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白手起家,将苏宁做到3000亿市值,怎么做到的?

我就是墨墨呀

目前,苏宁的市值是1100多亿元,即使在其股价的顶峰期也远未达到3000亿市值。回顾苏宁的发展历史,在那个还不算远、互联网巨头还没达到如今之规模和吸引力的时代,确实是国内发展得到比较好,潜力十足的企业代表之一。但是在和国美进行“美苏争霸”并获胜后,以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对手强势崛起,苏宁应对竞争所开启的转型之路却并不顺畅,其相继在电商(红孩子)、网络视频(PPTV)、手机(努比亚)等领域的大手笔投资目前来看,效果有限,目前零售依然是其核心业务并占据营收的绝对高比例。而去年斥20亿巨资收购亏损的国际米兰更是被官媒点名批评,真是有苦说不出。但是曾经取得的成绩却不容否认,高峰期年净利达40多亿。



首先,苏宁的辉煌和创始人张近东的敏锐嗅觉和稳健但不失魄力的行事风格密不可分。从90年代一家街边专卖空调的小门面房起家到年营收千亿的庞然大物,张近东抓住当年短缺经济时代老百姓对于家电商品的潜在高需求切入。民营企业的灵活性、售后服务以及和供应商合作对货源的控制等都助力其快速成为区域龙头。

其次,通过数次战略转型,以点带面,构建庞大的零售终端网略,奠定其零售龙头地位。对于销售渠道行业、行业配套和供应链体系的战略重要性的认识,使得苏宁从南京为核心,高效快速的向周边和核心城市辐射,高峰时不到2天开一个店,逐步构建起连锁全国的架构。

最后,和国美的零售大战中,国美在并购、高层斗争上问题频出,给了苏宁反超之机会。2008年起,黄光裕因为经济犯罪等原因而入狱,随后国美内部陷入1年多的控制权的斗争,苏宁抓住机会反击,一举超越国美。


不过,应对崛起的京东,背负上千家门店的苏宁在后来的竞争中却显得力不从心。虽然收入连连增长,但是利润确实难看,接连亏损。虽然近期,苏宁已改名苏宁云商,旨在去电器零售商的印象,突出其科技、信息上的优势。但是如今的竞争局面早已改写,苏宁的转型依然在路上。


科技向令说

人的一生其实就那么几个关键节点,把握住了也就牵住了牛鼻子,命运就在自己的股掌之中了。

1981年,和大多数安徽人的选择一样,张近东选择在南京上大学,张近东的母校依照五台山的余脉而建,曾是袁枚的园林,张的大学生活安静低调。而仅高他一级的同系学长蔡名照,明显走的更为宽广。

1984年的张近东,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鼓楼区的区属国有企业豪威集团做文员,每月工资为55.8元。这家企业属于鼓楼区区属国企,坐落在南秀村14号。他所开的第一家店也位于宁海路60号,距离学海路122号的母校仅百米,大学、单位及开店其生活半径不超过一公里。张本是个内敛的人。

五年后有一次,他从青岛坐船到上海,在转火车回南京时在百乐门一家店点了杯咖啡花了100元,这次消费大大激发了赚钱的欲望,后来张近东也毫无避讳了自己经商的初衷。毕业后第三年,张近东的哥哥下海经商,他也在工作之余承揽一些空调安装工程1990年12月,张近东正式辞去职务,在宁海路60号租了一间门面房选择专营空调,10万元资金和200平方的门面房是他当时所拥有的全部。

如果没有1993年的那场轰动全国的价格大战,也许张近东只是止步于一般的企业老板,而不会有后来的商业帝国。时年春天,张近东在江苏发行量最大的扬子晚报上登了广告,将各品牌的型号、批发价和零售价详细公布,这破坏原有市场潜规则的行为很快激怒了盘踞在新街口商圈的国有商场,很快有八家国有商场结成同盟,指责苏宁单方面压价倾销商品。张近东毫无退缩之意,且更进一步再次下调空调价格,并承诺,如果消费者在南京任何商家所购买的商品比苏宁低,苏宁将全额收购并支付差价。最终,市民用脚投票,苏宁最终笑到了最后,其一天的销售额就达1000万元,公司当年的销售额猛增至3.02亿元,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空调经销商。

这场战役意义深远,不仅苏宁品牌深入人心,其给掌舵人张近东带来的自信和决断力更是影响深远。1993年后的三年,空调行业井喷式发展,苏宁把握了时机,以过人的胆量向银行贷款,分别向华宝、春兰、三洋投入共计3.5亿元的资金支持,厂商也以超低进价反哺苏宁,依靠着低价+充足的货源,张近东以南京为大本营,向省内、安徽、浙江、上海乃至广大延伸,构建了辐射全国的批发网络,到1996年时,苏宁的销售总额已经达到了15亿元,此时的张近东坐拥千万身家,住的依然是100平方米的房子,并由此打上了儒雅、低调的标签,但这时已经没人低估他的野心了。


码上风

可能很多小伙伴们都会奇怪,这些富豪们为什么个个都能白手起家?难道我也可以像他们一样么?其实,墨墨(qspview)并不建议大家去抄袭一个人的成功方式,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他符合一个时代的发展潮流。我们都看过超级英雄的电影,有影评曾经评论超级英雄的发家方式“富人靠科技,穷人靠变异”其实把这句话放在这些富豪身上也没什么不可以的,我们可以这么说“富二代靠家庭,穷小伙靠努力”。

当然,时代的背景,个人选择,外加自身努力和自我精准定位,成为了这些富豪们发家致富的主要原因。

在上世纪80年代,张近东其实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大学毕业生。相比其他的已经下海经商的人来说,张近东已经落后了许多年了,在大学毕业后没几年,张近东怀揣着十万块钱纳闷起来:能够做的行业这么多,很多行业大家都还没有经验,而且都处于摸索阶段,那我做什么才能赚来钱呢?张近东思前想后也没个结果,于是他开始观察起来,当时的南京一到夏天天气十分燥热,很多人纷纷都去电器商铺购买电扇和空调。张近东忽然想到,家电可以啊,而且十分有市场前景,毕竟中国人越来越多,对家电的需求也会越来越旺盛,瞄准了这个目标之后,张近东在1990年12月26日这个凛冬的日子里带领着10多位员工,在南京宁海路的一家只有200平米的小店面里开起了苏宁交家电公司。当时其实连员工都不理解这个张总经理的做法,卖空调,你选夏天卖啊,冬天能卖出啥啊?

张近东也明白员工中的疑惑,不过他不以为然,之所以选在冬天是因为备货和反季销售,也就是说,在一开始创建苏宁公司的时候,他就精准定位了电器市场的销售状况,并且做出了相当超前的预判。

除此之外,当时的张近东还有一个野心一直暗藏在心中,那就是他独特的配送、安装、维修一条龙的售前售后服务体系,这个想法在当时的中国家电销售市场还是前无古人的。没人能想到,苏宁电器就是凭借这一点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说回90年代,张近东把这个销售模式准备了半年之后,夏天到来了,也是凭借这个理念,张近东当年的销售十分火爆,并且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成为了春兰空调的最大经销商,从1990年到1992年这两年的时间里,张近东赚到了第一桶金。也让南京的电器销售市场全部认识了苏宁这个品牌。

随后,到了1993年,张近东和他的苏宁电器就凭借单一品牌的单一产品,也就是那个春兰空调,做到了年销售额3个亿的商业奇迹。

至今,提起那段空调卖的热火朝天的日子,张近东还不禁感叹:“作为一个商店的老板,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所以,朋友们,现在选择开店的人那么多,又有谁像张近东这样会用半年的时间先亏后赚呢?

其实,除了销售模式这一招之外,张近东还使出了第二招,那就是逆向销售。这个名词解释起来很简单,其实就是在生产淡季的时候由经销商为生产商打款扶持其生产,共同努力做到规模化生产,这样一来,销售商就会在生产商的产品一下线,就以一个相对低廉的价格拿下产品,而完成这一过程之后,销售旺季也就快来了,进行一下备货,定价之后,产品上线,利润就会源源不断了。

到了2000年后,张近东又把眼光瞄准了科技市场,他是一个敢于创新,同时又紧跟时代的人,和电商强强联手,把家族产业经营范围扩大,同时接受新的观点,开无人商店,开创VR销售模式等等。张近东这个大忙人一年四季都不闲着,想方设法的把自己的经营范围覆盖到各个能想到的方面。如今,苏宁集团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电器销售企业,张近东也凭借930亿的身价和3000亿的商业帝国雄踞中国。 各位想创业的小伙伴们,看到这里,希望你们能够发现一些人的创业历程中与自己相似的地方,并且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21世纪的创业,靠的并不只有互联网和创意,还有自己的努力的奋斗。


乾视频

马云曾云:成功的例子千千万,但是确无法复制。失败的教训万万千,确有着惊人的类似。

小创思维认为,题主还是多多的学习失败的案例吧!

张近东如何做到的,你按照他的方法也做不到。

与其思考这个问题,不如思考自己该如何创业。


小创思维

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自己不努力别人想拉你都找不到你的手在哪!努力吧,啥时候都不晚!


搞笑的隔壁胖老王

1990年就有10万自有资金的人应该不能算是白手起家了吧,但是他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个人能力和机会,他的个人能力毋庸置疑,他的眼光也很独到,再加上赶上好机遇,就成功了。


无为守中

垃圾一个,双十一买的海尓洗衣机到今天无货,说十二月十五号到货,买东西千万不能上苏宁,没有诚信的企业,第一次说十一月十七号到货 第二次说,十二月三号到货,今天说十二月十五号到货,企业诚信在哪里,说话言而无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