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现实生活中真的是这样吗?

沁屿

"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让我们来看一看历史及现实的情况吧。

这句话中明显地表现出了偏好,有贬损读书人,赞赏屠狗辈的嫌疑,观点自然有失偏颇。

1、谁在为民族、为国家而奋不顾身

评价中一方面,对读书人明显有成见的同时,另一方面,所说屠狗辈中讲义气的,是不是应该确定一下:他们的义气是为个人的利益,还是为国家、民族的利益?

动不动就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里,真的需要这样的哥们义气?还是需要讲求法制?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读书人因为有文化、有思想,不容易冲动,不会为一点义气小事而冲动,但会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奋不顾身。

像苏武、范仲淹、文天祥、于谦这样的人,不仅功名远传,人品也成为后人的楷模。历史上像他们这样的读书人不在少数,以他们为榜样的读书人古往今来不计其数。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为了推翻旧政府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多少仁人志士中,不乏读书人。

是他们唤醒了人们心底向往美好生活的希望,才创建起了新的世界。他们是社会的精神力量。难道你没有被为人民而奋斗的读书人感动过吗?

正是有了这些为理想、为信念献出自己生命的——读书人,才有了国家和民族的脊梁。

2、读书人自有观点,比屠狗辈有理智

“义气事小,失节事大”。若是为了全民族的利益,读书人可以为民请命。只是为少数人的利益,读书人宁可承担不被理解的后果,也不可能跟着他人一起去做拦臂挡车的事,以至于就算不被理解也不可能去从众闹事。

正因为读书人有文化、有思想,不容易冲动,才不会为哥们义气的小事而冲动,但会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奋不顾身。

自古为民请命的人有之,为民造福的人有之。国家领导人不是在为民造福吗?他是不是读书人?

3、不在同一平台上没有可比性,价值观有不同

读书人的价值观和屠狗辈的价值观也有不同。读书人需要为社会奉献的精神更强烈,会觉得不值得为个人小事而献身,这是有些屠狗辈可能无法理解的。

屠狗辈愿意为朋友义气牺牲自己。读书人则需要慎重考虑,会追求精神品质更高的生活,为民族大义,“不成功便成仁”,值得,才会去做。他们才是那些为理想信念献出生命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确实看到社会上有些读书人,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而畏首畏尾,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不顾别人感受,为了自己的前途欺骗他人的存在,这就是考虑自己个人得失太多的人。

4、这种观点是怎样形成的呢?

自古以来,人们对读书人都寄以厚望。希望读书人一旦飞黄腾达,就要夫妻共享荣华富贵。

自"包公——铡美案"以来,凡是读书人功成名就之后婚姻破裂,读过书的男人就被骂是"陈世美",民间就有了"负心多是读书人"的说法。

而屠狗辈是不是打骂老婆、离婚,人们对他们的如此行为是没有更高要求的。也许是觉得他们就是这样的,没有必要指责吧?也有可能人们只想要屠狗辈讲义气,想要读书人不负心而已。

显然,这也属于正常情况,毕竟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是壮士,正如不是所有屠狗辈都讲义气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这种说法也自有它一定的道理。

时至今日,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知道"负情郎"与原来的她已经不在一个精神追求的层面上了,无法理解对方、没有感情的婚姻是相互折磨、也是不道德的。

以其没有了感情做什么事都是错的,双方勉强在一起互相折磨,不如冷暖自知,各归所属,找到各自欣赏自己的婚姻来得各得其所。

依上所述,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你,对"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说法,是不是有了自己不同于以往时代的理解了呢?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


有书共读

现在的时代,你付出再多,所得的都是怨恨。古人也说“仗义每从屠狗辈”,社会上真正能够帮助别人,同情、可怜他人的是穷人,穷人才会同情穷人,痛苦中人才会同情痛苦的人,屠狗辈就是杀猪杀狗的,没读过什么书。“负心多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知识高,自己思想解释就越多,不愿意做的时候,他会刻意加以解释;知识低的人不会解释,朋友嘛!怎么不去?为朋友没有理由不去,因为他思想不复杂。学问越高,思想越复杂,高学问而变成单纯专一的人,那是天下第一人,由高明而归于平凡。
管仲与鲍叔牙是知识分子的交情,他们之间永远没有嫉妒,为什么?管仲穷困可怜的时候,两人合作做生意,管仲的个性素来如此,结帐时总要多拿一些。譬如赚一百万,他要拿八十万,鲍叔牙说拿去。这很不容易啊!到了管仲当宰相快要死了,齐桓公问他死了怎么办?宰相找谁呢?以我们的看法,管仲一定推荐鲍叔牙。齐桓公也问管仲,鲍叔牙可不可以接他的位子,管仲答说不可以,因为鲍叔牙个性太方,太求完美,要求太过分的好,胸襟无法包罗万象,不能当宰相。于是阻止齐桓公找鲍叔牙当宰相,而另外推荐其他的人。


所谓知己朋友在那里?假使是别人,一定这么想:我跟你管仲几十年朋友,穷的时候是我培养你,在政治上也是我协助你上去的,犯了罪也是我保你不杀头的,现在你当了几十年宰相,死了这个位子也该让我坐坐,连皇帝都示意要我做,你却反对。一般人一定会骂管仲可恶。可是鲍叔牙一听到管仲告诉齐桓公不要让他当宰相,却非常感谢,“只有管仲知道我”。实际上管仲是爱护他,宰相肚里能撑船,个性太方,心胸太窄,坐上宰相的位子,会被自己搞砸;管仲为了保全鲍叔牙而反对他当宰相,也只有鲍叔牙懂得管仲的心理是爱 护他。他们两人之间永远没有嫉妒的心理,这个相当难。


欢乐调调

“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倒是和老子的思想有所吻合。

《老子》有言:“慧智出有大伪”,“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读书人,书读的多了,知道的就多,心思灵巧,想的就多,想的多,简单的事情就复杂了。治国其实就是治人,治人就是治理人心。所以《尚书》中说“人心惟危”。为了使人心简单而不复杂就要“绝圣弃智”。

《老子》中又言:“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人们越是提倡的事情,就说明那种事情是人们缺乏的。就比如当今社会扶不扶的问题。

古时“屠狗辈”多是不识字的人,心眼直,没那么多花花肠子。记得七八十年代,村子来了陌生人,随便去一户人家讨要食物吃便可吃饱。而今么……呵呵。

古时的“读书人”基本上读的是孔孟之书,行的是教化之道,讲究仁义礼智信,道家讲的是顺应天性,《庄子》中有《马蹄》一篇说的明白。“屠狗辈”没读过书,更不要说识字了,行事大多随心而动,颇符合道家理念。

儒家、道家理念不合,《庄子》中《外物》篇有言:“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每每看到此处,不禁微微一笑)在《庚楚桑》中道:“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之数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吾语女: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每每看到此句,不由想到鲁迅的《狂人日记》,想必鲁迅也是看到此言有感而发才写出《狂人日记》的吧)

老子、庄子认为读书人是祸乱天下的根源。韩非子也说过:“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中国历朝历代不大力提倡且普及识字读书想必于“儒以文乱法”有关。仗义,行侠仗义的多是“屠狗辈”,所以中国历朝历代也不提倡武。

有人认为“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是胡说八道。且看里面有“多是”二字,并非全部。

看当今社会的人受教育的程度不算低了,文盲少之又少,然人心不复纯朴。犹记小时候捡到了钱那可真是交给老师或警察叔叔的。那时的老师也是尽心尽力的为学生好,没有补习班,更不收什么乱七八糟的费;见到老人可是放心大胆的搀扶帮助;小孩子可以随便的在大街上玩耍,不用担心有人贩子……

山里人受教育程度低于乡下人,有些地方至今教育还是难事,乡下人受教育程度低于城里人。到乡下去如果有事了,问问当地人大多都会给予帮助的,比如口渴了给口水喝,饿了给口饭吃,问路也会指明方向,会给你带路,在山村里甚或会让陌生人留宿。在城里则不一样,街道上求人帮忙大多没人理会,去敲居民都安有猫眼监控。为什么?当然,有人认为这其中有其他原因,但不可都认得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地方,人心愈加险恶。古时如此,现今亦如此。

另:前一阵子,有一个出国留学的北大的博士生不是与父亲断绝了关系?这算不算负心?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不能一概而论。就如同阴与阳一般。明代曹学佺能说出这般话来,想必也是事出有因吧。


mimang830

我们看待问题应该全面而不该局限于个人狭隘的认知。事实上这句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不完全正确。因为一个人的心地是否善良、仗义,与他拥有的身份和知识没有绝对的关系。我们总是喜欢犯的一个错误是,喜欢一种身份的人,就会对所有拥有这种身份的人有好感。甚至喜欢一个国家,也会对来自这个国家的人有好感。这也是章莹颖陷于美国博士生的原因。因为她对有高修养、高文化的人放松了警惕之心。事实上,任何国家都有好人和坏人,任何组织和单位里也都有好人和坏人之分,任何某种身份的人也都有好坏之别。如果我们要去喜欢一个人,不应该只看这个人的表面。“漂亮的皮囊之下并不一定是有趣的灵魂”。当我们放弃偏见的时候,才能认识一个人。

我看到很多人评论把屠狗辈划分为穷人,把读书人划分为富人。我觉得这是个错误的划分。别忘了刘备起家的原始资金正是张飞出的,而黑脸张飞正是屠户。在古代农耕文明时,没有多少商业,屠户也是富人,反而读书人能够功成名就的没几个。即使真正有才的读书人也不一定能功成名就。所以才有和尚姚广孝极力劝说燕王朱棣造反,并在谋略和认知上大大超越朱允文的那些所谓正牌谋士,帮助朱棣最终取得天下。所以有不被大明朝廷赏识的范文程出走关外,为满清最终打下大明江山立下赫赫功勋。

而为什么会有仗义多少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流传尼。我想这和这两种人的生活态度不同有关,屠狗辈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活在当下。读书人却是要长远规划,有所摒弃的为未来奋斗。管宁、华歆的割席断交,被人们奉为经典。而学习好的孩子,父母无不在教育他们要断绝“狐朋狗友”。从这一点来看,管宁是不够仗义,朋友喜欢金子和豪华的轿子,出去看个热闹回来就被割席断交了,不仗义啊不仗义。

而我觉得无论是屠狗辈的快意恩仇,还是读书人的大谋大略,都是没有错的。人活着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就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而真正的领导者是那种无论是“屠狗辈”还是“读书人”都能团结在自己身边的人。

活在当下的人给自己点规划,为未来奋斗的人不要那么死板,才会更好!


净化a木子

总体上,我不同意这句话。这句话出自明代,在古代,屠狗之辈处在社会最底层,而读书人是士人阶级的代名词,即便读书人没能考取功名未能入士,在社会上的地位也远高于杀狗卖肉之人。

“屠狗辈”和“读书人”之间的区别在于一个有文化,一个没文化。那么没文化的就能仗义做事,有文化的就会负心离德吗?可能有一些道理,但也仅限于“一些”,对错各占50%吧。

有道理的地方在于,读书少的人思想简单,心思单纯,不会藏着掖着,在某些情况下就会仗义执言;而饱读诗书的人反而容易想的复杂,顾虑太多,多愁善感,被琐事困扰,其极致化就是负心离德。

没有道理的地方在于,屠狗辈由于从小缺乏足够的教导,其价值观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拥有正确价值观的屠狗之辈可能会非常可爱,憨厚诚实;但一旦他拥有错误的价值观,就会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冥顽不化,而且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此时的他们还会“义”字为先吗?

同理,读书人肯定也是有两面性的,毕竟书不会白读,那些真正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人,那些真正把“仁义礼智信”作为道德准则去要求自己的人,显然少有“负心”者,甚至会成为人中龙凤,像苏武、范仲淹、文天祥、宋濂、于谦、曾国藩这样的人,不仅功名无量,品德也是万人楷模,我相信像他们一样的读书人不在少数,以他们为榜样的读书人也不在少数,好人总是多于坏人的。

总之,凡事都有两面性,而“多是屠狗辈”和“多是读书人”中的“多”字,显然暴露了这句话中的偏执性,是有失公允的。所以,总体上,我不同意这句话。


耶律萧

屠狗辈不是读书人,不是读书人就不负心吗?就都仗义吗?安禄山一定不是什么读书人,而一名武将,不也背叛唐朝了吗?蛮夷之族不知书礼,匈奴,蒙古族,满族靠武力征服天下。一点也不仗义。樊哙仗义不忠秦,忠刘邦。不做顺臣。他也不大忠于刘邦,后来刘邦要处死他。

魏国信陵君姐夫是赵国平原君,赵国被秦攻救急平原君求救信陵君,信陵君为了姐夫,受仗义侯氏与屠夫帮助杀害魏国持兵权大将,率几十万大军救赵国。要说他对赵国仗义,对本国不仗义。大敌都临前,秦国吞天下虎狼之心。带兵出去这些兵将战场上必有牺牲,损失本国利益。说明读书人也仗义,而且那二人没啥文化对他仗义,却对本国不仗义,得点好处受平原君好待,以国利为仗义之本献出对本国不仗义。三人仗义之中不仗义。仗义有大有小,又分对象。

读书人也仗义,诸葛亮谁有他读书多知天上地下。对刘备刘氏仗义一生。张良读书人对刘邦仗义,萧何对刘邦仗义一生,范蠡对勾践仗义。陈平对刘氏仗义。仗义不仗义不分读不读书,价值利益取向,人心善恶取向。


圃香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是明朝曹学佺亲身经历的事件后,所发感慨而写就的一付对联。而曹学佺本身就是读书人,他站在读书人角度,我理解他的重点不是赞扬什么屠狗辈,而是谴责读书人。读书人是孔孟门徒,接受的是儒家仁义教育,变节(叛徒)比敌人更不可饶恕!

我作为一个现代人,这仗义的屠狗辈与负心的读书人都是我厌恶的。现代社会是由陌生人通过契约而构建的社会,你要尊守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契约。我们应对强权、暴力、欺诈充满戒惧,防止自己成为自己反感、讨厌的人。屠狗辈的仗义泛滥起来就是暴力,路见不一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那你愿意让李逵成天拎着两支板斧维护社会秩序吗?万一他性起,排将杀去,你的生命能得到保护吗?中国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都是皇帝雇佣读书人来治理的。他们口口声声讲得是儒家仁义而实际干的都是“货卖帝王家”。负心不是多是读书人,而是读书人如不负心(他所学的仁义道德)他连生存的空间都没有!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是社会周期性死循环!看下汉之刘季,明之重八就知道这两类人都特别害人!中国人少有制度建设,多为人为制造对立。屠狗辈绝无建设社会制度的愿望与能力,所以他们要杀鸟皇帝夺了他鸟位!而一但屠狗辈夺了鸟位,读书人如不负心,就只能用骨头和板爷比硬度了!!!


典藏6

见利忘义,仗义屠狗辈,别在这误导人了。屠狗辈,这些都是社会的渣,只要不涉及金钱,他可以报恩,但若涉及到钱,朋友,对不起了。如果你和渣吃饭,说错一句话,他把你脑袋给开了,虽然你对他有再造之恩。也就是为什么叫渣,戚继光,招兵都不能要这些人,这些人社会经验丰富,不易被洗脑,心疑,狡诈,更不可委以重任。如果你让这些人当保镖,离死就不远了。清朝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的康小八就是给地主当保镖,把地主杀了。读书人是负心汉,倒是很在理,尤其现在长期在外读书的,缺少父母的教育,变得冷漠,自私。子不教父之过。确实是,脱离父母的孩子,缺少家庭教育,好多礼节不懂,更不懂得尊重长辈,自私自利。也不能说他们忘义,只能说没教养

再说生活在底层的人,你千万别把这些人当淳朴。卑贱的聪明,富贵的愚蠢。朱之文借钱给村民,结果确没人还,而且还说得怔怔有词。大家还记得翻倒的一车橘子被村民抢,让你感觉这世上没有好人。具体什么原因让整个社会的人如此冷漠,上海,北京人最见不得外地人,易中天讲上海讲的非常好。村民就像是刁民,根本没礼仪可言。到底是什么原因,你们说呢?让我欣慰的是我感觉小城市市民非常的友善,我为生活在小城市而开心

恋香惜玉63792524

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虽然是句古话,但现实的确如此。

说件真实的事。公司新来两个同事,领导让我带一带。也就是说跟我学习,算是我的两个徒弟吧。

同事甲文化程度不高,初中毕业的样子。

跑跑腿,协调个事,还马马虎虎。一旦牵涉到搞统计,做表格,写文章,他就懵了逼。只要我不在,他很难独当一面。工作能力差,是领导同事对他的普遍评价。但同事甲有个优点,为人仗义,从不抱怨。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事,只要你请他帮忙,他都不遗余力的去帮你办成。

同事乙研究生毕业,算是高学历人才。

脑袋瓜子聪明,办文办会办事,很快就能上手。处理关系也很在行。即使我不在,他也能把工作干得很漂亮。工作能力强,是领导同事对他的一致评价。但这个人聪明过头了,像关门关窗关水关电这样的小事,不屑于做。交代给他的事情,看人下菜碟。

后来两个人都可以独立工作了,但同事乙更受领导器重。

我呢,因为其他原因调离了这个公司,到另外一个城市去发展。但有些私人的事还没有处理妥当。要办妥这些事情,工作能力强的同事乙肯定是最佳选择。

我打电话请同事乙帮忙。他话说的很漂亮,答应的也很痛快。但一件简简单单的小事,办了好几个星期。而且效果很一般,明显是在敷衍。你打电话过去催问,他有时接,有时又不接。给我的答复,也没个准。

只好再请同事甲帮忙。当天同事甲就去给我跑腿,一件一件事情敲定,不懂的地方不停的给我打电话,还帮我垫了不少钱。事情很快办妥,我要把花的钱给同事甲。他说什么也不要。“你是我师傅,我怎么能要你的钱?”

听到这句话,我非常感动。

我同样也是同事乙的师傅。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这么大呢?

过了很多年,同事甲仍然是我的好朋友,同事乙基本上不怎么联系了。至于他们目前的工作状况,几乎旗鼓相当。并没有当初那么大的差距。

我想同事甲的仗义,为他加了分。而同事乙的算计,为他减了分。日久见人心。同事乙并没有占到多大便宜。相反的同事甲却赢得了更多的好朋友。

通过这个事情,我想告诉大家:部分读书多的人,智商够高,懂的也多,但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成了人人讨厌的负心之辈。而那些看上去傻乎乎,没什么文化的人,恰恰是心地善良、古道热肠,值得你去一辈子结交的人。


Fandy

任何完美都是一个等待被拆穿的谎言。任何的绝对也都是把自己放在了事物的对立面。

带有感情色彩的评价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因为这种评价或褒或贬都不会太客观公正的。

很明显“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具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想来应该也是一个读书人,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一个被读书人算计了的读书人。

所以才会觉得屠狗辈之间的意气用事是仗义之举,并对此心向往之。

然而当荆轲刺秦王之前具是狗屠在出谋划策,刺秦失败后,荆轲成了肉泥。高渐离想法继荆轲之志,寻找机会刺杀秦王。而狗屠却杳无音信了。

高渐离读书人无疑,狗屠乃屠狗辈无疑。二人行为高下立判。

与帝王处,可与之共苦,却不可与之同甘。

与世人处,可与之同甘,却不可与之共苦。

可见屠狗辈并不多仗义之人,读书人也并不多负心的人。

两者的身世背景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为人处事也自然不同。以偏概全是段然不可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