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成就了蔺相如、李斯、孙坚等人,为何最终丢失了?

dydes

蔺相如那会儿传国玉玺还叫和氏璧。因为它尚未被改良成玉玺。关于和氏璧的来历,最早的记载来自《韩非子》。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楚国人卞和找到一块璞玉献给了楚厉王。奈何璞玉太朴质了,楚厉王直接当成石头,他认为卞和有意戏君就砍去了他的左足。楚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楚武王。楚武王也当是石头,他也认为卞和有意戏君就砍去了他的右足。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还来献玉。楚文王大概是被卞和的执拗打动了。他就让人剖开石头,发现里面真是美玉。这块美玉就被做是玉璧,也就是和氏璧。

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几经辗转到了赵王那里。蔺相如从来都不是和氏璧的拥有者。虽然他显名于世跟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密不可分。但是完璧归赵这个成语重点是蔺相如不辱使命。该故事建立秦王假意以十五座城换取和氏璧,然后赵王心动同时也更担心秦王是诓他的。于是,赵王才派蔺相如去会秦王。蔺相如察觉了秦王真实意图就是诓玉又不给赵王城池之后,蔺相如又机智又勇气把玉璧带回了赵国。成就蔺相如的是他的智谋,而不是和氏璧。

李斯跟和氏璧的关系,大概就是他在《谏逐客书》中写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再有,就是秦灭赵之后,和氏璧被秦始皇改为了玉玺,据传玉玺上面的字是李斯写的。要说和氏璧或者传国玉玺成就李斯,我觉得谈不上。李斯发迹路线差不多先跟荀子学帝王术,然后当咸阳漂做吕不韦的门客,再来给秦王政当客座教授,后来任廷尉,最后大秦丞相。李斯一路发现很踏实。

三国时期,孙坚发现的那枚玉玺是不是当年的和氏璧做的玉玺,这事情不好说。反正他确实发现一枚玉玺。关于玉玺怎么从孙家到袁术手上的呢?按着《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设计的内容来说的话,某种程度上确实这块玉玺成就了孙家。因为《三国演义》里孙策用爹地发现这枚玉玺跟袁术借人马,然后才有横扫江东的后来事。然而,《三国志》裴注吴书曰:坚入洛,扫除汉宗庙,祠以太牢。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举军惊怪,莫有敢汲。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初,黄门张让等作乱,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玺者以投井中。山阳公载记曰:袁术将僭号,闻坚得传国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其实,献玉玺的不是孙策,而是孙坚。孙坚献玉玺的因素,单纯就是袁术可以放了他夫人,仅此而已。诚然,孙家发迹跟玉玺的关系也不太大。


柳氏异闻录

大家好,我是铁匠。

传国玉玺,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作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凭证。秦代之后,历代皇帝都以得此玉玺为符应,得之则象征受命于天,失之则象征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玉玺者,都被讥笑为“白版皇帝”,会底气不足。

所以传国玉玺,一直被欲谋皇帝之位者你争我抢,至使传国玉玺屡易其主、忽隐忽现。



秦朝到后唐,传国玉玺一直被争来夺去,曾被王莽摔掉一个角,也被几个帝王刻上字,但没有丢失记录。

直到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带契丹军攻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玉玺登玄武楼自焚,自此传国玉玺失踪。



后来,北宋哲宗时,传国玉玺出现于耕田,忽必烈驾崩时叫卖于市,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的说法,然都是仿造的赝品。

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传国玉玺时隐时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


铁匠是个文化人

卞和为了献宝玉给楚王,最终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也许正因为他的执着成就了和氏璧的美名。和氏璧见证了战果的战火纷飞,最终到了灭六国的一代雄主秦始皇的手里,最终做成了传国玉玺。几经流转到了三国,最终被孙坚所有。但之后却是不翼而飞了。

我个人的感觉一种可能是在哪位贵族的坟墓里,作为陪葬品而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