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印章上的金石氣怎麼體現?

篆刻:印章上的金石氣怎麼體現?

明清以來,無數篆刻家在琢磨研究實踐篆刻中使刀如筆,或者說如何體現金石氣的問題。浙派用切刀挖,想挖出刀的殘破感;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雖然風格不同,但都用刀去儘量表現書寫的筆意。

而我以為,用刀是無法完全模擬毛筆的書寫,用毛筆寫字也無法完全模擬碑刻的效果。刀有刀的勢,筆有筆的順,兩者都有其自然規律,無法完全重合模擬。

譬如,黃牧甫刻印,他經常不按筆順來刻,而是先刻完所有的橫筆,然後再刻豎,這就是刀勢,如果硬讓黃牧甫按照筆順來刻印,可能今天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不是現在的黃牧甫風格了。

篆刻:印章上的金石氣怎麼體現?

譬如說宋人,蘇軾、米芾常常蘸一筆墨,能夠寫完一整張紙,從第一筆的濃墨寫到最後兩行的枯筆,氣勢不斷,姿態萬千,這就是因為他們是順著毛筆的筆勢一路寫下來,沒有逆勢而為,是一種通暢的筆順、正確的筆法。

齊白石、吳讓之也經常會跟黃牧甫一樣,先全部打橫刻,再換一個方向刻。同樣,書寫中的筆順也是根據毛筆的筆勢來,不會違背毛筆的特性反著來書寫。

刀感、筆意其實是一回事,都是我們心中對文字的表達,自然而然地表達很重要,刻意的模仿是不需要的。吳昌碩希望能在篆刻中表達出筆意,他就參用他的石鼓文,他的石鼓文使用濃墨書寫速度緩慢,尤其轉折處停頓感體現出的凝重的力量感,這些都被他借用在他的篆刻中。所以,所謂刀筆問題,我們可以在刻的時候參考書寫的感覺,但不是刻意模仿,因為工具和材質的不同,刀感和筆意互相借用參考、互相影響,才能刻出好的效果。

古人有些碑版是直接刻在石頭或金屬上的,有些是先書丹,後刻上去的,但是由於內心的表達是充實的,最後的效果都是自然而長久,讓我們有更多的想象發揮的空間。

篆刻:印章上的金石氣怎麼體現?

就好比黃賓虹的畫,看似平淡,實際你越看越覺得有意境、有親和力,能讓我們在他的畫中發揮想象力,透過畫面看見自然界的山水。真正符合自然規律的書畫印作品都是可以帶出讀者的想象力的,讓我們百讀不厭,歷久彌新。

在筆墨刀石的關係中,我推崇穩定的效果,印章的線條要刻得有凝重感,不要浮躁。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這些象形文字是古代原始人們對世界、對自然的描繪,在描繪的過程中,表達了人們對自然的恭敬心理,古人所謂“恭則壽”,只有恭敬的心理所表達出來的意象才能長久。

篆刻:印章上的金石氣怎麼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