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歷史之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隸屬湖南省,是全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東經109°10′~110°22.5′,北緯27°44.5′~29°38′之間,地處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處。

城市歷史之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52年8月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7縣1市,面積15462平方公里。湘西州屬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徵。

2016年,常住人口263.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13.51萬人,農村人口150.09萬人,城鎮化率43%;

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佔77.21%。2015年湘西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12億元,比2014年增長9.2%。

湘西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轄區內有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縣,2015年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州內人文古蹟眾多,老司城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蹟。湘西也是武陵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戰國時屬楚黔中郡。

城市歷史之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湘西州地圖

西漢屬武陵郡。

三國時初屬蜀,後屬吳。

西晉、東晉屬荊州武陵郡。

隋唐五代時期屬黔中道。

宋朝為荊湖北路的辰州、澧州。

元朝為湖廣行省恩州宣慰司、辰州路、澧州路和四川行省永順宣慰司,以及新添葛蠻安撫司地。

明朝置永順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其餘為嶽、辰兩州地。

清朝置永順府和鳳凰直隸廳、乾州直隸廳、永綏直隸廳,東北部為澧州地。

民國三年到民國十一年為辰沅道。民國二十七年到民國三十八年為第八、九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鳳凰、乾城、永綏、瀘溪等縣和永順、

城市歷史之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52年設立湘西苗族自治區,自治區人民政府駐乾城縣。原永順專區所屬永順、龍山、大庸、保靖、桑植、古丈6縣及原沅陵專區所屬乾城、永綏、瀘溪、鳳凰4縣劃入湘西苗族自治區。

1955年湘西苗族自治區改設湘西苗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吉首縣。

1957年9月20日設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政府駐吉首縣。原湘西苗族自治州所屬吉首、瀘溪、鳳凰、花垣、保靖、古丈6縣及原由湘西苗族自治州代省領導的永順、龍山、桑植、大庸4縣劃歸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城市歷史之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8年5月18日,國務院批准將大庸市升為地級,設立永定區、武陵源區,將原常德市的慈利縣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桑植縣劃歸大庸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由原管轄8縣2市減為7縣1市,即:瀘溪、鳳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順、龍山7縣和吉首1縣級市。

2005年,全州撤銷14個鄉、1個鎮,將52個鄉、30個鎮合併設立7個鄉、30個鎮,設立1個鄉、3個街道,調整8個鄉、12個鎮、3個街道的部分行政區域,1個鎮更名,共減少58個鄉、1個鎮,增加3個街道

城市歷史之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城市歷史之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城市歷史之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城市歷史之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