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如果沒有改變漢中的防禦體系,蜀漢能否抗住鍾會鄧艾的滅國戰爭?

袁小莯

依照劉備、諸葛亮時期的防禦策略是否能守住漢中,這個問題沒有得出確切的結論,只能夠知道倘若依照昔日拒敵於國門外的防禦戰略,鍾會軍在進攻漢中時必然會遇到激烈的抵抗,會增加鍾會攻入漢中的時間,這樣姜維就有充裕的時間回援漢中,永安、成都的部隊能夠北上馳援,孫吳施績、丁封的援軍也將會入蜀增援。只要加長曹魏對蜀漢戰爭的時間,讓戰鬥陷入僵局,就有期望避開這一次滅國之戰。

但並非十成的可行,因為蜀漢之滅亡擁有多層原因,姜維的戰略失誤只是其一。當時劉禪企圖奪姜維兵權,扶持諸葛瞻上位,蜀漢內部的矛盾也是個重要因素。其次是姜維頻頻北伐,對國力消耗過甚,蜀漢全國是否還能夠堅持全國長期陷入戰爭狀態也是個疑問,所以就算姜維沒更改防禦策略也可能會因為別的原因貽誤戰機而戰敗。再就是當時蜀中將才貧乏,蜀中名士無人能出姜維之右,若姜維無能,亦無取代之人,種種問題重疊起來才是蜀漢滅亡的原因。


以下主要分析幾個重點。

從漢中盆地通往關中,有斜谷、駱谷、故道、子午谷四條道路,當時劉備讓魏延在道口的據點都佈下實兵防守,一旦敵人進攻就會被阻截在山谷之中,無法展開優勢的兵力進攻。反過來講,關中的陳倉扼守故道,五丈原位於斜谷出口,駱谷那邊曹魏修有長城,子午谷出口有鄠縣,曹魏只要在出口處的各據點佈下一定的兵力,就能讓蜀軍無法在短時間內進入關中平原,所以諸葛亮都多選擇遠從祁山出兵,儘量不去碰這些硬點,只有最後一次北伐沒有守住路口,讓諸葛亮逼到了武功。昔日諸葛亮出故道攻陳倉,趙雲出斜谷,姜維出駱谷,均被曹魏輕易擊退,若讓魏延出子午谷想必也不會例外。

劉備對漢中的防禦也是同樣的道理,並且擁有兩次成功的戰例。建興八年(230年),曹真、司馬懿三路伐蜀,陳群反對由斜谷進軍,於是曹真改從子午谷進軍。司馬懿從荊州出兵,經漢水由東面進攻漢中。郭淮、費曜等或從斜谷、或從武都進入漢中。當時蜀漢發生了誤判,以為曹真的主力在斜谷,子午谷的魏軍是張郃的部隊。但這一切都無所謂,子午谷的魏軍因連降大雨,沒有達到預期的進軍目標。司馬懿遠從荊州出兵,亦沒有很快抵達戰場。因此兩人開始商議撤退之事,認為這次軍事行動以失敗告終。當時諸葛亮將主力駐軍在城固、赤坂,隨時進行反擊。郭淮、費曜進軍最為順利,距離蜀軍最接近,當曹真下令撤退時,諸葛亮即可派魏延、吳壹追擊,大破郭淮、費曜二人。

諸葛亮時期漢中常有大約十萬駐軍,費禕在諸葛亮死後為了休養生息,把許多部隊都撤回蜀中,因為士兵也都是人,長期離開家人在外駐軍會影響士兵的忠誠。曹魏的軍隊在非戰爭時期都採取輪休制,前線的士兵都有被調回內陸與家人團聚的時候。

費禕執政之時,漢中只有三萬常備軍,曹爽舉兵十六萬出子午谷伐蜀。這時蜀軍都認為應該退避鋒芒,在漢中兩處軍事要塞漢城、樂城防守。王平卻認為敵軍入漢中盆地的平原地帶,就可以直接進攻陽平關,一旦陽平關淪陷戰線就崩潰了。

王平的做法是寸步不讓,將兵力佈置在興勢、黃金二城,又與護軍劉敏使用疑兵之計,以三萬兵力將曹爽十六萬大軍阻擊在子午谷路口。給費禕從涪城帶來援軍爭取到了時間,最終通過自衛反擊使曹爽軍遭到重創,戰後曹魏因為損失大量後勤人力,不得不讓大量士兵卸甲歸農以維持後勤部隊的作用。

王平採取劉備的防禦戰術很多一種優勢是情報矇蔽,將敵軍阻擊在路口,魏軍無法探知蜀軍在漢中內陸還有多少兵力,故而曹爽輕易就中了疑兵之計。可是當鍾會主力在進入漢中盆地後,就能夠徹底熟知漢中全部的兵力,因為魏軍有數倍於敵人的兵力,一旦展開作戰就能夠對蜀軍據點逐一包圍擊破,並不存在蜀軍反擊的遇敵。

後來西晉名將羊祜分析蜀漢成敗,很大原因就是漢中的部隊根本沒法有效反擊魏軍,全部龜縮防守,各自為戰。

“蜀之為國,非不險也,高山尋雲霓,深谷肆無景,束馬懸車,然後得濟,皆言一夫荷戟,千人莫當。及進兵之日,曾無藩籬之限,斬將搴旗,伏屍數萬,乘勝席捲,徑至成都,漢中諸城,皆鳥棲而不敢出。非皆無戰心,誠力不足相抗。至劉禪降服,諸營堡者索然俱散。”

假設一下,鍾會進攻漢中時,蜀漢還是原來的防禦體系,那麼鍾會將會在興勢、黃金遭到強烈的頑抗,無法對漢城、樂城進行包圍,那麼就無法在短時間內直取更後方的陽平關,若是陽平關沒有失陷,姜維就不需要無奈的退守劍閣,他的四五萬主力能夠返回漢中盆地策應蜀軍對魏軍進行反擊,漢中將會成為激烈的主戰場。

關城的守將之一蔣舒原本負責漢中西面據點武興的防守,因為姜維撤換了漢中防禦體系,蔣舒才被調到關城,若是蔣舒還在武興,他可能不會因為對貶職感到不滿而直接投降,其次他這支部隊能夠防禦諸葛緒從西面偷襲漢中。要知道諸葛緒截擊姜維失敗後,就直接跟鍾會會合了,肯定是因為漢中西部防線空虛,才讓諸葛緒直接從武都進入了漢中。

最後就是鄧艾這支奇兵,鄧艾膽敢走陰平道,需要有鍾會逼近劍閣為前提,若是鍾會不在劍閣牽制姜維的主力,鄧艾實不敢那麼做。再就是鄧艾最初的戰略目的是想通過牽制姜維後方,讓姜維主動放棄劍閣或通過攻佔姜維後方,影響蜀軍士氣。鄧艾大概也沒想到諸葛瞻的部隊不堪一擊,輕易就讓自己直取涪城,逼近到了成都。

若是鍾會連陽平關都沒打下,更別提逼近漢中。鄧艾又怎麼敢離開魏軍主力兵行險招?他牽制姜維後方的戰略目的也並不成立,因為姜維部隊遠在漢中,鄧艾軍入涪城的影響力可降低了許多。

下圖中綠色框裡的據點,都是姜維改變佈防後不再重視的據點。

當然,除去戰術上的毛病,蜀漢在政治上也存在很大問題,鄧艾軍一入蜀中就讓當地百姓奔走入山林,縣城紛紛望風而降。這是因為蜀漢連年戰爭消耗國力過甚,民心已經出現問題。當時孫吳的使臣薛珝出使蜀漢歸來就對孫休說過:“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有菜色。”

蜀漢政權由上層到百姓之間的協調合作已經出了問題,是否能有效運用國力進行抗戰存在很大的疑問。再加上諸葛瞻、董厥等人與姜維不合,究竟能配合前方的姜維戰鬥到什麼程度也說不準。

所以羊祜所說:“漢中諸城,皆鳥棲而不敢出。”這是姜維的失誤,“非皆無戰心,誠力不足相抗。”則是蜀漢全國的問題了。


蘇沉船

姜維如果沒有改變漢中的防禦體系,蜀漢應該是能抗住鍾會、鄧艾的滅國戰爭的,明證就是王平抵擋曹爽侵蜀的興勢山之戰。

在姜維之前,蜀漢守漢中的政策是,在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上的各隘口駐紮兵馬,防止魏軍從各道殺入漢中。姜維主政後,認為這種方法雖然可以禦敵於國門之外,但是把大量的兵力用於防守,無法通過主動出擊獲利,所以姜維建議“斂兵聚谷”,在漢中谷地修築堅固的漢、樂二城,各駐重兵,放魏軍進入漢中,然後堅壁清野,利用漢、樂二城絆住魏軍,使其進退兩難。

如果魏軍不攻克漢、樂兩城,直接南下金牛道入川,則漢、樂二城截斷魏軍糧道;如果魏軍攻打漢、樂二城,則二城堅固難以攻克,而且糧道漫長,運輸艱難,可以活活拖死魏軍。

實際上漢、樂二城起到了作用,鍾會差點就打退堂鼓了,要不是鄧艾偷渡陰平,攻克成都,伐蜀就失敗了。可見即使是姜維的戰略,也差點防住魏軍,別說魏延、王平的策略了。

興勢山之戰,王平鎮守漢中,兵不過三萬,只是鎮守各處礙口,曹爽十萬大軍就攻不破興勢山、黃金寨,在駱谷之中無可奈何,最終不得不退兵。此役雖然有西線關中部隊為司馬懿老班底,郭淮等將領在曹爽與司馬懿之爭中站在司馬懿一方掣肘曹爽的因素,但漢中谷道之難攻亦可見一斑。

如果姜維不改弦更張,那麼魏軍要攻入漢中是十分艱難的,更別提滅蜀了。所以姜維如果不改變漢中的防禦體系,蜀漢應該是可以扛住鍾會與鄧艾的滅國戰爭的。


文史宴

諸葛亮在死後安排了很嚴密的防禦的,只是後來劉禪撤了一部分,到姜維攻打曹賊時肯定會調動各個地方,這樣就給了鄧艾機會,但是,就算這樣也不可能拿下成都被滅國的,因為四川地勢險峻,有些地方肯本過不了大部隊的,只是最後劉禪主動投降,怪不得姜維的,所以就算防禦改變也不會導致蜀國滅亡,劉禪估計也是不想在打了,苦的都是百姓啊,算不算是個合格的君王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理由吧。


NG

劉禪昏庸,不思富國強兵,完全吃劉備孔明留下的幾代賢人老本。姜維雖然有兵也不至於動骨傷筋。被奪走的,不歸姜維的,休養也沒積攢什麼力量,進攻又打不到痛點,得不到支援。以一洲敵九州,只有孔明先生有魄力能力啊。。。


佛心僧

姜維改變漢中的防禦有他自身的問題,他的北伐並沒有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張翼等人甚至要架空他,而一個失去軍權的的大將軍會是什麼下場可以想象。

姜維改變漢中防禦主要是為了掌控更多的軍隊在手,但是即便姜維不這樣做,蜀漢也是要滅亡的。偏居蜀中不是死守就能守得住的,無非是拿下蜀中需要多長時間多大代價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