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马尾的罗星塔为什么被叫做“中国塔”?

令如欢

罗星塔公园依马尾罗星山而建,南靠闽江,西望马限山,东临一号船坞,是福州船政文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罗星原系孤立在水中的岛屿,这里回澜砥柱,水势汹涌,旋涡往复,宛若“磨心”,所以也称磨心岛。后来闽江北岸淤积,磨心岛与北侧马尾陆地相连,成为一座临江的小山。这里居高临下,地势险要,《福建通纪》形容它“重山环抱,层层锁钥,固七省形势最胜之区”,而宋时罗星塔选址于此,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古代闽江口的建筑地标,乃至被来往船员视作导航灯塔。罗星塔下的闽江江段还是历史上多次著名战争的发生地。1559年,戚继光部下参将尹风把守马尾、痛击倭寇;1656年,郑成功北上抗清,在罗星塔修筑堡垒,训练水师;1884年,这里发生了著名的“中法马江海战”,海战以清朝的惨败告终,八百将士在此壮烈殉国。

罗星塔最早为宋代柳七娘所建。据《闽都记》载,柳七娘是岭南人,其夫柳七郎谪戍福建时死去,七娘闻讯变卖家产,在磨心岛建此石塔,为丈夫祈求冥福。也有第二种说法,石塔是柳七娘为盼望其出海的丈夫回归而造,因此又叫“望夫塔”。明万历年间,罗星塔毁于海风。明末天启年间,在著名学者徐渤等人的倡议下复建。重建后的罗星塔高七级八面,高31.5米,每层均建有拱门,可入塔登高。塔第二层有一方塔铭,铭中将罗星塔的地势和作用概括为“中流砥柱,险要绝伦,以靖海疆,以御外侮”。而在明代叶向高笔下,罗星塔更是“冶城东望诲天遥,谁遣中流二柱标”。从那时起,这座石塔就被看作是镇守一方的闽江门户了。

罗星塔所在的罗星山,在世界邮政地名中有着“塔锚地(Pagoda Anchorage)”的叫法,塔本身也被冠以“中国塔”之名。据说明代之后的几百年中,从世界各地邮到马尾的信,只要写上“中国塔”就可寄达。至清末,罗星塔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海上重要航标之一,甚至外籍船舶航行到马尾外海时,只要远远望见罗星塔,就能确信已经到达中国。罗星塔从其构造上来说,也更像是一座灯塔,塔顶原有的一方小窗,就是用来供守塔人点灯导航,颇为实用。不摆神佛,不依风水,这是一座给船员以方向和温暖的归属之塔。


司图博行

据说,一两百年前,老外船舶到福州马尾外海远远望见罗星塔,欢呼道:“China Tower”(中国塔)。 以前,国际公认的译音(Amoy)是福州话音。——这又说明了福州与西方的接触为时甚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