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相生”

是一種對世間萬物辯證而統一的分類方法,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直接體現。

對於“五行”的“體”與“質”,可以用以下十六個字來概括,叫做:

“本乎陰陽,散乎精像。周竟天地,布極幽明。”—— (隋)蕭吉《五行大義》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他們同源而不同歸,共同化為世界的萬物,那其中必有其內在聯繫。

“五行相生”

首先, 生乎天地,而土與地是共存的,有地就必定會有土。所以,土是天地生成之後最先出現的物質。而其他四者,則都是在有土的基礎上才出現的。所以蕭文休說:“土為地道,萬物貫穿而生”。

也就是說,“金木水火”都是自土中而生的。但是,土沒有水生不了木,沒有金生不了水,沒有木則生不了火。他唯一不需要外部條件就可以直接生成的,就只有金,這個“金”並不單指金屬,也包括山石等堅硬的固體。

所以說,土生金。

“五行相生”

“五行”是對萬物的分類,所以這裡的五種物質,分別是代表自然界中五種狀態的物質。要注意的是,這所謂的五種狀態,是在遠古社會中能觀察到的狀態。

“五行相生”

而土在有水的情況下又可以是植物發芽生長,所以水可以生木。而鑽木可以取火,木也可以為火勢助燃,所以說木可以生火。火必須有助燃物才能存在,而助燃物在經過火燒之後,狀態就會發生改變,狀態改變後的物質重新歸於土,從而形成一個物質循環。

總結出來說就是:土→金→水→木→火→土。

“五行相生”


最後,提幾點關於“五行”的幾點疑問:

一、既然“五行”包括了世界上的所有物質,那麼他肯定會有一個物質屬性的界定,界定的標準是什麼?我這裡作為存疑,暫時不做回答。只提出一個思路:在原始社會狀態下,如果要把世界上所有物質分成五類,總共有幾種分法?

二、既然“五行”包括了世界上的所有物質,那麼動物與人肯定也有相應的屬性,這個界定的標準是怎麼劃分的。是單一標準還是多個標準,如果是多個標準能不能達成統一,如果是單一標準,能不能與問題一中的標準相統一?

“五行相生”

三、是不是所有的相應屬性的物質,都有相應的相生關係?如果是,能不能與上述的關係統一。如果不是,這種相生關係是不是就失去了普遍的意義?

以上是後面需要解答的問題,這裡暫時存疑。

“五行相生”

作者/王翎,號一字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