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人的母親河 她曾是黃河最大的支流 也是精衛填海的故事原發地

印章上的山西母親河——漳河

長治人的母親河 她曾是黃河最大的支流 也是精衛填海的故事原發地

漳河是山西省東南部最大的河流,屬海河流域漳衛南運河水系。流域位於山西東南部的太行山區,在滹沱河流域以南,沁河流域以北,汾河流域以東。

長治人的母親河 她曾是黃河最大的支流 也是精衛填海的故事原發地

漳河在山西省流域面積15847平方公里,流域內主要包括晉中市的和順、榆社、左權、昔陽4縣的大部分、太谷、平遙的小部分,長治市的城區、郊區、長治縣、潞城、屯留、長子、壺關、平順、黎城、武鄉、襄垣、沁縣12個縣、市(區)。

漳河發源于山西省,漳河支流眾多,上源可分東西兩區,東區為石質山區,山高谷深,岩石裸露,坡陡流急,含沙量小,故稱清漳河;西區為丘陵和盆地,多為土質區,黃土覆蓋較深,植被差,水土流失嚴重,洪水挾帶泥沙較多,故稱濁漳河。

清漳河在山西省境內長146km,流域面積4159平方公里。清漳河上游有兩大支流,一條是清漳東源,發源於昔陽縣西寨鄉沾嶺山,另一條清漳西源,發源於和順縣西邊八賦嶺,東西兩源在左權縣上交漳村匯合後稱清漳河。清漳河干流下游經下交漳村入峽谷地段,河道窄而曲折,至九腰會村以下出峽谷,經西安、麻田入黎城縣境,至黎城下清泉村流入河北省,在河北省涉縣合漳村與濁漳河匯合後稱漳河。

長治人的母親河 她曾是黃河最大的支流 也是精衛填海的故事原發地

濁漳河在山西省境內長229km,流域面積為11688平方公里。濁漳河上游有北源、西源、南源3大支流,均發源於太行山區。濁漳河主幹流的流向為由西向東。濁漳北源又稱榆社河,發源於榆社縣柳樹溝,主要支流有云簇河、蟠洪河、史水河等;濁漳西源發源於沁縣漳源鄉的漳源廟,主要支流有圪蘆河、白玉河、郭河等;濁漳南源發源於長子縣西南發鳩山黑虎嶺絳河裡村,東南流至漳澤水庫匯聚由南部長子、長治、壺關等縣山區流來的絳河、嵐河、陶清河、石子河等河流後轉向北流,在襄垣縣甘村匯濁漳西源後為濁漳幹流,向東流至襄垣縣小峧村南與濁漳河北源相匯。

長治人的母親河 她曾是黃河最大的支流 也是精衛填海的故事原發地

漳河源頭之一的發鳩山,是精衛填海的故事原發地。精衛是炎帝的小女兒,本名女娃。《山海經·北山經》傳說: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很少人知道,漳河曾經還是黃河中、下游最大的一條支流。《禹貢》中所指的衡漳和降水就是漳河。後來黃河南徙,漳河脫離黃河,加入海河水系,為海河中一大支流。歷史上其變遷比較複雜,它的變動最南可達到安陽河,最北可達到滏陽河及其前身衡水,長蘆或葫蘆河所能遷徙之道,其變動頂點是在出山後鄴鎮(古鄴都)之西,即三臺口。古代漳河下游有兩支。自曹操開鑿利漕渠後,又出現了為支援運河的南支,漳河就分為3支。自隋、唐以後,漳水漸趨不穩定。明、清兩代,為了支援漕運除南支外,運河下游也有引漳河水的,多則3支,少則1支,這樣漳河的變遷就更加頻繁和複雜。至清朝康熙以後,漳河全由今館陶歸運河,才形成了今天漳河的面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