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什么要把皇位还给李家?

历史猎奇

武则天晚年在立儿子还是立侄子为太子一事也曾犹豫和痛苦过,最终选择了把皇位还给李家,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怒其不争所致。武则天称帝后,一直想在武家寻找接班人,而武家的青年才俊武三思等人却是扶不起的阿斗。他们都是目光短浅之人,眼里只有蝇头小利,而没有大局观,掌权后便无法无天,胡作非为,引得千夫所指,骂声一遍。特别是为了打压李家人,武三思等人还赤裸裸地对他们进行绯谤和攻击,结果事得其反,朝中重臣更坚定了拥护李家人。

二是舆论压力所致。李唐江山毕竟是李渊父子打下来的,唐高宗死后,武则天尽管利用强腕手段牢牢掌握了朝中实权,并且最终称帝,但她在位时,还能把控全局,而到了老年,到了“退休”时,舆论的压力便袭来了。要知道武则天的几个侄子都是恶贯满盈,而她的几个儿子,比如说无论李哲还是李显都是贤德之人,在民众中口碑也是很好的。民众对恢复李唐江山的呼声也与日俱增。

三是传统思想所致。朝中大臣们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显然还是认可李氏子弟接班。于是大臣们都坚决拥护立唐高宗的儿子为太子。而武则天也有传统思想,她到了晚年也认为侄子毕竟隔着辈份了,不如儿子亲,一旦选择了侄子辈,她武氏江山是传承下去了,但李氏命脉也彻底断了,自己的儿孙辈也必然难逃毒手,这样的场面也是她不愿意看到的。同时,侄子上位后,究竟对她这位姑姑是好是坏还是个末知数。

也正是基于上述三个因素,武则天权衡利弊,经过慎重考虑后,最后无奈地选择立儿子李显为太子,还位于李家。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武则天同志还是挺唯物主义的,她深知人的生老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规律,她没有像某些帝王那样寻求长生不老。到她晚年的时候,挑选皇位继承人就成最烧脑的事情。到底是传给婆家人李氏还是传给娘家人武氏,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一直困挠着她,令她犹豫不决。

自武则天称帝执政以来,对李唐宗室一直采取高压政策,残酷打击,而武氏家族则是荣耀至极。她的侄子武承嗣(武则天同父异母大哥之子)、武三思(二哥之子)均位高权重,他们就信心满满的认为武氏最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人一得意就会忘形,这是人类的通病,要不怎么说上天要你灭亡,必先使你疯狂?武承嗣在忘形之余就公开挑衅皇嗣李旦的地位。

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年元旦,武则天在万象神宫举行隆重的祭典活动,安排武承嗣为亚献,武三思为终献,让李氏宗室靠边站。这个信号一释放,让李、武两族的皇储之争更趋白热化。武则天对此自然心知肚明,而此时她还在纠结,拿不定主意。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武则天的心事也同样逃不过大臣们的眼睛,很多大臣通过不同的方式建议武则天立李氏为储,聪明绝顶的狄仁杰更是搬出唯心主义理论,以后世子孙万供奉香火为由,劝武则天将皇位传给儿子。一番洗脑终见成效,武则天再三思考后,终于在圣历元年(698年)重新召回庐陵王李显,宣布立他为太子,皇嗣李旦被封相王。

可武则天又担心自己百年以后,娘家人武氏会遭到镇压,为了确保武氏家族能延续下去,并且能够永享富贵,武则天召集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及其附马武攸攸暨等一干人众在明堂举办宣誓大会,让他们对天对地诅咒发誓,李、武两家共结友好,如有违反天诛地灭!

安排好两件大事以后,已是垂暮之年,老迈不堪的武则天,本来就不多的那点精力也耗尽了。

长安四年(704年),武则天卧病在床,一应大事均交由男宠张昌宗兄弟负责。大臣们担心夜长梦多,更怕俩吃软饭的家伙搞阴谋诡计,就于神龙元年(705年)正月由宰相张柬之领头,发动武装政变,杀死了张氏兄弟,逼迫武则天逊位于太子李显。无可奈何的武则天只好传位给了李显。这是唐中宗李显第二次谋到皇帝这份美差,至此,李唐政权得以再度重建,武则天建立的武周政权在延续了15年后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高山流水品历史

武则天本来想把皇位传给她的侄儿武承嗣或者武三思的,又或者传给她的女儿太平公主的。不过,在丞相张柬之、狄仁杰等的努力下,武则天重新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



李治病逝,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李显即位不久,就重用韦皇后的亲戚,导致皇太后武则天大动肝火,贬李显为庐陵王,自己即位为帝,国号为周。



武则天在67岁即位,即位时已是高龄,在她执政的15年间,前面12年武家、李家就皇位的继承人展开激烈的角逐。后来武则天在699年复立李显为太子,武家仍然心存幻想,窥视皇位。



那么,武则天从即位到复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已过去十多年,天下基本稳定,政权也平稳过度,为什么武则天要把皇位还于李家呢?

第一、忠于李家的大臣很多,比如丞相张柬之、狄仁杰等,武则天如果传为于武家,势必会天下动乱,若李家和武家火拼,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李显不德,武则天贬之,自立为帝,死后皇位归李家,是为匡扶正义;若武家继续掌权,是为武家夺李家天下,是谋权篡位。

第三、武则天嫁入李家,为李家生儿育女,死后入李家祖坟,可享子孙的香火供奉;若是武家继续掌权,姑侄关系,武则天死后,没有在武氏祠堂供奉香火的先例

第四、武则天即使有私心,是否真心实意归帝位于李家上有所犹豫,不过在她病重时,丞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带兵入宫,杀武则天男宠,确保皇位胜利传于李显。


司马PC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在他当政时期,经济发展政治清明,国力极其强盛,威服海内外。他曾想把皇位传给武氏子孙,但最终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原因有好多,我们一一分析。

第一,唐朝是李氏家族建立的,李氏家族才是唐王朝的合法继承者。也就说李氏家族才是正统,如果是别的家族的人当皇帝,那就是谋朝篡位。是不被认可的。这就是所谓的名正言顺。社会对李氏的认可。

第二,唐太宗李世民留下的政治遗产。可以这么说,唐朝威望最正的皇帝就是李世民。严格的说是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消灭了一切的反对势力。并且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不仅如此,还打败了突厥,迫使他们向西方迁移。这一切又加强了人们对李氏是国家统治者的认可。

第三,唐高宗李治统治中国时期,作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文武百官的认可。虽然后期真以为生病,权力逐渐转移到武则天手中。但群臣并不认为皇帝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尤其是在唐高宗李治时期,灭了高句丽。为中国出了一口恶气,树立了天朝上国的权威。

第四,武则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朝是李治的财产,李治死后财产由他的妻子武则天继承也是说得过去的,符合当时的社会习惯。注意从夏朝开始,国就是一家人的私有财产。这财产,如果我的钱时候交给他的儿子,这是受到认可的,如果交给他的侄子,是不被认可的。如果都学武则天,那些有钱人和那些官员岂不是要担心呢?

第五,武则天篡夺了唐朝的政权,实际上是不被认可的。当时就有人说是牝鸡司晨。只不过被武则天用武力手段和特务手段镇压下去了而已。实际上心里并不服气。有机会就会反扑。唐朝时期反对武则天的军事斗争时常有。

第六,武则天让人编纂氏族志把原来的世家大族降级。这些世家大族怀恨在心。通过对比发现还是李氏家族讲道理。所以他们又怀念起李氏家族来。这些氏族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实力是非常强的。后来这些氏族联合政府官员发动了政变迫使武则天交出了政权给李氏家族。

第七,当时武氏家族的人就像暴发户一样,太飘了,得罪的人很多。而且武氏以前就是一个边缘家族。并不在核心权力圈内。是不受认可的。一个不受认可的家族,突然凌驾于所有家族之上,继承人又那么嚣张。所以狄仁杰才建议武则天把权力交给她的儿子。

以上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之下,武则天才把权力又重新交回了李氏家族手中。不是武则天愿意交,而是不得不交。不交武氏家族就会被灭亡。她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交了她的子孙,会继续认可她。可以说,把权利重新交回给李氏家族是两全其美的。

以上观点,请朋友们指正。


古往来今话历史

这个得首先弄清武则天是咋样掌权的,武则天为了受宠于李治,先后排挤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赢得了皇后的地位。李治理政期间,害了一种叫做痛风的风气病,整日目不能视,年轻气盛的武则天就在一旁帮助理政,批阅凑章,据说干的还有摸有样,后来,李治双目失明,就凡事都由武则天处理,出现了一朝二圣局面。说武则天办事很:顺利:,声色俱历施:福威:,683年李治亡,大权自然掌握在武的手中,几次传位于儿子都没有成功,没有得到武的赏识,认为儿子不作为,无能,继续把持朝政。但她的作法受到大臣的强烈反对,要她还政于唐李。武面对压力,临所不惧,干脆把反对她人该杀的杀,该贬的贬,这样以来,权力得到了巩固,武则天正式称帝,她改唐为周,礼治天下。武则天先后执政50多年,神龙年初,在李简子,李显,太平公主等人的盟约下发动了兵变,武则天这时才将权力让给儿子李显,恢复了李唐的统治,这便是李显第二次执政。同年12月,武则天死于洛阳。


手机用户63093108249

1,从李治那里得来的,还要还到李治的儿子那里去,毕竟两个儿子是自己亲生的。

2,得民心者得天下。李姓势力这棵大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大臣百姓民心向着李家。

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不容易。在男人一手遮天的封建时代,历尽千辛万苦,可谓九死一生。可这还是在李治的支持纵容下才获取了的。李治当然也不是直接支持武则天称帝,而是体现在支持武则天帮他处理朝政,从而锻炼了武则天的政治才能。

据史书记载,我们不难发现,武则天为自己称帝和选继承人的事做了很多准备,而且是循序渐进的方式,这样的阻力才没有那么大。

李治死后,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弄对皇帝行废立,看自己是否能夠掌控局面。这个试探无疑是成功的。于是在临朝称制的基础上又给自己上了尊号:圣母神皇,并还进行了改元,改“宝图”曰“天授圣图”,这激发了瑯琊王,越王的起兵反对,不过被武则天血腥镇压了下去,弄把他们的李姓改一成虺。

其后才称帝改国号,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大赦天下,赐酺七日。乙酉,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皇帝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所以又让他们当太子。随后追尊神皇父赠太尉,太原王为孝明皇帝。子文昌左相承嗣为魏王,天宫尚书三思为梁王,堂侄懿宗多十二人为郡王。这是在加强武氏的实力,在其执政期间,曾多次将谋反的李姓族群降虺。

但令武则天比较无奈的是,她找不到任何理由把李姓的太子换成武姓。其次就是李姓家族实在是太庞大了,全国各地都有李姓王,这也让武则天心存顾忌。

武则天这边的武承嗣和武三恩也动过想做太子的念头。曾劝说天下没有异性做继承人的。武则天犹豫不决时,被狄仁杰给劝下来了。《资治通鉴》中有记载:狄仁杰每从容于太后曰:“文皇帝栉风沐雨,学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太帝以之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天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袝姑于庙者也。”

武则天不立武姓,多半不是因为姑侄之与母子孰亲,而是因为千秋之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这才是武则天真正在乎的,而且有狄仁杰这样心向李姓忠心耿耿辅助自己的大臣劝说,可见李家很得民心,于是武则天才不得不放弃了立武家为后的想法。或者说武则天从来都没有下定决心要传位给武姓,这江山还是李家的,她只不过是站在了巨人李姓族群的肩膀上。从《旧唐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武则天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大赦天下来收买人心的,可见她当时的阻力和压力有多大了。

武则天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这点道理一定是懂的。也正因为如此,武则天得以和李治合葬乾陵,坟前立一块无字石碑,并且依然获得比较高的评价。


云淡风清1883506

主观和客观因素都有,狄仁杰巨功至伟。

武则天同志虽然一介女流,但却是个狠人,别人都说虎毒不食子,她连亲生儿子都杀。为了翦除李唐王族,造反的杀,谋反的杀,被诬告的也杀,总之就是杀杀杀 ,所以在她掌握权力期间,跟她来硬的是没什么卵用的。

狄仁杰是巧谏,以母子与姑侄的关系为突破口,让非常在意死后名份问题的武则天自己考虑清楚,再顺势求迎庐陵王回洛阳。李显终于被复立太子后,狄仁杰仍然放心不下,病重时推荐张柬之为相,并私聊张柬之交代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式,深谋而远虑。

客观上,首先武氏一门有机会的武承嗣和武三思,实在是扶不上墙 ,朝野上下声名狼藉。而李显曾经短暂做过皇帝,拥有比较正统的地位和民意,毕竟忠于李唐王朝的大有人在 ,尤其在征讨北境的募兵运动中,李显显示出超高人气,让武则天明白强行立武姓为太子,很可能失去人心。

武则天是个政治家,知道何时进退。

即便如此,武则天仍然心存犹豫 ,晚年重用张氏兄弟面首,也给武氏兄弟相当的军权,使张柬之等人感到了危险。因为照此形势发展下去,有朝一日武则天身死,太子李显也未必能順利接班。

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不能视事,张柬之李多祚等人以二张谋反为名发动兵变 ,杀张易之和张昌宗(不是张宗昌啊),拥李显逼宫于床前,史称神龙革命。

武则天知道大势已去,下诏禅让帝位给儿子李显 ,十个月后薨。


度度狼gg

武则天将皇位还给李氏,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当时人心向李,武氏不得人心,李氏经过三代的发展,毫无疑问,是当时第一大家族,地位显赫,势力遍布全国。武则天当上皇帝,李氏势力始终是她挥不去的梦靥,杀也杀不尽的,虽然她杀了不少李氏后代。突厥默啜可汗以匡扶李氏为名,肆意侵略,武则天派武三思去长安募兵,十几天才募到几千人,而李亨去募兵,一天就几万人,可想而知李氏的根基和武氏的不得人心。李唐对天下的恩未消,天下人不忘李唐。

二是朝野官员反对立武氏的声音较大,像名臣狄仁杰、裴炎都是反对立武氏而一直保护李氏的,徐敬业甚至起兵反对武则天,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影响不小,尤其是王勃的那篇檄文更是将天下人的心里话说了个淋漓尽致。虽然大家表面上不敢做什么,但心里都是有定见的。

三是武则天深得高宗宠爱,她和唐高宗还是有感情的,这从她死后要与高宗合墓可以看出。她虽然姓武,但也是李家的媳妇,她的儿子也姓李。虽然为了上位能下狠心害死自己的儿子,但上位以后不能说对剩下的儿子没有一点感情。事实上,如果她自己没有当皇帝,她会不遗余力地帮助儿子登上皇位。

四是狄仁杰曾对她说过,只有儿子才会给母亲建庙,没有侄子给姑姑立祀的。在封建时代里,有个身后名也是比较重要的。

五是她把天下还给李氏,就不能说她是谋反,只能说她在替李氏管理天下,她把天下管理好了,再还给李氏,名正言顺。后来的历史评论也证明了这一点,周朝作为一个存在而又不存在的年代,实际上也是在承接着唐朝的历史。

综上几点,还天下于李唐是武则天这位高明杰出政治家的必然选择。


文史时光机

在武则天统治的中后期,在到底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还是武家的这个问题上,武则天决策的形成既有其本人对于局势的把握,也有当时朝臣的影响。从武则天本人的角度来看,传位给武家并不能算作是一个很好的决定。一方面,武则天的两个哥哥均为武则天父亲的前一任妻子所生,与武则天属同父异母兄妹,且武氏兄弟待武则天母亲杨氏并不好,后这二人还被武则天报复,故武氏兄妹关系并不好,这就会影响武则天把皇位传给侄子的考量。另一方面,武则天也很清楚“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在当时民众的观念里,李唐才属正统,如若武则天想把皇位传给侄子,必然会引来朝臣和民众的非议,这也是武则天不愿意看到的。从外界影响来看,我们以当时的能臣狄仁杰为例,在当时武家众子弟谋求太子之位的情况下,狄仁杰曾向武则天进言,表示姑侄与母子相比,自然是后者更为亲近,武则天死后要想享受宗庙香火的祭祀,只能由儿子而非侄子完成,这显然极大地影响到了武则天的决策。此外,武则天晚年,由于二张的介入,政治局势变得复杂,武则天母子的关系再一次变得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张柬之等人联合发动了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还政于李显,彻底改变了局势,使得李唐王朝得以复辟,政权重新回到李家子弟的手中,这也成为事实上影响武则天决策的因素,无论武则天晚年是否有改变主意的打算,政变的进行使得皇位传子这件事落到了实处。综上,皇位最终还是回到了李唐宗室手中,武则天堪称精彩的政治生涯到此为止。

达瓦里希

其实答案很简单,还给李家,在当时那个时代是最明智的,特别是对于武则天来说。

在当时的朝堂之上很多人认为武则天会把皇位传给女儿太平公主或者侄子武三思。

我们先分析一下把皇位传给武三思的可能性,如果把皇位给了武三思就没有作为姑姑武则天的什么事了,武则天死后她的朝代也就结束了,因为武三思他有自己的爹呀!他登基之后肯定是把自己的父亲供为太上皇,且从一个女人手中继承的皇位在当时的认知下也是不太光彩的,武三思登基后,必然改朝换代,天下不再是李唐的天下,也不是她武则天的天下。为了使武三思的皇位来历更加高大上,改写历史,污垢死后的武则天等等都是很可能的。

所以武则天把皇位传给武家人是不可能的。她不会让自己所做的一切变成泡沫。

如若传给太平公主,因为太平公主也是个女的,所以还是面临着刚刚的那个问题。

而如果传位给李家人,天下还是李唐的天下,而李家的子孙也是她的子孙。他们不会抹灭她所做的一切,武则天死后再不济也可以皇后之礼下葬。所以把皇位还给李家是最好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