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平主持《新四军军歌》的创作

威武雄壮的《新四军军歌》,作为优秀的抗战歌曲之一,自1939年诞生以来传唱了78年,传遍了大江南北。这首署名为“集体作词”的军歌,是在时任新四军第1纵队司令员陈毅撰写的歌词初稿基础上,经集体修改而成的。

袁国平主持《新四军军歌》的创作

1939年3月,陈毅创作出题为《十年》的歌词初稿。初稿共3段,概括了参加北伐战争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工农红军第4军和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色健儿被编为新四军的光荣历史,以及新四军开展抗日斗争和建立新中国的奋斗目标,内容全面完整。

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看到歌词初稿后,指定被毛泽东誉为“政治开展,经验亦多”并推荐到新四军任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牵头,以陈毅初稿为基础进行新四军军歌的创作。

袁国平,湖南邵阳人,与毛泽东是湖南一师校友。在校期间,袁国平就表现出文学天赋,深受徐特立、田汉等名师赏识。以后,他长期从事军队政治思想和宣传鼓动工作,担任过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生病期间由刘少奇代理)。在戎马倥偬之余,袁国平不仅创作了大量鼓舞人心的文艺作品,有很高的文学艺术造诣,而且熟知新四军历史。由他主持军歌创作,可谓不二人选。

袁国平接受任务后,召集同样熟悉新四军历史的军副参谋长周子昆、文化水平高的军部秘书长李一氓,以及军政治部宣教部部长朱镜我、政治部秘书长黄诚等人研究修改歌词。他们根据歌词要简洁、易记好唱等特点,对歌词初稿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修改,形成了今天广为传唱的《新四军军歌》。

集体修改后的歌词与原词相比,有两个很大的改变:一是内容更精练。歌词由三段变为两段,由原来的400余字浓缩为200来字(含标点);二是突出了向敌后进军的思想。增加了“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地驰骋”“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使向敌后进军的思想更加具体化。修改后歌词中“前进”一词的二次叠用,与袁国平的老师田汉《义勇军进行曲》中“前进”的三次叠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了集思广益,军政治部还将原词《十年》和修改后的新词同时刊登在《抗敌》杂志上,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陈毅从苏南前线来到军部所在地云岭,对集体改词也表示同意。这样,歌词初定了下来。

《新四军军歌》歌词初定下来后,袁国平把谱曲的工作交给新四军教导总队文化队队长、作曲家何士德。何士德抓紧时间,很快谱出第一稿,并让人唱给袁国平和朱镜我听。袁国平等人听后认为,第一稿的优点是曲调流畅,好听易学,缺点是气势不足。袁国平向何士德指出:“现在这个曲子劲头还不足。抗战时期的新四军,军歌的曲调应高昂雄伟,要有一往无前的进军气魄。”并具体建议将歌词第一段“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和第二段最后一句“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均重复两遍。何士德根据袁国平的要求,很快谱出第二稿,歌词也微调成最后的版本。

1939年7月1日上午,新四军军部庆祝党的生日,袁国平布置文化队演唱《新四军军歌》,项英、周子昆、李一氓、朱镜我、黄诚等人都到场“验收”。军部领导听后,一致认为符合要求,军歌的词曲都当场定了下来。

《新四军军歌》从诞生到后来在新四军中广泛教唱,作为军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付出的劳动是最多的。尽管袁国平是主持《新四军军歌》创作的关键人物,但在词曲作者的认定上,都始终没有袁国平的名字。关于该军歌的词作者,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都只署“陈毅词”。后来,又出现“集体作词,陈毅执笔”的提法,这种表述模糊了陈毅写作原词《十年》的事实,不能准确反映史实。对《新四军军歌》作者的准确提法,有人建议为“陈毅原词,集体改词,何士德谱曲”。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