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傳奇|一座山兩座墳,南北文武倆時代

撰稿:趙陽

-

鄉土傳奇|一座山兩座墳,南北文武倆時代

(一)

遠澗自傾曲,石漵復戔戔。

含珠岸恆翠,懷玉浪多圓。

竦峰時吐月,密樹不開天。

瑤函盡玄秘,金檢上奇篇。

是有琴高者,凌波去水仙。

——南朝•吳均《登八公山》

八公山,地處壽縣古城北端,方圓128平方公里,由47座山峰疊嶂而成,清泉密佈,景緻絕美,詩人李白、蘇軾、歐陽修、劉禹錫、韋應物等都曾留下膾炙人口的篇章,南朝文學家吳均贊其是“峻極之山,蓄聖表仙”。

站在主峰四頂山上遠遠望去,八公山含陽藏霧,逶迤錯峙,就像一頭匍匐於地面的健壯牯牛,那伸向淮河的兩個大古堆,成為大牯牛的兩隻犄角。一灣淮水,似白練迎風飄擺,被犄角輕輕一挑,蕩然開去。

兩隻犄角,兩個大古堆,一北一南,分屬趙大將軍廉頗墓和漢淮南王劉安墓。

一文一武,兩個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代表人物,殊途同歸,最後都長眠於淮河岸邊的八公山麓。

鄉土傳奇|一座山兩座墳,南北文武倆時代

(二)

氣吞六國掃群雄,能使相如拜下風。

百戰邊關摧勁敵,千秋日月照孤忠。

老成持重兵容肅,權佞交讒計劃空。

今日荒墳憑弔處,摩挲青史蔚豐功。

——清•王佩蘭《廉頗墓》

廉頗墓掩映在一片紅白相間、生機無限的桃梨叢中,封土周長約300米,高20來米,因山勢而建。墓前有碑,上題“趙大將軍廉頗之墓”,龍飛鳳舞,氣勢磅礴,乃壽州狂草大師司徒越先生書。正是仲春時節,萬畝果園梨花飄雪,樹冠恰似朵朵蘑菇雲,花浪相疊簇擁成海,澎湃洶湧。城裡趕來賞花踏春的姑娘小夥成群結隊,小鹿般穿行於墓前墓後,紅的衣,綠的衫,飄逸的頭髮,跳動的身影,不覺中也成了花中的景。幾位耄耋老人聚在廉頗墓前,效古人吟詩唱和:“壽域梨花香雪海,江南花早近淮開。墓前詩會群英集,座上村夫誇楚才(方均平《詠梨花詩會》)。”一代名將廉頗墓,因了桃梨的裝扮,成了遊客踏青遊春的首選。

廉頗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上將軍。太史公《廉頗藺相如列傳》載:“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他對藺相如由不屑一顧到“負荊請罪”,兩人結下刎頸之交。長平之役,廉頗率軍堅壁固守三年,使秦兵師老無功。後秦用反奸計,使趙國以趙括代替廉頗,趙軍大敗。趙孝成王十五年,廉頗再次領兵,大破燕軍,受封“信平君”。趙悼襄王時,廉頗受奸臣讒言,獲罪奔魏國。後趙國被秦兵圍困,欲重新啟用廉頗,派使者往魏國接請。廉頗也思念家鄉,欲回國報效盡力。當著使者的面,廉頗吃掉一斗米的飯和十斤肉,披甲提刀,策馬揚鞭,豪情滿懷,壯同激烈,英武之氣不減當年。然使者為廉頗仇人所用,回來後在趙王面前譏謗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導致廉頗成為棄子。此事被楚國知道了,楚考烈王暗地裡派人將之接迎至楚,但仍沒得到重用,鬱鬱寡歡,客死壽春。

壽州民間有諺:“從壽州,到河南,十八廉頗墓到鳳台。”傳說沿八公山臨淮處有十八座廉頗墓,是他的十八位夫人堆築的。在他出殯那一天,共有十八副棺木同時下葬,其中只有一個是真墓,其餘都是衣冠冢。安排疑冢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後人盜墓。傳說畢竟只是傳說,無據可考,“廉頗流落到楚國,並未得到重用,出殯時哪會有那麼大的排場?想必也沒有那麼多的金銀財寶陪葬,何勞十八位夫人興師動眾?(羅會祥《梨花叢中吊廉頗》)”老百姓之所以如此傳誦,無非是表達對英雄的追慕而已。《史記•正義》明確記載:“廉頗墓在壽州壽春縣北。”《太平環宇記》引《古今冢墓記》更將具體方位標註明瞭:“廉頗葬於肥陵牛麓。”“肥陵”,八公山古名,也稱淮山、北山、紫金山;“牛麓”,即八公山中廉頗墓緊依的放牛山。

壽縣是楚文化的故鄉,盛傳各類人文典故,也是眾多傳說的發源地。圍繞廉頗墓,還衍生出一則關於盜墓賊的故事。傳說民國時期,有一盜墓賊將墓挖開一個小洞,忽聽墓內怒吼如雷,撼天動地,盜墓賊嚇得拔腿就跑,只摸得墓裡一枚鋤頭。這枚鋤頭,應是古時盜墓賊盜墓時留下,不想今日亦成為文物。附近村裡還傳說,每每月白風清之夜,古墓中總會傳來縷縷古琴之聲,悠揚婉轉,如歌如訴,彷彿是老將軍在借琴聲抒發重上戰場的渴望,表達對故國的深沉思念。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稼軒借《京口北固亭懷古》所發之悲嘆,與鄉野傳說如出一轍,何曾相似耳!

八公山“南參差望越,北邐迤而懷燕”,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南人得之,則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則江南失其咽喉。”廉頗躊躇滿志來到這裡,“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結果所有的希望變成失望,英雄難遇明君,將軍難上戰場,鬱積在胸中的怨憤,更對何人說?

廉頗長眠於八公山麓,600年後終於等來一場好戲,東晉謝安對壘前秦苻堅,“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成就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淝水之戰”,南北統一由此推後200年。我曾作奇想,如果廉頗猶在,翻身躍起參戰,他會加入南北哪支隊伍?歷史會不會因此改寫?

歷史從來沒有假設,但總是充滿戲劇性。時光一逾千年,廉頗墓深陷花海,成為名聞遐邇的旅遊觀光勝地。墓前廣場被闢成“梨園大舞臺”,一年一度的“梨花詩會”影響力逐年擴大,盛況空前,熱鬧非凡,已成為地方文化的一張靚麗品牌。“天降雲霞嶺採芬,肥陵有幸恃將軍。英靈長在山河壯,遙望古城夕照曛(哈餘慶《謁廉頗墓》)”,老先生在臺上口吐蓮花,抑揚頓挫,激情飛揚,贏得臺下掌聲雷動,叫好聲一片。廉頗地下有知,會不會也心癢起身,和上一曲?

鄉土傳奇|一座山兩座墳,南北文武倆時代

(三)

淮山但有八公名,鴻寶燒金竟不成。

身與仙人守都廁,可能雞犬得長生。

——宋•王安石《八公山》

詩篇說的是漢淮南王劉安修道成仙的故事:傳說劉安受封淮南王后,為求長生不老 ,招集方士數千人,聚在八公山上談仙論道,著書煉丹。一天,天上出現八朵祥雲,每朵雲上都站著一位鶴髮眉須的老人,笑盈盈地落在山下,求見劉安。門吏見是八個白鬍子老人,怠慢有加,不願通報。八公大笑,頃刻變成童子,角髻青絲,面如桃花。門吏大驚,趕忙稟報。劉安顧不上穿鞋,赤腳出迎。八公留下後,與劉安登山修道煉丹。過了些日子,仙丹煉成了,八位神仙飄然上了天。劉安吃了仙丹,覺得身子輕鬆了許多,便也飄然成仙上天。餘藥在器,雞犬舐食,盡得昇天,出現了“雞鳴天上,犬吠雲中”的奇觀,由此產生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雞犬皆仙”、“淮南雞犬”等成語典故。

劉安何許人也?他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厲王劉長的兒子,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劉安以長子身份襲封為淮南王,在壽春度過了42年的王侯生涯。劉安是一位開明的封國王侯,他博雅好古,求賢若渴,收容門客多達數千人,其中佼佼者有八人,號稱“八公”。劉安都壽春期間,與門客集體編寫了《淮南子》一書,全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兼論儒、法、陰陽及諸子學說,在天文、地理、物理、化學、民俗和文學等許多領域都做出驚人貢獻。《淮南子》中第一次編定二十四節氣,發明天干地支的紀年法,對後世影響極大,並一直沿用至今。在文學成就上,《淮南子》是我國神話故事之集大成者,如嫦娥奔月、共工怒觸不周山、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等四大神話傳說,均出自《淮南子》,史家稱其是“牢籠天地,博極古今”的鉅著。劉安的文學造詣很深,司馬遷稱其“才思敏捷,善為文辭”,據說,武帝即位後,一次命其仿離騷體作賦,他日出奉詔,早飯後即完稿覆命。劉安還是為《楚辭•離騷》作注的第一人。他喜歡舞樂,尤愛欣賞富於節奏感的舞樂,依照王充《論衡》中描寫的“淮南舞”姿韻,有人推論如今流傳於江淮之間的“花鼓燈”舞蹈,與劉安酷愛的淮南舞有一定淵源。

劉安還是豆腐的發明者。五代謝綽《宋拾遺錄》載:“豆腐之術,三代前後未聞。此物至漢淮南王亦始傳其術於世。”南宋大理學家朱熹在《素食詩》中寫道:“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詩末自注:“世傳豆腐本為淮南王術。”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也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當地傳說,劉安幽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爐,煉仙丹以求壽。他們取山泉磨製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煉丹不成,豆汁與石膏類物質接觸,化合成一片芳香誘人、白白嫩嫩的東西,嚐起來還很鮮美,於是人們給它起名“黎祁”(諧“離奇”音),後又改名“菽乳”、“來其”,至五代時始稱“豆腐”。現在,劉安墓前還立有一塊“豆腐發祥地”的石碑。

且慢!劉安不是吃了仙丹羽化成仙了?怎麼會有劉安墓?

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劉安是黃老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的擁戴者和實踐者,為此他組織門客精心編著了《淮南子》,進獻給漢武帝劉徹後,一度曾引起高度重視。但當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主張出現後,很快博取了銳意求新的年輕漢武帝的歡心。政治理念上的分歧,使得漢武帝疏遠劉安成為必然。“屋漏偏逢連陰雨”,“八公”中有個叫雷被的劍客,在一次與淮南王太子劉遷的比劍中,失手擊傷了劉遷,被免了職。雷被心懷怨恨,索性逃到長安狀告劉安。正忙著“削藩”的漢武帝求之不得,順水推舟剝奪了劉安的封地。禍不單行,劉安的大兒子劉不害,平時不為劉安所喜愛,太子劉遷也看不起他。劉不害的兒子劉建十分不滿,遂赴長安檢舉劉遷惡行。漢武帝派人辦案,禍起蕭牆,款款罪證最終都安在劉安頭上,認定其“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公元前122年,漢武帝派兵圍剿壽春,劉安自知罪不可赦,自刎而死,王后、王子、門客、親屬等盡被斬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淮南獄”,《史記》、《漢書》均有記載。

劉安墓背依青山,南眺淝水,西望淮河,松柏環抱,玉蘭飄香,呈現出一派王者氣象。淝、淮兩河在墓前西北角交匯,浩浩蕩蕩流向遠方,陽光下波光粼粼,金光燦燦。東北面的四頂山峰巒多姿,林木蔥鬱,亭臺樓閣隱現其間。細看,墓身呈覆鬥型,周長約120米,上面長滿刺槐、梧桐、烏桕等鄉土樹種,四周築有高約1米的青石護土牆,墓前立有清代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書寫的“漢淮南王墓”碑刻,為國家重點歷史文物保護單位。據說,1938年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奉命駐防壽縣時,成功盜掘李三孤堆楚幽王墓後,目光又盯上劉安墓,組織工兵試挖,剖開地皮後發現,墓體均是由青一色巨石築砌,石縫緊密,用糯米汁和石灰澆灌,厚不可測,無從下手。從墓體向周邊擴展數十米,仍找不見墓門,盜掘行為只好草草收場,無功而返。

劉安墓旁邊,就是久負盛名的豆腐村。每日裡,前來體驗豆腐製作和品嚐豆腐宴的遊客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絡繹不絕。真是“無意插柳柳成蔭”,任由劉安博學多能,恐怕也料不到當年他的無意之舉,竟讓八公山成為天下聞名的“素食聖地”,豆腐村家家戶戶依靠製作、烹飪豆腐菜餚發家致富。怪不得劉安墓香火如此旺盛,當地老百姓都把他作為神仙供奉!

鄉土傳奇|一座山兩座墳,南北文武倆時代

(四)

染盡丹霞淝岸楓,探幽尋趣北山中。

書生瀟灑吟吳韻,野老從容話楚風。

才向湧泉懷謝相,又登青冢吊廉公。

欲知故郢千年事,煮酒聽君解昧蒙。

——孫世觀《攜友遊八公山》

一座山,兩座墳。

兩個人,一個渴望披掛上陣,一身本領反屢遭冷落,有心殺敵卻無力迴天,於寂寥孤獨中徒喚奈何,抱憾而終;一個心往清靜,存志無為,致力於長生不老卻禍事綿綿,不僅自己身首異處還株連九族。現實面前,無論將軍還是王侯,其實都不過是一粒小小的草芥。

可也正是這兩個人、這兩座墳,使八公山驕傲地進入公共語彙系統,“漫山成語典故,遍地故事傳說”, 從此成為一座人文之山,山因人而名,人因山更名。特別是近年來,當地巧借歷史淵源做好文化和旅遊文章,讓沉睡千年的廉頗和劉安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出力,一塊塊如詩如畫的景區景點被開發出來,一處處耐品耐讀的古蹟遺址被髮掘出來,一段段唯妙唯肖的傳說故事被整理出來,八公山成為遊客們心馳神往的文化旅遊最佳目的地,一文一武兩位名流的高大形象,又在人們眼前鮮活起來。

廉頗和劉安幸甚!八公山幸甚!

鄉土傳奇|一座山兩座墳,南北文武倆時代

-

2018.3.6.

-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今日頭條“八公山視界”,歡迎交流!

(點擊右上角“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