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說東北內外蒙疆域五百年之變化及其它

簡說東北內外蒙疆域五百年之變化及其它

1 、很長一段時間到當下,凡有疆界糾紛時,我們總能在官方文本里讀到“自古以來”的話語。意即某一地、某一域、某一海、某一河等自古就是中國的。事實上,“自古以來”一詞既無空間屬性,更無時間屬性,也就是說“自古以來”一語,出於對時間(歷史)的虛無與對空間(地域)的模糊。就中國來講, “自古”之“古”若以時間軸講,是以秦(公元前三世紀)為計,還是以漢(公元前二世紀)計,或者以唐(公元七世紀)計,抑或以清(公元十七世紀)計;以空間軸來講,以三國(公元三世紀)計,還是以南北朝(公元五世紀)計,或者以五代十國(公元九世紀)計,抑或以兩宋遼金夏(公元十一世紀至十三世紀)計。顯然,在任一時間軸或任一空間來計,我們今天聽到的所謂“自古以來”一語,不是虛無就是模糊。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所謂自古之“古”應一個大致的也就是無論在時間還是在空間特別是在時間軸上,應一個明瞭的界定。以明(1368—1644)或以清(1644—1911),再或以民(1911—1949)作為時間來計,我們才有一個較為清楚的概念,也才有了一個較為有力量的話語權利。否則,“自古就有”如山間浮雲或海市蜃樓般飄渺無根無跡。

2、為什麼本文要選定明或清,而沒有再上溯到元(中國歷史最大的版圖)之前。理由是:一、按照美國曆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的意見,世界史是自1500年之後才形成的。在斯氏《全球通史》裡認為,世界在西元1500之前,(如果有國家的話),各個國家之間是彼此孤立的(儘管其間或不無文化、貿易的往來,甚至還出現過羅馬帝國以及元帝國這樣的龐然大物),由於文藝復興、由於工業革命、特別是由於海疆的大發現,世界從此進入到一個彼此相關的近代。如果我們可以認同這一劃分的話,明季清初正是這一時間軸上的關節即公元十五世紀與公元十六世紀。二、明是一個以漢族文化制度經濟高度完備也高度發達的朝代,特別是由明建立並完美的朝貢體系,開闢了中國近代大國想象,同時也為清的大國夢想提供了制度與文化的準備。三、清在繼承了明的帝國版圖後又將東北遠及外興安嶺的碩大疆域匯入到了中國版圖,清還因征討噶爾丹鞏固了中央在西北西南的疆域,再因攻下臺灣,臺灣正式進入中華帝國版圖。四、若按西方政治學理論看,近現代國家的概念,是一“民族國家”的概念。是一源於十九世紀歐洲諸國諸邦以不同方式走進“具有共同體的認同即共享這一認同的體制、文化、價值、歷史、文化、語言”的民族共同體。而這一時期,正好也是中國從晚清向共和轉軌的時期。

3、無論是民族國家形成之前還是形成之後,國家的疆域從來不是固定的,從來就是一個變化著的概念。疆界的變化有若干原因,大致有幾條。一、內亂使其分裂(中國歷史上的三國、五代十國、今臺灣海峽兩岸等即如此),二、外敵入侵(這類例子不勝枚舉),三、無主土地為進入者佔有(如西伯利亞),四、獨立(自英在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1774獨立開始,至今依然具有活立),五、其它原因(如海洋島礁出現才建立的國家)。這樣看來,從來就沒有“自古以來”一說。

4、關於明清東北蒙古疆域變化的概況。

4.1、據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下簡稱《地圖集》),今東北包括俄羅斯領土的北至外興安嶺、東至薩哈林島(日稱庫頁島)、東南至符位迪沃斯克(中國稱海參崴)、西北至赤塔等遼闊疆域,明代曾在這一建立起“奴兒都幹司”進行官轄,其司駐地已靠近薩哈林灣黑龍江的入海口(北緯53度,東經140度)。清在這一區域的東邊的由北向南設有“三姓副都統轄區”、“寧古塔副都統轄區”、“吉林副都統轄區”等;西北邊由北向南設有“黑龍江副都統轄區”、“墨爾根副都統轄區”、“齊齊哈爾副都統轄區”以及“呼倫貝爾副都統轄區”。但自1689《尼布楚條約》至1860年的《北京條約》的不到170年間,俄國通過一系列的不平等或平等條約,中國的由明清構築的東北版圖就成了現在模樣:整條黑龍江不再是中國內河,而只在中上游段是中俄界河(下游早已與中國不再相關),原來並非界河的圖們江成了中朝俄界河(且入海口20餘公里,與中國無關)。說“自古就有”,那這一廣褒無垠的區域,我們為什麼不說?

簡說東北內外蒙疆域五百年之變化及其它

(明/東北疆域《地圖集》)

簡說東北內外蒙疆域五百年之變化及其它

(清/東北疆域《地圖集》)

4.2、按《地圖集》所示,在今包括內外蒙及西伯利亞一部的俄羅斯領土和蒙古領土,在明一代此處建立有“瓦剌”與“韃靼”。“瓦剌”相當於今蒙古以北貝加爾湖(包括此湖在內)以內的俄羅斯疆域,“韃靼”相當於今中國的內蒙與蒙古人民共和國。“瓦剌”與“韃靼”,在明一代,似乎並沒有像明建州建府那樣有其固定的管轄機構,或許僅限於對西北民族的統稱(蒙古人為主),或許繼承了元代留下的遺產。但到了清,在清一代,除明“瓦剌”一部不再在清管轄外,在今俄羅斯一部、蒙古全部、內蒙古一部設有“烏里雅蘇臺”行政區域。這一區域區包括“唐努烏梁海”、“科布多”、“扎薩克平圖汗”、“三音諾顏部”、“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等。

簡說東北內外蒙疆域五百年之變化及其它

(明/蒙古疆域《地圖集》)

簡說東北內外蒙疆域五百年之變化及其它

(清/蒙古疆域《地圖集》)

簡說東北內外蒙疆域五百年之變化及其它

(採自網絡)

4.3.3、1911至1945滿州的獨立與被日本肢解。1917年滿洲開始各種獨立運動,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曾參與策劃了滿蒙獨立運動,日本扶植滿洲地方軍閥張作霖成為東三省的實際控制者,1929年其子張學良宣佈滿洲(東北)易幟,滿洲歸順中華民國南京政府。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整個滿洲地區。為了避免國際上譴責,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國主義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成立傀儡政權“滿洲國”(後更名“大滿洲帝國”),將長春定為“國都”,改名“新京”,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東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1945年二戰盟國勝利後,滿州迴歸中華民國。

4.3.4.關於黑瞎子島。黑龍江(包括黑龍江重要支流烏蘇哩江)在清是中國的內河。因此,烏蘇哩江在在今撫遠的地方匯入黑龍江的地方自然是中國的領土。這就包括了300多平公里的黑瞎子島系。1929年,因中東鐵路事件,蘇聯佔鄰了早就有中國人定居的黑瞎子島。此後幾經交涉未果。直到2001年和2004年▲,中俄雙方各自妥協,將佔領的銀龍島的全部、黑瞎子島的一部分領土,以及額爾古納河上靠近內蒙古滿洲里的阿巴該圖洲渚的大部分領土,歸還給中國。此區域共170餘平方公里。

(▲見中俄雙方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

5、南海問題歷史上並不像東北疆域那樣易動和複雜,但卻因為二十世紀後期南海毗鄰國家對九段線的理解以及由此產生的島嶼和海洋權利,使得南海問題成了中國當下重要的疆域疆界爭端的問題。

5.1、從《地圖集》看,南海正式進入中國歷史的官方文本的時間並不長。元發現命名了黃巖島,明稱南海為南洋,在清一代,南海諸島嶼有兩個群島被官方認定,一是包括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被命名為“萬里長沙”,一是包括南沙群島被命名為“千里海塘”。1947年南京政府內政部召開專門會議,會後出版《南海諸島位置圖》。把國界線最南端標在北緯4°左右(即曾母暗沙),同時標明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位置和島嶼名稱,傳統呈一斜“U”字形,史稱“11段線線”。同年12月1日,南京政府內政部重新審定南海諸島地名172個,並進行公告,原南沙群島改名為中沙群島,團沙群島改名為南沙群島。同時還出版了《南海諸島位置圖》。這劃分與命名,於2009年的某一天在牛津大學圖書館發現了一份1659年海航地圖(西方學者稱為“塞爾登地圖”),從地圖裡顯示的南海航行標識看,“斜U字”形與後來的“11 段線”非常接近。這表明1947年的“11段線”即後來1953年的“9段線”有著歷史的支撐。自然,從1947年的“11段線”到1953年的“9段線”,中國在南海的權利損失了以北部灣的兩段線(包括這兩段線裡最大的島嶼夜鶯島即1953年後劃歸越南後稱白龍尾島,面積5平方公里)。

5.3、“9段線”還是1947年至1953年的“11 段線”的問題被突出了出來:一、“9段線”是不是國界線?二、“9段線”裡的海域是不是領海?三、“9段段線”沒有連接的區域屬於何種性質?四、“9段線”裡的島、礁及島礁的12海里領海及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劃分如何不與它國重疊?六、“9段線”裡的非領海的公海將以什麼法律固定下來,不至於在這些區域內引起同際糾紛?這一切,豈至是一個“自古以來”就可以解決的。

簡說東北內外蒙疆域五百年之變化及其它

(採自網絡)

簡說東北內外蒙疆域五百年之變化及其它

(1659年塞爾登的中國地圖)

簡說東北內外蒙疆域五百年之變化及其它

(清/南海疆域《地圖集》)

參考書目:

《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主編)

《明史/地理志》

《清史稿/地理志》

《民國紀事本末》(劉仲敬著)

《塞爾登的中國地圖》([加拿大]卜正民著,劉麗潔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