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读〈明朝那些事儿》曾熬数个通宵,那时并不知此书曾红极一时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谋了一个闲差,跟了帮移动公司的同事到大街上摆摊卖卡。每几天就跟旁边书摊的小老板熟悉了。无人的时候就会抽一本感兴趣的翻看,这种小书摊上的都是畅销书,那种压钱却不大卖的书这里是绝不会进的,红墙大院的,历代帝王将相的,社会上火热的网络小说,当然纯文学文面的书也是有的,其中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二月河的帝王系列,易中天的《品三国》

为读〈明朝那些事儿》曾熬数个通宵,那时并不知此书曾红极一时

有张小娴的散文,翻的差不多了,就拿到了那本宿命中的书〈明朝那些事儿〉,厚书我看的多了,但是这是一本陌生的书,作者不认识,书又是说的明朝,就信手翻看,哪知道书封上的那些字吸引了我“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兴衰的全程解说,每月点击率过百万的超强人气巨作,新浪博客狂飙突进推出最强说史明星”然后大字是"谁能PK易中天?唯 有明朝那些事儿”。

这让我十分的好奇。于时忍不住读下去。

读过的朋友都知 道,那书是怎么吸引你的。

为读〈明朝那些事儿》曾熬数个通宵,那时并不知此书曾红极一时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往下的语言完全是崭新的,是朝气蓬勃的,是活力四射的,幽默风趣还有些无厘头,根本不是我们惯常读到的历史类书籍。我一口气读了下去,穷小子朱重八的苦难命运开始让我牵肠挂肚,虽然我早知道这个人的后来,可是对于他的起家史还是相当陌生。

往下读,有几段文字闪闪发光“长期的困难生活最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有很多人在遇到困难后,只能怨天尤人,得过且过,而另外一些人虽然也不得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但他们的内心从未屈服,他们不断的努力,相信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如果说在出来讨饭前他还是一个不知所措的小年,在他经过三年漂泊的生活回到皇觉寺时,他已经是一个有自信战胜一切的人”

“这一个伟大的转变,很多人可能究其一辈子也地销魂 完成,转变的关键在于心”

作者妙语如珠,又旁征博引,不只可能透过文字看到作者知识的渊博,更可看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底和突出的表达能力。

本来枯燥无趣的历史书,让他这么一写,立时人物就活起来了,读书比看电视过瘾。为啥?电视固然清晰可见,但是它要经过导演和演员的再创造,未必能完全的忠实于史实。而读书不存在,今天你读唐史或是史记,当年的人物就能够以最大的真实出现在你脑海。可是很多人汉语言功底不行,连本〈史记〉也不能读,更不要说别的,那么史书典籍就成了一堵墙,把人们隔开,一般的普罗大众不敢轻易的去尝试。

而当年明月却用自己的方式铺了一条通往历史深处的路,我们只要识字,不再需要借助别的什么工具就可进去走一遭,感受一下历史深处的烟云迷雾。

朱元璋,郭子兴,汤和,张士诚,陈友谅,等等当那些熟悉的名字出现,他们的举手投 足都英气勃发,我被这书深深的吸引了。不知不觉间,第一册读过。

“他乐住马头,迎着落日的最后一丝阳光,向着壮美山河投下最后一瞥,仰天大笑”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

这样的读书,书摊老板自然是十分不悦的,人家这书是卖,又不是无偿借阅。可我已经喜欢上了,没办法,只能买了一套。本来那人脸色难看,但是当我拿钱说要一套时,他立时笑的灿烂,说最低价,自己 人好说好说。

直到现在没事了我还会拿出来翻阅,从任何一处都能读得下去,这真的很好。我以为这个作者一定是一位教授或者四十多的中年人,不然语言何以如此老辣精道?

为读〈明朝那些事儿》曾熬数个通宵,那时并不知此书曾红极一时

可是后来我才知道写作些书时作者石悦只有二十七岁!我觉得自己被狠狠的甩了耳光,年龄比他大的,自己也自诩读书写字的,可是何曾写下一丁半点叫人满意的东西?惭愧的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