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高考不能废除?不然寒门子弟再无翻身之日!

说起八股文,大家对它的印象都不好,觉得这是禁锢人的思想。

考试写文章,本来就是要表达某种意思。

但八股文的优劣,不是看你写了什么,重要的是形式。

这八个部分,分别是: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所以叫八股文。

每个部分讲究对仗和音韵,字数都是规定好的,可以说全世界,咱们中国古代独此一家。

这样看来,八股文格式确实死板、内容乏味、束缚人们发挥。

但回过头来想,明清两朝都是以八股文来考核人才,如果八股文这么糟糕,为什么还能持续那么久?

为什么说高考不能废除?不然寒门子弟再无翻身之日!

古人的处境

要解释这个疑问,我们得试着从古人的角度出发去看问题。

八股文是科举体制下的文体,科举要解决是啥问题?就是要为帝国选拔人才。

所以考试的形式必须适合中国地域、文化基础、经济水平等条件。

中国地域辽阔,按照古代的技术条件,信息传播非常不方便。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就要相对固定,长期单一的形式,才能让全国学子有统一的学习目标。

而且国家那么大,民族那么多,很多方面差异巨大。

又不像现在可以各个省份自主拟卷,形式就不能老是调整。

有人说八股文不考现实问题,这真是没办法的事。

就拿农业和手工业来说,南北方差距巨大,你说拿哪个来考?

就算考民俗、历史、行政等话题,差异也是很大的,不可能一张卷,考全国所有学子。

为什么说高考不能废除?不然寒门子弟再无翻身之日!

此外,古代社会穷富差异很大,如果内容太多元化,需要更多丰富的内容和经验,那些寒门子弟根本出头无望。

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像世家大族的子弟,有非常好的教育资源,还可以习武。

他们只能拿着几本书,刻苦学习,然后去参加科举。

这些穷人家的孩子也能跟富贵子弟一样去参加考试,就算很不错了。

其实现在的高考也差不多,农村的孩子,可能吃不饱,但是有教科书和习题,加上刻苦学习。

不需要课外辅导,一路从中学考到大学没问题的。

城市的孩子见识广、条件好,但在考场上,大家都是平等的,社会底层的人通过考试翻身是最好的机会。

正是通过八股文这种死板的考试制度,中国这个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实现了多地域、多阶层、多民族跻身国家统治阶层,建立起持久的内在联系。

所以当时从政府官员到老百姓,其实都是很认可八股文考试的。

为什么说高考不能废除?不然寒门子弟再无翻身之日!

会束缚思维吗?

对于八股文的批评,还有另一种意见,就是这种死板的形式会束缚人的思维。

讲真,这有点夸张了。考试的本质,不止是教育,更是为了选拔。

选拔什么类型的人呢?

第一种是见多识广、才会横溢的人;第二种是持之以恒,为一个目标下苦功的人。

如果是你,你会选哪种?

这里可以引申到现代职场招聘,很多公司招人,往往不招那些有经验的老司机。

而是倾向于学习能力好,能自我驱动的人,哪怕是刚毕业的菜鸟。

后一类人面对任何新情况,都能找到方法,并付诸行动,一步步靠近目标。

这种人,才是当下公司最需要的人。

为什么说高考不能废除?不然寒门子弟再无翻身之日!

在古代也一样,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题目,哪怕是八股文这样枯燥的文字,照样能坐得下,然后考出好成绩。

这样的人走入仕途之后,面对不熟悉的任务一样会表现优秀。

明清两代很多的能人,都是从八股文考试选拔出来的,像王阳明、张居正、陈廷敬、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

再说回现代的高考,现在的高考越来越强调地方特色,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过也有不足之点,首先中国地广人多,各个地区差异巨大。

坚持统一性,才能确保人才通过高考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和交流,维持国家的内在联系。

如果高考的统一性消失,国家各地的内在联系会被严重削弱。

其次是高考的形式尽量简洁明了,学生考几门课和几本书,比拼下功夫看谁取得好成绩。

高考不能看做是教育工具,而是人才选择器。

被各个阶层奋发向上、下功夫的人挑选出来,保持整个社会的活力和公平,这才是高考的最佳作用。

为什么说高考不能废除?不然寒门子弟再无翻身之日!

过去几年,总有人呼吁说要取消高考,还学生一个轻松的校园时生活。

说这种话的人简直搞笑,要是没有高考,那些寒门子弟,那些在社会底层努力学习的人,哪还有机会翻身?

在这个教育资源不平等的年代,唯有高考是唯一公平的上升通道。

为了一时轻松,却要一辈子活得浑浑噩噩,哪个划算?

也许你还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