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文化?

坤乙



“文化”是一個人們每天都用,涉及面最寬的詞語之一:茶文化,酒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儒家文化與伊斯蘭文化,日本文化與印度文化,古典文化與現代文化,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主流文化與亞文化,顯性文化與隱性文化,休閒文化與兵器文化等。還有日常說的“這人沒文化”,上世紀中葉的“學文化”等,可以說,字是同一個字,但含義各不相同。文化是很難定義的那種詞語,是含義最豐富、用法最多的詞語之一。

在中國,“文”字可追溯到《禮記》:“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文者,飾也。 “化”字可求源至《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說文》對化的解釋是:化,“教行也,從七從人,七亦聲”。其實,從七並不是指聲,而是指“人生七竅” 開竅開化;“化音通話,開化靠話”。


1952年前美國兩個人類學家科魯伯和科拉克豪曾專門對文化的定義做過研究和統計,結果是僅基本獨立的定義就有160種之多。之後,沒有人再做過這類統計,但可以相信現在這個詞的定義肯定要比60年前翻一番,甚至兩番。

文化一詞的涵義在一直變化,其著重點也在變化。據《牛津英語大辭典》,“文化”在1430年進入英語,意思為“耕作”或“照料”,從1805年引入了另一個含義:訓練、開發。文化一詞的現代學術定義,即社會模式的人類思想和行為,是由19世紀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首先提出來的。1994年,著名人類學家約翰•鮑德雷認為文化最少由三種因素構成:人們的所思,所做以及所製造的物質產品。同時鮑德雷認為文化還有幾個特點:分享性、習得性、象徵性、傳承性、可適性和整合性。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新娘穿白紗象徵純潔,而在中國新娘穿紅衣象徵吉祥。根據《美國傳統英語辭典》,文化的主要定義為:社會範圍傳遞的行為模式、人文思想、信仰、規範及人類勞作和思考成果的全部。

在西方,文化一詞雖定義繁多,理解各異(尤其在學者之間),但在通常使用上,主要有兩種含義:其一,“人類所能想到和知道的事物中最好的那一部分”,基本相當於我們常說的“高雅文化”。如英國大學者阿諾德(1822-1888)所總結的,文化是“一種對完美的研究”,是“人類所思所知的最佳之物”,例如,貝多芬的音樂,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


從二十世紀下半葉開始,文化的第二種含義使用得更為普遍,即人為之物的全部,包括物質的和非物質的。用弗洛伊德的話說,“文化是人類獲得和建構的總和,是人類生活與其動物祖先之生活的分水嶺”。從學科上分,前者又稱為“人文派”定義,後者為“社科派”定義。現在西方使用文化一詞時多是用其“社科派”定義,也就是說文化是指人猿相揖別之後的所有人為之物。


無中生有hz

有人統計過,文化的定義多達一百六十多種,甚至還要更多。這一現實說明,人們對文化問題的思考投入了何等的熱情。近代以來,尤其是近期,“文化”已經成了一個“炙手可熱”的名詞。

近代以前,中國幾乎沒有“文化”一詞,雖然如此,在中國古代,卻產生了“文”和“化”並聯對舉的說法。

最接近於“文化”的提法見諸《周易》——“貴”卦《象傳》——“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可以視做中國古代關於“文化”的最早提法。對這一說法,唐人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解釋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聖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在這裡,所謂“人文”指“詩書禮樂”,它是“聖人”“觀察”的對象,在此基礎上,聖人效法之或以之為法,“以化成天下”。顯然,在這個意義上,“文化”具有教化的意味。

中國古代的“以文教化”是與武力征服相對應的。西漢的劉向就說:“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在此,可以說文化化成天下的意義被強調得十分明顯了。

概括來說,所謂文化是一種作為“文治”上對下的統治過程和方略,與“武功”相輔相成。


近現代意義上的“文化”(culture)一詞始由日語轉譯到中國。

近現代的“文化”概念源於拉丁文culture.

就詞義來說,拉丁文的“文化”具有多種涵義:耕種;居住;練習;留心或注意;敬神。德、英、法語的文化概念均源於此。從西方“文化”概念的詞源角度看,

文化的含義既寬泛又模糊,大致指人的某些狀態或生存活動。

那好,接下來我們來確切地認識文化的四個定義:

第一種,文化學的奠基者、英國人愛德華·泰勒1856年和1871年在《人類早期歷史與文化發展之研究》和《原始文化》中,給“文化”下過兩個意思相近的定義:其一,文化是一個複雜的總體,包括知識、藝術、宗教、神話、法律、風俗以及其他社會現象。其二,文化是一個複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與習慣。

第二種是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克萊德·克魯克洪的界定:文化指的是“某個人類群體獨特的生活方式,他們整套的“生存式樣”,換言之,“文化是歷史上所創造的生存式樣的系統,既包括顯型式樣又包括隱型式樣;它具有為整個群體共享的傾向,或是在一定時期中為群體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第三種,臺灣著名學者錢穆認為,“文化”這兩個字,本來很難下一個清楚的定義。我們說文化是指

人類的生活,人類各方面各種樣的生活總括匯合起來,就叫它做文化。所謂各方面各種樣的生活,並不專指一時性的,必將是長時間的綿延性加進去。譬如一個人的生活,加進長時間的綿延,那就是生命。一國家一民族各方面各種樣的生活,加進綿延不斷的時間演進,歷史演進,便成所謂文化。因此文化也就是此國家此民族的生命。如果一個國家民族沒有了文化,那就等於沒有了生命。因此凡所謂文化,必定有一段時間上的綿延精神。換言之,凡文化,必有它的傳統的歷史意義。故我們說文化,並不是平面,而是立體的。在這平面的、大的空間,各方面各種樣的生活,再經過時間的綿延性,那就是民族整個的生命,也就是那個民族的文化。

第四種,我國權威工具書《辭海》對“文化”的界定:“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並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巨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有階級的社會中,它具有階級性。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過民族形式的發展,形成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歷史的連續性,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是文化發展歷史連續性的基礎。無產階級文化是批判地繼承人類歷史優秀文化遺產和總結階級鬥爭、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的實踐經驗而創造發展起來的。”


博學書院

人們常說某人“沒文化”,某某人是“文化人”,大多是說這個人會不會讀書、有沒有讀過書或者是讀書多不多、好不好的意思。其實,這是一個認識誤區或是比較片面的觀點。那麼,究竟什麼是文化呢?文化有一個很規範嚴謹的定義,那就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現在我們國家非常重視文化保護、文化傳承、文化發展,黨中央也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發出號召,要樹立文化自信,要對我們自己的文化充滿自信,充分鼓勵、激勵大家大力宣揚、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大力發展現代文化,希望出現一個文化大繁榮的新氣象、新局面。各地政府也漸漸響應,紛紛挖掘富有當地特色的文化,豐富文化內容,培養相關人才專門負責從事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為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這是十分可喜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舉措。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家庭、一個人都要講文化,也都會有一定相應的文化相應繼承、豐富、發展、創新的,從而讓優秀的文化基因代代相傳下去,文化的作用無比巨大和重要,作為中國人我們為擁有幾千年中華文化的歷史深感自豪與驕傲,同時我們每個人也要為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做出自己應有的努力與貢獻,讓我們人人都成為一個真正有文化的人吧!


大鵬飛歌楓醉美

文化不是知識,這一定要區別開來。這兩個字分別講才能使大家明白,文,就是紋理啟發而來的,現在就是我們的“字”。化,簡化之義。例,“泰山”這兩個字,只要讀過幾天書的人就一目瞭然,知道是山東的泰山看日出的那座山。但泰山實在是又高又大,又遠又陡,這兩個字沒有一點泰山的樣子啊!但卻我們都認識就是泰山兩個字。這就是文化,也叫泰山文化,也就是泰山被文化後的符號就是這樣。我們為什麼讀不懂古代的書呢?因為古代的知識是口傳,後來才發明了文字符號,才逐漸的形成了記載,而記載的人就是文化人,但他不知道要記載什麼內容。所以只有聽那位有知識的人口傳著,使之又文化的人來執筆用文字記載著,《易經》就是這樣來的,而執筆的人什麼也不知道,只聽口傳的那個人怎麼說他就怎麼記。有時記的人聽不明白時,就要問個再三,徹底明白了才能記載吧!所以有文化和有知識是兩回事,一定要分辨清楚!又如代人寫信,寫告狀等,代寫的人只是有文化,但寫什麼只有聽主人怎麼說,才能下筆成章。不然是寫不成文的,也就是沒有起到實際作用。再次提醒,文,就是字,化,就是記載,用文字符號去記載著萬事萬物,這就是文化!


泥水勞人


文化具有多面性和複雜性,文化存在於知識、技術之中,文化存在於民族風俗、美味佳餚之中,文化存在於自然現象也存在於天文地理之中,

文化就是人類在自然生活中總結和遺留下來的所有活動內容之智慧、之精華。


文化既存在於有形之中,也存在於無形之中,不同領域、不同時期對文化有著不同的解釋,也有著不同的定義。


海洋文化學者李二和在《舟船的起源》和多篇文章中曾指出: “文化是一切生命文明行為的代稱,大自然是人類文化的根本導師和啟蒙者。我們幾乎沒有一樣科學發明是憑空想來的,莫不受自然的啟示。人類的文化是大自然的恩賜”;“ 文化本不屬人類所獨有,我們更應該以更開放和更寬容的態度解讀文化。文化是生命衍生的所謂具有人文意味的現象,它是與生俱來的。許多生命的言語或行為都有著先天的文化屬性,我們也許以示高貴而只願意稱它為本能”。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人類極為珍貴的寶藏,具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取之精華,棄之糟粕,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更好的傳承下去。



來財

通俗點講,文化就是某個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著、髮型、文字、語言、工具、飲食、住房、建築、交通工具等。

比如衣著發行,中原王朝是束髮,右衽,而遊牧民族是披髮左衽,所以孔子把“披髮左衽”視為亡國,

比如由於降雨量不同,南方房子房頂坡度大,而北方房頂坡度小。

再比如,像日本、英國、荷蘭這種屬於海洋文明,中國屬於大陸文明,或者叫農耕文明,所產生的性格截然不同,

英國、日本、西班牙等海洋文明,人性格彪悍、野蠻、重視法律、有探索精神,所以他們可以把海盜當英雄來崇拜。

中國等屬於農耕文明,性格內斂、安於現狀、注重道德和精神追求、崇拜祖先和傳承,講究孝道,

比如吃飯的工具,中國用筷子,吃熟食,野蠻民族就像刀叉,吃生食,中國也曾這樣,不過那是先秦時期的事了,秦漢後就文明多了,現在那些國家既然吃生食、用刀叉,更有勝者,用手抓。

最主要的是,這種生活方式,而影響的思維方式的區別,中國人的思維模式,跟西方、日本分國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

所以,總結起來,我們每個人,都是文化的載體,並不是說,你要住著木房子、穿著木屐、睡著榻榻米就叫傳承,而是遇到事情,你的思維方式,處理方法,和你生活的方式,


南朝四百八十寺

文化這個概念太大了,不敢具體,只要一具體所有的內容都可以概括為一種文化。如此抽象的這個話題,需要有耐心將下文讀完才能加文化理解透徹。

首先對於文化給出一個定義,文化其實是對政治,經濟,軍事規律的總結,並將這種總結以文字,語音,視頻等人們能理解的行為進行記錄和傳播形成群體行為規範的活動,文化是現代國家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是從理解現在國家和社會環境這個角度的來給出的定義。

我們平常接觸的文化內容繁多,比如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工具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學,藝術,規範,律法制度,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情緒,精神圖騰等等具體可以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

既然文化內容如此之多,分支是如此之細,又容易將文化併為科學範疇之內,就是科學文化,要有我們學知識學文化的說法。文化的範圍要包括科學,也就是科學的文化,和非科學的文化。

在一個國家內,認識社會,瞭解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就瞭解了這個國家這個社會。這個文化其實就是對國家的政治文化,也就是政治規律的總結,要講政治規矩這也是一種文化,經濟生活是我們最常見的也最常用的文化現象,方方面面的經濟規律只要進行財富的創造,人們就會以這種經濟形態為中心形成自己的文化圈子,飲食文化,茶文化,汽車文化,住宅文化等等,軍事是認識社會和國家的必備的一個方面,軍事文化也是認識一個國家重要的內容。在我查閱了幾乎所有的這種文化現象,當中唯獨把軍事文化排除在文化範疇之內,其實這種認知是是不全面的。只要提出來,你就會發現軍事文化絕對是一種文化。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當中唯一能夠傳承至今的文明,我們的文化當中包含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和建設和傳承這三方面內容形成的獨特非物質的精神內容。只有正確的看待我們的這種文化現象,我們才能準確的理解我們中國當代的文化。

文明是一元的,文化是多元的,傳承我們的優良文化,摒棄我們的糟粕文化,這時我們傳承中華文明的責任。有相當一部分文化腐朽文化,這些文化會造成他們的文明斷層,不斷的改良一個民族的文化,事實上是讓這個民族能更好的繁衍下去,我們說我們中國要崛起,就應該傳承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且吸收世界各國優秀的文化,摒棄我們中國文化當中糟粕的文化。比如說我們糟粕的文化當中,政治文化當中賄賂的文化,腐敗的文化,十八大以來講政治規矩,守政治紀律,逐漸消除了這種文化的影響。向西方經濟生活中的科學文化,中五四運動以來我們中國引進德先生和賽先生,到今天整整99年,這種優秀的文化給予我們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歷史告訴我們恩,應該重視軍事文化的建設,經濟文化的建設,和政治文化的建設,同時要重視在這三方面當中,形成的平衡文化和延伸文化。大清朝滅亡不重視文化建設,大明朝最後因不重視經濟文化,雖然有強大的政治軍事力量,元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滅亡與政治文化衰弱,因為他的民族政策出了問題,大宋朝經濟和文化力量很強,軍事文化卻很弱,大唐軍事政治經濟都很強大,最終滅亡與軍事管理。大隋朝滅亡與政治文化18王反王反對隋煬帝。對照歷史你會發現每一個王朝,都有其薄弱的地方,這也是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造就了中國傳統的改朝換代的歷史格局。

認清我們當代的文化全貌,就能很好地傳承我們中華文明


西遊評論

文化、文化,文而化之!文是文字,是先賢智慧思想理念的結晶,化是教化、感化,變化與影響。文化就是通過文字理論的學習使人走向文明,走向智慧,走向光明,走向覺悟,走向圓滿。通過識文斷字,通過對古聖先賢的瞭解學習,使自己見賢思齊,改變自我,完善自我。做一個有知識,有文化,有理想,有智慧,有財能,有道德的覺悟新人。這才叫有文化!才叫做真有文化!知識不等同於文化!知識只是知而識之。文化是知而化之!有知識而無文化的人大有人在!那些受過高等教育而走錯了路的人不正是嗎?!?!?知識不等於文化!


杜仲68

文化包含的方面有許多,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以及民俗習慣;以及民間傳承下來的民間藝術(戲劇、剪紙、武術)等文化;傳統文化豐富了人們的知識閱歷,為使子孫後代可以瞭解到更多的歷史文化,以記載的方式流傳至今。那麼所追隨的節日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象徵著國家的無形文化,節日的流傳使更多的子孫知道歷史典故,節日的意義。

文化是需要傳承下去,同樣也需要了解不同的文化,信仰文化。致使文化源遠流長,傳承下去。當然為使會進行文化交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與瞭解其他各族文化

文化的出現使更多的子孫與社會有了和諧跡象,傳統文化是前人所傳承下來的文化。


佪眸笑43075

答: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閱盡古今、通曉世界。文化就是一種知識的傳抪:它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學、天文學、航空、航海、宇宙探索。還有歷史、地理、民俗、民風、斟察、斟探、考古以及各種工業製造,橋樑、道路、房屋等設計與製造,還有生活用品的製造與創新,還有音樂、娛樂、電影、戲劇等各色小品。簡單地說,有文字記載、能傳承下來的都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