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一直賺錢的煩惱

王石曾說過“超過25%的利潤,萬科不做”。前幾天,中海又發佈年報,利潤率超過萬科不做的25%。

當王石的接班人鬱亮孜孜不倦地給同行安利“白銀時代”和“活下去”時,中海25%+的利潤率數據已經跑了很多年,並得了個“利潤王”的江湖名號。

【一】

在剛過去的三月,中海天府裡開盤攬金17億,為中海在成都的20週年賀壽。

算上19年底的那次,天府裡兩次開盤38億,677高樓是不折不扣的吸金地標。

但就像中海的上一個爆款錦江城一樣,天府裡收穫的不一定都是讚美。

趕在天府裡本次推新之前,我的一個朋友去看了房,回來之後抱怨“辣雞”,主要是說的戶型。

天府裡的戶型最大180,這個戶型跟十多年前的城南1號幾乎一樣,但現在還沒推。

前面賣的是110三房、130、140的四房。2萬多的單價,不算貴,但當成都土豪們拿著從麓湖、花園城省出的房票去看天府裡的時候,總感覺差點意思。

其實,中海戶型被評為“辣雞”,不只天府裡。中海現在做的產品,都滿滿的槽點。

無論是御湖世家的“四疊”別墅、中海錦江城的洋樓,還是天府裡的110平米三房,還有云麓世家,一個越來越便宜的樓盤。都讓很多成都同行掐大腿

——這麼好的地,要是給我們公司操盤……

【二】

2017年中海拿到677那塊300畝土地時的場景,會是成都土拍歷史的一個標誌畫面。

那一天,中海手氣爆棚,通過“抽籤”PK掉綠地,拿到了西部第一高樓“一帶一路大廈”的開發資格。

那一刻,整個成都都覺得中海該贏。

綠地和中海的競爭早在20年前從神仙樹就開始。

當年綠地從中海手中虎口奪食,拿下了自己在成都的第一個項目新裡維多利亞公寓。

關於那場土地拍賣現場的故事,至今還在這個行業有20年從業歷史的老炮兒們喝茶吹牛時被無數次提起。

中海報仇,十年不晚,失之神仙樹,收之秦皇寺。

而成都公眾輿論對中海拿地的熱烈反饋則來自於“中海能做得更好”的預期,因為中海是成都“全村的希望”。因為,綠地在468上並沒有給成都帶來驚喜(此事改日另說)。

那天抽籤失敗後不久,綠地在三聖鄉修建的468大樓就進入停工模式。

到現在修了一半的468高樓都還像一個巨大的鐵甲天牛屹立在成都東進的主幹道上,關於它是否會爛尾的猜測此起彼伏。

【三】

作為中海高端作品“裡”系的天府裡並沒有讓人眼前一亮,反而讓更多人眼前一黑。

我把“貂丁”都脫了,你居然給我看這個?

行家看來,天府裡的買家和賣家都是一個邏輯:賺土地紅利,投資,說白點就是炒房。

從這一點上看,總部在香港的中海越來越像個香港房企。

香港房企恪守著李嘉誠那句把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的名言,靠囤地吃紅利賺錢,中海和他們的區別只是不怎麼囤地。

李大爺在成都15年就搞了兩個項目,彩疊園做出過開間不到6米的聯排,南城都匯6期做出過要房似錦才賣得出去的“跑道房”。

和黃在成都賺了很多錢。

去年聽聞“風緊”的李大爺準備把南城都匯剩下的兩塊地賣給一個重慶大佬,開價78億。

其實即使再補15年的土地出讓金,這個總價也不算貴,但李大爺提了個境外支付的要求,一下子把全中國所有的買家都嚇退。

中海亦如此,九號公館賣完之後,中海在成都的產品段位就雪擁藍關馬不前。

不但戶型十年不更新,全面上精裝之後,裝修就成為最大的槽點,交房必有維權。

某位業內人士在看完中海之後,直言“還不如恆大”,從業稍微有點年頭的行業人士都能掂量得出來,這話還是很傷人的。

【四】

10年前的中海城南1號是中海在成都的產品巔峰。

那時,城南1號的戶型、園林和建築立面,都是行業標杆級的存在。

那時,成都高端言必稱中海是一種行業習慣。

從1萬左右的入市價格起步,到現在二手房價格普遍超過四萬,新房和二手房價格漲幅超過3萬的樓盤,全成都幾乎僅此一例。

但那時買的主力客戶還是60後和70後,而現在的豪宅市場,消費主力早就是80後了。

這一點上,中海也和很多港企一樣,已經無法去判斷80後豪宅買家的產品需求了。

是中海不明白,還是世界變化太快?

有個前中海員工曾經抱怨“提了很多次建議,戶型不能這麼搞。但到成都公司老大的面前,還是一句‘就這麼著吧。’”

拿地一流,產品二流。中海的營銷團隊到底是在吃投資部的軟飯還是負責給研發填坑?

按理說,這麼大個企業,不應該。天府裡前期戶型做小可以解釋為做入門級產品降低門檻,錦江城可以解釋為中信已經規劃好產品,那雲麓世家、御湖世家、麓湖公館呢?

但中海每次都踩準了土地熱點,用你們說的“辣雞戶型”賣出高價,賺到了超高利潤。

反正,現在成都同行談起中海,早就沒有了城南1號、城南華府時代的那種對大哥的崇拜,更多的是一種遙遠的回憶。

【五】

曾經,抓住了金融城土地紅利風口,中海賺得盆滿缽滿。

現在,中海也一直在佈局天府新區這個風口,前前後後拿了六七個項目,1000多畝地。

但上一個風口和這一個風口的差別是:賣房子的邏輯已經從土地思維變成了產品思維。

這是一個亂拳打死老師傅的年代,這甚至是一個產品不被重視的時代,鳳廠崛起帶來的高週轉模式裹挾全行業。

郭德綱說,德雲社演員的膨脹都是從看不起高峰開始的,曹雲金、何雲偉、李菁都是如此。據說連岳雲鵬都曾經犯過這個錯誤,但後來被郭德綱一個大嘴巴抽醒。

一個開發商的膨脹,會不會是從看不起客戶的需求開始?

中海成都公司掌舵人有否意識到,“我們將是山巔之城,所有人的眼睛都在注視著我們。”

當然,中海也會很委屈,你說我產品不好,但大家不都一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