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重機槍都是有著備用槍管?

軍情問問問

這個其實並不是“都”,而是隻有一部分。

至於機槍換槍管的思路又是來自德國。

一戰期間的重機槍基本上都是採用兩種設計:一、馬克沁式水冷設計;二、加特林式的旋轉設計。

但最好的設計還是水冷式重機槍,現在很多人看到有水冷套筒設計的重機槍就直接叫馬克沁,實際上是錯誤的。

例如:

上圖就是勃朗寧而不是馬克沁。

一戰結束後德國受《凡爾賽條約》影響不能生產水冷式重機槍。……

再繼續打岔:知道什麼叫重機槍嗎?是指得口徑大嗎?口徑大的叫做“大口徑”不叫“重”,想想92式重機槍吧,它發射的子彈可只有7.7mm。在機槍中“重”的確切含義是可以持續射擊的機槍,大致的數量級就是一分鐘之內打100發以上子彈,可以連續不間斷射擊10分鐘以上的機槍。

而水冷式重機槍只要有水在機槍的套筒內就可以持續發射不會停止。這也就是為什麼水冷式重機槍被《凡爾賽條約》禁止德國生產的一個原因。基本上等價於削弱了德國的戰鬥力。

德國在此條約的限制下催生了一個重要的現代武器——MG34通用機槍以及改進的MG42,既可以作為低射擊率的輕機槍,又可以作為高射擊率的重機槍。解決的方式就是不斷的更換槍管。


當機槍在發射子彈的時候槍管會不斷的加熱。如果不更換槍管的話就是下圖效果:

槍管直接燒紅過熱變形。

MG系列機槍可以從側邊直接大開並抽出槍管進行更換。這樣就大大的提高了機槍的發射率。從而將輕機槍設備應做了重機槍用途。


目前大部分重機槍其實是不更換槍管的,只不過我們看到的重機槍往往是單獨存在才可以辨認出來。裝入武器系統內就很難辨認了。以勃朗寧M2為例來看:

裝備於UH-1上的勃朗寧M2重機槍(不能更換槍管)

雙聯裝勃朗寧M2,不能更換槍管

裝備於P-51上面的勃朗寧M2機槍,同樣也無法更換槍管。

美軍的步兵用勃朗寧M2 一部分不能更換槍管

另一部分可以更換槍管。


就M2來說,實際上裝備於武器系統中的重機槍,比直接下發到部隊中單獨使用的重機槍要多幾倍。這種在武器系統中的M2大部分都不能換槍管的。


最後總結一下,換槍管是為了加大機槍的射擊率。不換槍管是因為沒法換,空戰時不能爬到飛機機翼上換管吧?


軍武數據庫

【圖注】圖中,“槍管”下面連著的就是“水箱”。
從重機槍的發展上來,過去的重機槍是以水冷為主,比如“馬克沁”機槍,看著“槍管”很粗啊,但是槍口還是很細的,那這“粗”的部分就是用來盛裝冷卻水的,就水來冷卻來給槍管降溫,也因此不用為重機槍備著槍管,但由此而來的問題是,這個重機槍就更為笨重了,戰場上沒了冷卻水,這重機槍也就費了。因此,在這之後的輕重機槍選擇了“風冷”,這個“風冷”,如李易斯機槍,看著“槍管”也是比實際口徑的粗,原因不是像“馬克沁”那樣用來莊冷卻水,都是這槍管外面是一組組“散熱片”,但這個“散熱片”的效果並不是很理想,並不能讓槍管涼得快。

【圖注】li李易斯/維克斯機槍,“槍管”看著粗,是因為槍管外套上了“散熱片”

這之後再發展,機槍的“重槍管”耐熱程度比早期的更高了機械性能更高了,所以,對於機槍的槍管散熱問題,直接選擇替換上備用槍管這個解決方案。另外,就是對於輕武器的使用上,也並非是如有些人印象裡的,射擊是扣住扳機,而多是以“點射”為“妙”的!這當然也是為了“散熱”。

因此,對於為機槍的更換備用槍管,如《輕武器射擊手冊》等書的介紹如下:機槍射速快,經過連續射擊,膛內溫度會很快升高。槍管灼熱後,機械性能降低。如繼續射擊就會加速槍膛的磨損和燒蝕,降低槍管的使用壽命,甚至可能使發射藥早燃,導致槍管炸裂。所以,在連續射擊一定彈數以後(輕重機槍500發左右,高射機槍100~150發),要及時更換備用槍管,讓灼熱的槍管冷卻。沒有配備備用槍管的機槍,要充分利用射擊間隙,把槍機定到待發位置,使槍膛儘快降溫。

平時訓練中也不能長期固定使用一根槍管,而把另一根當作“戰備槍管”封存起來。這樣做,槍管與機匣的磨損就會加劇。一旦磨損超過規定時,兩根槍管都要重新修配,不然備用槍管就裝不上去。因此,我們應當將機槍的兩根槍管經常變替使用。另外,擦拭武器時兩根槍管也都要同時擦拭。


攔阻著艦

首先要說的是,現代意義上的重機槍,跟原本的重機槍不是一個概念,現代意義上的重機槍,主要指的是各類12.7甚至14.6毫米口徑機槍,這類機槍現在主要並不用來對空射擊,而是作為車載機槍和機載機槍使用,也可以裝備給步兵方隊,提供遠程壓制火力,諸如西方的M2重機槍和俄羅斯的NSV、KORD以及本國的85式等型號,12.7毫米口徑機槍在對空射擊的時候,已經難以對現代固定翼飛機構成威脅了。

題目所說的重機槍,實際上指的應該是各類使用彈鏈供彈的通用機槍,諸如M249和M240,以及俄羅斯的PKM和佩切涅格等型號,這些中口徑機槍現在主要裝備給步兵連排,當然,也可以裝備到步兵班,諸如,俄軍由於缺乏M249這類小口徑機槍,就將PKM下發給了步兵班,英軍和美軍在阿富汗意識到自己裝備的米尼米,也就是M240射程不足後,就將FN-MAG,也就是M240下發到了步兵班。

二戰時代的重機槍,長時間射擊的時候,主要通過水冷降溫,主要是馬克辛機槍,當然,也有日本的92式,其主要通過槍管上的散熱片降溫,這些機槍重量太大,單兵根本無法攜帶和移動。MG-34/42開創了通用機槍的先河。

現在的通用機槍,其槍管相比突擊步槍要更重更厚,除了可以發射裝藥量更大的機槍子彈外,還延長了連發射擊時間,但即便如此,其也只能連續發射幾百發子彈,否則會導致射擊精度下降甚至槍管報廢,這個時候,就必須使用備用槍管了,設計上的方便,可以讓機槍手以及副射手在幾秒內完成槍管換裝工作。當然,也有例外,就是俄軍的佩切涅格機槍,採用強制氣冷方式,被用來取代現役的PKM,根據新聞圖片看,已經大量出現在了東烏克蘭、敘利亞和伊拉克等地。


鷹眼防務觀察

如果這個東西,我們大家都知道,通用機槍,它的設計理念來自於德國人,並且德國人將它應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mg42通用機槍,被稱為撕布機,因為這種機槍他在發射子彈的時候,發出的聲音並不是那種類似於普通機槍那種噠噠噠的聲音,而是那種類似於撕布條的聲音,原因就是子彈的射速太快,導致子彈中間那種間歇的聲音聽不到了,所以大家聽見那聲音就好像撕的一聲就像撕布條一樣。

那麼問題就來了,子彈在發射的時候需要大量的動能,動能勢靠什麼東西補給的?就是靠子彈裡面的火藥被激發產生化學能轉化為熱能,加熱空氣是空氣膨脹,推動子彈在槍管裡面運作,發射速度太快會導致槍管的能量不斷的積累,最後會發現,如果說不更換槍管或者是對槍管進行冷卻處理的話,槍管會融化,這一點是毫不誇張的。

為什麼德國人沒有考慮到冷卻的處理呢?原因必須得歸結到《凡爾賽合約》和德國人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

德國人第一次世界戰失敗以後,德國人簽署了《凡爾賽合約》,這有點相當於現在日本的和平憲法,就好像對於日本人的核潛艇,核動力航空母艦和武器一樣。德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也遭到了法國和英國人在軍事上的閹割,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重機槍和大型火炮的舞臺,與此同時,坦克也閃亮登場,飛機也作為戰爭的主力加入到戰爭之中,因此,英國與法國針對這四種武器對德國人實行了制裁。

在這其中,對於機槍不允許德國人擁有重型機槍,重機槍有什麼好處?火力,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重機槍上面的冷卻設施比輕機槍上面要好得多,就導致了重機槍的火力密度要比輕機槍要強,因為我不需要擔心槍管過熱的問題,所以我可以盡力的發射子彈壓制敵人。

比如說馬克沁重機槍上面的水冷設施還有法國人重機槍上面的金屬片散熱,這些機槍在戰爭之中,對於當時的人而言是一種毀滅性的武器。俗話說新兵怕炮,(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老兵怕機槍,第一次世界大戰大部分的生命就是喪生在了重機槍之下。

當然,此時此刻,德國人肯定是不能夠被允許他再擁有這種當時的戰略武器,因此德國人在再次研製重機槍的時候,或者是壓制火力的時候,德國人必須要考慮到另外一個因素,那就是如何躲過英國人和法國人監控發展出一款自己能夠使用的上手的機槍,這種機槍要兼具輕機槍的靈活和簡單。另外還要能夠達到重機槍的火力壓制。

這個時候,作為希特勒的殺人機器mg42橫空出世,槍管打著不是會過熱嗎?好,我就換一個槍管兒接著打,而且這一種槍管更換特別便利,在機槍上面打開保險以後,槍管自動滑出,接著後面的副手繪把槍管地上來,然後直接裝上去,再關上保險,這樣的話,搶管更換完畢,整個過程不需要超過一分鐘,怎麼樣舒服吧!

當然,這種機槍模式之所以能夠沿用到現在,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現在打的基本上都是運動戰,機動戰,部隊全程都是兩個輪子或者兩條履帶,在那跑,如果說再攜帶以前那種重機槍的話,你的下場就是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法國軍隊一個樣子。

因此機槍火力要加大,但是機槍的重量必須減少,此時此刻,德國人的通用機槍可以說是走在世界的前列。

你要步槍的火力更加猛烈,好,我就設計了步槍火力更加猛烈,但是這個時候如果說布江社區過猛了,那麼槍管會融化,我就給你一種可以更換槍管的方法,這樣的話,一舉兩得。

當然也有一些精彩的設計,一直沿用了下來,比如說美國的傳家寶m2重機槍,它就是一種不需要更換槍管的武器,只不過這種武器相比較於現在的通用機槍而言還是太重了,頂多就是能夠裝在飛機或者軍艦上面使用,至於說用人來扛這一點……你去問一下已經很苦逼的美國大兵吧,他們願不願意扛。


漩渦鳴人yy

圖注:重機槍更換槍管情景

重機槍是重要的壓制火力,既然強調火力壓制,自然是射擊的時候以掃射為主,也就是連續發射,形成密集彈幕,壓得對手不敢貿然前進和衝鋒。

重機槍連續射擊當然有一個限度,不是一口氣無限制地掃射下去,這和供彈夠不夠沒關係,主要是連續射擊會導致槍管發熱乃至於變形問題,輕微一點會引起射擊精度下降,而嚴重的話則會引起子彈在槍管內卡殼,甚至引發炸膛。

所以,重機槍一般會配備至少兩根槍管,在使用一根槍管連續射擊達到一定程度之後,需要將嚴重發熱的槍管拆卸下來,重新更換另一根槍管才能繼續射擊。兩根槍管,就這樣來回更換,避免單根槍管連續使用可能引發的故障問題。重機槍在更換槍管時,槍管發燙發熱現象非常嚴重,槍手在更換槍管的時候,不能徒手接觸槍管,必須帶上特質的石棉手套進行操作。

過去,人們設計重機槍為了解決槍管發熱的問題想過很多辦法,其中一個辦法就是水循環冷卻,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水冷式機槍,典型產品如馬克沁重機槍等,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對水的消耗非常大。

其實不光是重機槍存在連續射擊槍管發熱的問題,輕機槍、步槍等都存在同樣的問題,只不過輕機槍或步槍威力沒有重機槍大,連續射擊產生的發熱現象沒有重機槍那麼嚴重,可以通過打一打停一停,或者多用點射這些方式來解決槍管發熱的問題,而不必像重機槍那樣需要更換槍管才行。


兵工科技

在重機槍剛剛發明出來以後,由於其發射彈藥的高射速,槍管的溫度迅速升高。易出現槍管炸裂,或彈藥自燃等危險。後來人們在槍管外加裝外殼裡面灌水,解決了槍管過熱的問題。理論上只要有水,有彈藥,槍械可以不停止發射彈藥。但也出現新問題,就是槍械過重,只能用於防禦作戰。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陣地戰大放異彩。特別是易北河一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這種重機槍就不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及以後的戰爭,是以運動戰為主。開始戰鬥迅速,進攻,防禦的轉換快。這就對槍械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重量輕可以跟部隊一起運動。戰鬥準備時間短,可在短時間內向目標發射彈藥。戰鬥時間長可以為戰友提供長時間火力壓制。特別是長時間的火力壓制是重機槍的主要任務。而長時間的火力壓制,就要槍械有可靠的降溫。這又和槍械重量輕,可以和部隊一起運動相互矛盾。於是乎增加備用槍管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問題方法。重機槍保證了長時間的火力壓制,而在行軍情況下增加備用槍管的重量又是可以忍受的。


足球離我遠點

問題本身有問題,不論輕重機槍都有備用槍管,而且設計時要求能快速更換。過去,機槍一般配有副射手,就是專門背備用子彈,機槍配件包括備用槍管的。通常的影視劇裡往往忽略了這個人物。《我的團長我的團》就有提現。機槍是壓制武器,發射的子彈比步槍多,而通常情況下,連續發射500發子彈,槍管就過熱甚至發紅,就必須換槍管。水冷槍管是因為過去降溫技術限制。有在槍管上加很多金屬片降溫的比如鬼子92重機槍。但是這樣導致槍過重,機動差。現代槍械基本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都風冷。不過還是必須帶備用槍管。


lonewolf213730896

因為連續的高速射擊,會讓槍管發熱,容易引發故障和炸膛,因而需要換槍管保持繼續射擊,一般是兩根槍管來回切換,保持火力不斷。
而槍管在換的時候不能徒手換,要帶上特定的手套,否則會被燙傷。
機槍在發展之初,是用的水冷模式。我們在抗戰電影中,看到的那挺槍管很粗大的重機槍,採用的就是水冷模式。
有一個笑話講的是一個機槍組在沒有水的情況下,用尿去澆槍管,這是行得通的。
但是這樣的重機槍攜帶起來實在是太笨重了,逐漸過渡到如今的氣冷模式。
不過這種模式依舊沒法解決槍管過熱的問題,只能是來回切換。

復興軍事

最早的重機槍是防禦性武器,機動性很差,外加有很多的重機槍都是水冷式的槍管,後來呢對重機槍的機動性要求高了,水冷式槍管太笨重,而且在乾旱地區作戰又沒有充足的水源來保證給重機槍來降溫從而影響了火力持續性,後來就用了氣冷式槍管,,但是氣冷式槍管的冷卻性能又不如水冷式的,一般到300至500發彈就用不成了,所以就採用了可更換槍管,這樣子就能持續的發射了一般都是3根槍管換著用,一根使用,兩根冷卻!


英雄100253571

開始是不用的,就是馬克心,可是那個水冷是在坑爹,邊打邊灌水不說,打著打著機槍陣地全是白煙,人家炮兵多遠就看見了,到了乾旱地區經常沒水打不成,後來就改風冷,風冷冷卻效果不行,打一會歇一會,在後面就是換槍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