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中國房地產500強測評結果發佈。中海地產位列恆大、碧桂園、萬科、保利、融創和綠地之後,排名行業第七。2017年,中海地產的位次是第六;2015年,中海的位次是第五;2012年中海排名第四。
這一排名或許說明不了所有問題,但從一個方面折射出,近幾年來,作為曾經的行業驕子,中海地產正在經歷一個不容易的過程。
作為央企背景的房企,中海地產曾經一直是包括萬科、龍湖等行業翹楚追逐的目標。
曾經的輝煌
“地產教父”馮侖曾說過,學習萬科好榜樣。但在萬科創始人王石那裡,曾經也一直在學習中海。
中海地產隸屬於中國建築集團有限公司,1979年創立於香港。這比內地最早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中房集團前身、中國房屋建設開發公司還早。1984年,中海在香港進軍住宅開發全業務。這一年,萬科還不叫萬科,其前身深圳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才成立;又過四年,萬科才開始進軍房地產業務,並把中海作為學習借鑑的榜樣。萬科開始不斷派人在中海學習建築工程的質量管理和成本控制。
對於萬科和王石來說,這種單純的學習還遠遠不夠。1998年王石甚至遊說中海掌門人孫文傑,希望能實現萬科與中海的合併。當時,中海的房地產開發規模是萬科的三倍。
當然,中海萬科沒有合併。眾所周知的是,從2000年,萬科開始推行“海盜計劃”,持續、大規模地從中海挖人。根據當時媒體統計,兩年的時間,萬科從中海引進了50-60位高管人才。
無論是規模發展、人才培養,中海地產都曾經是行業的榜樣。
當然,中海被業內普遍認可的,還有其企業盈利能力、運營效率、成本控制等。易居企業集團CEO丁祖昱,就曾在2014年的文章中這樣評價中海:“在千億企業中,中海盈利能力最強,城市佈局最優,運營效率最高。中海是建築出身,但品質已經不是今天中海的殺手鐧,反而成本控制和高溢價卻成為中海的標籤。”
不過,近年來,中海地產開始面臨“盈利能力下降”的質疑。而在單項凸顯的指標變化背後,還有中海幾年來的“糾結”。
現實的徘徊
根據東方財富旗下choice數據統計,2012年-2017年中海地產淨資產收益率(ROE)分別為21.46%、20.95%、20.76%、17.39%、16.66%、15.34%——連續五年出現下降。同期,中海地產淨利潤增幅也是連續五年放緩。
另外,從另一個更直觀的銷售數據看——根據克爾瑞排名,2012年,中海地產以935億元的銷售排名行業第四;2017年,則是以2024億元的銷售金額排名第七。
而在這幾年間,中海地產更引人矚目的則是企業內部的整合紛爭。回顧作為一家央企背景公司的整合之路,中海的這種央企優勢也可能在某種階段性因素作用下變為劣勢。
2013年8月,中國建築宣佈啟動中建地產、中建國際房地產業務與中海地產的合併。同時,中海一代功勳主席孔慶平卸任,並選定了年富力強者郝建民上位。
20個月後,中海地產在2015年3月宣佈,中建將30個項目注入中海,中海則為之支付338億元。這也宣佈了中國建築旗下房地產業務整合,迎來了階段性成果。中海地產成為中建系統內部房地產板塊整合的勝利者。
但新的動盪也在醞釀之中。在多位高管離職後,2016年1月,帶有中建地產背景的執行董事陳誼宣佈辭職,並在一封告別信中留下“忠義二責已了”之語,引發了業內外對中建地產、中海地產整合過程中相關事宜的猜測。
陳誼辭職近10個月後,2016年11月,中海公告郝建民辭去執行董事、主席兼行政總裁的職務。郝建民的去職,有關其鐵腕風格的副作用、公司內部調整或者說內部鬥爭引發總公司不滿的聲音也隨之傳出。
而發生在同一年中信旗下地產業務與中海重組,或可能加劇了中海原來的內部震盪。對於央企來說,這種大規模的整合並沒有在短期內取得“1+1大於2”的效果。
中海的新時代
中海的人事動盪,在2016年底漸近尾聲。標誌性的事件是顏建國從龍湖執行董事的位子上回歸中海,任行政總裁;並在2017年5月正式接任中海董事局主席。
無論如何,中海地產這艘巨輪經過幾年的顛簸,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發展的時代。正如船過峽谷,中海正朝著更廣闊的前方遠航。
閱讀更多 北青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