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醫家葛天民與葛自申(揚州江都)

葛天民,字聖逸,又字春臺,江都人,清初著名醫家。

葛天民素懷濟世之志,一直致力於醫學,而他學醫的途徑卻與常人迥異。他認為:易經是一部研究陰陽八卦的天人之學,其陰陽消長、變化的思想被《黃帝內經》廣泛地吸收與發展,因此,不知易經不足以言太醫。所以,他是在先精易學之後,再通岐黃之術的。

父子醫家葛天民與葛自申(揚州江都)

為了精通岐黃之術,葛天民一生都廣泛蒐集先賢的醫學書籍,竟至聚書萬卷。他日夜研讀這些經典,逐漸洞悉天地陰陽升降之理,並用以印證人體之臟腑、經絡、形色、脈息之間相互關係與作用,以及五運六氣之循環變化。在此基礎上,他窮究其調治之源,然後再對各醫家的醫學理論與醫治實踐進行分析、比較、綜合,力求將前人的經驗融會貫通,化為自己的醫學理念與實踐,至此,“臨症多有效驗”。

父子醫家葛天民與葛自申(揚州江都)

葛天民著作無尋,圖為乾隆35年版《傷寒集註》 舒馳遠著

葛天民的醫學著作亦很豐厚,計有《醫易》20卷,《內經類疏》58卷,其中《難經》40卷,《傷寒集註》19卷,《針炙圖》4卷,《本草提要》4卷。他每著一書,必幾易其稿,故內容精審,可惜未能刊行傳世。

葛天民終年82歲,無疾而終。

其子葛自申,字令貽,號晴峰,江都諸生,受家傳影響,繼父學,在醫學上亦有相當成就。生平善吐納健身之術,又精易理,存世著作有《醫易脈部》等。

葛自申在《醫易脈部》中說:“脈理,不以無書而失傳,僅以有書而失傳”,從而切中歷來脈書之病。他在書中認為:“先察脈而知病所生之理,次論診法而得變化之用,終以六十四部窮體象二微”,其中許多論述“實能發古聖賢之精微”,“尤發千古所未發”,“補前人所未及”。

父子醫家葛天民與葛自申(揚州江都)

中草藥圖

而《醫易脈部》這本書的發現,還有一段趣話。該書作於乾隆丙寅年(1746),為葛自申手書,書中“塗改點竄,知其未曾刊行”,而發現者羅浩於嘉慶丙寅年(1806)“從市肆敗楮中得之”,整整一個甲子輪迴。他伏讀其書,認為“然使其不終朽於敗卷中,是此書之幸,亦予之大幸也”,並“為之題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