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一直以正面形象示人,为什么很多人对他的评价却不高?

None______

冯玉祥一直以正面形象示人,根本的原因就是冯玉祥一直以来都反对蒋介石!

而且冯玉祥本身就是苏联和我党扶持的军阀,如果不是冯玉祥后来背信弃义,现在的冯玉祥应该是评价最高的军阀,没有之一。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需要一个向左的军阀,因此,在宣传的时候给予正面的形象,这些军阀就是冯玉祥和张学良,在宣传的时候,只讲正面,如张学良改旗易帜,西安事变;冯玉祥赶走溥仪,反对蒋介石,积极抗日等。通过他们正面的形象,来宣传反蒋,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实际上冯玉祥在我方根本就不是受待见的人,1959年庐山会议上批评彭德怀时,林说“是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是冯玉祥式的人物。”毛说:“人们只看到你简单、坦率、心直口快,初交只看到这一面。久了,就从现象看本质。弯弯曲曲,内心深处不见人。人们说你是伪君子,像冯玉祥。真伪有矛盾。不能说全部假,对敌斗争是真的。心中很严重的东西不拿出来。”刘说:“魏延的骨头、朱可夫的党性、冯玉祥的作风”

可见,冯玉祥根本就是被人瞧不起,之所以有正面形象,就在于宣传的需要!

真实的冯玉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在反封建反帝制的辛亥革命中,冯玉祥的确是坚持到底,滦州起义反清,袁世凯称帝倒袁世凯,甚至是后来在倒段祺瑞、张作霖等北洋军阀时都说得过去。但是这个手段有点太过卑劣。

而且为了得到苏联的支持,冯玉祥先策反郭松龄,后刺杀收复外蒙的徐树铮,得到前往苏联的车票,在苏联的支持下走向人生巅峰。这个没有毛病,有毛病的是,人家支持你肯定不会因为你杀了几个人,策反了几个人,而是你承诺给别人带来多少利益。只不过后来冯玉祥背弃苏联,不然卖国的事肯定得坐实。

从当时人对冯玉祥的评价都及其低

张学良说冯玉祥:冯玉祥这人专门说假话,他差不多没有真话,我跟他接触就有这样的感觉。

这里不是说张学良怎样怎样,但是在为人处世上,张虽然有纨绔子弟的作风,也还算可以,而且和冯玉祥接触过的人,和张学良的看法都差不多,只不过张学良比较有名,而且和其渊源比较多,所以,引用了张学良的话!

周恩来总理在悼念冯玉祥将军时称:"冯玉祥将军是一位从旧军人转变而成的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虽然和所有的历史人物一样,由于政治视野的局限,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冯玉祥将军为中国民主事业的贡献,将是永垂不朽的。"

这是周恩来总理在悼念冯玉祥的时候说的,在悼念、悼念、悼念!中国人讲究不说死人坏话,在悼念的时候依然说:由于政治视野的局限,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可见,周恩来虽然给予正面评价,但还是有贬的地方。


史论纵横

孙中山先生说过: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对正面人物冯玉祥的评价不高,这是因为冯玉祥将军紧跟时代潮流,多次改变政治立场

,不同程度地得罪过满清、北洋,国民党、共产党等方面的一些人物。

对冯玉祥的诟病,主要是指责他反复无常,阵前倒戈,有人还总结归纳了他的八次倒戈行为,把他称为倒戈将军。且不说八次倒戈的说法靠谱不靠谱。就算八次倒戈都是事实,还要看人家的倒戈行为到底对不对。倒不倒戈不重要,大是大非才重要。

冯玉祥将军一生做了许多事情,然而主要的功绩是反清,反直,抗日,倒蒋,其中就涉及几次大的倒戈。第一次,在滦州发动起义,这是反对清朝腐朽统治的革命,是大势所趋的正义行为。如果这也错了,难不成武昌起义也错了,辛亥革命也错了?不是说好要反对帝制,建立民国的嘛。第二次,在四川与护国军蔡锷联络倒袁。后来又参与讨伐张勋。如果辛亥革命是首创共和,护国战争是再造共和,讨伐张勋是三造共和的话,冯玉祥将军无役不与,是摧毁帝制的功臣。

第三次

,在武穴停兵,不打孙中山,批评段祺瑞。第四次,在北京发动政变,使美国看好的吴佩孚遭到失败。第六次,在五原誓师,大张旗鼓的支持、策应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这几次都是为了推翻北洋军阀,支持国民革命,是堂堂正正的正义行动。

以下几次就不见得是冯将军的功劳了。第五次,拉着郭松龄倒张作霖。第八次,发动中原大战,先后联合阎锡山、李宗仁等人倒蒋。如果说这两个行为尚有待于思考的话,那么第七次,在国共分裂时倒共就肯定是错了。欣慰的是,冯玉祥将军最终加入反饥饿,发内战,反迫害的行列,义无反顾的与共产党合作。

满清的遗老遗少,为北洋军阀袁世凯、吴佩孚、段祺瑞等评功摆好的人,都不会给冯将军多高的评价。个别共产党员对他也有负面评价。


柳如婳



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安徽巢湖人,成长于河北省保定市。本属直系军阀,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倒戈,改为国民军,后败退西北,成为西北军。抗战期间,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解放前夕,从苏联坐船回国,遭遇火灾意外身亡。

曲笔一下吧,这人可以与历史上几个著名的N姓家奴相提并论,排名第一的是吕布,第二是侯景,那接下来就是冯玉祥了。吕布的故事大家比较熟悉,先后跟着丁原、董卓,又分别把二人干掉,在历史上名声是不怎么样的。

侯景也很牛逼,除了名气比吕布略小,干的事一点不弱。这位在北魏末期民变中崭露头角的起义军将领,先是在尔朱荣得势时率军投奔,当高欢消灭尔朱家族后又加入高欢帐下;不久高欢病死,侯景立刻叛变投梁,但向梁武帝求亲失败后立刻举兵反叛,甚至在公元551年自立为帝。但这位屡次背叛旧主的侯景也没落得好下场,在兵败于扬州刺史陈霸先并被处死后,愤怒的人群将他的尸体割成碎片,抢食一空。

以下为重点。

但真正将“反叛倒戈”这一行为发扬光大到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的,还得当数民国时期军阀冯玉祥。冯玉祥字“焕章”,因为一生中时常背主倒戈,有人将其字改为“换章”,更送上“倒戈将军”的称号。后世研究者经过仔细考证,确认其一生中倒戈的次数共为八次,分别是滦州起义倒满清,护国运动倒袁世凯,武穴停兵倒段祺瑞,北京政变倒吴佩孚;拉郭松龄时倒张作霖,五原誓师倒北洋政府,国共分裂时倒共,到了中原大战又倒蒋介石(见维基百科“冯玉祥”词条)。面对这位一生都忙着反叛旧主的晚辈,地下的吕布若是有知,也要感慨一声“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了!可以说他的一生充满背叛,外号倒戈将军,你说他人品怎么样?最让人发指的就是此君背叛的人有好些都是非常信任他彼此交情很好的,或者声誉很好的

最典型的就是吴佩孚,在军阀纷纷争取列强支持的情况下他一生不出卖主权、不住租界、不借助任何国外势力,而且在此情况下练出一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在世界上也有相当声誉,是第一个上《时代》的华人,苏联最初想要支持的就是吴,认为他是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人,因为吴不肯和国外势力合作,所以才选了孙,冯的倒戈直接葬送了吴统一中国的希望

在民政上自号节俭,但是赋税极重,在治地还曾用连钞票都不算的白条掠夺财富,然后说已经给钱,当时不管是军人、政客、文化人、平民都对他恶评如潮

一个外表大老粗、生活看上去简朴,但是为恶极大的混蛋,打仗手艺尚可

因为最后投靠了裆,所以在裆自己制作的历史中名声很好

他把对自己的评价写了一首诗《我》,刻在墓志铭上:“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求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已,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在保定的淮军二代

1882年11月6日,冯玉祥出生,出生后他被命名为冯基善。父亲冯有茂是淮军,驻扎保定府,因此保定成了冯玉祥儿童时代的养育之地,第二故乡。冯玉祥一生都是保定府口音。

1892年(10岁),营里有一个兵额,决定给冯有茂的儿子补缺,因怕被别人抢去兵额,来不及问,就给直接编造了一个名字“冯御香”登记入册,后改为“冯玉祥”。从此,冯基善就更名为冯玉祥。

1894年(12岁),入保定练军营拿枪操练。1896年(14岁),加入淮军;1902年(20岁),改投袁世凯的武卫右军。1911年(29岁),武卫右军改编为新编陆军,任管带。

第一次滦州起义倒清政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成功,王金铭、施从云、冯玉祥等人准备响应南方革命。1911年12月31日滦州起义爆发,1912年1月2日,宣布滦州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终因敌强我弱而失败,起义失败后冯玉祥被革职法办,本应判以极刑,军阀王怀庆见其相貌堂堂,怜其年轻,故保其一命,递解保定。

护国护法双倒戈

后任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1915年(33岁),率部入川与讨袁的蔡锷护国军作战,曾一度击败蔡锷,获袁世凯颁发三等男爵。后暗中与蔡锷联络,于1916年3月,议和停战。1917年4月,被免去第十六混成旅旅长职,7月率旧部响应段祺瑞的讨伐张勋复辟,复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长。

1917年(35岁),皈依基督教并受洗,并利用宗教力量来控制军队,有“基督将军”的称号。1918年2月,护法运动中被段祺瑞命令率部南下攻打孙中山、陆荣廷的护法军,冯玉祥在湖北武穴通电主和,被免职留任。6月,率部攻占湖南常德后,才被撤销处分

驱赶溥仪的北京政变

1918年6月14日(36岁),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杀死冯玉祥夫人的姑父、主张南北议和、支持直系军阀的北洋元老陆建章。11月,段祺瑞为了安抚冯玉祥任命他为湘西镇守使。七年后,1925年,冯玉祥杀死徐树铮为陆报仇。

  鲁迅的文章,是文人的文章,是社会的良心,但不是符合法律精神的逻辑推理。结论是:苏联和日本的坏,是不相上下的;冯玉祥不仅是三姓家奴,还是卖国贼。段祺瑞被吴佩孚打出北京,却和吴惺惺相惜;吴佩孚和张作霖把他捧出来做国家元首,他却对冯嗤之以鼻!段是个直人!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冯倒戈被动政变,吴佩孚从天津逃走,段祺瑞致以安慰,并指点去路,而吴佩孚则把自己的辎重全部留给段。吴段的关系很有古风!

  1924年冯玉祥北京政变:

  有国际因素。冯玉祥本来被吴佩孚推荐为河南督军,但冯一到任,就把吴的一个亲信宝德全给杀了。吴要报仇,冯便跑到曹锟那里去撒娇,并托人给自己说情,结果曹锟这个忠厚长者(公认的,可以说是现代刘备)真把他给保下来了。

  因此,冯玉祥虽然不能再做河南督军,却负责北京地区的防卫,成为卫戍军的总司令,这样就埋下了政变的伏笔。曹锟是东郭先生!张作霖勾结冯玉祥,许以重酬。冯玉祥向吴佩孚讨价还价,要求消灭张作霖后自己做东北的一把手。

  吴佩孚认为东北必然要与日本人发生利害关系,直言冯不合适,但又说国家名器有的是,一定会让焕章(冯玉祥的字)满意。冯很不高兴。吴佩孚四照堂点将后,冯玉祥就要求派发军饷。吴佩孚说,为什么其他部队都没有索饷,就你的不对索?

但还是给了冯许多军饷,因为吴知道冯不好管理,怕他闹事。吴的军队是铁军,是绝对不会出现临阵索饷这样的事情的,但冯的部队跟吴不是一回事,虽然都属于直系,但直系内部向来有保、洛之别的。冯玉祥部队的战线布置是宝塔式的,也就是越往前兵越少,可见其已有政变的想法。冯玉祥忌惮吴佩孚的军事能力,因此一直没有下定最后决心。

  但吴佩孚在前线督战时,需要冯玉祥的部队跟进支援,让秘书发了一个电报。这个秘书在电报中有“成败在此一举”一句,冯玉祥因此认为吴佩孚有麻烦,赫然班师回京政变。这实在是令人不齿的行为!吴佩孚的军事部署没有错,但除了冯玉祥有异心外,他寄以厚望的海军司令温树德竟然没有执行偷袭葫芦岛的计划,从而造成战局被动。

  本来吴佩孚以为自己在四照堂喝茶下棋就可以赢得战争的,此时只好驾长车赶赴前线,他一到前线,直军军心大振,战局有所扭转。就在此时,冯玉祥政变了。吴的部下要求枪毙那个秘书,被吴拒绝。吴佩孚还精通海军作战,这个往往被人忽略。所以说,一代将才毁在冯玉祥的手里,也是中国一大损失。

  冯玉祥回北京后,对曹锟实在是太过分。曹锟可是他的大恩人!他先是杀掉了曹锟最宠幸的一个佞幸,事实上这个人是无足轻重的,冯杀他只是为了夺他的巨额财产。接着,冯又逼死了曹锟的弟弟曹锐,目的也是为了抢钱。因此,论人品,冯玉祥是绝对无法跟吴佩孚比的。冯玉祥和东陵大盗孙殿英第一次见面就惺惺相惜,说:“兄弟,我不如你,我革活人的命,你却能连死人的命都革了!”可见人以类聚!把溥仪赶出紫禁城的就是冯玉祥. 赶傅仪是为了偷卖故宫里面的文物!

  冯玉祥和孙中山有一比,孙中山为了能够推翻清朝,筹备军费,四处化缘,跟欧美日列强借款的条件,完全可以说是卖国条款。孙中山做事情也是东一榔头西一锤,用了这个军阀,被人家背叛,然后再换一个。虽然如此,也不能说孙中山道德低下,政治家为了更大的目标,往往会放弃一些东西。但不能以此偏废。孙中山为什么要把皇帝让给袁世凯呢?不是他伟大,而是当时他建立的临时政府,跟袁世凯没有抗衡的实力。

转为革命的五原誓师

1925年底,冯玉祥参加反奉战争。1926年1月1日,兵败后通电下野,赴包头。9月17日,在绥远五原誓师,任国民革命军联军(后改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宣布所部加入中国国民党。在击溃刘镇华的镇嵩军之后,率领西北军东出潼关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为国民革命军指挥官之一。

1927年4月,宁汉分裂之后,先在郑州与汪精卫会面,后在徐州与蒋介石会面,最后选择与身在南京的蒋介石合作,并应蒋介石要求,将西北军中的中国共产党员“礼送出境”。



中原大战到抗日同盟军

1927年,笃信基督教的冯玉祥在河南废寺逐僧,将大相国寺改成市场。并发动全省毁佛运动,所有和尚、尼姑一律驱逐。所有寺产没收,寺院改为学校、救济院、娱乐场所等。继河南之后,华北各省纷纷跟从,华北佛教因此几乎衰绝。

1930年(48岁),联同阎锡山、李宗仁等与蒋介石对抗,引发中原大战,兵败后隐居山东泰山。

1933年5月26日,与吉鸿昌、方振武、佟麟阁在察哈尔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不久冯系将领均被北平军分会给予番号拉拢,冯玉祥被迫同意将抗日同盟军旗帜放下。抗战期间,曾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委,第三战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但不久被蒋介石撤职。

苏联轮船上的意外火灾

1948年,冯玉祥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政治委员会主任,与以蒋介石为总统的中国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彻底决裂。

且看冯玉祥的两三趣事分析冯玉祥人品:

1923年,吴佩孚过五十大寿,许多人都给老吴送了价值不菲的礼物,而唯独冯玉祥却只送了他一坛子清水,并美其名曰“宫廷玉液”,纯天然、无污染的“圣水”。

吴佩孚很无语,有人问:“冯将军,您这水是从哪里弄来的?”冯玉祥说:“玉泉山,天下第一大泉。”吴佩孚说:“那么老远的运来,真辛苦你的手下了。”这时,老冯的部下冒失地说:“不辛苦,就从我们营地的大瓮里舀的。”

1928年7月2日,冯玉祥被美国的《时代》周刊选为封面人物。这一期的《时代》周刊关于封面人物冯玉祥的报道的开场白是这样的:他站起来足有六英尺高。

他不是纤弱的黄种人,而是个头魁梧、皮肤古铜色、很和蔼,《圣经》拿在手上或者放在口袋里的虔诚的基督徒,神枪手,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军队的主人。在今天,这样的人就是中国的一个最强者:冯玉祥元帅。

赵登禹在冯玉祥手下当兵时,长得身高马大。某次,老冯问:“小赵,你长得这么高个儿,敢不敢跟我摔跤?”赵说:“把你摔坏了怎么办?”老冯说:“看你有没有那个本事。”

于是,赵毫不客气地把冯摔了三个跟头,赵的同伴吓得面如土色:“赵登禹,你小子敢摔将军,你完蛋啦!”第二天,老冯跑去找赵登禹:“你给我出列,以后当我警卫官了!”

1938年春,冯玉祥乘火车到西安,下车后去城门附近的小吃摊要了小米粥和窝窝头吃。老冯问:“今天有什么喜事啊?这么热闹?”卖粥人说:“听说是冯玉祥将军要来啦。”老冯喜滋滋地说:“冯玉祥来就搞这么热闹啊?”

卖粥人说:“是啊,冯将军是大官。”老冯说:“但他也是个普通人,你见过冯玉祥吗?”卖粥人说:“没见过,听说这家伙人倒不错,就是喜欢抢别人的姨太太。”老冯说:“你说的那是张宗昌,我就是冯玉祥,我啥时候抢过人家姨太太?!”

冯玉祥经常让士兵脱去鞋袜,亲自为他们剪脚指甲。有个士兵因喝酒被冯罚,便三个月不洗脚,一脱鞋臭不可闻,他得意地逢人便说:“这次我一定要让冯将军晕掉,一定要臭死他!”

中原大战时,中央军出动空军助战,冯玉祥军队很多人一看见飞机都吓得尿裤子。老冯去安定军心,问大家:“你们说说,空中飞机多还是乌鸦多?”

众人答:“乌鸦多。”老冯说:“然则乌鸦拉屎时掉到你们头上没有?”“没有。”老冯说:“所以说,飞机投弹时,能命中的机会就更少了,大家不必害怕。”

冯玉祥搞北京政变不是因为他觉悟高,而是收了张学良五十万元,这个事儿是美国一个牧师拉的皮条。这话是张学良说的。冯玉祥常对士兵使用暴力,每有士兵犯错,小则罚跪、棒喝、皮带抽,重则枪毙。宋哲元被冯用鞋底打过屁股,韩复榘被冯打过军棍,待其羽翼丰满后,跑到蒋介石那儿混了。

冯玉祥与张勋带军会师兖州,两军开拔时,冯与张同坐专车。张的手下屁颠屁颠地跑过来说:“报告大帅,我们的部队已经运完了,可是冯大帅的队伍还没出发。

秩序乱糟糟的,像一群蚂蚁,笑死我啦!”张大骂:“混账东西,莫胡说,我身边坐的就是冯大帅!”老冯淡定地白了一眼张勋,说:“张大帅,你的人真他妈没教养。”

陈公博说,冯玉祥那个禁欲狂,自己不嫖娼、不赌博、不抽大烟,也不让士兵嫖娼、赌博、抽大烟,每次他的士兵来汉口的时候,无不大嫖大抽大赌。

1927年,冯玉祥、于右任同在西安北伐军中任职。某日,搞全城清洁活动,冯扛着一把大扫帚、于扛着一把大铁锹正走着,忽然,冯将扫帚高高举起,然后猛拍到地上,高声喊道:“打倒帝国主义!”于也来了兴致,举起铁锹拍地,应道:“铲除卖国军阀!”

西安搞解放妇女运动时,有学生游行的时候,写道:“打倒贤妻良母!”冯玉祥看见后,摇头道:“世风日下,世风日下也!”1929年,蒋介石讨伐冯玉祥,郝鹏举估计冯搞不定蒋。

就离开冯跑到郑州搞了个澡堂子,接着又搞了个旅馆,专门拐卖良家妇女。冯听说后大骂:“这小子咋没把他老娘拐过去卖色相啊!”冯的部下说:“他老娘丑得要命,没人敢嫖,怕吓死。”

李德全与冯玉祥结婚后,积极投身妇女运动。曾在演讲时说:“女子结婚以后,即从事家庭琐事;而男人仍在社会工作,时时有进步。这样女子如何能和男子竞争呢?”

为了提高妇女的知识水平,她搞了个“首都女子学术研究会”,除了让妇女们学习文化知识,还教她们开车和实弹射击。老冯常点头赞赏:“好媳妇啊!”

阎锡山评“冯玉祥白天提灯笼见蒋介石”



(北伐时,冯玉祥、蒋介石的合影)

关于冯玉祥白天提灯笼见蒋介石一事,历来坊间说法颇多,一说冯不满蒋中正这位贤弟的特务统治,一说冯玉祥痛感国民党腐败,青天白日下太过黑暗,以致不得不以灯笼照路,而作为蒋、冯“故交”的阎锡山又是如何看待冯焕章此举的呢?

日前,笔者见到了曾多年任阎锡山侍从秘书的李蓼源先生的一篇回忆文字——《阎幕琐记—一个侍从秘书的自述》。文中,李蓼源先生为我们记述了阎锡山的看法。

据《阎幕琐记—一个侍从秘书的自述》一文载,抗战期间,时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虽与蒋介石“表面上互相恭维,骨子里各怀心思”,但,对冯玉祥此时反蒋——“深为不然”。



(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中原大战前的合影。 )



[1948年6月,贾景德(右)与戴季陶的合影)

作为冯玉祥、阎锡山联手发动中原大战对抗蒋介石的阎方唯一坚决赞成者,时任阎锡山秘书长、国民政府考试院铨叙部部长的贾景德,自重庆回晋南时,曾“向阎了讲了冯白天提灯笼见蒋的故事。阎听后对贾说:‘冯焕章标新立异,乖谬不近人情。’”

“标新立异、乖谬不近人情”便是阎锡山对冯玉祥此举的评价,而阎锡山又为什么会对昔日的反蒋盟友冯焕章出此评价呢?



(冯玉祥、蒋介石于庐山的合影)

笔者愚见:“九尾狐狸”阎锡山,人虽狡猾,但,时值抗战时期,民族大义面前,“兄弟阋墙外人欺”的道理还是较冯焕章更明白的,蒋介石即便名为抗日领袖,而此时反蒋,只会使自己背上破坏抗战的骂名,你可以保存实力、偷偷与日军谈判、消极避战(事实上,阎锡山就是这么做的),甚或贪生怕死[淞沪抗战期间,冯玉祥为害怕日机轰炸“白天不在战区长官部,住在离上海约一百五十里路之宜兴张公洞,除偶尔夜间到战区长官部,白天从未来过,私章交给顾副长官(顾祝同——白梅月下客注),公事由顾处理。顾告知我(白崇禧——白梅月下客注),如要见冯(冯玉祥——白梅月下客注),非至宜兴不可”——白崇禧《口述自传·淞沪战场杂记》],但,万不可出此下策。况且,蒋介石正焦头烂额地协调美、英、苏及中共等各方关系,此时,以自己不白之躯讥讽面上尚在抗战之人,纵然你“标新立异”,而在我闫百川看来,仍属“乖谬不近人情”。

其实,阎锡山对冯玉祥“标新立异、乖谬不近人情”的评价,还可做另外一种解释。

据李蓼源先生《阎幕琐记—一个侍从秘书的自述》一文回忆,“一九四四年阎锡山在隰县西坡底主持建军。有天上午,阎在院里来回踱步。见了我便告侍从长张逢吉说:‘你把炕上的那本书给李秘书看看。’张拿书交给我。我一看是冯玉祥写的《我的生活》。阎说:‘你把冯焕章书中写我的话,全摘出来。’次日下午我把摘要送阅。他伏在炕桌上,拿着放大镜看了详细摘要。然后用钢笔批:‘绍之、化之研究。电彦光(方闻、驻渝办事处长),以我名义就近函冯。问焕章如此写书,与己无益,对友有害,何乐为之?!’”。

据此,我们也可以将阎锡山对冯玉祥白天提灯笼见蒋介石一事的评价,理解为“焕章此举,与己无益,对友有害,何乐为之?!”

投日将领中冯玉祥西北军出身投日汉奸最多

投敌的国民政府高级将领在数量上有多少?从来说法不一。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编写的《抗日战争时期重要资料统计集》中列有《国民党高级将领投日一览表1939-1944》,认为在此期间投敌的高级将领共有62人。另一种说法则根据叶剑英在1944年6月22日发表的《中共抗战一般情况的介绍》中提出的统计数据:“但是伪军的猛烈发展是从1942年开始,也可以说是从孙良诚投敌开始的。从那个时候起,在抗战营垒中投敌将领共有将级军官六十七人之多。”这个数字被广泛引用,《中国抗日大词典》亦采用67人说,“从1940年开始,国民党文武官员及其部队大批投敌,形成降官如毛降将如潮的局面。到1944年国民党叛国投敌的党政要员中,有中央委员二十人,高级将领六十七人。”但国民政府军事将领投日并非从1942或1940年开始,也就是说其实人数比叶剑英所说67人还多。在这些投降的高级将领中,比较有名的有属于西北军系统的郝鹏举、郑大章、孙良诚,东北军系统的胡毓坤、鲍文樾等等。

根据对资料的检索,至少有99名国民政府军高级将领在1939年至1945年间投降敌伪。令人吃惊的是,在国民政府军队各派系中,一直给国人映像积极抗日的西北军,出汉奸最多。高达46人,占投敌将领总数近半。包括著名的门致中、石友三、郝鹏举、公秉藩、孙良诚、孙玉田、张岚峰、吴化文、孙殿英、庞炳勋等人。在投敌将领中,军衔最高者为上将孙良诚,任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兼游击总指挥,三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西北军的投敌人数,是列第二的东北军(11人)的四倍有余。

结合西北军历史上的表现来看,会发现西北军的高级将领惯于在各大势力间骑墙,为了维持自己的势力,不惜充当“三姓家奴”,频繁跳槽站队。作为西北军集团的首领的冯玉祥,有“倒戈将军”的绰号。在他的手下,还有同样深得跳槽精髓的数十位“倒戈将军”,他们有样学样,深得冯玉祥倒戈跳槽的真谛。他们长期追随冯玉祥南征北战,既有骑墙的两面派,也有汉奸卖国贼。

韩复榘是冯玉祥的爱将,曾在30年代至40年代风光一时,后不顾冯的劝阻投到蒋介石的怀抱,官至国民党陆军上将。然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因其不战而放弃济南并密谋反蒋,被蒋介石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枪决。

孙良诚,中原大战冯败时投靠国府,命为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抗战开始后,为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兼游击总指挥,三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率所部万余,投汪精卫。抗日战争结束后,顺势投奔蒋介石。

冯的部将石友三,同样是三姓家奴。他背叛冯玉祥,投蒋又叛蒋、投张(张学良)又叛张,投日又抗日,骂声不绝。1938年,他又投共再叛共。1940年4月,石友三遭到八路军的毁灭性打击后,遂转而投靠日军,做了可耻的汉奸。

张岚峰在中原大战后随孙连仲被蒋介石收编,其后曾参与到冯玉祥抗日同盟军的活动中失败后,张岚峰对抗日的前途悲观失望,开始投靠日本特务机关。庞炳勋也在中原大战中倒戈背冯投蒋。

抗战爆发后,庞炳勋也曾在台儿庄保卫战立下战功,但1943年,其所辖的24集团军遭到日军围攻,在汉奸孙殿英的劝说下,也公然投敌,任伪军24集团军总司令。

郝鹏举同样也是劣迹斑斑,他同西北军很多将领一样,在中原大战之后背冯投蒋。抗战爆发后,郝鹏举也投靠了日伪政权。

郑大章。在中原大战后投奔张学良。抗战爆发后,于1940年投敌叛国,任汪伪军委委员,中央警卫师长,汪伪中将,后升上将。

门致中,中原大战后背冯投蒋。曾担任过国民政府第九路军总司令,抗战爆发后,投靠日伪,担任过华北绥靖军总司令、晋察冀政务委员会委员兼建设委员会主席等职。

在西北军内部,同僚之间因发生龃龉而反目成仇、下级出卖上级不仅屡见不鲜,而且往往对频繁的跳槽站队毫无廉耻之心。西北军的高级将领惯于跳槽寻找新靠山,放在谁的手里都不会安心,也难怪一向排挤杂牌的蒋介石对西北军格外的刁难了。

就像对待张学良一样,大陆官方一直以来对冯玉祥的评价就很高,使人有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感觉。日本人矢原谦吉于民国间在北京悬壶济世,结识大量政海红人、失意官僚和文化贤达,后来著成《谦庐随笔》一书,对当时风云人物多有客观之描写,信为野史。书中有几则记录了冯玉祥,读后的感觉是对其人评价并不高。以下为摘录《冯玉祥欺世盗名》一节的内容。

是时,何遂任立法院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蛰居金陵,郁郁寡欢。值余与丁、彭过访,大喜过望。置酒高会,联袂游湖,席不暇暖。一日,忽于鸡鸣寺逢冯玉祥,方与方丈娓娓叙家常。何、丁二人皆曾为冯驰驱,而后皆弃冯而去,相见之下,百感交集,彭则于寒暄后竟不顾而去,始终与冯周旋者,唯余而已。事后,彭告余曰:“君亦悉三国人物否,而今吾见冯焕章先生,始知其人貌似刘备,才如孙权,而志比董卓,诈如吕布,运只袁绍耳。”

何、丁二人,亦于冯之伪善终日、欺世盗名颇为不齿。何且告余曰:冯之讴歌王瑚者,即因王瑚之伪善功夫,犹胜冯一筹。王之为人,所谓满口“礼义廉耻”者也。

未几,又逢鹿钟麟于玄武湖。鹿固西北军宿将,口碑颇盛。何遂告余曰:“我自随孙岳与冯合作以来,所见多矣。人皆谓鹿为大将才,其实谬矣。鹿虽有过人之才,而乏男儿骨骼,侍尧则吠桀、侍桀则吠尧之人也。”

据何云:鹿之能得蒋、冯欢心,除能曲意完成任务外,厥在表现绝对服从。鹿每接冯电话,辄起而立正,不至话毕不敢“稍息”。虽在大庭广众之间。亦不稍易。此点最合冯之心理......

在张学良晚年口述历史中,他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评价与他有过或者接触或者做过对手的北洋军阀将领。因为时过境迁,这些将领都相继谢世,所以,张学良评价起来也毫无顾忌,可以说是恣意汪洋,有什么就说什么。研读他的这些回忆就可以发现,在他所评价的将领中,他认为冯玉祥无论从为人还从做事上,都是非常差劲的人物。下面是从他的口述回忆中摘录的有关冯玉祥的几段评价:冯玉祥手下的人哪,好几个都很残忍;冯也很残忍,他杀人。我对他很难过的,我这人向来不做这种事。

林肯说的话是真理,他说的这句话,我太佩服了,你呀,可以欺骗,在政治上你可以欺骗一个人所有的时间,你把这人欺骗一辈子,他都信仰你;你也可能欺骗多数的人少数的时间,你可是不能欺骗所有的人所有的时间。人,不是都是傻瓜,人不能把所有的人完全欺骗。他一时成功可能,中国有句话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你可以失败,但是假若真理在你那儿,那你不能算失败。我从不欺骗人。冯玉祥这人专门说假话,他差不多没有真话,我跟他接触就有这样的感觉。但结果还不是欺骗到他自己身上,冯的失败就是因为谁也不信你了。

你这个人,说话没信用了,那你就在哪也站立不了了,你要想做一个大的事情,做一个真正的政治上,你想统治,那你总得有你自己确定的主意。那个人—冯玉祥专门做假。带兵倒是很会带兵,所以韩复榘,石友三叛变哪。韩复榘已经是军长了,他跟我说,冯玉祥要他在门口给自己站岗,韩说,我有儿子、孙子,我实在受不了了,所以他后来不叛变了吗?

冯玉祥死得很惨。我认为那是俄国人有心把他弄死,烧死了。在船上,有个小电影机,我也有一个,它是有一个变压器,变压器容易着火。

张学良为何对冯玉祥评价这样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张学良看来,冯玉祥在郭松龄倒戈中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郭松龄之所以倒戈,冯玉祥和李景林能够与之联合,是重要的外援。有了这个外援,不但没有后顾之忧,而且可以得到配合。从冯玉祥与郭松龄签订的密约看,双方应该真诚配合。但是,冯玉祥为了自己的利益,却在背后挖了郭松龄的墙脚。

1925年12月初,郭松龄正率大军向沈阳进发,战斗处于激烈的白热化状态,正需要冯玉祥和李景林的声援。但恰在这个时候,冯玉祥却突然率军大举进攻李景林的部队。直隶督办李景林,也是郭松龄反奉所联系的对象,在郭松龄起兵前,李景林已经宣布脱离奉系,加入冯玉祥和郭松龄的联合阵线,冯玉祥也为此感到高兴,在他的日记中也有所透露。但是,这个时候,冯玉祥为了拓展自己的地盘,却不顾道义,进攻李景林,抢夺了直隶省的地盘,并霸占了天津作出海口。相互联合的三家,两家自己打起来了,自然使郭松龄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郭松龄倒戈反奉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条,但冯玉祥从背后来这么一下子,也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仅如此,在郭松龄起兵时,镇守热河的阚朝玺拥兵观望时,冯玉祥觉得有机可乘。他突然出兵,夺取了热河。

这样,郭松龄兵败后,冯玉祥则大大地拓展了自己的地盘,东起天津、西迄兰州,长城内外的草原牧场,尽成他冯玉祥国民军的天下。冯玉祥的这种表现,在素以讲义气为做人宗旨的张学良看来,未免太不地道了。

问题还有另外一面。前面说过,尽管郭松龄起兵反奉,但张学良对郭松龄的情谊依然没有变。他在晚年对郭松龄依然有惺惺相惜的怀念之情。因为有对郭松龄的这份情意,就更加重了他对冯玉祥出尔反尔的表现的憎恨。这恐怕是他晚年对冯玉祥评价甚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如果细细说起来,冯玉祥在北洋军阀将领中的表现,在张学良看来,肯定也不那么光明磊落。人们知道,冯玉祥有个“倒戈将军”的雅号。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本来是与吴佩孚联合,一起对张作霖作战,但当张作霖给他送上大笔的银子时,他却反戈一击,成了奉系的帮手,并回京推翻了曹锟政府。在张学良看来,冯玉祥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随时倒戈。郭松龄反奉自然也是倒戈,张学良却把这笔账算在了冯玉祥的身上——因为冯玉祥会倒戈,那么郭松龄的倒戈,也是冯玉祥策动的。

郭松龄倒戈失败以后,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的奉系军阀,挥军南下,所选定的第一个对象就是冯玉祥。我们不能说这是张学良为郭松龄报仇的举动,但显然有这样的因素在内。

冯玉祥虽然通过郭松龄倒戈之际,拓展了自己的地盘,但也因此得罪了张氏父子;而此前他倒戈回击的吴佩孚,也对他咬牙切齿。张氏父子一起兵,吴佩孚就予以配合。这样,冯玉祥就很快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冯玉祥为求自保,便进而与在南方的汪精卫和蒋介石联络。


金山万丈


具体到冯玉祥来说,他打的旗号比民国其他的军阀往往高大上具有正向性一些,比如他打出的“国民革命军”就很有迷惑性,在这一口号之下,冯玉祥干了什么?

不能说毫无“革命”之举,但这种行为,有多少是顺应革命潮流,有多少是投机革命,趁机扩大地盘,里面有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

就在大革命兴起前夕,也就是1924年,冯玉祥发动在历史上称为北京政变的革命行为,赶走了清废帝溥仪,在一短时间内可谓是大快人心。

但是,冯玉祥作为反叛将军的本性其实也暴露无遗,怎么理解呢?清废帝或者宣统帝退位,就民国来说,是有明确的法律文件规定其地位和待遇的。


清室优待条例一共四条:第一、清帝逊位后暂居紫禁城,以后移居颐和园;民国政府每年拨款400万元,作为清室开销;可保持帝号,以外国君主之礼待之;妥善保护清室财产。

从1912年2月12日裕隆太后发布摄政诏书,宣布退位到1924年,从来没有人公然违抗过这些条例。

尤其是清室保有的大量文物和财富,就像一个潘多拉盒子,为什么?一旦被人打开,将一发不可收拾,世人皆记住了孙殿英盗掘清陵,殊不知就在1924年所谓的“北京政变”时期,我国的文化瑰宝再次遭受兵痞的侵扰。

冯玉祥派心腹大将鹿钟麟到紫禁城逼宫,让溥仪等搬出皇宫,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次鹿钟麟到访带走了大批珍贵文物以充实军饷。

冯玉祥开了头,给后来的军阀树立了榜样,原来军饷还可以这么弄,很难讲1928年孙殿英的套路不是受到冯玉祥的启发。

后来的孙殿英盗掘的清陵文物价值几何?已不得而知,其实冯玉祥这次带走的比孙殿英只多不少。这也说明了冯玉祥仍然是军阀一枚,奉行有奶便是娘的军阀策略,为了扩张势力,不择手段的本质。


当然,由于冯玉祥打的旗号实在冠冕堂皇,他巧取豪夺故宫文物的历史事实在当时根本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牌坊立的好,干坏事又何妨!


历史三日谈

其实不难理解,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是冯玉祥长期坚持反蒋,第二是他对共产党态度比较友好,他麾下的将领和部队,有不少从抗战时期就已经开始投共。基本上就是这两个原因,引起了许多果粉的不满,开始黑他。

冯玉祥是安徽人,出身军人世家,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入伍从军,加入北洋军。辛亥革命的时候,他驻扎在开滦煤矿附近,和一些朋友一起发动起义,反对清朝。

北洋政府时期,他多次倒戈,先是在奉命南下与南方军队作战时,突然在湖北武穴停兵不前,打乱了北洋政府原来的军事部署。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又突然倒戈,回师北京,导致直军全线崩溃,奉军进入关内。而他在进入北京之后,派兵进入故宫,驱逐了居住在故宫里的清朝皇室,溥仪等人仓皇迁往天津居住。

他的这个做法当然违背了清廷宣布逊位时和袁世凯的约定,也就是优待清室条例。不过,冯玉祥自己在回忆录中对此辩护说,他认为故宫是属于全国人民的,在清廷逊位之后,就应该归还给人民,而不应该让清廷继续据为己有。而在故宫里继续称孤道寡的清朝小朝廷,在他看来,更是辛亥革命不彻底,留下的尾巴。所以,他认为他驱逐清廷,是为辛亥革命扫尾,完成反对帝制的最后任务。

之后,他又和奉军分裂,发生战争,战败后他通电下野,去了苏联考察,他麾下的军队则退往绥远。在苏联考察结束回国后,他又在五原誓师,先率军从绥远南下,解了西安之围,以陕西为根据地,招兵买马,宣布西北军全军加入国民党,参加国民革命,西北军也改为国民军,率军出潼关,开始北伐。

冯玉祥在北方主要以吴佩孚、张宗昌为主要作战对象,进行北伐。在河南击败吴佩孚的直系军队,有力策应了南方的北伐军,最后和北伐军在河南会师。经历了国共分家和宁汉合流之后,冯玉祥和北伐军合力北伐,将奉军驱逐出了京津冀地区,迫使张学良最后宣布改旗易帜,基本上完成统一的任务。

冯玉祥的军队在当时的北洋军中,也很特立独行。不但在军队里办随营学习,培养军官,而且早在驻军河南的时候,就办了一个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帮助即将复员退伍的士兵学习一点技能,以便于他们在退伍之后能够安身立命,而不用去啸聚山林,为患乡里。他在驻军的时候,也经常要求军队参与救灾,或者兴修水利,造福地方。

中原大战中,冯玉祥战败,被迫宣布下野。九一八之后,他又马上通电全国,号召奋起抵抗。1932年,他自己离开下野后居住的黄山,到华北召集旧部,组织抗日军队,并在南口与日军激战,最后是在日军与中央军的夹击之下,才失败了。他麾下的西北军,也是抗战初期国军各部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敢于和日军拼刺刀,打肉搏战。

但从南口抗战失败之后,冯玉祥就脱离了军队,他原来手下的军队也分别自找出路。好一点的比如韩复榘,早早投降蒋委员长,成为雄居山东的地方军阀。差一点的比如石友三,因为没有稳定的地盘,随时都有被蒋委员长彻底消灭的可能,所以投降了日寇。孙连仲、张自忠等人则在抗战中立下汗马功劳。高桂滋等人则在抗战中,就倒向了八路军。

总体而言,冯玉祥从北洋到民国时期,都是稍有的具有进步意识和进步思想的高级将领,军队相对来说比较少为祸地方,而且经常会干一些造福地方的事情。在爱国的问题上,更是一马当先,在各地军阀还在忙着混战的时候,他就率先发动抗日,而且身体力行。在对共产党的态度上,也是比较友好的。

所以说,后来评价他是爱国将军,其实是一个比较恰当的评价。至于那些指责他频繁倒戈,动辄背叛旧主的人,其实还是在坚持封建道德那一套。吴佩孚本来也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思想,但他就始终坚持对曹锟保持封建道德下的愚忠,最后变成了军阀,走到了历史潮流的对立面,成了国家进步的阻力和障碍。


萧武

冯玉祥将军是个好人,我为什么开篇就用好人来形容他呢?因为他是个有信仰的人,他的信仰是为国为民,这是侠义之道。那么又怎么有许多人给他低评价呢?因为冯玉祥将军为了信仰几次改换门庭,其实最大的原因还是那个时代不允许有为国为民的人。

冯玉祥,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他有着许多外号,最著名的莫过于“倒戈将军”之称。既然有人说他不对,那我就来带大家看看他做的不对的事情,因为他做的太多了,我列举三例。

第一件,滦州起义倒满清。冯玉祥本是陆军第二十镇第八十标第三营管带,可以说他的日子本来是圆满的,直到有一天,革命党人戴锡九,孙谏声等人找到了他,阐述了革命的思想。那一刻这个热血青年沸腾了,他决定转换门庭,为革命,为国家献身。那么这一次的倒戈我们能怪他吗?不能,我们更应该钦佩他。起义失败以后,冯玉祥因此被捕,并且被递解回籍。

第二件,护国运动倒袁世凯。1915年,袁世凯悍然称帝,此时的冯玉祥因为早先参与革命事业,现在也可以说的上是功成名就了。但是他没有被袁世凯所给与的富贵蒙蔽双眼,毅然投身讨袁行列,并且还劝告他的上司不要支持袁世凯,最终四川宣布了独立,冯玉祥将军可以说是出了很大力气的。这一次倒戈我们能怪吗?不能。

第三件,武穴停兵倒段祺瑞,这又是冯玉祥一次倒戈的例子。1917年11月孙中山举起护发大旗,段祺瑞便让冯玉祥部下和孙中山的护法军作战。可惜的是,冯玉祥倒戈了,冯玉祥直接通电全国,主张罢兵息争,并且还直接批评段祺瑞“不与外人叫雌雄,只与同胞争胜负”的反动主张。


置身民主,功在国家。 ——毛泽东挽冯玉祥。这是毛泽东同志给冯玉祥将军的评价,很恰当,很合理。冯将军的一生可以说是尽在这个八个字当中,即使他屡次倒戈,可是我们不能就这样认为他是不对的,而应该认识到他为什么倒戈。


一树梅花一放翁

很多人看不上冯玉祥,主要是觉得这位老哥的人品差点意思。



识时务,没骨气

周玳,建国前当过晋绥军炮兵司令,建国后担任过山西省政协委员,曾写了一篇《阎锡山发动中原大战概述》,其中有一段对于冯玉祥的评价:

冯玉祥这人,语言和外表极力装作好人,内心却十分阴险狡诈,手段更为毒辣。他惯用痛哭流涕迷糊人心的方法来奉承人;可是一旦有了利害上的冲突,不管亲疏,都会遭到他的暗算。

按周玳的说法,冯玉祥大体就是个小人。你对他有好处的时候,很会装孙子。一旦你和他有利益冲突,立刻就能把你卖了。



冯玉祥一生曾多次倒戈,有说是“八次”,也有说是“九次”。这里按照“九次”来罗列:

  1. 滦州起义倒满清;
  2. 护国运动倒袁世凯;
  3. 武穴停兵倒段祺瑞;
  4. 北京政变倒吴佩孚;
  5. 反奉战争倒张作霖;
  6. 五原誓师倒北洋;
  7. 国共分裂倒共产党;
  8. 中原大战倒蒋介石;
  9. 国共内战倒蒋介石

冯老哥确实不负「倒戈将军」的雅号。有人调侃其表字「焕章」应改为「换章」(打麻将的朋友应该知道这是啥意思)。

平心而论,老冯的这些倒戈行为倒也不能一言蔽之都是不靠谱!起码倒满清,倒袁世凯,还是顺应历史潮流,具有进步意义的。

只是背主倒戈的次数实在太多,即使放在风云变幻的民国时代,也是独一份,难免显得不太有骨气了。

惜命如金,缺少军人气概

老冯是行伍出身,按说也是枪林弹雨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加上人长的膀大腰圆,一身的尚武气质,怎么看都不像个贪生怕死的主。

可按照各路人马的说法,这老哥又确实是惜命如金,一有风吹草动就跑的没影的人,丝毫没有军人视死如归的气概。



在《张发奎口述自传》里这样写道——

“八一五”在上海南翔长官部召集军事会议时,日机临空,警报突至。不要以为基督将军(冯玉祥)身材魁梧,练兵有方,但胆子极小,他夺门而出,踉踉跄跄,向外面田塍直奔,一个不留神,滑脚跌进了稻田,弄得浑身上下尽是泥浆。使与会将领张治中、杨虎等都为之忍俊不禁。

抗日战争,表现差强人意

老冯从1937年全面抗战以后,基本上就从政坛销声匿迹了,再冒头就是快解放的当口了。很多人说是蒋介石搞的鬼,好像是一代名将被白白耽误了。

说实话,以老冯在抗战中的几次表现来看,这老哥得亏是出国考察去了。要真的让他留下来跟日寇周旋,坑的是日寇还是自己人,那都是不好说的事。



1937年,老冯出任第3战区司令,第3战区负责上海战事,这个战区司令的位子还是相当重要的。

然而,老冯除了8月15日去了次南翔,其他时间基本上不去前线。以至于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在前线视察发现的最大问题就是——找不到战区司令,只有副司令顾祝同一个人在那忙前忙后。

白崇禧问顾祝同,司令官跑哪儿去了?顾祝同只能如实告知,由于日机空袭猛烈,冯长官既不来前线,也不在无锡的长官部,而是待在宜兴的一个岩洞里(张公洞)。

不去前线,老冯待在后方憋什么大招呢?按他自己的说法是要向乃木希典看齐。日俄战争的时候,乃木希典把战事都交给参谋,自己就做两件事:一是健身,二是等死。所以老冯也把战事都甩给了顾祝同,自己就骑车爬山,写写抗日歪诗。



对于向乃木希典看齐这件事,老冯是很以为得意的,到了逮谁跟谁说的程度。有一次,郭沫若同志来访,郭沫若说他每日必做之事是吃饭和写作。老冯得意的说,自己每日必做的也有两件事:一是等日本人杀自己,二是用秃笔头写几首歪诗骂日本人。

要说老冯你是个文人骚客,这么搞还是挺有气节的,但顶着一个战区司令的帽子,你这不是坑爹么?

白崇禧觉得老冯立志要学乃木希典,可能是跟蒋委员长赌气。毕竟上海全是中央军,老冯觉得自己指挥不动,所以消极怠工。

于是白崇禧建议把老冯调到在黄河以北、山东北部、河北等地开辟新的第6战区。一来老冯熟悉当地的情况,二来那里的几位大将,宋哲元、孙连仲、刘汝明、冯治安等人都是老冯的旧部,他指挥起来应该没问题。



蒋委员长接受了白崇禧的建议,随即任命老冯为第6战区司令。结果老冯上任没多久,华北各路将领都要求更换冯玉祥。

这事就尴尬了,这些人大都是老冯旧部,这咋还反对上老领导了?原来老冯到第6战区升级换代了。原先在第3战区,老冯猫在岩洞里躲轰炸,现在是搞狡兔三窟躲轰炸。

为了躲日机轰炸,老冯每天更换长官部的办公地点,有时一天更换两三次。这下好了,不仅日机找不到老冯,连部队长都经常联系不上老冯了。

战区长官部一换地方,整个战区的通讯网络就要调整,军情战报经常无法准时送达,导致延误战机。说实话,这还不如让老冯继续向乃木希典看齐,待在后方健身等死,对抗日的贡献来的更大,起码不添乱吧。

就这样,在华北没待多久,冯玉祥就被“建议辞职”,回南京做起了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闲职,安安心心在家健身等死。

日本代理人?

老冯在抗战中还是做了些事情的,效果如何放在一边,但至少是在抗日。比如,组建察哈尔抗日民众同盟军。



但尴尬的是,可能是老冯之前太“识时务”,以至于苏联人都认为他搞察哈尔抗日民众同盟军是别有用心。

1933年,哈马丹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对老冯的行为进行了一番分析:

由日本代理人直接资助并指导的冯玉祥集团采取了反对南京;政府(蒋介石)的态度。冯玉祥表面上当然是反对“日本军队"的,而实际上他是日军的先锋。最典型的事例如,冯玉祥身在张家口,却对占领察哈尔省三分之二土地的日军不放一枪,不打一仗。现在他出动打日本了,可是他的军队却不开向前线,而且进入了从平津地区撤退的中国军队的后方。冯玉祥(虽然没开一枪),但却为日军指挥部在察哈尔发动新的进攻并占领张家口提供了绝好的借口。

苏联人的这个分析有失偏颇,老冯搞察哈尔抗日民众同盟军确实有些投机的想法,但要说他是“日本代理人”还是不太可能的。这老哥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还是没有越雷池的。

结语

综合来看,冯玉祥既有时代的共性,也有他自身的特性。

身为旧军阀的代表人物,在冯玉祥身上,集合了那个时代旧军人的痼疾,没有政治信仰,缺乏现代格局,更没有国家意识。这是他所处时代的共性。作为个人,这位老哥两面三刀,私德不佳,这是他的特性,也是他受人诟病的核心原因。

毕竟,没人会打心眼里喜欢一个小人


月下没有花

冯玉祥不仅是正面形象,后半生也是正能量,面对日本侵华态度坚决的主张抵抗,对妥协派投降派毫不留情的斥责和斗争,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时,冯玉祥在上海的枪炮声中视察19路军的阵地,鼓舞激励官兵奋勇杀敌,军民们高呼“冯玉祥万岁”。1933年,冯玉祥和过去的老部下方振武吉鸿昌等人在张家口成立了抗日同盟军,收复沦陷的多伦等地,开创自“九一八”以来中国军队首次收复失地,全国为之振奋。冯玉祥也多次不留情面的抨击国民党的黑暗和腐朽,曾经大白天打着灯笼去开会,说天太黑了。破坏了抗日同盟军杀害了吉鸿昌的老蒋不敢得罪冯玉祥也无可奈何。抗战胜利后,因为坚决反对打内战,支持民主运动,老蒋派冯玉祥出国“考察”去了。老蒋怎么容得下敢说真话的人?

冯玉祥毕竟出身旧军阀,不可避免的有局限性,比方说家长作风,有一次电话里训斥吉鸿昌,吉鸿昌得跪着接电话,还向冯玉祥保证确实是跪着接电话的。官兵有升官的往往屁股要先挨一顿板子,接受了新思想的黄埔实习生们无法接受认同,几天就跑了个精光。头条儿里说冯是“倒戈将军”,tm的反清起义也算是倒戈?还有造曹锟的反,曹锟长期拖欠冯部的军饷经费,现在有人愿意给老板打工不要工钱吗?大大小小的军阀就是军阀,有几个好鸟儿?当然了,冯玉祥也比较矫情,比方说为了表示清廉朴素不用公家提供的茶具,可他自己携带的茶具是名贵瓷器烧制的。个人给冯玉祥高评价


立志成虫

我来回答一下吧。我认为是很多人的刻意抹黑。和一些人看了所谓的某些回忆录,却忘了写回忆录的作者也是当事人。而当事人都是有立场的。不可能中立的情况。首先,我们先看他倒戈的八次是哪几家。 第一次滦州起义倒清政府。第二次护国运动倒袁世凯。

 第三次武汉停兵倒段祺瑞。第四次北京政变倒曹锟。第五次拉郭松龄倒张作霖。 第六次五原誓师倒北洋。第七次国共分裂倒共产党。第八次中原大战倒蒋。这里边反清,反蒋,反北洋,都没错吧,段祺瑞是北洋总理,曹锟是北洋总统,还是贿选总统。所以说这里边第一次,二次。三次。四次,六次。就算他蒋介石也是反的吧。至于五次。我们从前边能看出冯是反北洋,支持北伐的。北伐军目标就是张作霖,没啥错吧。还有第七次,宁汉合流反共。这事就是蒋挑起的吧,如果冯有罪,蒋有没有罪?纵观八次倒戈,有七次倒的是和蒋的观点是一至的。而且冯玉祥,反清,反袁。支持北伐,支持孙中山。支持抗抗战。所以大节不亏。纵观其一生,在军阀混战时期多次下野又多次起兵,绑架暗杀政敌,充满对军队地盘的执着和对权力的渴望,是典型的旧军阀行径。抗战爆发后,虽然在军事上不再有大的作为,但其一直坚持着抗战的主张,并且为民族大义不再执着于个人得失,积极拥护国民政府,奔走于各种抗日活动,不失为一个爱国军人。周恩来总理在悼念冯玉祥将军时称:“冯玉祥将军是一位从旧军人转变而成的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虽然和所有的历史人物一样,由于政治视野的局限,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冯玉祥将军为中国民主事业的贡献,将是永垂不朽的。


宿寐凌歌

不吹他,也不黑他:

1开封的相国寺,谁毁的,为何毁掉?

2进了故宫,赶走满清余孽,西北军捞了多少?

3杀徐树铮,按照个人恩怨算是报仇,按照大义呢?

4鼓动郭鬼子反张家,背后又捅了人家一刀吧。

5反清、从北洋军阀中出走,都可以夸赞。其他行为呢,说他追求进步,不如说他是机会主义者罢了。

6国共决裂,他把部队里的一些共产党员礼送出境。事后,清共,一点不比其他派系手软吧。

7老蒋作为名义上的领袖,整编全国的军队,统一军令政令。太祖这样做就是无比正确,老蒋就是在瞎折腾?一群草头军阀,不甘心,纷纷起兵反蒋。先不说错,但是对吗?

8西北军有个优良传统,老长官没了兵权,最喜欢去老部下的新部队视察。稍不留心,他就把你的部队拐跑了。老冯这么干过,吉鸿昌也这么干过。不过,湖北的那个师长,追回了被吉拐跑的一个旅。

9老冯,在上海周边,对日作战。按照白崇禧将军的观点,他怕死,怕敌机,所以躲的远远的。老冯的粉丝辩解道:他指挥不动那些部队,一个人没意思,所以没亲临前线。事实上呢,张发奎将军呢,处境类似,还不是在一线指挥部队,浴血奋战。

10白崇禧提议,让老冯去北方,指挥十几万老部队,负责华北战略区。老蒋呢,非常赞同,下了委任状。老冯,兴冲冲地杀过去了。结果呢,宋上将称病、韩上将避而不见、其他的将领要么敷衍,要么逃避。老冯,无奈地回来了。李宗仁、程潜、陈诚……也指挥过许多西北军的老人,为何没有获得这种待遇?

11不当汉奸,为抗日募捐,为抗日做宣传,老冯还是好样的。

12至于内战中,一个军人,战败被俘或者战败投降,都没啥好苛求的。也有一些嫡系/旁系/非嫡系非旁系的军人,为国民党殉节。老冯呢,已经没有任何权力,不过是在国共的夹缝中,企图发展自己势力的第三党派。事实上,那些民主党派基本都是这个情况,有自己的人马、组织、物质基础、情报系统……

他的死,总觉得有克格勃或者中情局的影子吧。说不好,他卷入了境外的关系。至于国民党,势力还触不到美苏的势力范围去。如果在国内被杀,国民党的军统中统,逃不掉关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