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中,蘇聯為何沒有救伊拉克?

常爭

怎麼救?蘇聯送100輛坦克,200架飛機,5000把衝鋒槍?有用嗎?當時的伊拉克可是號稱中東第一強國,他們缺這點東西?那時候全世界都沒打過現代化信息戰爭,誰能想到薩達姆伊拉克敗的這麼快,輸的如此慘?

再有蘇聯(俄羅斯)後面幾位領導層都比較保守,擺平國內反對派都要時間,國外的擴張計劃和勢力防守都沒有計劃。何況1991年伊拉克陸空軍裝備水平,相當於華約國家中等。換言之,換成波蘭、匈牙利軍隊或蘇聯西部軍區部隊,結局未必差太多。(蘇聯西軍區不好打一些)

沙漠風暴,其實就是北約重裝部隊在中歐對蘇作戰的一次演練,只是地點換到了沙漠。當年美國陸軍投入北約作戰的力量,是10個重型師、32個重型旅團。沙漠風暴恰好投入的5個重型師、16個重型旅團。駐歐美軍,4個重型師、14個重型旅團,投入2個師、7個旅團。很明顯可以看出美國的用意,實際上就是打了一場1/2規模的中歐坦克戰。

雖然說中歐的華約部隊,不會沒有任何制空權(歐盟和老美作戰理念都是一出的,對付制空權就是拿空軍來捍衛,蘇聯反其道行,那導彈捍衛。);沙漠軍刀是有制空權一方對無制空權一方的一邊倒屠殺,不是真正的中歐坦克戰。但是真在中歐幹起來,北約也是要奪取制空權的。伊拉克空軍就是華約空軍的翻版,裝備到條令都相似。不過蘇聯不會給它完全奪取制空權的,蘇聯和華約部隊的整個體系是伊拉克比不了的,這個還不好說;所以我們可以說僅是現在看到的和分析的情況。


李三萬的三萬裡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佔領科威特,為恢復科威特主權,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進攻伊拉克,海灣戰爭爆發。



蘇聯是伊拉克依仗的後臺,出售給伊軍包括米格-25、、T72等大量先進武器裝備。薩達姆唯一一次出國訪問,目的地就是蘇聯,可見兩國關係非淺。但海灣戰爭,蘇聯卻沒有救助伊拉克。



過於相信伊拉克實力

當時的伊軍剛打贏兩伊戰爭,擁有近百萬被蘇式裝備武裝起來的,號稱僅次於美、蘇,位列世界第三的龐大軍事力量。所以,蘇聯低估了美軍實力,片面以為美國會陷入海灣戰爭泥潭,打持久戰。還在猶豫是否出手,薩達姆己被打垮。

蘇聯己經自顧不暇

海灣戰爭打響之時,正是蘇聯生死存亡的關健時刻。國內各政治力量鬥爭激烈,立陶宛、阿塞拜疆相繼獨立,蘇聯已風雨飄搖,面臨分崩離析的局面,哪裡有精力去管伊拉克。



海灣戰爭也是壓垮蘇聯的一根稻草,首先直接導致中東親蘇力量被削弱。同時被美軍戰術優勢打擊,恐慌心理滋生,加速了蘇聯的解體。


木子言道

1990年的時候,蘇聯已經和美國是小夥伴了。

其實冷戰在1990年就已經結束了,甚至可以從1985年左右算起,蘇聯極力的向西方靠攏,原因也非常簡單,那就在於國內已經玩不轉了,無力再與美國一爭高下。但是1980年之後的美國,處在里根時代,經濟逐漸恢復,綜合國力是遠超蘇聯的。

有一些歷史細節被人忽略了,蘇聯和美國進行冷戰,但並不意味著兩國關係一直不對付,其實進入1980年代,就已經開始越來越對付了,這一方面是美國也差不多想認慫了,因為兩個超級大國搞軍備競賽,互相裝逼吹牛逼搞面子工程鬥了幾十年,結果沒獲得什麼收益,反而賠了很多錢。其實蘇聯的情況,是最嚴重的,為了和美國競爭,將大量資源投入到軍工生產,國民經濟一直處於“一條腿走路”的窘境。美國在這個過程中雖然也是賠大發了,但是對於美國來說,主要意味著“機會成本”過高,也就是說,美國原本能發揮出90分的水平,結果因為和蘇聯冷戰,使得自己只能發揮出80分,錯失了從80分提高到90分的時機。同樣道理,蘇聯為了和美國冷戰,原本可以提高到80分的水平,結果變成了60分,錯失了從70分提高到80分的時機。雖然在當時,世界平均分大概是40分,美國就算變成了80分,依然是遠超出平均分的,蘇聯的損失其實比美國要大的多得多,在1945-1985年這40年間,沒有實現質的提高,最後老本也沒保住。

美國在1945-1985年這40年間,賠本賺吆喝的事也幹了不少,比如說越南戰爭,最後吃了大虧,雖然中途有阿波羅登月這一偉大的成就,但是很多美國人認為阿波羅登月的價值沒有發揮出來,浪費了大量的錢,只是為了向蘇聯炫耀國力,最後因為錢花的太多,導致美國航空事業陷入停滯。這僅是美國普通人的看法,就連美國很多精英階層的人物,也認為美國航空事業之所以在1980年之後陷入停滯狀態,與阿波羅登月花錢太多,華而不實有很大關係。蘇聯這一方,原本也是要登月的,藉此向美國炫耀國力,但是因為沒錢,所以被迫放棄了登月計劃。

進入1980年代後,美國慢慢的恢復了國力,但是蘇聯並沒有完成自己的願望,國力反而是在不斷衰退,甚至在經濟上已經不能自給自足了,需要向美國借錢,也就意味著,1980年代後,蘇聯和美國已經在經濟層面成為了夥伴,只是表面上,還是冷戰關係。但是這種日子,美國受夠了,蘇聯也是如此,大家都希望彼此的關係迴歸到1945年的狀態,日子各過各的,不用再花錢裝逼秀優越,打腫臉充胖子,愉快生活愉快玩耍有啥不好?

因此在1990年這個時間點,其實冷戰已經結束了,蘇聯自己將東歐的防線放棄了,準備打開大門迎接西方,已經和西方穿一條褲子了,難道還要刻意和西方作對?因為蘇聯這個時候最需要的,就是西方的錢,尤其是需要美國人的錢,來挽救即將崩潰的經濟系統,藉此度過艱難的時期,已經是自身難保的階段。

中東地區,蘇聯也早就放棄了,此時歐洲都保不住,還會管中東?再者說了,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原本就是觸犯國際法的,這是個底線問題,支持伊拉克,那不等於放棄底線了嗎?在這個時候,全世界都知道伊拉克是非正義的,難道蘇聯要站在世界的對立面?

總的來說,對於1990年的蘇聯來說,既沒有必要救伊拉克,也沒有能力救伊拉克,這個時候最需要救的是自己,還得依靠美國人的幫忙呢,又怎麼會去得罪美國人?


圖維坦

海灣戰爭是1990年8月到1991年2月,蘇聯解體的時間是1991年12月。也就是說海灣戰爭是在蘇聯即將解體的時候進行的。

自二戰結束之後,很多中東國家都投靠到了蘇聯的懷抱,其中伊拉克更是其鐵桿盟友,薩達姆唯一一次的出訪,就是到蘇聯去了。玩《紅警》的都知道,伊拉克是蘇軍陣營的。

蘇聯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當時的蘇聯已經自顧不暇,加盟的共和國都在鬧獨立,政治鬥爭進行到了白熱化。自己都自顧不暇了,哪裡有精力在管自己的小弟啊

當時的蘇聯,實際決策人是葉利欽,他們是比較偏向走西方路線的,為了向西方國家示好,決定站在自己曾經盟友的對立面上。另外也考慮到伊拉克這次做的實在是“過火”,直接是在入侵一個主權、領土沒有什麼爭議的聯合國成員國。如果蘇聯選擇支持伊拉克,那就是相當於自己扯下了“遮羞布”,喪失了“道德上的制高點”。

另外,也過於高看伊拉克的軍事實力,當時伊拉克剛剛打贏“兩伊戰爭”,有100多萬的裝備著蘇聯武器的軍隊,8月2號開始的對科威特的入侵,短短几個小時就佔領了科威特的首都。美國要插手進去,很可能會像蘇聯當時陷入阿富汗一樣陷進去無法自拔。這樣一來,也可以減緩西方國家對蘇聯的包圍與封鎖。

但是事實是狠狠的打了臉,美國各種花式吊打,將伊拉克打的是面目全非,也讓世界看到了美國的實力。蘇聯在後期參與了斡旋,承諾保護伊拉克不受侵略,但是承諾沒有幾個月之後,蘇聯也解體了。。。。。


人民路往西走

海灣戰爭,蘇聯為何沒有救伊拉克?作為蘇聯的盟友,蘇聯缺置之不理,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思考。

在海灣戰爭爆發之前伊拉克和蘇聯關係確實還不錯,甚至可以被稱作蘇聯的鐵桿盟友,從伊拉克軍隊的裝備就可以看出,多為蘇式武器,那為什麼蘇聯不救救自己的小弟沒有伊拉克,看著伊拉克被多國聯軍血虐呢?


(海灣戰爭結束後)

其實在海灣戰爭爆發前夕,聯合國召開過會議討論過是否應該武力介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問題,蘇聯不僅沒有為了薩達姆投下反對票,反而投了贊成票,這可能讓薩達姆更加絕望了。

(伊拉克共和國衛隊)

其實蘇聯沒有干涉伊拉克問題,也是情有可原的,你只知道海灣戰爭是在1991年爆發的,難道就不知道蘇聯是在哪一年解體的嗎?雖然海灣戰爭爆發時蘇聯還在,但自己國內的問題都自顧不暇,哪有時間去管薩達姆的事兒。

而且當時蘇聯已經名存實亡,各加盟國正吵著分家產呢,而且考慮到分家以後必然要和西方國家的接近的事實,這些加盟國不會為了一個伊拉克而損害了自己的國際利益。

(美軍F-15戰機在伊拉克上空作戰)

然而就算蘇聯沒解體,也不會幫助伊拉克的,為何?因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是屬於侵略戰爭,薩達姆屬於侵略者,是極其不正義的行為,會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唾棄的,蘇聯不可能為了一個伊拉克去搞壞自己的形象。



(無辜的伊拉克平民)

所以薩達姆活該就活該在太貪心了,伊拉克的石油資源本來就很豐富,卻為了一個科威特把自己搞垮了。而且本來西方國家就對薩達姆有點不順眼,入侵科威特相當於給西方列強找了一個很好的理由。所以結局在西方國家出兵時就很明顯,伊拉克被西方國家的沙漠軍刀劃得渾身都是傷,直到現在也沒恢復過來。


青年視紀

伊拉克薩達姆獨裁統治時,突然發動對伊朗的戰爭,妄圖擴大出海口。結果兩個伊斯蘭強國,互懟八年,死傷無數,財盡力竭,已無力再戰,最終握手言和。

戰後,伊拉克財政枯竭,薩達姆瞄上了石油富國也是好鄰居科威特。突然發動襲擊,閃電般的侵佔科威特,並公然宣稱吞併科威特。接著又陳兵沙特阿拉伯邊境,大有再冒險妄動之勢。

蘇聯非但沒救伊拉克,反而與世界輿論高度一致,在安理會上堅決支持對伊的武力行動。因此蘇聯欲救伊拉克的言論純屬憑空妄言,不值一駁。

故曰:薩氏狂妄且無知,挑起戰火燒自己,舉世無國助其行,美國大軍虐伊兵。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對於這個問題,老鷹航空從下面幾點來回答:

第一,請注意時間,海灣戰爭是1990年8月份打響的,而蘇聯解體的時間是1991年12月,也就是說,海灣戰爭即將打響的時候,蘇聯已經處於江山風雨飄搖之中。這種情形之下,蘇聯已經沒有任何實力支援伊拉克,或者說已經對世界都失去興趣了。

第二,美國正是摸到蘇聯這時候的脈動,才下定決心武力打擊伊拉克的。否則,即使是美帝,也必然會投鼠忌器。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希望對出題人有所幫助。


老鷹航空

80年代末期,蘇聯除了軍工產業外,經濟已經崩潰,窮的當褲衩啦!那時,蘇聯那還有能力出兵?即使出兵也沒有能力提供後勤保障,更沒有能力打贏戰爭。再者,阿富汗戰爭讓蘇聯也耗盡國力、耗盡士兵的銳氣。最後,伊拉克戰爭致使石油價格暴漲,蘇聯賺錢還來不及,賣石油就必須與西方搞好關係,哪有功夫管伊拉克的閒事。


雲林禪師

錯了,海灣戰爭中蘇聯救了伊拉克。海灣戰爭美歐的多國聯軍意在徹底推翻薩達姆。正是,在前蘇聯出面調停才是薩達姆政權又後續了幾年。應該說就是在蘇聯出面調停未果之下,中蘇關係才急速升溫,並通過中蘇邊境相互開放。至到蘇聯要出兵伊拉克的背景下,才結束了第一次海灣戰爭。


紅與黑236

其實一句話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蘇聯自顧不暇!

都知道當時的蘇聯就在解體前夜,但蘇聯當時到底已經落魄到那個地步?很多人沒有太直觀的感覺,那麼有一件事可以說明這個昔日軍武可以恐嚇美帝的帝國,到底已經多麼窘迫;那就是當時,東西德統一後,蘇聯最精銳的陸軍部隊,原住東德,威脅西歐大陸的門面部隊,撤回國內後,別說軍餉補給,居然連駐地都沒有解決,而且無人關注,都找不到該跟誰報告這事,面臨莫斯科的嚴冬來臨,部隊(似乎是五萬)開動坦克,強行搶佔莫斯科一座綜合體育中心當駐地,並試圖武裝收繳周邊國有銀行,物資倉庫等,準備自己解決軍餉、補給。這麼嚴重的事態,居然在莫斯科都沒翻起什麼浪花,那麼,誰還關心伊拉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