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杰:扎根故土的油画家

何杰:扎根故土的油画家

油画家何杰访谈录

初春时节,百花齐放,万木葱茏。我和油画家何杰在他的家乡富顺县沱江边一露天茶馆相向而座,品茗神聊。在我接触过的几多自贡813画会的成员中,何杰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朴素、少言、內敛且略有些拘谨的。谈及他的艺术人生,他淡然一笑地对我坦言:

我的这几十年经历十分简单,父亲当兵转业分在了“三线建设”的内迁厂矿富顺晨光厂工作,我1972年就出生在这里。1989年,我17岁多,从晨光中学毕业,参加高考。由于自幼爱好画画,所以就报考了美术学院。

第一次高考就落榜了,专业分够了,学业分差了一截。我不服气,复读了一年,再次参加高考,还是专业分够了学业分差了一截。我不服气,第三年再考,学业分还是差了一截。1992年我再次参加高考,也许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也许是苍天有眼,我考上了。尽管我填的第一志愿“川美”没能录取,但自贡师专(即现在的四川理工学院)美术系录取了我。虽不如愿,但毕竟是我喜爱的专业。

两年的专业学习,一晃而过,1994年我分配到了晨光中学担任美术教师。在晨光中学,教学之余,我坚持美术创作,主攻油画,不时有作品参加省市的各类美展。直到2010年,县里又把我调到了富顺一中教高中的美术,二十几年的光阴,就这样过去了。

人说,幼时的喜好,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方向,再就是成功学的10000小时定律,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成败。这两者,何杰都具备了。自幼爱好美术,坚持画画近30年,终于学有所成。

也许对人的第一印象时常是肤浅的,一旦投机、一旦进入到彼此感兴趣的话题时,何杰眉开眼笑神采飞扬,他的朴质和率真凸显无遗。

在你周围的美术圈里,或者说你们富顺这个县里,大多是业余作画吧?

是的,现在富顺县我所知道的一二十个长期勤奋画画的人,90%都属于业余画家,当然我这里说的“业余”与对画家的界定有关。他们大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或者走在努力形成自己风格的路上。他们中比如刘德智的钢笔画非常细腻,油画的也很细腻,他现在风格还处于探索阶段;杨勇的画比较写实,在风景这条路上走得比较远;金庆勇在人物刻画上走的是较为变形的路线,而他的风景画的色彩感觉非常鲜艳。至于我,也画了有一二十年了,还一直在不断的摸索,尝试不同的风格。

我留意你的画作,应该是你曾参展的那幅《藏民》进入了我的视线,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创作这类主题作品的。

前几年我画以西藏民族题材为背景的画比较多,其实是在2000年前,深圳有些画廊就有收过我此类的画,自我感觉市场反响还是不错的。但因为一些原因,这条路我没有一直坚持走下去。因此,我真正成系统的绘画题材也就两种,一种就是以藏区为题材的作品,还有一种就是川南的田园风光。但就绘画技巧与绘画语言而言,尚未能形成一个自己鲜明、完整的风格,还要不断的探索。

你谈到的“鲜明、完整的创作风格”这个很重要,我感觉自贡的画家与外面一线城市相比,画作中当代性元素与意识不足。与川内的艺术团体,如:浓园、大修车间相比,在技法层面上,自贡的画家不见得比他们差,但在意识层面上还是存在差距的。对于这个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的的?

可能与我们的生活空间和视野有关。其实我也画了很多系列的画,这几年画的最多的一个题材就是《赶集》,也曾有两幅画参加过展览获过奖。我们画画的人当然要具有当代性,要跟着时代走,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不管是从官方展览还是市场反应来看,只要把传统的东西真的做到位,一样可以得到认可。我觉得把自己的路走好了,不管走什么路子都能获得成功,不用一味追求当代性,应该扬长避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应该是这样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要局限自己走在一条路上。

我并不是美术学院的科班出身,在绘画技法上跟很多科班生比,可能要差一些,所以我想通过自己的绘画语言来弥补这个不足。

你早期的那幅《藏民》与你近期画的藏族女人,康巴人等作品比起来,我觉得你的画法转变明显。在早期《藏民》中呈现出来的叙事性给我的感觉更为强烈,而后面的一些作品让我感觉他们只是“穿着藏族服饰的人”

画画的朋友间,在平时的交流中也给我提出一些意见,同时也存在出于对市场的考量。其实我个人还是偏向于前期的那种画风和角色。而康巴女人那幅画是我的一个探索和尝试,因为我很少画女人。我还是比较喜欢画藏族的老人,因为我觉得那更能体现藏族文化的厚重感和沧桑感。

你在画西藏题材这种类型作品的时候,除了摄影方面的素材外,是如何做素材积累的?

我没去过西藏,但是我去过四川的藏区。虽然我常年都出去采风,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1995年和我两个同学的川藏边境采购之旅。那里的牦牛、绵羊、蓝天、白云,诗情画意,实在是太美了。也就是那次的经历让我对藏族文化和藏族人有了一定的认知,回来以后就画了很多以藏族为题材的画。

那次的行程大概是多长时间?

接近二十天,走了三个省,四川、甘肃、陕西,只花了几百块钱。

你在藏区感觉到那里的人们内心的纯粹和对信仰的虔诚。那么在那次游历的过程中,有没有你印象深刻令你终生难忘的事情?

应该是我和同伴一起翻岷山的那段记忆吧,现在想想都非常后怕。当时我们年轻气盛,想着拿根棒子,如果碰到野兽什么的就跟它们搏斗,现在看来是非常可笑的,呵呵。我们在一个斜坡上碰见一群野牦牛,它们见了我们以后就一直嚎叫,后来我们才发现原因,原来是我们之中有个同伴穿了一件红色的雨披,估计是刺激到了牛的神经了。我们从未听到过牛这样的叫声,都被吓着了,赶紧让同伴把雨披扔了,一路狂奔。当时旁边就是悬崖,如果那群牛朝我们跑过来的话,我们肯定就摔下山了,那可是在4000米海拔之上的山啊,如果摔下去估计连尸首都找不着了。

这么多年间,我也去过很多地方,但是我始终觉得,只有在藏区那次,我是真的开阔了胸怀,抛开一切烦恼、心事和琐碎的杂念,感受到最纯粹的自己,那次经历对我的绘画有很大的帮助。

在你藏区之行后,有没有写生、素质作品保存下来?

只有一部分了,那时候的画我都画得很慢,从创作到构思都非常谨慎和细心,可能那时的心态也比较好吧,出来的效果也比较好,大部分也是采风回来以后画的。所以说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一定要多出去采风啊,有的时候作画的时候可能没有什么灵感和想法,但是采风回来以后,创作欲望是特别强烈的。

因为你在学校工作嘛,你在寒暑假没有课的情况下都是怎么安排的?

几乎都是出去采风了。这么多年基本上每年都组织我们县里一群画家出去采风。有一年是在贵州,那次我带了接近十个人,横穿贵州,走了十几天,几乎把贵州所有的苗寨都走遍了;有一年在云南,去了丽江、泸沽湖等等很多地方。我可是出了名的“俭省团长”,我们在贵州那次,每个人平均下来连一千块都没用到,而且吃的也好住的也好,每天吃鸡肉,哈哈。

现在你大部分都组织的富顺藉的画家,有没有想过把这种活动推广到整个813中来?

何杰:想过的,其实我觉得大家都是十分愿意去的,只是在时间上不好协调。其实我也希望能跟813的其他会员一起去更远的地方,比如新疆啊,黄土高原之类的,因为那里的地域跟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不一样,给人的感受肯定也不一样。我觉得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有时画画会没有感觉的,所以到了一个跟自己居住环境截然不同的新环境的时候,会有一种新的感受和兴奋的感觉,就会有很多源源不断的灵感,说不定你的画就走出来了。

岁月如歌。二十多年从事教学工作之余,何杰他从未放下画笔,近十多年来,何杰的油画作品先后参加全国全省的展览,水彩《岁月》入选首届全国小幅水彩画展;水粉《追》获全国教师美展二等奖;油画《祈祷》获川南五地市美术展览优秀奖;油画《初春》入选四川省美术作品展;水彩作品《赶集》获四川省水彩画展优秀奖;油画《桥头》入选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油画《红土地》入选首届四川省文华美术奖作品展;水彩画《红墙》获迎接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四川省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油画《恐龙残片》入选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

步入不惑之年的他第一次踏入雪域高原这片净土,在那里初次接触极近原始的自然风貌,神秘灿烂的独特文化,淳朴强悍的藏族形象。这一切都给了他们终生难以忘怀的记忆;更使他们心灵受到巨大震撼的是高原那令人魂牵梦绕、惊心动魄的美,那是一种神秘的美,一种苍凉、悲壮、深沉而博大的美,还是一种具有崇高人类之爱之美。它远离俗媚,不事张扬,是天地间之大美。而这又恰好与他的审美理念,情趣相契合,与他的性格、气质、素养息息相通。而他所熟悉的油画写实手法。又为表达他的心声,提供了必要的手段。于是创作的激情喷涌而出,西藏题材便成为他寄情抒怀的一片沃土。

在创作中,他选择了一种既适合表达内心情感,又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写实手法,他注重发掘自己的造型方面的潜质。借用古典油画中透明半透明的多遍手法,以增强画画的厚重感与层次,适合弱化色彩的对比,以凸显形体结构的魅力;人物的描绘,常常以简约的人文、自然环境相融合,以增强高原文明的神秘感,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物的精神内涵,留给人们更大的想象空间。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而其中所传达的人文精神却超越了地域和时空,对生命的崇敬,对人性、人性的关注,成为他创作思路的说导。这些作品,深深地凝聚着他的内心感受,充溢着他的眷恋的情怀。画家的人品、性格和作品相融,形成一种含蓄、细腻、深沉、宁静的风格。他的作品流露出的审美个性倾向于一种内向型的抒情,追求一种深沉的诗意,雄浑深厚的气质,含而不露的韵味,作品平易的生活中,撷取人类某种共同的精神,借鉴西方某些表现手法,传达出一种东方的神韵,这或许正是他努力追寻的方向。

藏区之行,使他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在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首先要有自尊,要自信自立,走自己的路。迫切希望对自己的母文化进行深入的再学习再研究,并将此视为终生的必修课。

何杰的艺术节根须深深地扎在养育了他的这片热土上。他脚踏实地不随风飘摇,是一位执著虔诚把艺术视为生命的画家。

何杰,1972年1月出生于富顺县,1994年7月毕业于四川理工学院美术专业,2003年进修于四川教育学院油画专业,2007年进修于天津美术学院造型专业,1994年9月至2010年8月在晨光学校担任美术老师,2010年9月在富顺一中担任美术教学工作至今。现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自贡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自贡市油画会副会长,813创作基地副主席,自贡画院特聘画家,富顺县美术家协会主席,富顺县名师工作室学科导师。

2001年9月获全国园丁金奖;

2003年9月水彩《岁月》入选首届全国小幅水彩画展;

2003年5月水粉《追》获全国教师美展二等奖;

2003年7月油画《祈祷》获川南五地市美术展览优秀奖;

2004年油画《初春》入选四川省美术作品展;

2006年水彩《赶集》获四川省水彩画展优秀奖;

2007年油画《桥头》入选上海青年美术大展;

2013年油画《红土地》入选首届四川省文华美术奖作品展;

2014年水彩画《红墙》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四川省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2015年油画《恐龙残片》入选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