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平主持《新四軍軍歌》的創作

威武雄壯的《新四軍軍歌》,作為優秀的抗戰歌曲之一,自1939年誕生以來傳唱了78年,傳遍了大江南北。這首署名為“集體作詞”的軍歌,是在時任新四軍第1縱隊司令員陳毅撰寫的歌詞初稿基礎上,經集體修改而成的。

袁國平主持《新四軍軍歌》的創作

1939年3月,陳毅創作出題為《十年》的歌詞初稿。初稿共3段,概括了參加北伐戰爭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工農紅軍第4軍和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紅色健兒被編為新四軍的光榮歷史,以及新四軍開展抗日鬥爭和建立新中國的奮鬥目標,內容全面完整。

新四軍副軍長項英看到歌詞初稿後,指定被毛澤東譽為“政治開展,經驗亦多”並推薦到新四軍任政治部主任的袁國平牽頭,以陳毅初稿為基礎進行新四軍軍歌的創作。

袁國平,湖南邵陽人,與毛澤東是湖南一師校友。在校期間,袁國平就表現出文學天賦,深受徐特立、田漢等名師賞識。以後,他長期從事軍隊政治思想和宣傳鼓動工作,擔任過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生病期間由劉少奇代理)。在戎馬倥傯之餘,袁國平不僅創作了大量鼓舞人心的文藝作品,有很高的文學藝術造詣,而且熟知新四軍歷史。由他主持軍歌創作,可謂不二人選。

袁國平接受任務後,召集同樣熟悉新四軍歷史的軍副參謀長周子昆、文化水平高的軍部秘書長李一氓,以及軍政治部宣教部部長朱鏡我、政治部秘書長黃誠等人研究修改歌詞。他們根據歌詞要簡潔、易記好唱等特點,對歌詞初稿進行了認真研究和修改,形成了今天廣為傳唱的《新四軍軍歌》。

集體修改後的歌詞與原詞相比,有兩個很大的改變:一是內容更精練。歌詞由三段變為兩段,由原來的400餘字濃縮為200來字(含標點);二是突出了向敵後進軍的思想。增加了“揚子江頭淮河之濱,任我們縱橫地馳騁”“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使向敵後進軍的思想更加具體化。修改後歌詞中“前進”一詞的二次疊用,與袁國平的老師田漢《義勇軍進行曲》中“前進”的三次疊用,有異曲同工之妙。

為了集思廣益,軍政治部還將原詞《十年》和修改後的新詞同時刊登在《抗敵》雜誌上,以聽取各方面的意見。陳毅從蘇南前線來到軍部所在地雲嶺,對集體改詞也表示同意。這樣,歌詞初定了下來。

《新四軍軍歌》歌詞初定下來後,袁國平把譜曲的工作交給新四軍教導總隊文化隊隊長、作曲家何士德。何士德抓緊時間,很快譜出第一稿,並讓人唱給袁國平和朱鏡我聽。袁國平等人聽後認為,第一稿的優點是曲調流暢,好聽易學,缺點是氣勢不足。袁國平向何士德指出:“現在這個曲子勁頭還不足。抗戰時期的新四軍,軍歌的曲調應高昂雄偉,要有一往無前的進軍氣魄。”並具體建議將歌詞第一段“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和第二段最後一句“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均重複兩遍。何士德根據袁國平的要求,很快譜出第二稿,歌詞也微調成最後的版本。

1939年7月1日上午,新四軍軍部慶祝黨的生日,袁國平佈置文化隊演唱《新四軍軍歌》,項英、周子昆、李一氓、朱鏡我、黃誠等人都到場“驗收”。軍部領導聽後,一致認為符合要求,軍歌的詞曲都當場定了下來。

《新四軍軍歌》從誕生到後來在新四軍中廣泛教唱,作為軍政治部主任的袁國平,付出的勞動是最多的。儘管袁國平是主持《新四軍軍歌》創作的關鍵人物,但在詞曲作者的認定上,都始終沒有袁國平的名字。關於該軍歌的詞作者,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都只署“陳毅詞”。後來,又出現“集體作詞,陳毅執筆”的提法,這種表述模糊了陳毅寫作原詞《十年》的事實,不能準確反映史實。對《新四軍軍歌》作者的準確提法,有人建議為“陳毅原詞,集體改詞,何士德譜曲”。 

郵箱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