川病逝。


民国年间那些事

有一道题叫,为什么伪军大多出自西北军和东北军,其实,了解了解冯玉祥和张学良,就知道宋哲元、韩复榘、石友三这些人了。

很多人都知道是宋哲元的29军在卢沟桥事变中打的抗日第一枪,但是不知道的是,当时的宋哲元一直妄图通过和日本进行谈判来和平解决卢沟桥事件(卢沟桥反击事件并不是宋哲元指挥)。

宋哲元的二十九军,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军,而是在直隶(宋哲元占领的地盘是今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快速扩充的将近十几万的军队,之所以宋哲元能够取得这么大的资本,是在九一八事变中,真的英勇的打了几次抗日的战争,当时国内抗战呼声很高,二十九军因此成为很多人的希望。

但是,在站稳脚跟后,宋哲元反而畏手畏脚,不想和日本人撕破脸皮,在卢沟桥事变后,甚至有私下和日本人媾和的举动,西安事变后,就连蒋介石都在准备抗战,因为已经到了不打不行的地步了,蒋多次致电宋哲元,要求其坚决抵抗日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宋哲元对蒋介石的发电,却置若罔闻,认为自己有能力摆平平津和日本的关系,对,你没有看错,当时的二十九军已经不处于中央控制之下,结果宋哲元中了日本的缓兵之计,当日本四十万援军到来之时,宋哲元根本无力抵抗,只能率领二十九军撤离北京。

在利益面前,军阀想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地盘,如果,当时宋哲元能够和蒋介石同心协力,华北局势当不会那么惨淡,当然,将二十九军收归中央其实也是蒋介石的目的,蒋介石通过囚禁张学良瓦解东北军,通过擒杀韩复榘,来取回山东的军事力量。其实,宋哲元是明白的。

在民族大义面前,军阀并不能放下自己的军事交付中央,乃是中国在抗战中惨败的重要原因,假如民国是一个团结的民国,当时抗战绝不会如此艰辛。

当然,原来西北军序列的韩复榘在抗战初期,几乎表现的和二十九军一致,当日军打到山西的时候,阎锡山和他们的表现还是一致的,其实,说到底,北方就是军阀混战的根源,一致没能进行彻底的革命,阎锡山、韩复榘、宋哲元、张学良他们对抗战表现出的不抵抗,保存实力等等行为,都是老一派军阀的作风。

史论纵横认为,看待军阀问题,应该把他们当成一个整体,有对比、有联系的去看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