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部分書法初學者不欣賞古人書法,甚至覺得醜呢?

coco賈鴻超

《古人書法字帖非原帖,變形殘疾,不宜初學者上手臨習,也可能有人故意顛覆書法審美》


書法入法學習是全靠摸仿學習的學問與手藝。原品的完整性是最大的需求。沒有善本的原帖吧!初學者無所適從。的確結過多資轉刻的古帖外貌看起來的確不太適應現代審美觀念!

圖:真正的醜書是那樣不講究規則的現代“另類書法”

一、古人書法無原帖,書法學習者只能向現代人流行書法學習

古帖都由轉刻而來,筆畫結構變化都比較大,初學帖原帖還沒有對於的筆法單體入門教材,有替代教材為何不用呢?

適用為王的時代,書法無捷徑,但誰都希望書法有方法,選帖田英章式現代楷書下好適應了這一需求。

圖:田英章楷書現代書帖更適合書法入門理解學習

書法是一門實用性藝術。在工業文明審美傾向性不斷明確的商業社會的今天,學書者學習書法也有了計究實用性、效用性的一面。

二、現代楷書更貼近新中國頒佈的規範簡體漢字書寫要求,對於工作與學習更加適用

人們希望通過書法練習寫好字工作更受人尊重;學生希望通過書法練習寫好答卷成績更好;職業者則希望快速寫好字出產作品或者成為一個職業書法教育教師......

圖:田英章式歐陽詢楷書更加貼近現代規範漢字書寫技法,具有更高實用性

現實的社會,大多數書法學習者都會因為現時做出變化!誰都希望學習更有效率,未來更多希望!現代書法的未來實效性肯定較古代書法來得實在。

三、田英章楷書技法中筆法更加簡潔,結構更明瞭,基本上實現了書法的技術化、工藝化,入門之路更可靠,成長可期

以田英章式歐楷為代表的現代楷書書法,以其直觀、峻秀、簡潔總體結構,歐楷簡化版的的筆法,簡潔的結構規則易於理解掌握,降低了書法入門難度。讓很多原本對書法望而生畏的人士跨入了書法之門。

圖:田英章式楷書筆畫“一畫三段寫”思路就極其技術性地降低了楷書筆畫難度

四、當今楷書以田英章、田蘊章、盧中南先生楷書最為出色。但田英章先生楷書更有險峻“橫峭豎陡”之感,加上教育推廣得法,大眾更為接受理解。

網絡資源豐富,在“互聯網+時代”耳聞目染,習慣了具備工業文明特色的書法風格審美。

在審美角度,現代顏楷太多的修飾性筆法,缺乏一種現代人喜歡的簡潔性。而且其繁瑣性反而影響了大眾的滿意度。更主要的是現代顏楷沒有深入的發展,教材字帖教育性還比歐楷要差得多。而田英章先生楷書不光有大量的出版體系化的教材還有網絡上豐富的“手把手的視頻教程”,讓入門者更容易學習。

圖:用現代大眾審美眼光,歐楷就是更順眼些

田英章先生也許是吸收了“現代工筆楷書美術字”的技法技巧,並將歐楷的某些複雜性筆法進行了簡化,所形成了“簡化版”筆法與結構方法。而這種簡化的楷書技法卻又足夠完成所有現代規範漢字書法需要,不影響大眾化的學習應用。講究效率的大眾社會從而廣泛認可,也許原因就在於此。

大概是時代造英雄的原故吧?!規範漢字頒佈之後,又適逢國家推廣傳統文化復興工程,書法教育很快納入國學的基礎教育範圍。現在2017年起,書法被各地納入中考範圍,更帶來了書法培訓市場的火熱。

圖:現代考試都以現代規範漢字書法為基礎,當然選現代規範字相近的書法了

中學小學天天與規範字打交道,選擇與規範字更貼近的田式歐楷來練習就可以理所當然了。

六、人人做不了書法家,但是人人都有寫好“館客體”通用書體的願望,對中國大眾全面提升書寫水平益處更大

雖然田英章先生的楷書技法被冠以“手寫美術字"“手寫印刷體""現代館閣體”等名稱,其實更多人也明白,這樣的叫法並不是好意!

實際上,的確有很多不準備當書法家的朋友,就將這種實用性技法用來日常“館閣體”書寫,反而有了好效果!進而又推廣了這種書法方法。

實際上,以田英章先生楷法為代表的現代楷書法,基本上初步完成了書法技術的工藝化,流程化、技術化。讓現代書法學習入門學習書法有章可循,可方法可以依從。雖然規則有時候嚴格一些,但是成長過程更容易看到進步歷程,人們也就更加自信。

”手寫美術字“、“手寫印刷體”、“現代館閣體”但這些叫法雖然多少不懷好意,但在某種程度上正好體現了田式歐楷的技術化特點、大眾化特點、工藝化程度。讓這種楷書更容易入門學習。

最終得到實惠的當然還學習者,現代楷書書法的成才效率大大提高。

現代規範書法被推動了。社會大眾把民族文字書寫水平也提高了!何樂而不為!


創新炎黃

經常看到大量書法人尤其是初學者、門外漢,對不喜歡的、看不懂的書法,大罵其醜書,甚至連古人,比如顏真卿、蘇軾、黃庭堅、米芾、朱耷都難以倖免,比如欣賞不了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裴將軍帖》以及八大山人的字,也視為醜書。至於看到中國書協會員的字,統統說是醜書。這是非常不對的。

對於書法專業人而言,這個話題過於民粹,因為這是很基本的書法欣賞的問題。藝術審美不是單純的美與醜,任何文學藝術,都有雄、秀兩個對立面。類似王羲之、趙孟頫、歐體書法等是書法界認同,老百姓也喜歡的書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雅俗共賞”。不得不承認,雅俗共賞迎合了大量民眾認可。在多數百姓眼中,只有秀氣之美,卻容不下雄強、奇肆、狂野之美。

當前書法審美,有兩點需要我們理性、客觀、慎重看待:

一、當前書法教育,理論學習相對淡薄。

當代中國,毛筆書法被淡化,大量書法愛好者沒有接受過專業化的書法教育,尤其是書法理論嚴重缺失。如果單純地將“雅俗共賞”視若硬標準,最後大家都喜歡王羲之、趙孟頫,所謂“田楷”大行其道,於是形成了“書聖習氣”、“二王風盛”、“田氏印刷體”等負面媚俗嫌疑。值得我們反思。

二、老百姓所喜歡的藝術,是很基礎的,可以包容,但不能一味苛求。

比如老百姓很喜歡秀麗的趙孟頫書法、端正的田蘊章楷書、十字繡、路邊地攤的簽名等等,這時候,我們要謹慎了,偏向著去滿足老百姓對書法的喜好,不利於書法藝術的多元化和專業化提升。

雅俗共賞,迎合大眾的審美,恐怕有圈錢的嫌疑。王羲之被認可了,大家一窩蜂的誇好,但是好在哪裡?讓老百姓說說,即使專業的在校生,也沒幾個能說得清“讓左側右”,何況老百姓。從眾的心理罷了。

你可以喜歡四平八穩、橫平豎直或端端正正的印刷字,但是不能覺得“不太懂”或說“欣賞不了”、“不大好看”的作品,就認定是醜的。這是對一些不努力鑽研書法的自學者說的,也是一劑良藥。由此看來,提升群眾對書法的專業欣賞水平,以及提升書法愛好者書法審美和書法理論,迫在眉睫。

請用理性、客觀、多元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賞書法,批評別人之前,先好好思考自己的筆下功夫和審美理論素養。如果一定要批判,請站在專業角度,能指出深度、說出痛癢,否則不如閉嘴。這話說得乾脆,這是對那些,一知半解,盲目追求印刷體字的自學者棒喝。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視頻示範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50, "thumb_url": "435a0003c65f516c2695\

戀上八雅

這應該有個循序漸近的過程,就好像我上學那會,看張旭的書法,我也覺得醜。怎麼也想不通,這麼潦草的字為什麼能稱為書法呢?一定是因為他太聰明的緣故,大家都吹捧他,所以把這麼潦草的字稱為書法。

時間匆匆,轉瞬,我已三十大幾的人了,平常因為媳婦是畫國畫的,接觸的人不是畫畫的就是寫字的,看得多了,再看張旭的字,自然覺得張旭的字好,不是假好是真好。

又好比,媳婦畫的是焦墨山水,整字色調偏黑,我剛認識她時,也覺得不好,常問她為何不畫些花花綠綠的山水,看著多好看。媳婦便以那是行畫回稱,她不會畫行畫的。還讓我同時看她的畫和行畫,看得多了,便發覺,那些花花綠綠的山水,初看著實漂亮,看久了便覺俗氣,還是媳婦的畫耐看,越看越有味。

傳幾幅媳婦的畫,以證我所言不虛。


侯豔敏老公

我認為,這個問題既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合理的一面。

一、合理的地方

人有所喜歡、有所嗜好,這很正常。但是一個人,對一個事物喜歡的越深的同時,就會對這個事物的另一個相反的方面厭惡的越深。

所謂愛之深,則恨之切,即是如此。

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著作——易經,更是可以看到這樣的道理。

所謂陰陽兩極互相對立,也是說,只要有這個事物存在,就會有它相反一方面的事物存在,並與之對立。

這個道理,用於理解對書法的偏好上,也是一樣的。

幾乎沒有人,也不可能同時有人喜歡書法史上所有類型、所以流派的書法。

比方說對於顏體書法,主流觀點是持肯定態度的,認為其磅礴大氣,很有壯美之氣勢,但是仍然有不少人認為顏真卿的書法,非常粗魯,缺乏文人氣息。

對於王羲之書法,幾乎所有的人都是認可王羲之書法的,畢竟書聖的名氣在那裡。但是,還是有人說——不恨我沒有二王的法度,只恨二王寫不出我這樣的書法來。

可見其刻薄之氣。

所以,我們看到,不管某個人的書法的如何之好,總是有人,也總會有人批評他們。

所以,如果真的有人覺得古代某個書法家的書法作品是醜的,也是合理的,因為這是他的審美偏好在起作用。

二、不合理的一面

但是問題就在於,這樣的審美是否合理?或者說這樣的審美是否還有可以提升的空間?我認為這些還是有待商榷的的問題。

很多時候,之所以我們覺得古代的書法家寫的書法作品不好看,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你自己本身的鑑賞能力還不夠。

他們看不懂古代書法,自然覺得這些書法很醜了。

而且另外一個客觀原因就是,古代書法家他們的審美偏好和我們今天的人是有天壤之別的,所以在審美上有偏差也很正常。

比如,唐朝以胖為美,我們今天就覺得一胖毀所有。

但是,我們看這兩個方面的原因,其實,都可以歸結於我們自身的問題。

如果我們能夠努力的去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然後在最大程度的理解古代審美偏好,那麼欣賞古代書法,將是一件令人享受的事情。

你會看到那麼多書法家,他們精湛的書法,華美的書法造型,富有文化氣質的內涵,當你沉浸在這些的時候,你還會覺得他是醜的嗎?你還會厭棄古代書法嗎?

不會了。

所以,很多時候,不是古代的書法作品不好,而是欣賞他的人太懶,只願意用自己現有的水平和鑑賞能力去衡量經過上千年錘鍊萃取出來的經典神品。

豈不可笑?


松風閣書法日講

這個問題的確存在,原因多個方面。

一、古人也有“醜書”。古人提筆成字,為何而寫的用途乃第一位。那些臨時草就、庶人民間亨用的就無暇顧及容顏,藝術上容易有缺陷,例如秦瓦漢簡、敦煌文獻裡就大把。還有一種現象,有些古代書家,故意逆流而上,反流行,凸顯個性,如明末的八大山人、傅山,清中葉的鄭板橋、何紹基等。群體性反傳統,專寫“醜書”的風氣則在清後期至民國初形成,代表人物如康有為、吳昌碩等。這股風氣慢慢修正提升,在近現代形成了與“帖學”相輝映的另一流派“碑學”。這一派專門取法先秦、兩漢至北魏的碑刻藝術,寫甲骨文、金文、石鼓、漢隸和魏碑,有些網友不喜歡的“醜書”的淵藪多與此有關。再次,如果我們認為美就是可喚起視覺審美的身心愉悅,那麼古代大書家的大作中也有不太愉悅,甚至是“醜”的。如顏魯公的《祭侄稿》《自告身》,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等有某些點畫結體單從審美上看,就不那麼美。相傳北宋兩位大書家蘇東坡和黃魯直,曾經互相擠兌,拿對方的字開玩笑(他們是師徒,哥們,經常鬧著玩),蘇東坡說黃的字象是樹梢掛蛇,黃魯直反唇相譏說您的是大石壓蛤蟆。你看,這畫面醜吧。

二,古人的美顏書法出現在什麼時候。我以為有五種情況是典型的。一是,朝廷詔命、官府文書和大臣的奏摺,代表天顏或者給皇上看的,字體一定要工整玲瓏、避免歧義,避免君上看著心煩,明初的“臺閣體”就是這種情況下出來的。相當一段時間,朝廷有專工,一些大官家裡也養著專門為他謄抄奏摺等公文的抄手,這些字很多都不是內容授意者本人的手跡。第二種情況,樹碑立傳,或勒於廟堂或立於墓前,是要傳世的。這時的字就往往是公認有影響力的書家所書,碑文書法都要對得起傳主或顧主,我們現在見到的唐楷名碑很多屬這種情況,大家熟悉的元代趙孟頫《膽巴碑》《妙嚴寺碑》等成因亦是。第三種,受人所託,給一幅高水平的作品,是交往的禮物禮品,體現商業和人際的對等。這方面元明清以來各大名家均有指染,也均有作品傳世,就不舉例了。第四情況,最了不得,就是書家是日常書寫,普通用途,但藝術水準自然流淌,有意無意間成就絕世珍品,體現了書法的真境真味,二王此處就顯得其真的偉大了,因為他們最好最具魅力的作品都是書札或文稿!還有顏魯公《祭侄稿》《爭座位》蘇東坡《黃州寒食詩》等,為何能稱“神品”,乃因其在沒功利的情況下自然自由地釋放出他們的最高水平,成就書法可能性的實然之境!第五種情況,有一定的背景了,就是有些書法家對線條用墨、佈局結體特別敏感,專門在此有作為,打造出漂亮的字體,這裡最多見的是書家同時兼畫家的,例如宋徽宗趙佶(瘦金體)、元代的趙孟頫和明代的文徵明,他們本身就是畫師,對於處理觀感形式的標準化、唯美化相當敏感和具專業水平,他們的書法能造出特別漂亮的效果出來。

二、美,不僅僅是漂亮,初學者宜謙虛從古人。感官能一下子抓到的東西,肯定是相對錶面的,人與書一樣道理。顏魯公高峰時期的楷書老成持重,相對於鍾兆京(《靈飛經》)、趙孟頫、文徵明、祝允明(枝山)、王寵等不算令人一望傾情的漂亮,但你知道書法史上絕對把顏放在第一位,而後面幾個是排後的,你的感官在沒有相當鑑賞積累之下,能“識貨”嗎?知道什麼叫“屋漏痕”,知道“狀如算子”的“死局”在哪裡嗎?你知道元朝之後,特別是明朝,被稱為“帖學末流”,淺薄虛弱,依據何在嗎?沒有訓練,就憑喜好作出選擇,肯定是風險最高、含金量最低的選擇機制。書法講到底,是從有法度到於法度處出入自如為上乘的生態表現,這與做人的道理一樣,與做學問的道理一樣。初學的時候能做到嗎?真學書法的人,首先要虛謙,承認自己的無知才能有知,要跟從古法學起,執筆、點畫、結體、章法,積累到相當程度了,對照臨池墨寶過關了,才談得上自由發揮。不要太自信,太心急啦。

有一個現象是要提請注意的,我們看看所有列為傳世名作的古人佳構,絕大多數都是出於作者的中晚年時期,幾乎沒有是十幾歲二十歲就能寫出公認的傳世佳作的。因為傳統書法,不是以追求獨創為主要目的的藝術,它是結合“心性”展示的日常書寫行為結晶。上好的功力,爐火純青的境界,意味著浸淫的時間夠長。老練堅實,沉鬱勃發,這些都不太可能在年輕時就一下子得到,它比文章詩詞創作更具“老年化”特徵。不是說一定是歲數越大越有戲,而是說要積累,無數的積累打磨才有上佳的沉澱,做出上佳的表現。至此你就會發現,初學時的很多想法只能用“幼稚”來形容了。但誰人沒有幼稚過呢?所以最後,我用一句耶穌對門徒說的一句話結束,也許是恰當的——不要怕,只要信!


唔好嘈

因為現代人在思想解放與個性的影響下,在各種媒體所謂創新的狂轟濫炸下,讓部分初學者以為目前市場上被恭維,拍賣市場上天價的書法是主流,整體審美就被帶偏了。

其實部分初學者不知何為真正的藝術,古人的書法為什麼能夠流傳至今?是靠作品本身的魅力與口碑的,這就是為什麼王羲之、趙孟頫、歐陽詢、米芾、顏真卿等等古代書法家的作品能永流傳,所謂的審美,經歷千百年,還是一樣的,因為這是中國人血液裡自帶對於書法的審美,而目前所謂的主席寫的,百年以後,誰還會學習?

我貼幾張老師的字,老師擅小楷,小楷是書法中最難,也是最考驗功夫的字體,老師是站在古人的筆法上稍以微改,加上幾十年孜孜不倦的練習,才有目前的水準…






義炏齋主禪寧慧燁

書法藝術幾千年來發展、沉澱、積累、呈現,已經把中華文化和美學、哲學等熔化到每個字、每根線條、每幅作品章法等書法所有的元素中去了……

大部分愛好者不懂得欣賞是正常的,因為大部分人難以達到如上所述的文化認知,僅僅浮於表面。

表面是什麼?寫字,橫平豎直,等等,就如七八千萬人學鋼琴,但只有朗朗等這樣一批人達到了高度!

我們細細分析一下為什麼大家欣賞不了書法?

一,我們一上學學的就是方方正正的印刷體簡化字,這種先入為主的印象決定了人們喜歡方方正正的寫字。

二,我們一開始寫字就是方正字,照著印刷體學,原始的最重要的身體記憶就是方正的印刷體。

三,普及本的書法教材或者文化讀物上,只介紹了百分之一不到的幾位雅俗共賞的書法作品與書法家,編教材的這些人也是門外漢,無形中給人們留下了一個意識:正規、整觴就是美。

四,一大批不專業的書法老師,進一步促進了固有的審美……

夠了!這四點就決定了我們一上學,其書法之路與書法審美情趣就被帶偏帶跑


陳天哲

首先我認為,古人的書法,尤其是那些書法大家傳世的經典法帖是我們書法愛好者的瑰寶,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例如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歐陽詢的《九成宮》等等。之所以部分初學者對於古人留下來的部分經典法帖欣賞不了,或者認為醜,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當代的審美價值觀的改變。趙孟頫《蘭亭十三拔》中提到“結字因時相傳”。隨著時空的變遷,人們對字的結構體勢的審美髮生了改變。古人一些乖時的東西,確實已經不附合當代人的審美了,而今書法家所寫的字體更加符合初學者的欣賞口味,所以認為古人的醜。



2.受當前書界的流行書風的原因。當前書界有部分書家,大談創新,不尊崇古人。初學者對書法又沒有辨別能力,受流行書風的影響認為古人的書法醜。豈不知,對於古人留下的經典法帖,沒有繼承何談創新,古人留下的經典永遠是經典,畢竟是經過了歷史的選擇。


3.初學者的眼力和欣賞水平達不到,所以認為醜。對於蘇東坡,傅山,鄭板橋等大書家的作品欣賞不了,沒有必要的美學觀念和文化修養,所以欣賞不了。欣賞一副字的好壞,不能單憑直觀的感受,還要去欣賞作品中所透漏的文化內涵以及書家的修養等。而初學者又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所以當然認為醜了。

4.對於初學者而言,古人所留下來的經典法帖都是經過了歷代書家的認可流傳下來的,都是好的。在學習的時候不能隨意地摻雜個人意見,要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學習。


清雅齋書法日講

初學者有三個硬傷,決定了其欣賞水平不高,甚至嚴重錯誤。鑑於互聯網對性情的釋放,不迷信權威,相當一批初學者有眼不識金鑲玉,任意批判辱罵真正的高手名家。

一,技術層面。初學者對於用筆乃至章法的技術訓練稚嫩,尚無獨立創作的能力。實踐上的體會極其膚淺。導致對高級形態無法形成共鳴。



(陸機《平復帖》)

二,見識偏狹。對歷代書體書風的形成演變不甚了了,只停留在美觀與否,甚至認為寫不了楷書的都是偽書家,而對楷書的理解僅限顏歐柳趙。至於六朝碑版,民間殘紙,尤其明清以後碑帖融合,沒看過,看不懂。甚至連先於王右軍的張芝索靖陸機鍾繇也看不懂,看王右軍最多看個蘭亭序而已,至於二王書札自動過濾。


(傅山草書軸)

三,對歷代書論也完全無知。連粗淺的米芾拜石,四寧四毋,也不能理解。不能辨證地看待真正書家的審美思想。明明自己的字不入門,滿紙是病,醜惡俗氣,卻嘲笑王鏞石開曾翔為醜書。

書法的高級形態即中式哲學的陰陽自然之道。秦漢魏晉的書法篆刻之所以被歷代奉為高峰,即合乎此。

曾翔此作,筆法精湛,氣質高古,章法有匠心,這些普通人未必看得懂。但是陰陽之變,此篇有大與小,方與圓,潤與枯,正與欹,疾與遲,應該可以感受否?至於自然,道家說的質樸、能嬰兒狀,可感受乎?

網友說自家小孩也寫得出來,無訓練的小孩能寫出天趣質樸,但是無法全篇統一,寫不出高級線質前提下的陰陽之變。對於不惡意留言者,我儘可能多交流想法。

// @黃河161997040: 最後這幅實在不能看,不管作者是誰,如果這也是美的話,那還有醜麼?



大要來說,書法美不外乎陰柔美(優美)與陽剛美(壯美)之間。

楊麗萍舞蹈固然美,縴夫的號子同樣美,畫家筆下的仕女美,畫的滄桑老農也美,工筆豔麗之牡丹美,寫意斑駁的殘荷也美。

這一切,是建立在藝術訓練的基礎上。沒有技術基礎,美女跳舞也沒什麼可美的。

審美需要共鳴,詩人看月缺月圓別有風情,粗漢則無感。你沒有起碼的書法基礎,談何審美。

記得民國王福廠有方印:下調無人睬,高心又被嗔;不知時俗意,教有若為人?又有說法:高書不入俗人眼。

概括來說,大眾覺得美的書法往往平庸甚至惡俗(前賢所謂醜惡之札),真正的書家根本不屑於媚俗,不屑於討好大眾。

// @問路148557379: 藝術不是少數人的藝術!所有的藝術形術都是少數人在創作,多數人在鑑賞。作為藝術,首先給人的印象就是:美!譬如,大多數人都不懂舞蹈,可大多數人都知道楊麗萍的舞蹈美,雖然他們說不出究竟美在哪兒。書法也是一樣,許多寫不出好字的人也知道某人的字漂亮,他們也會鑑賞,雖然標準有高低。美和醜不是少數人說了算,更不是孤芳自賞。千萬別說以醜為美,那隻能暴露自己的審美素養低下。美就是美,醜就是醜,很多人可能說不出你的字美在哪,可他們知道你的字醜在哪兒。審美的能力有高有低,但審醜的能力人人都差不多。如果你一定要把醜的說成美的,還說人家沒達到境界,那也只能說那種境界只是你的境界。自然最美,美最自然。讓書法回到自然的質樸美,多好!


向金港


這主要是因為初學者對書法的歷史和書法家不瞭解不熟悉造成的,只是從表面上看書法作品,的確歷史上有不少的書法作品不是那種唯美的書法作品,就像董其昌和趙孟頫那樣的書法,一方面比較秀美,一方面是墨跡沒有古代碑刻那種斑駁滄桑的感覺,亦有古代民間書法作品等因素。




比如傅青主的書法還有徐渭的書法等等。我也有類似的認識,但隨著對書法的歷史和書法家所處的時代及書法家個人的經歷、書法藝術風格與藝術觀念等方面去考察,就不難理解,古代傳承下來的書法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何在,也就明白哪些表面看來醜陋不堪入目的書法的藝術價值。

初看他們的書法作品的的確有些狂怪粗糙醜陋,甚至有些亂七八糟的,隨著對書法的學習的不斷深入,卻發現他們的高明之處,達到如此的藝術水平,是需要非常高的書法技法的駕馭能力的,否則根本不可能看似任筆揮灑,卻無不如意的表現性情的的如意境界。他們的線條形質看似隨意單位胡塗亂抹,實際上與筆法結構章法無不循規蹈矩,固守在書法藝術的法度之內。




甚至包括王鐸的漲墨書法,在過去也感覺不好,隨著年齡的和閱歷的豐富,才發現其藝術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