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拯救你的专注力

这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 我们每天都在经历这样的时刻:

忙一阵子工作,就总想看看自己的朋友圈,去刷刷微博,然后在见缝插针的忙乎工作。这就是我们的日常,一边干着工作,一边看新闻,逛淘宝,刷朋友圈,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每天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就像是毒瘾一样戒不掉。

不少人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番茄钟、时间收支,可到头来还是做不好自己的工作?

直到我看到这本《深度工作:如何使用每一点脑力》,我才发现原来我一直处于浮浅工作的状态。

深度工作: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拯救你的专注力

这本书的作者是卡尔·纽波特,他是一个典型的深度工作践行者,他把日常工作分为深度工作(deep work)与浮浅工作(shallow work)。

深度工作是什么?这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也能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深度工作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无干扰的状态。

第二,充分运用你的脑力。

第三,创造新价值,提升新技能。

深度工作的对立面是浮浅工作。浮浅工作是指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每个人都只有24小时,但同样的时间产出的成果差距巨大。

对于送外卖的小哥来说,一天时间的产出是送了几百单外卖,对于公司CEO来说,一天的产出是做了几个重要决策,参加了几个重要的会议。对于作家来说,一天的产出是写了五千字的书稿……

为什么同样的时间,产出的成果差距如此之大?

作者认为: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你的专注度越高,高质量的工作产出越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拯救你的专注力

问题是这个时代,网络让人们感受巨大便利的同时,也让人们的意识变得浅薄。各种新闻和消息,一点点的剥夺了我们的思考能力和专注能力。最可怕的是,当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于,只做简单和浮浅的工作,接下来就很难然自己专注地做深度的工作。

如何让自己可以真正地变成一个深度工作者呢?

法则一:形成个人的深度工作节奏和习惯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工作节奏。在一天最好的状态下开始,进行你的深度工作。

每天设定一个启动时间,每天在这个时间开始深度工作。这种节奏日程安排方法符合人的天性,更利于沉浸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

找到自己的深度工作节奏后,接下来就是通过习惯,也就是坚持,让自己能更快进入深度投入的状态,并持续更长时间,让深度工作成果最大化。

深度工作: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拯救你的专注力

法则二:拒绝分心

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提到了一种方式,叫做网络安息日,顾名思义就是像教徒的仪式一样,拿出一段时间来静处和反思。

你一定要在某个时间段,关闭掉所有的网络,让那些分心的东西离你越远越好。你只工作,思考。

在最初的时候,你会觉得很难,但是为了保持专注,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可以提前规划网络使用时间,在此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

比如设定半个小时时间禁止使用网络,锻炼阶段性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法则三:尽可能地不做低价值的工作

我们不能把时间用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要尽力减少浮浅工作,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深度工作,完成极端重要的事情。

这就需要你提前计划你的工作安排。书中给出一个办法,提前计划好你的每一分钟。

你现在就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统统写在笔记上,规划上时间,按照这个表格来安排一天的行动。当然,你还需要预留出时间来应付突发情况的到来。

在职场上,想要减少浮浅工作所占用的时间和精力,就需要有技巧地与老板沟通。尽可能让领导知道那些浮浅工作是浪费时间,对你来说,要发挥更大的才能去做更高价值的事情,一定要这样做,才能推进事业上的进步。

深度工作: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拯救你的专注力

最后,不要做一个秒回的人这只能说明你的时间已经被手机或者网络分割地支离破碎了,总在被各种社交媒体影响的人,注定不能做任何深度工作,也不可能在事业上做出突出贡献。

我们都很清楚,毕业五年之后,有些人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有的人咬牙度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前者学会并且掌握了,适应这个时代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努力让自己做这样一个人:公司离不开你最好,如果公司能离开你,你要确保,自己没了公司也能活的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