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苗奇人陈卧公(民间故事)

在龙里哪旁东北角一里的山坡上有一个苗寨,在1949年解放以前,这个寨子叫犀牛塘卧寨,后解放军工作组进村搞土改时听说叫卧寨,说“卧寨“听起来像”饿寨“,会让人以为是吃不饱的寨子,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寨子,以后肯定会好起来的嘛。后来就改叫高寨了。

据说这个寨子是几百年前从贵阳喷水池一带搬迁来的。当时,贵阳及其周边居住着苗族的许多大家族,当各家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要分成几支派出到周边地区去开拓发展,既可以缓解本家族发祥地的巨大压力,又有利于家族的长远发展。据说当时一并分派出来的有十几个村寨,犀牛塘卧寨,当时抽签排序为第十个寨子,苗语音为“卧啦“(第十位),也就是后来的哪旁石板滩高寨。

高寨全村五六十户人家,全部都是印苗,主要居住着陈、尤、王、杨四大姓。建寨几百年来,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要算陈卧公的故事了。

传说在清末年间,犀牛塘卧寨出了一个叫陈卧公的能人,这人年轻时体型高大、圆目浓眉、相貌堂堂、声音洪亮、力大过人。他平时为人谦和、心地善良、尊老爱幼、倍爱族人、性情开朗、一身正气,很受寨邻老幼喜欢。寨上的人都晓得陈卧公年轻时出过几趟远门,结交了一些江湖朋友,但谁也不晓得他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学了一身好本事。

据说有一回,陈卧公听说有人在偷他家麦子,他急忙跑到后山自家麦土里一看,哎呦!有十二个山贼模样的人(据说那时山贼盗匪成群)正在手忙脚乱地偷割他家的麦子,他不慌不忙地蹲在半山腰上一边咋着叶子烟(旱烟),一边看着盗贼的行动。等盗贼把麦子割完捆好,只听陈卧公突然在半坡上大吼道:“嘿!鬼崽崽些,快跟老子站倒!是那点来的毛三叫(龟儿子)敢偷老子的麦子,等老子下来不打断你狗日的脚杆手杆呢些!”十几个山贼一听到陈卧公如闷雷般的吼骂声在山中回荡,加上作贼心虚,差点吓了个半死,急忙拔腿就跑,逃到了麦土边的小树林里躲避。陈卧公一边咒骂山贼,一边下山走到麦土中间。这时,那些山贼一看只有陈卧公一个人,他们的胆子就大了起来。他们藏在不远处的树林里用石头砸向麦土里的陈卧公说“你还不快回家我们就不客气了,我们要麦子还要收拾你一顿喔。”陈卧公听后,随地捡起一块碗大的石头向山贼藏身的方向砸去,哇!石头“飕”地划过山贼们的头顶又飞出去好几丈远,见陈卧公的石头砸得又准又远,把那十二个人吓出一身冷汗,领头的山贼晓得情况不对拔腿便跑,边跑边喊“老子们遇到强手嗷,快跑!顾命要紧!”陈卧公站在麦地里半开玩笑道“忙览,等老子来送你们哈嘛!”。等贼人溜走后,卧公看太阳也下山了,天色也晚了,他砍来一根长长的木杠子,把十二捆麦子拢成两大捆,用木杠挑着回家了。不久,这件事情就在当地传开了。

陈卧公是犀牛塘卧寨的能人大家都公认,可很少有人见过他的许多本事,尽管如此,他的名气还是越来越大,名声越传越远。后来的一件事可是让不少的本地人见识了陈卧公的能耐和气度。

说有个外地闯江湖的打匠(习武者)听说陈卧公本事大,就专门从外地赶过来找陈卧公告哈(比武、比本领),那江湖打匠一来到犀牛塘卧寨就一边打听陈卧公的下落,一边把来意告诉了犀牛塘卧寨的人们,其实他是故意让人见证他如何战胜陈卧公,他怕到时没有观众看,怕不热闹。犀牛塘的人一下子就知道有人找陈卧公比本事了,大家都聚集在寨中的坝坝上等。这时早已有人通知了陈卧公,卧公了解情况后说“是福不是祸,等我去看哈这是个览呢(什么样的)人?好狂阿!”卧公在几个族人的陪伴下来到寨中的坝坝上。那位江湖打匠见陈卧公来了,便急忙上前抱拳向陈卧公打招呼“老板,听说你是本地最狠(没对手)的打匠,我跑江湖也喜欢玩哈,今天特来向你讨教几招。”陈卧公笑着说“好啊,你有心我就成全你吧!”那江湖人又问卧公“那你安桩还是我安桩?”卧公爽快地回答“我安桩,任你来攻!”众人见状便散开一块空地,只见陈卧公在空地中间双膝半蹬,身体下沉,平抬双手,左右化掌运气,然后大吼两声“嗨!嗨!”,稳稳地立在坝坝中间。卧公刚刚躬身立稳马步,那位江湖高手便飞快地冲到卧公跟前连踢三脚,同时口中振振有词:哈!哈!哈!然后斜身运气于两掌根,猛推卧公马步桩中路。嘿嘿,卧公经那人三脚猛踢又一推,仍然双目平视前方,双掌护在胸前,身体纹丝不动。那人见卧公硬功极好、桩子稳,占不到便宜,便心生一计说“你我比试一哈摔跤套路,我们赌一只鸡。”陈卧公也欣然答应了他。只见两人在坝坝中间你来我往,不一会儿,陈卧公就已将那人摔倒在地三回,惹得观看的人掌声、喝彩声、欢笑声一浪高过一浪。那人红着脸坐在地上,气喘吁吁地对陈卧公说“陈师傅,我认输了,今晚我请你喝酒!”陈卧公没有答应他,只是用手在那人肩上轻轻地拍了三下说“没伤到你哪点吧?”,然后笑着离开了。后来有人问陈卧公那人功夫咋个些(怎么样)?卧公说“他只是个三流角色,算哪样鬼高手?”。

说起陈卧公力大过人也有很多故事,而且他为人心好,热心帮人,不讲条件、不拿架子。哪旁街上与犀牛塘卧寨虽然不远,但中间隔有一条小河,每当小河涨水时节,经常有人过不了河,而卧公却常常到小河边去背这些人过河。传说有一回,说是卧公遇到一个老者牵一头四五百斤的黄牛过河,因河水湍急而黄牛被赶下水试几次都不敢过河。老者无奈地牵着牛,挽着高高的裤脚站在河坎边咋着烟,眼看着天色已晚,只是唉声叹气地干着急。这时,卧公刚好过河,便帮那位老人将黄牛稳稳地扛过河去。后来也有人说卧公扛牛过河的时候,他还在夹肢窝夹了一块几十斤的磨刀石过河参嘞。

陈卧公人好关键是他的智慧和人品。卧公中年之后,办事、看问题比年轻时更成熟通透了。卧公看到犀牛塘卧寨几十户人家过河难,特别是挑抬重物和小河涨水的时候,而且有时还有生命危险,于是他决定自己修一座石桥。当时犀牛塘卧寨的苗族都比较贫困,他也不向各家要钱要物,他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来,自己买石头、买石灰,自己亲自画图设计、打裁石头,自己放线下脚自己砌、自己拱桥,一干就是好多年。后来,陈卧公干脆就在打石头修桥的石场边搭了一个窝棚住下来,连家都不回了。街坊邻居看到陈卧公不分白天黑夜地给大家修桥,都被感动了,有的人给他送来了吃的,有的给他送来了遮风挡雨的席子、柴火等物品,也有的每天收活路(下工)后来帮他抬石头或干其它活,还有的老者晚上过来陪他摆龙门阵打发时间。几年后,一座做工精巧、外形美观、坚固耐用的石拱桥终于横跨在寨前的小河之上,人们都习惯称这座小桥叫“卧公桥”。卧公桥修好没多久,陈卧公也因修桥清苦劳累病倒了,没拖好久,就在家中去世了。人们一想到陈卧公修桥给当地人带来的安全和便利,一想到小桥给后人带来的所有福音,就想到陈卧公这位智慧远见的老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怀念他老人家的好,后人在他去世后就将他安葬在自己修建的小桥边,好多年来一直都有一户陈氏后人轮流居住在桥边看护着陈卧公的陵墓和使用至今的高寨“卧公桥”。

公元2009年,因哪旁乡政府要对街道进行规划建设,卧公的坟陵刚好挡在高寨进村大门的牌坊处,经与陈氏后人商量同意后,将陈卧公的坟墓由卧公桥边迁到了2里外的哪旁新寨重新安葬。

陈卧公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但卧公桥还在,2009年乡政府对卧公桥进行了加宽加固的维修,桥面更宽阔平坦了,小桥更漂亮了,而且还可以通过小轿车了。陈卧公的传奇故事也还在哪旁街上和高寨一带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