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王國與阿里帝國有何不同?一個是項羽,一個是劉邦

在滅掉了強大的秦朝之後,楚漢相爭就開始了。一方是楚霸王項羽,出身高貴勇猛無敵四海臣服,另一方是漢王劉邦,善於用人眼光高遠佈局深厚。當然,最終的結果是盡人皆知的。

如果拋棄戰略戰術上的爭論,楚漢相爭之所以分出勝負,其實很重要的原因是項羽推行復古的分封制,以“去中心化”的方式來管理曾經四分五裂的天下,相反,劉邦並沒有徹底拋棄剛剛被推翻的秦朝郡縣制,而是將郡縣制很少的傳承和改善,雖然郡縣制與分封制相融的方式給後代還是帶來了削藩陣痛,但總算是帶來了幾百年的和平繁榮大帝國。

穩定繁榮需要環境上的大一統,只做“霸王”的項羽戰略太懶惰

在中國互聯網輿論場,有一種說法,騰訊是“去中心化”的,只要是騰訊投資的企業,就會揚眉吐氣,創始人保持控制且發展的不錯,而只要是阿里巴巴是“中心化”的,投資的企業基本都死掉了。這樣的傳言廣為流行,但實際上可能是反阿里聯盟的輿論戰而已。

世界上本來就只有騰訊系,沒有阿里系。騰訊是一家以流量和資本了聯繫生態的企業,所以形成了派系,包括京東、摩拜、58、蘑菇等等,但阿里巴巴是一家以管理整合為發展基本模式的公司,所謂的阿里系實際上都是阿里巴巴公司內部企業。

有人說,騰訊系的企業都因為騰訊放手而做起來了,那是因為,你只是看到了騰訊系企業成功的那部分,失敗的數量其實比成功的多得多。

另外,騰訊是一家以遊戲為核心業務的公司,擁有流量,所以特別重視流量變現,其他的業務本來就不擅長,讓他去管理這些企業是勉為其難,其公司創始人馬化騰是程序員、現在的總裁劉熾平是投行人士,潮汕商幫歷來都是投資為上,都不是管理公司的高手,所以,騰訊選擇了投資一部分錢和流量,坐等分成賺錢收割。

阿里巴巴的長處在運營能力和管理,能夠不斷擴展經濟深度和廣度,從宗慶後、馬雲到李書福,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是浙商的基本傳統。要說阿里巴巴管理的業務確實有失敗的,就如同郡縣制中不合格的治理也很多,但成功的也不少。很多媒體斷章取義的將騰訊成功的部分誇大也將阿里失敗的部分誇大,並不符合事實。

在阿里巴巴體系裡,高德算是被阿里巴巴死裡求生救活的,如今已經是行業領先,成為了移動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天弘基金在危難之際被螞蟻金服拯救,僅僅一個餘額寶就成為了世界第一。有這兩個的成功,還不能說明問題嗎?再看看,騰訊類餘額寶產品、騰訊信用分等至今難產,就證明所謂的去中心化在某些領域行不通。

項羽看似滅亡了強秦卻沒實現統一,留給神州的依然是亂糟糟的混戰

如同項目分封諸王一樣,相互之間的攻伐是沒有辦法避免的,而“霸王”干預或者不干預都是難題。比如,騰訊投資的美團、滴滴,創始人都是有“野心”的,並不會甘心成為騰訊小弟或者阿里小弟,又分別都有阿里巴巴和騰訊的投資,很難說屬於那個系。

騰訊投資的永輝、家樂福、步步高肯定在每個市場都是針鋒相對的競爭對手,舉手不留情,這個時候很難去協調,估計騰訊也懶得去協調,反正,不管誰掙錢,都與自己有關。即便不掙錢,也傷不到自己,騰訊完全可以坐山觀虎鬥。

所以,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騰訊體系內排隊上市的,都是騰訊投資的公司;而阿里經濟體內,排隊上市的,反而都是生態夥伴。騰訊依靠投資肥了自己,然後就是同系統內拼殺剩下的王者,至於誰倒下了,不管。阿里巴巴投資的公司成為了自家企業,通過生態的作用也帶肥了周邊產業和合作夥伴。於是,一種說法是,深圳成就了騰訊,阿里巴巴成就了杭州,看看杭州的GDP和如今的地位,就知道阿里巴巴生態價值有多大。

騰訊王國與阿里帝國有何不同?一個是項羽,一個是劉邦

很多人也越來越認識到,雖然騰訊在被投公司的持股比例一般較低,甚至很多都低於10%,且宣佈不太乾涉對方經營,但因為騰訊扼住了上游的流量和數據咽喉,始終位於產業鏈上游,並具有絕對的主動權,所以其在所投企業中的話語權卻一點也不低。變現效率高又在能力半徑之內的,就自己上手做賺取全部的利潤;在騰訊公司體內變現效率低,不好上手的,則交給其他主體,騰訊只收“流量稅”。由此看來,騰訊的做法就是當年霸王項羽統治天下的套路。

英布等都是打江山出來的草莽,不會甘於人下,諸王之間也不會一片和氣。做生意講究的是和氣生財,像美團一樣公開指責自己大股東的十分少見,要知道,對於企業來講,股東才是主人,管理團隊要認清自己的位置,這個都搞不定,把自己納入任何系都沒有意義。

其實,如果我們看一個案例,也許就能琢磨出端倪。阿里巴巴也是滴滴的大股東,但滴滴卻想著自己做地圖而從阿里旗下的高德公司挖角很多,以至於雙方對簿公堂。作為一家以運營和技術為核心競爭力的公司,阿里巴巴如果不能控制合作者,後果可能非常麻煩,而騰訊是控制了流量口徑並不擔心被“竊取”,而且流量一旦接入就會形成粘性,離不開了。

騰訊王國與阿里帝國有何不同?一個是項羽,一個是劉邦

大平臺實現了長治久安和共同繁榮,項羽治下的兄弟們看家護院卻生死由天

劉邦是要堅持郡縣制的,中央的控制力相對更強,也更可以方便的提高整個治理的效率,所以得到了長治久安。在投資這方面,阿里巴巴此前主要是投資潛力股甚至是垃圾股,做雪中送炭的生意,目的是將自己的能力注入,使得這部分業務能融入到阿里巴巴整體之中去,大數據得以完善,從而將阿里巴巴的生態更加完整和更加有效率,然後,藉助效率的提升讓阿里巴巴在某個方向上的平臺戰略獲得樣板力量支撐而獲得市場認可。但是,這種投資確實有很大風險,如果一家被投資企業確實已經病入脊髓,也許是救不過來的,失敗的概率比較高。

騰訊擁有互聯網上最強的流量優勢,投資的主要目的就是流量變現,所以主要是投資一些行業領先者,做錦上添花的事情,這樣獲得回報穩定性更高,所以,被騰訊投資的企業看起來至少都沒有死。但是,騰訊這種投資的後遺症也不少,這些看似“獨立”的企業,實際上都已經喪失了獨立發展的能力,成為了騰訊社交流量餵飽的溫室花朵,在行業中的地位也都面臨巨大挑戰。

比如,58與趕集合並之後,社會影響力和企業發展不僅沒有向上,還逐漸淡出了一線互聯網世界,美團大眾點評高調站隊騰訊,卻在各個業務上都沒有實現目標,幾個主要市場方向已經失守領先位置,京東在得到了騰訊流量注入以後曾經紅火了兩年然後陷入到了流量恐慌中,隨著營收增長迅速下滑而不得不用京X計劃到處向互聯網門戶買高價流量來彌補,至於其他的被騰訊收購的企業,可能連上市的機會都很難有了。隨著搜狗、閱文等騰訊流量概念股的神話破滅,未來騰訊系公司的日子會更加艱難。

作為中國最大的兩家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和騰訊也曾經共同投資了一些公司,在某些業務有也有過密切的合作,但在二虎相爭的輿論場上,伴隨著成長焦慮和野心的膨脹,才發生了某些不和諧的事情,這樣的派系之爭絕不應該成為常態,也不會成為常態。

騰訊王國與阿里帝國有何不同?一個是項羽,一個是劉邦

楚漢相爭並不應該成為主流,和氣生財才是未來。騰訊與阿里巴巴,騰訊系與阿里系最好的生存方式是和諧共存,有邊界有理想有底線,更要有家國情懷。否則,再強大的派系,也會是過眼煙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