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鬧、耍賴、害怕,是在向媽媽發出求助信號吶!

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情緒管理在今天的育兒中,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一課。

嬰幼兒階段是情緒培養的關鍵期,關係到以後智力、意識和整個人格的發展。

情緒培養對寶寶的未來有什麼意義?

現代社會要求孩子不僅要有高“智商”,還要有高“情商”,即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

情緒愉悅的孩子

能促進身心發展和良好個性的形成;

身體健康,充滿活力,能更冷靜更客觀地對待困難和挫折,並尋找辦法戰勝它們;

能夠調節、控制自己的不良和消極情緒,保持積極的心態;

能夠敏銳地覺察別人的情緒,具有同情心;

能夠與人愉快地合作,人際關係融洽。

情緒低落的孩子

其前進的動力、決心和成功的慾望更容易受到壓抑和摧毀,這將阻礙他們發展學習的能力;

消極情緒會使人感到難受,抑制人的活動能力,活動起來動作緩慢、反應遲純、效率低下;

減弱人的體力與精力,活動中易感到勞累、精力不足、沒興趣。

寶寶哭鬧、耍賴、害怕,是在向媽媽發出求助信號吶!

這些情況你家寶寶出現過嗎?

我的寶寶兩歲了,膽子特別小,稍微大點的聲響他都怕的不行。比如放鞭炮、大聲說話或著大聲笑時,他馬上嚇得掉眼淚,緊緊地抱著我。我怎麼做才能讓他膽子大一點?

A:寶寶的這種反應很可能是因為家長曾經出現的過激行為,對他造成了心理上的傷害。鑑於寶寶目前的狀況,當他再次表現出害怕的時候,要適當安撫,並讓他親自去驗證事實並沒有那麼可怕,下次再經歷時,要跟孩子重複已有經驗,讓孩子逐漸適應新問題。

我兒子4個月大,現在喜歡吃自己的手指,不給吃就哭。以前他醒了就哼哼嘰嘰,現在不了,醒了自己玩自己的手,除非太久沒有人才哭,他這樣下去會自閉嗎?

A:孩子吃手指是在探索世界,在進行自我認識。為了避免孩子過多吃手指,可以有兩個小嚐試:一是用安撫奶嘴,二是把一些能套在手上的玩具給寶寶,讓寶寶吸吮玩具。總的原則就是既滿足寶寶吮吸的需求,又儘量防止他傷到自己的手指。自閉症在很多時候是一種先天性的疾病,沒有數據表明成人的忽視會直接導致這種精神疾病。但家長要經常跟寶寶互動,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交流能力。

我家寶寶11個月了,昨晚上睡著後突然大哭,哄也哄不住,怎麼辦啊?

A:首先要排除孩子是否存在生理上的不舒服,如果沒有,那麼就要考慮他的心理需求,大哭有可能是孩子白天遇到的過於刺激的場景在腦子裡重現,或者是“做夢”被嚇到了。這時儘量不要弄醒孩子,輕輕拍拍他,用溫柔的聲音哄他,跟他說“寶寶不怕,媽媽在”,重複這樣說。儘量注意不要在孩子睡前玩過於激烈的遊戲或是看過於刺激的畫面。

女兒18個月,現在總是特別不聽話,比如有尿的時候不告訴你,高興就蹲便盆,不高興就地大小便;很多事大人告訴她怎麼做,她都不聽,還故意氣人。請問怎麼引導孩子接受大人的意見呢?

A:寶寶有時候不報告大小便確實不是故意的,一般三到四歲以後才能準確控制大小便。寶寶在這個時候表現出的小逆反,是他自我意識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大人儘量不要只用說教告訴他做什麼,可以把想讓他做的事情表現得特別有趣,特別地好玩,讓孩子跟著你做,而不是強迫他做。

寶寶在家很活潑,可是一到陌生的環境就很怕生,和小朋友在一起也表現的非常膽小,和在家裡判若兩人,請問這樣是正常嗎?

A: 父母需要訓練寶寶和別人交往的膽量,比如在家裡模擬這樣的情境:爸爸故意搶走他正在玩的一個玩具,告訴孩子這時候需要採取的恰當的行為,比如一些固定的語言“把玩具還給我”、“一會兒你再玩”、“再不給我就不客氣了”等等。

寶寶哭鬧、耍賴、害怕,是在向媽媽發出求助信號吶!

如何做好寶寶的情緒管理呢?

1和寶寶互動、積極回應

當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乖寶寶,而是一個探索者、實驗者、溝通者、學習者、思考者和行動派等等時,我們才讀懂了他。

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適應能力強,常常為社交退縮、膽小、不適應幼兒園等等而煩惱。這些好狀態是怎麼來的?就是最初,孩子接觸到的這個世界的大部分事物,是有序的、穩定的。

2媽媽一定要情緒穩定

媽媽的情緒是穩定的航母。家長的權威來自——愛和樂趣。

但是太多家長做不到,總是發洩式訓孩子、和孩子喊叫。

應該怎麼做呢?

1)認知上,接納孩子。孩子此刻的表現取決於他的:a年齡階段特點;b此刻的狀態。

2)多練習。每次能及時發覺、停下,就是巨大的進步。

3)做好安排。多休息,多給自己加油。

寶寶哭鬧、耍賴、害怕,是在向媽媽發出求助信號吶!

3平時多一些積極情緒的積累

讓自己變得更有趣。多和寶寶玩樂、和寶寶正面溝通、欣賞你的孩子(例如:好事百寶箱、成長記錄本、大花園故事、小空間、家族史、經典的童話故事)。

4平靜陪伴

遇到寶寶的壞情緒,家長自己HOLD住。

孩子哭鬧的後一半,通常不是因為最初的事情(他已經忘了),而是因為家長的態度——暴怒、冷漠、拋棄;只要家長平靜,抱抱孩子,通常他們很快會平復下來。

如果是大孩子——別生氣,這隻說明他在這方面需要更多時間提高。

面對小寶寶——通過人物、環境、事件等等,轉移寶寶的注意力,不讓他在自己的情緒裡陷太久。

總之,最重要的是:做父母的能關注到孩子發出的每個信號,並且恰當地回應他們的信號。父母們簡單的、自然的回應將鼓勵孩子發展完備出更多種類的情緒。

寶寶哭鬧、耍賴、害怕,是在向媽媽發出求助信號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