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差生”被老師勸退或者讓去技校學習,這個合理嗎?

品味人生176143437

1、沒有誰願意當天生的差者,誰該為所謂“差生”埋單?義務教育是孩子的權利。2、所謂“差生”何去何從?這個年齡段退學,要是沒有家庭安排,能做什麼呢?眾所周知的技校教育其實並不成功,老師有可能是把所謂“差生”推向另一個坑!


1、法律上的權利遭遇事實上的規則暴力。

用所謂的考試分數高低來作為學校招生、老師績效考核、領導治校能力的指標,會給學生帶來一種無形的事實壓力。



  1. 一是將學生升學率和學校招生、教師考核聯繫起來,促使教師會達成利益共識。對待差生,有可能所有老師聯合起來勸說,形成一種氛圍壓力。
  2. 二是教師可能使用軟暴力侵害學生受教育權利。比如,不關注差生、經常給家長電話教育施加壓力、當眾批評、調整座位、言語奚落等。這些給學生造成的影響就是,讀書這麼差還不如不讀了退學算了。
  3. 三是聯合好學生、好學生家長來無形施壓。應該來說,初高中教育是分數教育的集中體現,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會有意無意的告訴孩子遠離差生,以免影響自己孩子學習。


義務教育當然是孩子的權利。教師沒有權力勸退學生。但事實上,所有的成績不好的差生都會遭遇和好學生不一樣的差別對待。歸根結底還是現行的分數教育弊端造成了所謂“差生”——成績不好的學生。

2、差生何去何從?

筆者是大家族裡面的唯一讀到研究生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們中,除了一個表妹讀了大專,其他都是初中沒畢業。除了當年家庭情況不好,也有所謂讀書成績不好,讀不進去的。



家裡都是農村的,沒有關係安排工作,他們早早進入職場打拼。有的認師傅學技術,有的進入城市當服務員,有的年年換工作,有的遊走在灰色行業,有的自己開個小店……。

應該來說,沒有讀書,會花費很多精力找方向,成功的概率要小點,付出的代價更多點。印證了那句,成績差,還好人品不差,過早進入社會,沒有走歪路,是萬幸。


3、職業教育有待提升!

  1. 我本身就在高職工作。我國目前最缺的不是理論型、知識型大學生,最需要的是技術工人與高級藍領。這是與產業結構第二產業為主,相一致的。
  2. 但目前我國的中職、高職教育卻成了都是考試不行才會去讀的學生集中營。甚至很多家長、教育管理者、整個社會都認為,讀高職/中職就是低人一等,就連學生自己也這樣認為。這是一個悖論!這是一種悲哀!
  3. 如何發展職業教育,這個教育部長在答記者問說的非常清楚了。


這個悖論,一點都不好笑。我國的職業教育要改革。我國的分數教育也要改革。社會氛圍要改變。整個社會要為“差生”埋單!給所謂“差生”多一點關愛!

“小海視點”,一位普通大學老師。支持的給個贊,希望大家留言,發表不同觀點。

小海視點

老師可以勸,但主動權還在學生的手裡,老師的意見你可以聽也可以不聽。到初中三年級,學習成績依然不是很好,進入高中如果不是個人,盡最大的努力去挑戰自己的極限,應試成績很難提高。

成績的好壞不代表一個孩子未來的人生,但在國內的環境中成績的好壞,在人生的不同岔路,已經把不同的孩子進行了分類。

雖然我們一直在提倡和呼籲強化職業教育,理解職業教育,並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特點,選擇不一樣的教育方式。但實際上國內的很多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在應試上不能幫助孩子提升,在技術的學習上也沒有得到強化訓練,真的見過一些中專類的職業技術學校,在孩子進入學校第二年,就以實習的方式把孩子送入工廠,流水線的工作並不能真的幫這群孩子提高多少技術,也有一些孩子在進入流水線實習之後,未來的人生一直在各個類似的流水線打轉。

所以我一直在強調,如果有可能儘量讀完高中。就算是到高考階段依然不能考入理想的大學,到高三時再選擇單招也是一條路,總歸還有三年的悔改期,說不定在高中三年的努力後,還能進入一所不錯的大學。

其實孩子和孩子之間的智力差距,真的不是很大,差的都是在學習方法和基礎上,用三年的時間努力和打拼,還有改變的可能!

老師的建議合理和不合理,在於你聽還是不聽,在於你的學習基礎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如果每門只能考二三十分,老師什麼樣的建議我覺得都是對的。


九鬥學生心理

差生被"勸退"當然違法,這是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勸差生轉學"不違法,但是不妥。


無論是"勸退"還是"勸轉",其本質上都是對差生的偏見和歧視,是對差生不公正的待遇,是部分教師為了提升教學成績而做出的自私的舉動。教師對差生的偏見,有百害而無一利,其帶來的傷害遠比同學、家長給差生帶來的傷害強烈很多倍。我有一個侄兒,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我這個侄兒沒有被"勸退",也沒有被"勸轉",他只是因為思想常開小差,受到了老師的偏見待遇。

我侄兒初升高考試成績不算很壞,勉強進入了本縣第一高級中學。進校初期還算聽話,成績也在年紀前20名之內。後來因為遊戲的衝擊,再加上悄悄的早戀,學習上精力不能集中了

家長、老師都找該生座談,可是收效不大。於是老師內心就放棄了他,對他的學習情況聽之任之,不管不問。我侄兒明顯感受到了來自老師的偏見,心裡對老師也產生了逆反。如此惡性循環,使他學習動力越來越低,由初進校時的刻苦努力轉變到後來僅能保持課堂上的專心聽講,又由僅保持課堂上的專心聽講轉變成後來的完全聽不進去了。當然,這不是老師偏見的一個因素帶來的。


但是老師的偏見無疑是一種強烈的催化劑。我侄兒在進入高三,就不得不提前休學了,因為完全廢了,勉強留在學校,只能是給學校帶來麻煩,所以校方也非常慷慨的同意了我侄兒的休學申請。

差生、好生,都是學生。手指有長短,領悟有差異,這是正常現象。社會各階層都不應該去歧視差生,放棄差生。而應該給予差生更多的關懷和照顧,我相信差生就不一定最終就是最差的,"笨鳥先飛"的例子也有很多,當年的差生最後成為社會的弄潮兒也不是不可能啊!


嘻哈莊稼漢

日常生活中時而聽到學生被老師勸退的新聞,好在這僅僅是個別現象。

1.所謂“差生”是怎麼界定的?

“差生”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這種說法本身就含有歧視的成分。通常的理解,所謂“差生”主要是指學習成績不好,學習成績不好的因素很多,有家庭教育的問題,有學校教育的問題,有社會教育的問題,有學生本身的問題。學習成績差是有多種原因造成的,正所謂一果多因,不能片面地得出結論,或者就說誰對誰錯,重點是找出其中的原因,採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這才是我們關注的焦點問題。再說了,對一個人的評價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情,僅憑學習成績差就得出某某人是“差生”,未免有點過於輕率。難道好學生僅僅是學習成績好嗎?不是還有“三好學生”的說法麼?

2.教師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把“差生”教好

就教師來說,教師職業之所以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就是因為教師具有淵博的知識,高尚的道德品質,具有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情操,具有誨人不倦,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奉獻精神,但這並不是說只要是教師就必然具有這樣的素質和情懷,而是通過終身的努力奮鬥才能達到。教師的高明之處不僅在於把優秀的學生教的更加優秀,很重要的是如何把所謂的“差生”轉變過來,從而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

從這個意義上說,簡單地把“差生”勸退的做法實屬不妥,是推卸責任的做法,當然,不能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教師一個人身上,學校、家長、社會都應該思考並妥善解決這類問題。那種把學生學習成績不好的原因全部推到教師頭上的做法是非理性的,是違背常理的。

3.推薦去技校的做法無可厚非

推薦所謂的“差生”去讀技校,排除教師擔心“差生”成績影響班級排名這種功利性做法之外(如果確實存在這樣功利的行為,那就是教師的不負責任了)

,如果教師事先同學生、學生家長充分溝通,在充分了解情況的基礎上,推薦學生去讀技校,這種做法也無可厚非,因為除了家長,教師是最瞭解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和管理中,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學生的潛力都有比較細緻的瞭解,結合自己工作的經驗,提出哪些學生可以通過考取技校或者職業院校,獲得一項技能,同樣可以找到滿意的工作,同樣有一個美好的前程。

如果是這樣,恰恰說明教師是一個負責任的人,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雖然教師隊伍裡也有個別不負責任的人(每個隊伍裡都有個別敗類),但是我們寧願相信大多數教師是十分負責任的,是最瞭解學生興趣愛好的人,是最希望自己的學生都能成長成才的人。

總之,學生學習成績的好與不好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不能簡單地歸罪於某一方而逃避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初三學生被教師勸退的問題,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吳山天風HR

對這個問題,我看過很多,可以分享一下我的所見所聞。

合法不合法?在法律範疇內,還處於

九年義務教育,勸退學生是違法的但是讓去讀技校職校不違法,只是勸,又不是強制,而且教育局也有這樣的要求,需要一部分人去讀職校技校。

國家和社會雖然需要技術性人才,但是社會觀念依然尊奉類似科舉制的“高考制度”,社會觀念根深蒂固,很多事情誰都很難改變!

只能說,職校技校之所以被老師、家長、學生認為是“差生”的“天堂”,這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社會原因,全國上下普遍看不起職校技校,認為只有上高中上大學才是星光大道,讀技校職校是一些沒出息不會讀書的學生去的地方,大家都這麼認為,自然而然對對職校技校有偏見!

其次,從一個班級來說,事實上又確確實實去讀技校職校的學生成績差,不會讀書,調皮搗蛋,讓老師頭疼的問題學生,真要留在班上,參加中考,則會影響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備戰中考,影響班級的升學率,拉低班級成績水平,影響教學質量;

相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能夠考進高中,也聽話,班級升學率也考這些學習好的同學,老師就更加重視,也不會讓他們去讀技校職校。

最終導致,去讀技校職校的是那些學習成績差,“問題學生”,然後各大初中的“差生”雲集於職校技校,這職校技校的學風能不差嗎?


職校技校的流失率也特別高,相當部分學生學習能力差,自制能力差,學生覺得沒意思就不讀了,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個人不讀,那個人不讀,一學期兩學期下來,一開始四五十個人的班級可能就只剩下十多二十個!

他們直接跨入社會,在社會打拼,自此他們的人生軌跡便幾乎定型了,學歷低,沒技術,從事的工作只能從頭開始!

惡性循環,職校技校的名聲越來越差,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被勸進職校技校,或者被班主任勸退!




望眼科技界

初三“差生”被老師勸退或者讓去技校學習,合法嗎?

首先,這裡所說的“差生”肯定就是那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想當年,我們上學那會兒,初三第一學期班級裡還有五六十個人,第二學期開學就發現班級裡只剩下30個人左右,也就是說被老師勸退了一半的學生。而那些“差生”真的就應該被我們用異樣的眼光看待嗎?

其次,如果老師是建議你去職業學校讀書,除了想提高升學率,提高班級平均分之外,對孩子的未來也是有好處的吧。畢竟即使繼續在學校裡學習也是學不進去的,中考升學也沒什麼希望,為什麼不能去職業學校學一門技術呢?現在社會上,只要精通一門技術,不管去哪裡都好找工作的。更何況,即使上完高中,考大學之後,還是要選專業,學技術,只不過這樣學著或許更有深度,能更好的掌握這門技術而已。

最後,如果老師是強制勸退或者強制學生去職業學校;這個應該屬於違法的。畢竟,九年義務教育是每個學生的權利,當然,參加中考也是每個學生的權利。




最後再說一點,不管成績好壞,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家長和老師都不能單用成績來衡量一個學生的好壞。那些被老師建議勸退的學生家長需要做的是深入的和自己的孩子談一次,給他全面的分析一下繼續上學和去職業學校的利弊,然後提出自己的建議,最後讓孩子去做決定。畢竟這個時候孩子已經十五六歲了,應該有自己最初步的判斷。


三隻兔子舞


目前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招生又開始了,各初中畢業生又面臨自己人生的第一個十字路口,第一次人生抉擇必須認真面對。

初中學校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提高自己學校中考學生平均分,二是配合國家急需職業技術人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政策,三是為一部分學習成績較差、考普遍高中無望,適合學一技之長的學生推薦一些職業學校。


這種想法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對學生負責的表現。因為一些學習成績較差學生考入普通高中的希望很小,即使拿高價上了高中,一來成績跟不上,二來和成績好的學生在一塊學習根本就是在後面,找不到一點自信,最後即使考學也只能考個專科——現在的大專國家已完全都改成了職業技術學院。

這些成績較差學生上職業學校的話,有兩條出路:一條路是升學,這裡的文化課知識較普通高中而言容易得多,專業課是技術理論和操作課,也比較容易,同樣成績的學生在職業學校考學能考上本科院校,花錢上普高的話,一般而言也就考個專科院校。那個是捷徑顯而易見。另一條路是就業,即學得一技之長然後直接就業掙錢。


至於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我接觸的農村的有極個別的初三下學期有個別自己退學的,老師勸其上完本人不願上的。是不是有老師出於成績的考量而勸退學生的,我想肯定有,這種做法明顯是違反了《義務教育法》的行為,必須予以糾正。

至於老師推薦學生上職業學校是符合上級政策要求的,但是必須堅持學生自願原則不能強求。據我所知,目前大部分地方均將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統一由市教育局組織,就是說學生填報中考志願且參加中考,由市教育局組織各縣區教育局、普遍高中學校和職業學校依據學生考試成績和個人志願進行錄取,分別發放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錄取通知書。


沉默石頭要說話

我做創投多年,一直在觀察學歷和成功的關係。發現了我們實行的考試教育,產生了大量的技術人才。素質教育產生了大量的領導和創新型人才。



初三是學生升高中考試的最後一個學年,義務教育結束,考試教育開始顯現威力。

1.學生緊張起來,學習數理化,不在參加課外活動,作業多起來。

2.半個學期,學完一個學期的課,半學期就是不停熟悉三年的知識,備考重點高中。

3.模擬考試,把往年所有的考試試卷拿出來,測驗考試,檢驗。

4.班主任從初一一直跟到初三,就為了這一年的升學率,平均分,突出成績等,業績指標和公司裡的績效考核沒什麼區別。

考試教育能培養出技術人才,奉獻精神。老師的勸退數理化成績不好的學生,那是因為老師也是考試教育的產物,校長和領導都運用考試教育學的績效考核制度,來管理老師。體制的結果自然出現差生被勸退的現象。無人會變通,人人都覺得這樣事情對的。

我再來表明我的身份,創投導師和天使投資人,考試教育的高材生做企業家的很少,反而那些學歷不高,技校畢業,國外留學的成功幾率高,因為他們沒有應試教育留下那麼深的思維。固化思維影響人的一生。

恭喜差生,也許上帝關上了一扇門,開啟了你成功之路哦😊

合不合法,我不能斷言,也沒有這樣的案例,但是大家都是考試教育出來的,你說呢?




合偉說

這其實是兩個問題

  1. 老師勸退初三學生,是否合法?
  2. 讓初三學生去技校,是否合法?



“勸退”不合法,“勸轉”合法

“勸退”不是強制手段,不等於“開除”,而是學校勸學生退學。對處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一般來說——

  • “勸”其退學,肯定違法!
  • “勸”其轉學,不違法!因為這只是學校的一個建議,不具有強制性。
  • 至於是否接受,則由學生和家長決定

學校無權決定學生去留

1986年7月1日,我國頒佈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在我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任何破壞九年義務教育的行為都是違法。

學校勸一名初中生退學,明顯破壞九年義務教育的行為,可被視為違法(很多省份教育主管部門已經明令禁止學校採取勸退)。

學校更無權決定一名初中生的去留,即不能單方面強制開除學生(這類行為已經是法律明文禁止的)。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第二條
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
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
第二十七條
對違反學校管理制度的學生,學校應當予以批評教育,不得開除。
第五十七條
學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
(三)違反本法規定開除學生的;

勸不勸在你,聽不聽在我

學校勸學生轉學,比如轉去技校學習,這可以被視為“建議”。學校基於學生的情況,建議學生轉去其它學校。這本身不具有強制性,也符合學校的職責定位。

給個建議而已,還不至於犯法的。但既然學校是給建議,聽不聽自然是完全由學生和家長來決定。

對於正處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學校無權力對其開除或勸其退學,剝奪學生受教育權利。對於嚴重違反校規的學生,學校只能在學生與家長完全自願的情況下,勸其轉學,並保證孩子可以繼續接受義務教育。

即使學生有嚴重違法違紀行為,學校可視具體情況,把學生轉移到工讀學校等專門學校進行教育。但原學校必須保留其學籍,待學生有明顯改進後,如學生願意返回原學校,學校有義務再接受其回來繼續學習。


月下沒有花

在前些年,中考前兩三個月,不少地方都要搞初三分流,即把成績較差的一部分學生分流到職高去。有的地方教育局還給學校分指標,學校又不得不把指標分解到班、到教師。為了完成任務,有的學校停課一兩週,專門開展這一工作。

教育部門主要為了扶持當地的職業學校,因為可以從資金上爭取到國家的扶持,甚至有地方以此騙取國家資金。而學生一旦畢業,職高很難招到學生,所以要利用初中學校和教師,提前招生。

學校一方面要完成上級分配的任務,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升學率,分流一個學生,還可以得到800元的"獎勵"(實際上是職高給的回扣)。在這種背景下,學校和教師不遺餘力地做工作,甚至大談讀書無用論,對差生進行欺騙、威逼、利誘,有老師無奈地說,自己好像在搞傳銷,專門給差生洗腦。

更有甚者,找幾個老師的孩子或老師親戚的孩子去職高報名,以此帶動其他學生,然後那些孩子又回初中學習。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託,姑且把他們叫做"學託"。

初三分流的危害顯而易見:

  1. 違背義務教育法,剝奪了部分學生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權利。
  2. 破壞了教育生態,造成不正當競爭,甚至滋生吃回扣等腐敗現象。
  3. 影響教師在學生及其家長心目中的形象。
  4. 教師在夾縫中求生存,左右為難。

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是大勢所趨,最根本的出路是辦好職業學校,增強其吸引力,而不是採取一些“下三濫"的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