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党项族融入汉族案例:“唐兀公碑”为例并论独例不成书

题记:本文主要参考了王泽老师的论文。本文的结论由王泽老师得出,我对唐兀公之子闾公到河南之后的子孙娶妻情况进行了仔细检查,发现仅从“唐兀公碑铭”看无法得出王泽老师的结论。由此,我们不禁可以再次回味一个早已经有的学习历史的定律。可惜,大部分互联网历史爱好者忽略了许多历史定律——孤立难定论。它必须要有旁证。王泽老师的此文非常好,它参考的资料很多,是以很多资料来佐证“唐兀公碑铭”。而我反其道行之的结果就是自然无法得到王泽老师的结论,这就是学习的历史的方法。

历史必须是要看书多为前提的,之后就要正确思考多。希望我们更好地学习历史。

西夏党项族融入汉族案例:“唐兀公碑”为例并论独例不成书

2006年0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唐兀公是一位元朝(更确切地说应该是蒙古帝国军人),他的家族一直生在贺兰山。当西夏被蒙古军队攻灭后,西夏的男人们迅速投入到了为蒙古帝国南征北战的岁月。1235年(窝阔台汗七年),唐兀公奉命保护窝阔台汗的两个儿子阔端、阔出兄弟南征南宋。在1257年(蒙古宪宗七年、南宋宝佑五年)在军营中病逝,终年60岁。

也许是他生前,他就在河南得到一块土地。也许是他儿子闾马后来找到的土地,总之,他们在河南居住下来,职业是农民。到了1356年,唐兀公的后代们立了一块儿碑,用以纪念他们家族的历史。这就是《唐兀公碑铭》。

(1)唐兀公、闾马的经历

闾马生于1247年,按照他父亲的经历,是他父亲50岁时才出生的。唐兀公在军营中病逝时他刚10岁,因此,在亲友的接济下长大。后来从军南征南宋,1279年,闾马的军营生涯随着元朝统一天下而结束了。他来到了河南定居,主要从事农业。农业对于闾马家族来说并不陌生,唐兀公生前就以从事农业为主。

闾马是否是唐兀公唯一的儿子,这个很难说。因为,闾马一直没有回到过西夏,与唐兀公在西夏的亲友也没有进行过介绍。现在我们首先介绍一下,唐兀公的唐兀是什么意思。

唐兀氏的三种说法:

任、穆两先生:蒙古对西夏遗民的一种统称。具体到唐兀台为羌族或吐蕃族。

李清凌先生:唐兀台的家乡是西夏地区的蒙古族人。

王泽先生:唐兀只是地理概念,根据资料判断属于党项族人。

那么,什么是唐兀?唐兀不是蒙古姓氏。《多桑蒙古史》曾说“蒙古人初名此国(大夏、西夏)曰河西,续名之唐兀惕(注解,窝阔台之子合失年幼好酒幼亡,废河西名唐兀)。所以,唐兀惕、唐兀都是蒙古人对西夏这个政权所在地区的称呼,正如金朝、宋朝称其为河西一样。

西夏党项族融入汉族案例:“唐兀公碑”为例并论独例不成书

(2)唐兀公至第七代子孙娶妻情况

唐兀公碑立碑完成时正是1356年,因此,碑文必然要详细阐述唐兀公的后人情况,从闾马之后共有六代人在河南居住,到如今这些人已经和我们无异。因为现在网上没事儿的人特别多,极端民族主义者、地域歧视者等国内外的坏人也不少,胡骂瞎骂几句就没意思了。所以,特别具体的情况就不介绍了。

本文的灵感和资料来源也都出自于王泽先生的硕士论文,若有对“碑铭”和王泽先生的理解有错误深表抱歉。

第一代:唐兀公(年60岁),妻九姐(年五十余岁)

第二代(河南第一代):闾马(年81岁),妻哈剌鲁氏(年82岁),以下列表从闾马开始算长子长孙的辈分。

第三代:长子达海,娶妻孙氏;

次子镇花台,镇花台,娶妻盖氏、袁氏、王氏。曾施白米五十石,赈济灾民;

三子闾儿,娶妻王氏;

四子当儿,娶妻马氏、盖氏;

五子买儿,娶妻乃蛮氏。

西夏党项族融入汉族案例:“唐兀公碑”为例并论独例不成书

第四代:长子长孙崇喜,妻李氏。长子次孙卜兰台改儒学,受袭祖父官职,娶旭申氏。

镇花台妻盖氏生子一人塔哈出,袁氏生二子保童、枯童。

闾儿子六:换住妻哈剌鲁氏;次子留柱(早亡);三子教化,妻高氏;四子伯颜,妻彭氏;五子春兴,妻张氏;六子禄僧(未娶)。

当儿马氏子帖睦,妻乃蛮氏、盖氏。

买儿子拜柱,娶妻李氏、卒后再娶旭申氏。

第五代:崇喜之子理安娶蒙古女哈剌鲁氏;卜兰台之子从安;

换住子:福安、延安、善安。

教化子:保安、祐安、祜安。

春兴子:他们的儿女名字比较好玩儿长安儿、歪儿。

帖睦子:乃蛮氏子冀安娶高氏,卫安、添儿、芦安;盖氏子长子不老妻怯烈氏、脱脱娶孔氏、广儿更名伯颜普化娶妻旭申氏、野仙普化

第六代:

不老子:长童娶乃蛮氏;次道儿、次德儿

伯颜普化子:关注

野仙普化:哈剌

西夏党项族融入汉族案例:“唐兀公碑”为例并论独例不成书

(3)家谱解读

从上可以看出,虽然有娶二妻、三妻的情况,但都是妻子卒后再娶,与我们汉人无异。三世兄弟五人八妻,汉人妻七人、与色目人一人。四世兄弟13人(王先生统计14人),与汉人通婚6人(王先生统计8人)、与色目人通婚4人(王先生统计5人)、未婚3人(王先生1人)。

五世兄弟17人(王先生资料22人),从这段资料看王先生作为专门研究者参考的资料更多,除了《碑铭》之外还有一些实证参考等,甚至实地考察。《碑铭》的资料不全,特别是第五代、第六代很不全。因为,第二代闾马年高81岁,去世时公元1328年。按照这个年龄顺序看“碑铭”(1356年)第五代、第六代正在年轻时,因此,有些尚未娶亲、生子。而且,《碑铭》内根本没有第七代人。王先生的资料统计中则有49人。

西夏党项族融入汉族案例:“唐兀公碑”为例并论独例不成书

王先生的最终统计为:五世兄弟22人,汉人通婚20人;六世兄弟31人(此处王先生有笔误,至少长童娶了乃蛮氏);七世兄弟49人中皆汉族通婚。

所以,《碑铭》刊刻出时许多没有来得及登入,王先生利用各种资料进行了弥补。由此可见,无论是考古资料、碑刻碑铭、文字古籍等都不能靠孤证证实。必须要多方面查找,历史学虽然不必是聪明人的学问,但必须是勤勉者的学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