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和昭宣之治哪個是真正的盛世?西漢劉向給出了答案

文景之治和昭宣之治哪個是真正的盛世?西漢劉向給出了答案

劉向雕塑

以無為之治為核心思想的文景之治,成就了漢文帝的一代明君地位。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這都成為一個基本的歷史常識了。但在西漢以編訂《戰國策》出名的劉向,在和漢成帝的問答中直接說漢文帝比漢宣帝差多了、不能將漢文帝時期稱呼為盛世。

杜撰?這可能是你的第一個反應。但可能性不大。記錄這段歷史的是東漢末年泰山太守應劭在漢獻帝初年寫就的《風俗通義》。應劭在自序中表達了寫這本書的背景和目的。

背景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

“今王室大壞,九州島幅裂,亂靡有定,生民無幾。”

目的是:

“私懼後進,益以迷昧,聊以不才,舉爾所知,方以類聚,凡一十卷,謂之《風俗通義》,言通於流俗之過謬,而事該之於義理也。”

“言通於流俗之過謬,而事該之於義理也”,就是應劭寫《風俗通義》的目的:糾正今人的謬誤。簡單說,就是闢謠!

因此,應劭的《風俗通義》是經得起考證的,是具有證據性質的。下面我們就來了解劉向和漢成帝之間的對話。


文景之治和昭宣之治哪個是真正的盛世?西漢劉向給出了答案

電視劇中的漢文帝形象 戲服穿這麼好,不是打破漢文帝節儉的招牌?

漢文帝7件偽事

漢成帝是一個喜好《詩》、《書》的人,因此經常召見博學的劉向,向他請教。有一次,漢成帝就漢文帝以下世俗廣泛流傳事蹟的真實性問劉向:

1、孝文帝在軍旅中出生,長大後因為不見劉邦,每天都在代門祭祀祈求;

2、劉邦幾次夢見有個小孩子祭拜自己,於是派人到代找,結果找到漢文帝,於是立他為代王;

3、諸呂之亂後漢文帝被立為皇帝,漢文帝晚到,即位時間不合適,於是太陽為漢文帝再次出現,再次是正午時分(日為再中);

4、漢文帝即位後非常節儉,都是在明光宮居住和聽政,其他宮殿都不住;

5、漢文帝為簿太后守三年孝,並因此生大病;

6、漢文帝因為知道漢景帝不能為他守孝三年,於是改守孝時間為三十六天;

7、漢文帝治理時,天下昇平,即位期間總共只判處300人有罪,物價低廉,粟米價格一石一錢。

劉向全部否定了以上說法為事實,並逐件批駁:

1、漢高祖三年,韓信擊敗魏豹並把其夫人簿夫人帶到洛陽,劉邦見到後,納入後宮,於當年簿夫人生下漢文帝,兩年後,漢文帝被封為代王。漢文帝從小都是在宮中長大,根本就沒有在軍旅中出生、在代祭祀劉邦的可能。

2、漢文帝是在昏夜(晚上)即位的,怎麼可能有第二個中午(日為再中)?

3、漢文帝雖然平時生活很節儉,但未央宮裝飾非常奢侈:“未央前殿至奢,雕文五采,盡華榱璧鐺,軒檻皆飾以黃金”,即未央宮雕飾講究、裝飾豪華,欄杆都用黃金塗染。

4、漢文帝是在未央宮去世,平時居住在宣政室,從來沒有住在明光宮。

5、簿太后是漢景帝二年才死的,當時漢文帝已經死了兩年,如何為簿太后守孝三年?

6、漢文帝雖然與民生息,但只是讓人民有口飯吃,“禮樂庠序未修,民俗未能大化,苟溫飽完給,所謂治安之國也”。

7、漢文帝時匈奴入侵不斷,百姓收成不好而鬧饑荒,粟米每石保持在500錢這個價位,從來沒有一石一錢的價格。

9、劉向引用賈捐對漢元帝說的話“太宗時,民賦四十,斷獄四百餘。”劉向依據漢宣帝地節元年(公元前67年)當年被判為罪犯的人數是4萬7千多人,按照漢文帝時執法嚴格的情形,被判罪犯的人數應該多於地節元年罪犯人數,被叛犯罪只有300人不可能。

10、漢文帝時期並非總是風調雨順,也有災荒:“日月薄蝕,地數震動,毀壞民廬舍,關東二十九山,同日崩潰,水出,河決酸棗,大風壞都,雨雹如桃李,深者厚三尺,狗馬及人皆生角,大雪,蝗蟲”。地震、山崩、水災、龍捲風、冰雹、雪災、蝗蟲等災害都出現。

綜合以上的事實,加上漢文帝“閒者,陰陽不調,日月薄蝕,年穀不登,大遭旱蝗饑饉之害,謫見天地,災及萬民”的詔書,劉向得出了他的結論:

漢文帝“不及中宗(漢宣帝)之世,不可以為昇平

”。


文景之治和昭宣之治哪個是真正的盛世?西漢劉向給出了答案

電視劇中的漢宣帝

漢文帝犯過的錯

在評價漢文帝不如漢宣帝后,漢成帝就問劉向:我的治理如何呢?在劉向還沒有回答之前,漢成帝就要求劉向“親事先帝,歷見三世得失,事無善惡,如聞知之,其言勿有所隱”。於是劉向就舉了幾個漢文帝的過錯:

1、雲中太守魏尚因為上報的斬首數目和事實有誤差就被下獄。馮唐對此評價道:

“雖得廉頗、李牧,不能用也。”

2、河東太守季布,治理郡有名聲,被漢文帝想要提拔為御史大夫,結果被漢文帝左右幾句壞話就不被提拔。季布對此評價道:

“今以一人言則進之,以一人言則退之,臣恐天下有以見朝廷短也。”

3、漢文帝寵愛鄧通,允許鄧通鑄錢。

4、漢文帝經常帶著左右侍衛去狩獵,賈山和賈誼勸諫多次但不聽。


漢文帝和漢宣帝治理天下能力比較

漢成帝問劉向:漢文帝和漢宣帝兩個人比較,誰治理天下能力更強?

劉向回答:

“中宗(漢宣帝)之世,政教明,法令行,邊境安,四夷親,單于欵塞,天下殷富,百姓康樂,其治過於太宗之時,亦以遭遇匈奴賓服,四夷和親也。”

即結論:漢宣帝比漢文帝治理天下能力更強。


文景之治和昭宣之治哪個是真正的盛世?西漢劉向給出了答案

秦漢時期中國人的主食:粟米

漢成帝再問:既然漢宣帝為漢文帝更強,為什麼世人都稱讚漢文帝治理天下太平,和周文王一般的地位呢?

劉向給出了原因:“生於言事”。漢文帝對待上諫的官員都很禮遇:

“不傷其意,群臣無小大,至卽便從容言,上止輦聽之,其言可者稱善,不可者喜笑而已。”

可行的諫言稱好,不可行的諫言笑笑罷了,並不責罵懲罰。於是上諫的官員都很讚美漢文帝。而後人看到上諫的文字,又不分辨這些上諫的諫言是否被採納實施,無腦式跟隨讚美(事實確實,賈誼就是最好的例子。賈誼名聲很重,給漢文帝上書也多,但基本上都沒有被漢文帝採納過)。

世之譭譽,莫能得實,審形者少,隨聲者多,或至以無為有。”

劉向以“

堯、舜不勝其善,桀、紂不勝其惡”作為例子來說明:堯舜沒有傳說的那麼好,桀紂也沒有傳說的那麼壞。桀紂並沒有殺君父,但人們都罵殺君父的人“無道如桀、紂”。

漢文帝所謂的盛世並沒有世人說的那麼好,但漢文帝能夠以平時生活節儉為天下人榜樣、包容上諫官員、容忍官員短處等,這些都是漢文帝的長處。

但“聰明遠識,不忘數十年事,制持萬機,天資治理之材,恐文帝亦且不及孝宣皇帝。”


綜述,劉向評價漢文帝雖然有他自己審判標準在內,但也不算是偏頗,相對客觀。清楚指出漢文帝的長處是無為、節儉、容人,但治理能力,就比不上漢宣帝了。

從劉向的話語中,我們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1、漢文帝私生活節儉,但公事奢華;

2、魏尚為邀功冒報斬首數目下獄是嚴格執法,並非漢文帝過錯;

3、被左右勸說幾句,就改變心意,不提拔有聲望的季布,這是漢文帝的人治思想,季布的話反應了當時官吏考核、提拔標準不明確,隨意性大;

4、漢文帝時粟米價格經常為500錢一石,給我們提供了關於當時的物價信息;

5、漢宣帝地節元年被判犯罪人數4.7多萬人,給了我們估算西漢時期犯罪率提供了重要依據。

至於劉向的漢宣帝比漢文帝治理能力更強、更盛世的結論,也是在劉向自己的一番評估之後做出的結論,並非隨意說說。大家是否同意呢?

為您提供有價值的觀點,更多元化的看待歷史,請關注歷史哨聲!謝謝的您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