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生存法制丨全球書情

二战生存法制丨全球书情

我們常常抱怨,這個時代沒有變好,可你是否曾捫心自問,我們有變好嗎?在歷來以男性為主導的計算機科學裡,你知道多少推動這個行業發展的傑出女性?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機器取代人工,追求傳統工藝是否只被認為是一種生活情調?

撇開現實,如果你是一個非裔美國人,從被誤判的罪名中解脫後,你要如何重歸家庭?而如果你是一個生活在二戰的猶太人,你要如何帶著你的家人死裡逃生?

本期全球書情由單讀作者吳瑤整理,她介紹了一批新書,試圖解答了上述問題。

非虛構類

我們變好了嗎?

二战生存法制丨全球书情

現在啟蒙:論理性、科學、人文主義和進步

Enlightenment Now: The Case for Reason, Science, Humanism, and Progress

Steven Pinker 史蒂芬·平克 著

Viking Press 維京出版社 出版

進步主義的理想是否過時了?哈佛大學教授、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試圖解答這個問題。尤其考慮到由於極右運動和思想的抬頭,進步主義遭受猛烈攻擊,強調啟蒙時代的信念——相信理性、科學和人文主義的力量——顯得尤為重要。悲觀主義者質疑我們是否會擁有一個更好的未來,犬儒主義者則質疑當下是否比我們的過去要更好。其實,對科學技術作用的疑問由來已久,在巴黎的啟蒙運動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早已有之。現在,這個問題又被重新提起。

為了對抗“進步恐懼症”,平克在書中拿出了數據來說話,囊括了衡量進步的各種指數,跨越半個世紀,從種族主義、性別歧視、恐同、霸凌等關係個體的問題,到貧困、娛樂休閒、女性賦權等更大的社會經濟議題,顯示人類的生活、健康、繁榮狀況、安全、和平、知識和幸福感等等都在上升,不僅僅在西方國家,世界範圍都是如此。

平克對啟蒙運動,對理性、科學和人文主義對進步的推動的論點可能不比前人高明,但是面對他所提出的一系列具有說服力的論據,不得不說這是對進步論最為鼓舞人心的捍衛。

業是否應當享有公民權利?

二战生存法制丨全球书情

我們公司:美國企業如何贏得他們的公民權利

We the Corporations: How American Businesses Won Their Civil Rights

Adam Winkler 亞當·溫克勒 著

Liveright 利沃萊特 出版

美國公司是否跟公民一樣享有公民權利?企業認為是的,他們為此進行過漫長的“鬥爭”,《我們公司》一書記錄的正是這段美國曆史上最成功但最不為人知的“公民權利運動”。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院教授溫克勒回顧了“聯合公民訴聯邦選舉委員會案”等訴訟案件,解釋了最高法院這些在當時備受爭議的裁決——確認企業也享有言論自由、宗教自由——何以成為這場權利運動的高潮。企業為了企業人格和對公司的憲法保護,已經鬥爭了幾個世紀之久。最高法院關於企業權利的首個裁決出現在 1809 年,比第一個關於非裔美國女性的類似案件出現還要早半個世紀。

關於企業人格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企業不屬於人民”的口號曾出現在“佔領華爾街”運動中,伯尼·桑德斯和眾多進步組織也以此為口號,它對羅姆尼 2011 年那番“企業是人”的著名宣言提出了反駁。反對者們認為企業絕對不能享有任何公民的政治權利,包括言論和宗教自由,以及政治參與權,因為企業的財富和權力扭曲了大眾民主。尤其是在大公司合併、赤裸裸的腐敗出現、立法功能出現障礙時,遏制企業政治權力的呼籲尤為高漲。

二战生存法制丨全球书情

"佔領華爾街"運動中,抗議者喊出“企業不屬於人民”的口號。

這是一本法學院學生會更感興趣的書籍,但它並不枯燥,溫克勒以他對法律史的深入瞭解,提供了許多珍貴的一手材料,講述了各種故事和人物。在這個火熱的時代,沒有什麼比溫克勒的這番回溯更合時宜了。

為“程序媛”們作傳

二战生存法制丨全球书情

寬帶:尚未講述的互聯網女發明家們的故事

Broad Band: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omen Who Made the Internet

Claire L. Evans 克萊爾·埃文斯 著

Portfolio 出版

去年的一部電影《隱藏人物》,讓人們關注到 NASA 的早期女性計算機科學家。而在以男性為主導的計算機科學的歷史上,也有著許多頗具代表性的不為人熟知的“隱藏人物”。比如,詩人拜倫的女兒愛達·洛夫萊斯,在維多利亞時代就編寫過第一個計算機程序。在《寬帶》這本書中,埃文斯就為這些古往今來的傑出女性作傳,記錄這段歷史,讓更多的人瞭解到這些女性為改變世界所作出的貢獻。

埃文斯的父親在英特爾工作,她從小耳濡目染,學習和從事計算機行業對她來說沒有男女之分。寫作這本書的想法脫胎於她前幾年所寫的關於網絡女性主義的一系列文章。在 90 年代,一個名為 VNS Matrix 的藝術家群體發佈了 21 世紀網絡女性主義者宣言,網絡女性主義者們相信,技術可以幫助性別差異的消弭。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回過頭去看女性榜樣的故事,意義更為重大。

埃文斯希望藉由這本書,更多地去關注為計算機技術作出貢獻的女性。書中提到格蕾絲·霍珀,這位偉大的數學家在二戰後編寫了商用計算機程序語言,讓計算機能為更多普通人所用,有意思的是現在程序員們經常提到的“debug”,其實就來自於霍珀發現機器裡的蛾子導致了技術障礙,還有早期的 BBS 運營者史黛西·霍恩,1980 年代她在自己紐約的公寓裡運營的 EchoNYC,被認為是最早的社交網絡之一。書中還有許多這樣的故事,數據庫詩人、信息管理者、超文本夢想家和試圖打破網絡時代天花板的創業者們被推到聚光燈下,向後來人彰顯她們改變世界的力量。

尋找失落的工藝精神

二战生存法制丨全球书情

手工:探尋傳統手工藝的緣起和真諦

Cræft: An Inquiry Into the Origins and True Meaning of Traditional Crafts

亞歷山大·朗蘭茲(Alexander Langlands)著

諾頓出版社 出版

當人們的生活被批量生產的產品霸佔,原始的手工產品似乎讓人感覺更好——比如手工傢俱、手工麵包、精釀啤酒等等。然而在工業化時代之前,傳統手工藝可不止是一種生活情調。在這本書中,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亞歷山大·朗蘭茲帶領讀者們進入了傳統工藝的古老世界,去探索其中深邃原始的歷史。

Cræft 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英語中時,它意味著面對不斷變化的材料和環境時的知識和智慧,重新認識工藝,讓我們與人類在最艱難的環境中生存的能力聯繫起來。這本書會讓我們讚歎人類的獨創性以及代代相傳的傳統。

朗蘭茲從自己的故鄉威爾士開始,踏上了一條尋找工藝之旅,沿著歐洲海岸,從西班牙到法國,從英格蘭到蘇格蘭,再到冰島,去尋找失落的工藝精神。在講述這些工藝時,他將對歷史的解讀與個人的第一手體驗結合起來,包括牧羊、養蜜蜂、晾曬皮革、卷羊毛、修葺茅草屋頂、織造等等。

二战生存法制丨全球书情

郎蘭茲在勞作中。

在一波又一波工業化、信息化的浪潮中,人類不可能回到手工藝的時代,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反思現代消費中的盲目,更多地去顧及長期使用的價值。工藝知識的梳理和繼承也不意味著單純的懷舊,它把人們從機器的自動化生產中暫時解放出來,思考那些關於人類生存的小問題。

虛構類

“親愛的塞萊斯蒂爾,我是無辜的。”

二战生存法制丨全球书情

美國婚姻

An American Marriage

Tayari Jones 塔亞里·瓊斯 著

Algonquin Books 阿岡昆出版社 出版

新婚夫婦塞萊斯蒂爾和羅伊的人生本是美國夢和新南方的縮影:他們一個是年輕的管理者,一位是藝術家。正當他們的生活步入正軌時,突如其來的意外將他們分開了。羅伊被控犯罪被捕並判處 12 年有期徒刑,而塞萊斯蒂爾認為那是莫須有的罪名。時間隨著羅伊的獄中生活而流逝,塞萊斯蒂爾發現這份愛不再是她生活的重心。五年後,羅伊的控罪突然被推翻,他回到亞特蘭大準備重啟兩人的生活。

在這個故事背後,是非裔美國人處於不平等地位的事實。儘管非裔美國人只佔全國人口的 13%,但在被錯誤定罪的公民中,非裔人口占到了 47%。無罪釋放的公民中,非裔美國人所遭受的牢獄之災比白人要多出 4.5 年。數字是冰冷的,錯誤定罪所牽連和影響到的家庭卻真實存在。這段錯誤付出的時間,承受的不公和代價對於一個男人、一個家庭、一段婚姻來說意味著什麼呢?這正是《美國婚姻》試圖回答的問題。

在塞萊斯蒂爾和羅伊的一次通信中,短短的兩句話,道出了他們婚姻的狀態:“親愛的塞萊斯蒂爾,我是無辜的。”“親愛的羅伊,我也是。”當個人的情感與種族、社會階層的負擔交織在一起,就引出了更深遠的問題。這本書最近也入選了“奧普拉讀書俱樂部”。

戰爭的殘酷面前,活著就是幸運

二战生存法制丨全球书情

我們是幸運兒

We Were the Lucky Ones

Georgia Hunter 喬治婭·亨特 著

Viking 維京 出版

1939 年的春天,戰爭的陰影越來越近,庫爾克一家三代人仍然努力地維持日常的生活。在餐桌對話中,他們仍然談論著新生兒的故事,而不是在他們的家鄉波蘭拉多姆,猶太人的處境正變得越來越艱難。可恐懼還是不可避免地席捲了歐洲,庫爾克一家離鄉背井,每個人都拼命地想尋找到一條通往安全的路。

年邁的父母與兩個女兒哈琳娜和米拉仍然居住在家鄉,兒子格內克和雅克布則加入了波蘭軍隊,小兒子艾迪被困在法國,很快也應徵入伍了。人們掙扎著避免死亡,他們有的在工廠中餓著肚子工作,有的則偽裝成異教徒躲藏在他鄉。戰爭期間,庫爾克家族的足跡遍佈各地,遠至巴西和西伯利亞。抱著強烈的求生意志和對從此天涯相隔的恐懼,庫爾克一家必須依靠希望和內在力量活下去。

這是喬治婭·亨特的處女作小說,它向人們展示了二十世紀最黑暗的時刻、人類精神所能承重的災難、以及如何在災難之中成長。這部小說講述的其實是作者自己的家庭史,德國入侵波蘭,破壞了庫爾克一家的生活,亨特說,“書中所描述的每一次重要的遷移、監禁、假死和逃跑,在現實中都發生過”。而之所以選擇小說而非回憶錄的形式,是因為她希望更好的創作一些場景,讓故事的深度和情感更進一步。

對於庫爾克一家來說,勝利的時刻不是納粹投降,而是全家人都活了下來並且重新團聚,而這本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這不是好萊塢電影式的皆大歡喜的結局,作者和庫爾克一家都明白,他們的生存不過是令人絕望的運氣作用的結果,而作者也迴避了空洞的傷感和虛無主義,力圖揭示這個動人故事中美麗的複雜性和生活的不確定性。

來,告訴我們,你們最近都想讀些什麼書?

二战生存法制丨全球书情

封面圖片來自電影《無恥混蛋》

無條件歡迎分享轉發至朋友圈

點擊上圖,購買全新上市的十三邀第一輯訪談實錄:《偏見》

二战生存法制丨全球书情

▼▼這本書也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