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的四合院) 作者:王富春 北陕

榆林,又称榆阳,别号驼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中部的明长城脚下,它北瞰河套,南控延绥,东襟晋北,西临宁夏,为边陲冲要,全陕藩篱。榆林城东依驼山,北靠红山,西对黑山,三山拱翠;西临榆溪河,南带榆阳河,二水环绕。

古城东高西低,南北长,东西窄,平面呈菜刀形,以南北向大街为中轴线(长2.4公里),巷道以东西向为主,长短宽窄不一,形成纵横交错的棋盘状。榆林巷道的数量,史料记载清同治初年(1862),城内举办民团,以巷建旗“分为四十二旗”,按此全城有42条巷道。此后每道巷又一分为三,大街以东为上巷(城东的头道山一线,主要为戴兴寺、娘娘庙等寺庙群),大街至二街为中巷,二街以西(钟楼巷以北多为农田)为下巷,据1993年统计共有96条道巷。榆林巷道的形制,由于历史原因与地形限制,巷道种类较多,有“一”字形、“T”字形、“L”形和“十”字形。榆林巷道的宽度,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宽6-10米,分布在大街以西,是联系大街和二街的主要通道,如胜利巷(原叫镇署巷)、解放中巷(原叫县官巷)、钟楼中巷(原叫宽巷)、新楼中巷等。第二类宽3.5-6米,是大街区通往东山的主要道路,如马王庙坡、大寺坡、戴兴寺坡(均为块石铺路)等。第三类宽1.5-3.5米,是城内主要居民巷道,如李学士巷、牌楼巷、芝圃巷、苇则巷、挂面巷等,最窄的为磁店巷,又称一人巷,巷口宽度不足1米。榆林巷道的命名,是最具地方特色,有以人物命名的,如吕二师巷、田丰年巷、常官巷、曹腊肉巷等。有以寺庙命名的,如定惠寺巷、天神庙巷、三官会巷、上帝庙巷等。有以地理特点命名的,如城根巷、水桥畔巷、瓦窑沟巷、水圪坨巷等。有以商贸特点命名的,如肉市巷、豆腐巷、盐市巷、沙锅巷、绣鸡巷及以当铺命名的大有当巷等。榆林巷道形成的时间,多在明代嘉靖初年至清乾隆末年(1522-1795),且每道巷名都有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榆林四合院的数量,据1985年榆林县城建局房屋普查资料,榆林城内存有明、清时期民宅四合院建筑1100座,其中保存完整的有700座。房屋共2634栋,其中保存较完整的254栋,改建和部分改建及破损的共2380栋。到了2001年,榆林市古城文管所调查,有明、清四合院97座,其中保存较好的有8座,2009年榆林长城资源调查队又调查只剩下了40座。

榆林四合院的类型,多为砖木结构平房,有少数砖窑上建砖木房屋。从平面布局上,可分为独立式、横向并联式和纵向穿院式三种。独立式四合院,一般北正房和倒座南房各为5间(也有东正房和相对倒座西房),有穿廊式、穿廊虎抱式(正中厅间门窗向里缩回)。北正房左右带耳房、东西厢房各3间。横向并联式四合院,由两个四合院并列而成,共用一个大门,各院分别设一个二门,西院西为正房,东院东为正房。纵向穿院式四合院,一般为前、中、后或前、后院纵向排列组成,共用一个大门,东侧过道设二门、三门。榆林四合院的房屋装饰极为讲究,磨砖丝缝,墀头、戗檐板砖雕花鸟人物,亮门、支摘窗镂雕花卉,斗栱、雀替雕花,椽檩起架,五脊六兽阳合瓦顶。按明清建筑等级,总兵为正二品官,榆林总兵四合院的正房,为筒瓦覆顶(晚清到民国年有僭越),其他人为板瓦覆顶。

砖窑四合院正窑多为3孔,窑两侧多设对称厢房各3间,正前为倒座厅房,窑面接穿廊抱厦。窑上建砖木硬山阁楼,门框、斗栱、椽檩起架,窗棂图案形式多样,五脊六兽布瓦覆顶。明晚清初时期,窑洞都较小,砖窑长4.5米、宽2.7米、起拱高3米左右。清乾隆年后,特别是民国年间(1912-1949)仿西式建筑兴起,一般长6~6.5米,宽3~3 .5米,起拱也增高。整个窑洞高低错落有致,富丽堂皇,优美壮观,成独具一格榆林窑洞式四合院。

榆林四合院的大门,官宦富商建造的大门极为讲究,有三间门厅王府式和八字街门广亮式,均为五脊六兽阳合瓦顶。大门上安一对木质门簪,雕刻成牡丹、菊花形,称“门当”,门下部门枕石,雕刻成抱鼓式,称“户对”。榆林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即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经济情况、文化素养、生活方式等要基本相当),但更讲究门头脚道(即有无狐臭),俗语说“嫁汉婆姨一阵风,狐臭女人留下根”,如谁家娶了有臭的女子,是要被划户(赶出家族)的。在院落的墀头上(山墙腿子山部)砖雕麒麟、狮子、双鹿、双兔等。戗檐(山墙腿子檐部)上砖雕神马、神鹿,牡丹、菊花等。雀替(檐柱上部)上木雕凤凰牡丹、喜鹊登梅、鹭鹚荷花、松竹梅兰等。有功名者大门外左右树木旗杆,门前置抱鼓石,门上悬木匾,题“文魁”“武魁”“太史第”“榜眼及第”等。按风水学,大门建于院子的东边称“生门”,建在中间称“财门”,建在西边为“死门”。所以榆林院落的大门多建在“生门”,期盼主家人丁兴旺。在大门的内外建造有二种不同类型的影壁墙,第一种是座山影壁,与二门、厢房的山墙连为一体,既加固了厢房又起到装饰作用,壁上部雕砖斗栱,壁芯雕刻吉祥图案,两侧阳刻楹联,榆林四合院的影壁以此种居多。第二种为一字形影壁,也叫照壁,建于大门外对面宅院的墙体上,用以遮挡宅院墙体外的建筑物,使进出大门的人能有愉悦神情的感觉。二门多为垂花门,也有少量置木质屏门,内院有的再置两道砖砌月亮门。厕所(榆林人称后园)多建于院内西南角(死门),院中设花坛或花池,种植传统花卉如红绣球、四季菊、喇叭花、水灵灵、夹竹桃和花椒树等。院落出二门上一层台阶,出大门上两层台阶,寓意出门“步步高升”。大门外台阶讲究门高于路,按明清制度,六、七品官不能高于二级,五品官不能高于三级,以此类推,台阶数目最高不能超过八级。随着官位的晋升,门前台阶数量也逐渐增加。

榆林四合院,蕴藏着古城四百多年的历史与文化,它精美的建筑、珍贵的砖雕、华丽的木雕、厚重的牌匾,属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当倍加爱之、护之。

王富春简介

王富春,陕西榆林人,1961年生。198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现任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书记,文博研究员职称,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榆林学院政法学院兼职教授,榆阳区政协文史委员。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国汉画学会会员,陕西省考古学会会员,陕西省博物馆学会会员,1988年至今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2008年编著出版《中国•佳县文物精华》《中国•佳县白云山白云观碑刻》,2009年编著出版《中国•佳县古代石窟艺术》《中国•佳县白云山白云观古代建筑》, 2011年编著出版《中国陕西•榆林古迹揽胜》,获陕西省2011-2012年度,全省优秀外宣出版物专题类二等奖。2012年编著出版《中国陕西•榆林万佛楼》,2013年编著出版《中国陕西•榆林红石峡》。2015年编著出版《中国陕西•大美榆阳-文化文物旅游荟萃》。2017年编著出版《中国陕西•榆林四合院》,10年共9部研究专著。

北陕简介:

笔名:北陕,陕西,中共党员,国家公职人员,本科,中级会计师,北京诗派执行编委,

中国作家协会中华辞赋社,陕西省诗词学会,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等会员,小说发表于世界日报,作家导刊,现代诗美学;

入选《榆阳文库》、《2015中国诗选》、《中国民间好诗》等若干优质选本,发刊《星星》、《诗潮》、《延河》等诗刊报纸杂志,

2015年出版个人专辑《东坡新体诗词摄影集》,获得首届花火杯散文优秀奖,陕西图书馆举办的你好诗人现代诗二等奖;证券日报举办的我在市场征文三等奖;诗潮杂志社举办的三行诗大赛十佳作品;新写实主义现代诗十佳;苏黎世举行的“骑士杯”诗歌大赛现代诗优秀奖,2015年“酒神赋、国酒茅台铭”海内外征文大赛赋类优秀奖,第二届“莲花杯”世界华文诗歌大赛现代诗优秀奖,榆阳区首届文学奖宋词三等奖,安龙莲文化现代诗优秀奖,纪念纳兰性德宋词入围奖,凤凰诗社2015年优秀奖,等30多次大小奖;骑士诗人,中国城市优秀诗人,凤凰诗社优秀诗人称号获得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