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曾做过泗水亭亭长,这个亭长在现代是个多大的官?

井水源

周公灵签第四十三做泗水亭长作天子,

解签诗曰:

天地交泰万物新,自形自色自怡神;
森罗万象皆精彩,事事和谐得称人。

本签大吉,其本事就是曾经做过泗水亭亭长的刘邦后来做了皇帝,这且按下不表。

那么,刘邦做过的这个泗水亭亭长,在现代是个多大的官?

(泗水亭故址现在成为泗水亭公园,门前有“千古飞龙地”字样的匾额)

第一,亭长是干什么的?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续汉书·百官志》记载:

亭有亭长,以禁盗贼。本注曰:“亭长主求捕盗贼,承望都尉。”

《通典·职官典·职官十五》记载:

亭有亭长,十里一亭,
五里一邮,邮间相去二里半,司奸盗。亭长持二尺板以劾贼,索绳以收执贼。亭大旧名亭负,后改为长,或为亭父也,主禁盗贼。

一种意见认为:县辖乡,乡辖亭,亭辖里。亭“既是统辖里的一级政权,它的第一个任务当然也就是管理所辖各里的事务”(蔡美彪《汉代“亭”的性质及其行政系统》),另一种意见认为亭长不主民事,乡不辖亭,亭不辖里。所谓“十里一亭”乃步里之里,而“十里一乡”才是居邑之里。(王毓铨《汉代“亭”与“乡”、“里”不同性质、不同行政系统说》)。

从亭长禁盗贼、主求捕盗贼、司奸盗的职责,加上现在学者一般的共识是所谓十里一亭的里是指距离而非乡里组织之里,所以上述第二种意见应当更加准确一些。

因此,亭长并不相当于居委会主任、村长或者乡长、镇长(里有里典也就是里正,乡有三老等官员),换言之,亭长本身不是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也并不是负责民事行政的官员。

从职责上看,乡级行政机构有施教化、收赋税、听诉讼、维持治安等多项职责,包括基层民政的方方面面,亭长的职责就相对比较单一,只负责维持治安以及与治安有关的事务。

有人认为亭长相当于派出所所长,从职责来说或许近似,但从级别来说,上述的游徼才是派出所所长,亭长可能只相当于警务室主任等警务室的负责人。

以当时的周边地理和治安环境、人员编制和来源,说是比较像美国西部电影中的治安官(Sheriff)也未尝不可——秦代亭长多以本地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Sheriff通常来自本地居民,一般也是退伍战士居多。

第二,是否要进行基于时代差异的矫正?

秦代的县上一级行政主体是郡,秦在全国设立三十六郡,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郡相当于后世的省也未尝不可,那么县、乡、亭逐级提升一个层级咋看上去也算合理,事实上,后代的很多县在秦代只不过是乡或亭,但是,

如果限于秦代的人口以及工作幅度和强度,亭长本身不应当被认为相当于更加高的级别,谈古论金认为无须进行基于时代差异的矫正。

(秦初三十六郡示意图)

第二,刘邦当亭长合不合规?

史载刘邦

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有一个经过考核成为亭长的过程,《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的说法,可以推论在秦朝担任亭长需要符合家庭小康有德行的标准,刘邦不见得满足这一条件,但是,规定归规定,但后世史书也有很多人家贫而出任亭长的记载,亭长的职责决定了需要能够摆平治安事件、化解治安问题,刘邦在这方面有一套,加上朋友萧何等县里官员的举荐,所以跨过了这个门槛。

(刘邦和萧何,萧何当时的职位类似于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第四,任职亭长对刘邦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当亭长给刘邦带来了更广泛的人际网络和施惠于他人的机会,这自不待言,同时,因为亭在秦代制度中是准军事机构,亭长可以被认为是武职,弓弩、刀剑、甲铠等武器是亭的日常配备。

汉代史书记载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刘邦在南山得到一柄名为赤霄、锋利无比的铁剑,从此佩戴在身,这也就是后来斩白蛇的那把所谓斩蛇剑,撇开故神其说的因素,这把剑或许就是刘邦当上亭长之后才按规定配发或者自己打造但可以合法拥有的武器。

鸟枪换炮,刘三变身,这无疑对刘邦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刘邦做过的这个泗水亭亭长,大致相当于现代的警务室主任,级别不高,权力不大,但对于刘邦来说,是人生的一个大转折。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


谈古论金


夏普洱

刘邦同志在起家闹革命以前,也不完全是个白丁,基本可以算个基层编外公务员。而要弄明白什么是亭长,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亭。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十里是个距离单位,也就是方圆五公里就设一个亭,亭长负责治安工作,也管点民生,一般都是退伍老兵来干这个活,有点军转干部的意思。


这个地理大小,大致也就类似于如今一个行政村或者居委会。也就是说刘邦的位置,大概就是个村长或者居委会主任的水平。由于他是编外干部,所以居委会主任不太像,那就只能是村长啦。


青言论史

《史记》和《汉书》中都对刘邦的家长有记载,沛丰邑中阳,也就是说在沛县丰乡。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泗水便是当时的一个郡,沛县属于泗水辖区内的一个县。



刘邦在泗水做亭长,那么亭长到底属于一个什么官呢?其实,“官”和“吏”截然不同的,官是指国家认可,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而吏则是郡守、县令等自己雇佣的职位,刘邦当时就是一个小吏。


泗水是一条河,古代沿河设若干亭,主要用作军事防御。“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续 汉书·百官志》中记载:“亭有亭长,以禁盗贼”,“亭长主求捕盗贼,承望都尉”。所以,亭长是一个维护治安的小队长。

亭长只有两个手下,一个被称作“亭父”,负责处理辖区内的琐事,而另一个叫“求盗”,主要负责抓捕犯人,就这样,三个人一个亭,相当于一个治安岗亭。而早年的刘邦,作为一个底层公务员,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职位。


历史密探

古代有些官职,在现代很难找到可以类比的职务。刘邦这个泗水亭长却很好说,它就相当于现代的派出所长。

《汉书》记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皆秦制也。”

里是秦朝最小的行政单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村,或者城市里的居委会。十里一亭的意思,并非亭是里的上一层机构,而是十里设一个亭作为治安机构,相当于今天的公安派出所。至于十亭一乡,则乡兼行政机构和治安机构于一体,既是亭的上级机构,也是里的上级机构。

为什么说亭是派出所呢?

《汉旧仪》有这样记载:“亭长课徼循……持二尺板以劾贼,索绳以收执贼。”多地出土的秦简亦记载,亭长、亭吏的活动,无一例外与“徼循”、“捕盗”有关,却不见与任何民政事务有关。而《史记》中,也有“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的记录。所谓“求盗”,自然是亭长手下的治安人员,相当于今天的警察。

但亭又不仅仅是派出所。

秦朝的亭,一般沿交通要通设立,除了维护治安,还要为来往官吏、信使等政府人员提供食宿,兼有政府招待所或驿站的功能。《史记》记载,夏侯婴当沛县厩司御(政府马车班长)的时候,“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泗水亭又称为泗上亭,可见是设于泗水之滨。泗水作为当时的主要河道,航运想必十分发达。官员来往,很有可能要经过泗水亭,从这里的码头搭船,上可达大梁,下可达彭城。所以夏侯婴送客,才会有很多机会来找刘邦聊天。由此可见,刘邦这个泗水亭长,又是泗水招待所的所长。非要给他套个现代的行政级别的话,最多也就是个科级干部吧。


龙镇

先亮答案:准确的来讲,秦朝的亭长不属于现在的某个固定职务,但却从功能上相近于某些职务。



这个问题很具有学术性,长篇大论写一本书都不为过,今天主要从秦朝亭长职责上来为大家简述一下。

秦朝作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其政体和官制皆具有划时代意义和开创性特点,且与古代其他封建王朝在官制上有所出入,更无法与今日之官制同日而语。



秦朝地方上的郡县制下,县下设乡,乡下设游徼(类似捕快)、三老(教化民众)、有秩(收税),啬夫(搞建设)、三老下方属亭,秦朝亭长从职责上来看,主要是清理卫生、维持治安、传递公文,所以很多人都认为秦朝亭长有点类似现在的乡镇派出所所长,但又并不准确,因为游徼比亭长更权威,顶多算是乡镇警务室负责人。而且亭长既属三老之下,则有教化协调纠纷的功能,这又有点像咱今天的村委会了。

所以,秦朝的亭长没有与今日完全匹配的官职,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乡镇基层在编公职人员。

(感谢关注,创作不易,感觉可以就动下手指赏个赞吧)


纳兰轩若

亭长对应到今天的村长或者镇长乡长都不太精确。 从静态的户口数据看,亭长类似村长。但从动态的业务功能看,亭长类似副镇长副乡长



西汉制度是十里一亭,但是这里的里不是长度单位,而是人口单位,百家为一里,那么一千户为一亭。 但是这仅仅是制度。实际的亭有大有小,大的可能管理千户人家,小的只能管几十几百户。从人口来看,亭长确实和村长很类似。



但是亭长和现在的村长仍然有很大不同:

1.村长是由村民选举产生,而不是由上级任命,亭长是由县里任命。这是村长和亭长的本质不同。 请注意: 中国官员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谁任命的,因为谁任命才对谁负责,受谁监督。

2.亭长和村长的职能不同。 亭长负责当地治安(刘邦做亭长就是保安性质),可是村长不能,因为基层治安机构是镇上的PCS。这么看的话,亭长又像是管理治安的副乡长或者主管PCS的副镇长。 亭长还负责邮政业务。可是现代中国邮政只能到乡镇邮政所。所以从这个功能上看,亭长还是接近主管邮政的副镇长和副乡长。


紫叔

这个亭长,就有点像我们现如今高速公路上面,各个收费站里面的站长。

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原因便在于很多人都把这个亭长以为是一个村长,实际上这就真的有点高看得亭长这个位置,如果说这个亭长真的是相当于一个村长的话,那么当初刘邦去取吕后的时候就不会闹出那么一档子事了。

当时秦国为了维护天下的统治选择修建公路,当然这个公路条件不能够跟我们现在的公路相比,但是我们得说秦国人正是依靠的公路的兵力投送能力将自己的影响力辐射到他统治的六个国家里面。

有人说这个公路需要咱修嘛,当然需要当时秦国的马车并不是随便在马路上行走的,而是秦国人选择在马路上修建于类似于现在的铁轨一样的轨道,马车的车轮是卡在这个凹槽里面,然后一路行进的,所以我们说到秦始皇的话一般都说,车同轨轨就是指两根横木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车轮之间的距离。

但是这些公路,总得有人来维护吧,秦国的军队要忙着各种各样的事情,自然不可能自己去驻守在这些公路上面,这是耗费兵力,秦国人决定在每个公路,每隔十里左右设置一个凉亭,这个裙子可以用来供往来的旅客进行休息,也可以随时监视这些公路的状况向当地政府部门汇报公路哪个地方坏掉了,赶紧派人过来修理。

所以我说刘邦担任的这个亭长就是一个高速公路收费站的站长,这一点毫无疑问,他没有任何行政能力,他就是一个过来吃干饭的公务人员,所以吕后的老爸再嫁她女儿的时候也感觉自己不情愿。


漩涡鸣人yy

本不想回答这个问题的,临睡前看了大家的回答,实在是让人无法入眠!这个问题要说清楚,犹如作一篇博士论文,我也不可能在此引经据典洋洋洒洒长篇大论。但是有几点必须要说!不然真是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第一,读历史首先要弄清当时的语境,或者说叫社会政治环境。切不可以读者自己所处的环境来衡量古人,或者人云亦云,管中窥豹。就拿秦朝来说吧,秦朝实现了大一统的国家,但时间较短,为什么呢?因为秦是建立在统一六国的基础之上的,国内,六国的遗老遗少们蠢蠢欲动,陈胜吴广举义旗以后,起兵造反的各路人马绝大多数就是原六国的贵族,譬如项羽就是原楚国的贵族,还有齐国的魏国的等等等等,几乎原六国的所有贵族都起兵造反,这些贵族心里更多的是想恢复原有六国的土地。国外强敌环伺,北有胡,南有蛮,时时骚扰大秦边境。伟大的秦始皇向北筑长城以抵御匈奴,向南派兵征讨蛮夷。国内实行军事化管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民间建立基本的管理单位,即实行里甲制,里相当于后世的村级单位,那么如果刘邦是村级行政长官那就应该叫里长,那么亭长到底是个什么官呢?史书上明确记载是个村一级负责治保安全的官,如果非要说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那就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吧,建国初期同样是内忧外患,毛主席在乡级建立了民兵营,在村级建立了民兵大队,以负责民间的安保工作,刘邦就相当于做了村民兵大队长。

第二,我们古代的史家大都是儒生,他们往往以儒家的标准来衡量别人,开国皇帝在他们嘴里没几个好的,说刘邦是混混,说朱元璋是乞丐,说赵匡胤是痞子英雄等等等等,我要说的是读万卷书永远比不上行万里路!这些开国皇帝无一例外都有在青年时期在社会底层游历的经验,这样的经历再加上他们个人的聪明睿智使得他们有一种超过常人的能力,那就是目光如炬,一目洞穿人心。他们太懂得人性本质了,由此他们才可以制定岀一呼百应的政策,号召天下。就如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也有在年青时游历的经历,他老人家说了一句经典的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你不去生活到劳苦大众中怎么能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怎么能制定岀让人民满意的政策?毛主席是最伟大的史学家!我们再来说说刘邦,现在的中国人称自己为汉人,要知道正因为有了刘邦建立的汉皇朝,我们才有了这个汉人的称呼!如果当时让项羽或者其他的什么六国的贵族赢了,那么很有可能中华大地又要回到战国时代,幸好上苍见怜,肉食者鄙!他们成不了,因为他们没有在社会底层生活的经历,他们看不懂人心,更看不懂人性!

大汉高祖刘邦!是我们民族的大功臣!后辈小子们切不可鼠肚鸡肠,管窥蠡测!


QQ空间用户22515526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刘邦是做过秦朝的泗水亭长,所以我们来看看秦朝官制中,亭长在什么位置。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需要说明的是,秦朝是设置泗水郡的,至于刘邦所任的泗水亭长是泗水郡的亭长,还是泗水郡下面的同名亭长,这个还不清楚。

《汉书•表•百官公卿表》记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乡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光禄大夫无。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无。其仆射、御史治书尚符玺者,有印绶。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成帝阳朔二年除八百石、五百石秩。绥和元年,长、相皆黑绶。哀帝建平二年,复黄绶。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三万二百八十五人。“

上述文献说明县下面首先是乡,乡下面是亭,而且亭的管理范围是十里左右,所以亭长大概相当今天的村长吧,刘邦以一任村长翻身做皇帝,也算是古今少有的逆袭典型。

参考文献: 《史记》、《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