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仙庵,莆仙境内第一座佛寺

金仙庵,莆仙境内第一座佛寺

我的青春,我的书声(二)

文字:林春荣

本期摄影:黄智三

湖山书院的读书声,

广化寺的诵经声,

交织成了一幅莆仙文化的瑰丽景观。

引言

“南朝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名士郑露把位于凤凰山之麓的南湖民居,改建为金仙庵,这就是莆仙境内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佛寺。”

为迎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在莆田举办,现将莆田知名作家林春荣先生《我的青春,我的书声——献给广化寺释迦文佛塔》一文予以连载,本期系第二节,由青年摄影家黄智三先生摄影配图。

——莆田旅游网

金仙庵,莆仙境内第一座佛寺

莆田历史有一行非常清楚的文字,记录着莆仙大地上关于佛、佛教、佛寺等词语,由此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几乎普及了这块土地上的每一块角落,成为农耕文明社会异常重要的精神信仰。当我的心与笔开始和佛、和一座寺、一座塔,和关心心灵隐秘的祈求,有了那种必然的联系。我仿佛听见我的心在我的身之外,默诵那一句句我无法听清楚的佛经,和我一生虔诚的父母,共同在黄昏的某一个佛龛前,那一座古旧的香炉上,点香燃烛,默念着多少不可预测的心灵往事。

金仙庵,莆仙境内第一座佛寺

南朝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名士郑露把位于凤凰山之麓的南湖民居,改建为金仙庵,这就是莆仙境内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佛寺。这座几乎和湖山书院同时出现在莆仙大地上的庙宇,与湖山书院共同守望着凤凰山,守望着莆田,守望着莆仙大地淳朴、勤劳、聪慧的子民。一千四百多年的时间,寺庙以亘定的晨钟暮鼓,敲响了大地上的繁华与人气,坚守着山之麓的暴风骤雨,坚守着佛经上的无限轮回,坚守着心灵的宁静,心灵无边无际的守望与向往。

金仙庵,莆仙境内第一座佛寺

晨钟又响彻木兰溪两岸蒲草碧绿的土地,草长草枯,莺飞燕去。莆田子民正在用坚韧的劳动品格和劳动力量,证实着沧海桑田的历史记忆,证实着一塘塘碧波荡漾的水、一垄垄不断扩大面积的耕地,一间间日渐明亮的民居。暮鼓的声音穿过了一缕缕袅袅的炊烟,夕阳的余晖温暖地照亮了小城悠然的表情,温暖每一张小街小巷上忙碌穿行的面孔。

金仙庵,莆仙境内第一座佛寺

在广化寺悠扬的钟声里,莆田的人文与历史缓慢地翻开了一页又一页的事件。公元568年,初置

莆田县。公元620年,金鲤擢进士,为莆人擢进士之始。公元622年复置莆田县。公元624年,诏令天下县郡设学,莆田始有官学。公元699年,置清源县。公元742年,改清源县为仙游县。公元752年,邑人林披明经及弟。公元756年,江采苹死难,里人在江东村建浦口宫。公元822年,名僧无了结庵龟山,开山种茶。

金仙庵,莆仙境内第一座佛寺

广化寺的前身,金仙庵也缓慢地改变些许的容颜与名字。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无际禅师募资进行扩建,改名金仙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唐睿宗皇帝赐寺名灵岩寺。唐朝佛教极为盛行,从皇帝到臣民无不顶礼膜拜。

金仙庵,莆仙境内第一座佛寺

在整个唐朝时代,佛教的寺庙在全国已经十分普遍,因为这个期间,莆仙也出现了众多寺庙,足以说明那个朝代的信佛情景。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修建

龙华寺,为仙游县最早的佛寺。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仙游创建九座寺。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无了在华亭龟洋建寺(今龟山寺)。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妙应禅师创建慈寿寺(今囊山寺)。灵岩寺也因皇帝的亲自题名而远近闻名,成为八闽一大丛林,奠定在福建佛教界的重要地位。

金仙庵,莆仙境内第一座佛寺

湖山书院的读书声,广化寺的诵经声,交织成了一幅莆仙文化的瑰丽景观。郑露所倡导的教育之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代的文化观念。而对教育,莆仙人已打开了思想的平原,热情地接受着文化的种植,接受着儒家学说的全面移植。

金仙庵,莆仙境内第一座佛寺

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初设莆田县学,唐丞相张九龄题书夫子庙匾额,并在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开始尊孔祭孔,以教化民俗,从而在全境内推动教育。其实,在县志上只有一些简单的文字,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措施,但我相信大唐时期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发达的时期,无论文学(尤其是唐诗歌)、绘画、书法、舞蹈、音乐无一领先世界。其间国家为推行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从而在全国启动政府办学机构,加强对教育的领导,是一种十分合理的政府行为。而莆田县学的设置,也许因为莆田县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经济基础,接受教育就成为一种必须的个人行为。从这一点来看,湖山书堂已成为推动莆田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金仙庵,莆仙境内第一座佛寺

书堂是民间文化人出于对这一方乡民的朴素感情,对培养下一代子孙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而建筑的教育场所。自郑露创建湖山书堂之后,唐大历年间莆田人林蕴(林披之子),在西天尾澄渚村创办“澄渚书堂”,这是莆田立县之后的第一所私立书堂。几乎同一时间,林藻和他的兄弟林蕴、名士欧阳詹在南山创办灵岩精舍

。之后,欧阳詹又在西天尾福平山创平福严书堂。唐乾符年间,莆田人陈峤、许龟图在北磨山创办北岩精舍。唐咸通年间,黄滔在南山广化寺边创办东峰书堂。同时,翁巨隅在江口草堂山创办漆林书堂

金仙庵,莆仙境内第一座佛寺

绵延在唐朝文化的山峰上,莆田人已竭尽全力追赶先进的文化潮流。不断创办书堂,不断吸收众多平民子弟走进书堂,去接受文化的熏陶。书堂的大量涌现真切地实现一代又一代莆仙读书人的愿望,他们希望用先进的文化激励学子们的学习欲望,去吮吸中华文化的精华,超越自己,做一个对中华民族有用之人。

金仙庵,莆仙境内第一座佛寺

学堂与教育,对莆仙人的文化影响,显而易见,莆田作为中原文化的边陲之地,在唐朝时期,有十三人登进士榜,这无疑是莆仙人一次伟大的文化突围。,而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一些著名的文化名人、文学家,林披、林蕴、林藻、徐寅、黄滔、翁承赞、郑良士是唐代有一定影响的诗人,《全唐诗》中收录黄滔一人的诗歌,就占二百零八首。黄滔是唐末八闽最著名的诗人,被誉为“

闽中文章初祖”。

金仙庵,莆仙境内第一座佛寺

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进士翁承赞用那首诗歌《书斋漫光》描述莆田人认真读书的社会场景,无疑是当时莆田教育的真实写照。

金仙庵,莆仙境内第一座佛寺

池塘四五尺深水,篱落两三般样花。

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

金仙庵,莆仙境内第一座佛寺

未完待续……

金仙庵,莆仙境内第一座佛寺

金仙庵,莆仙境内第一座佛寺

热 烈 祝 贺

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十月在莆田举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