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楷書裡為什麼有很多異體字?

立之26254422

當時,我就恨不得給這主席兩個耳光!

忒沒書法常識是不是?書法裡面,真的不要簡化字嗎?

我們從兩個角度來說。

一個是現行的國家規範字標準。

我們現行書法規範字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提出並全面推廣的。六十年代,中國所有出版物,一律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化字方案的規範字使用漢字。

但是,當時的老一輩人還是實際在使用繁體字。

從繁體字到簡化字過度,只有才新一代人開始。

所以,從六十年代開始進入學習和正在學校讀書的青年,面對的都是簡化字圖書讀物,這樣,簡化字很快就得到推廣。

簡化字是我們今天的國家規範字。

但是,在私人寫作、書信中並沒有規定必須要寫成簡化字。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老一輩的書法、題詞,基本保持了繁體字。

還有一個是書法藝術領域的實踐和包容。

八十年代興起了書法熱,一直持續到我們今天。

書法就是學習古代的繁體字。所以形成一個慣性思維,以為,書法必須是繁體字,簡體字不是書法的錯誤認識。

其實,書法就是寫字的技術規範。與簡化字繁體字沒有任何關係。

比如,我們把簡化字寫成隸書或者楷書,書法的規範是不會改變的。

不能說,你寫一個簡化字隸書,就不是隸書了,只有繁體字的隸書才是隸書是不是?

當然,簡化字與繁體字的書法關係是複雜的。

古代也有在書法作品中用簡化字的。這是因為出於字畫的安排。

比如一個對聯,上聯一個字筆畫很多,下聯一個字筆畫太少,如果整體看起來不是藝術上很協調,那麼,書法家就會想辦法調節一下藝術效果。如果有可以選擇的“異體字”,那麼,就會所以一個“異體字”調節一下疏密章法,沒有特別的意思。

簡化字是古代遺留下來的一些“異體字”,這些異體字,沒有普遍使用,所以,也不論方便還是不方便,大家使用的幾率高,就成為“正體字”了,而那個使用幾率不高的字,就成“異體字”了。

比如,一萬的“萬”字,最早就是這個字。但是後來把繁體的“萬”字,作為正體字了,而簡化字“萬”卻是一個異體字。

雖然這國家規定使用規範字的情況下,書法的字體儘管還是以繁體字為主流。

但是,也不要排斥簡化字。

目前,在學習書法的熱潮中,翻出來大量繁體字。有些繁體字都不是明清以來通行的字。這就有些泥古不化了。

儘管如此,書法實踐上,還是包容不同程度異體字的。並沒有把藝術愛好和書法創作與國家漢字規範看成一個標準,所以,藝術作品中的繁體字基本是主流。

書法主要還是以文字為媒介的藝術信息。如果閱讀障礙多,就會對藝術傳播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我個人認為書法家應該儘量把書法中的異體字降低到最低水平。

同時,書法作品不應該以有沒有簡化字為排斥其書法藝術的理由。

特別是一般行書、楷書、隸書,篆書和草書是例外的。我的意見你會同意嗎?歡迎批評指正。





千千千里馬

我們知道這以百壽圖為代表,還有“為”字等,有許多寫法!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異體字,把人考住了!按理,古人做事非常嚴謹,為什麼在書寫漢字上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分析是五種情況:一是地方因素。秦統一文字之前,各國(不止七國)文字基本成熟各自定型。但書寫傳統都沒有丟,各自繼承的同時,又相互交流學習。二是,書法家在書寫作品時,總有一個求變化心理。


三,當書法作品成為一種文化體徵(文化產品一詞太俗氣)時,文字的表意功能退居其次,人們更多地關注書法的成就和書法家所傳遞的文化內涵(包括贈予與接受間的感情),不免有展示知識之嫌而寫寫異體字。

四,當然689年武則天的18個新字除“曌”字外,在她被推翻後有的也作為異體字保留下來。地,年,臣等。佛經裡也多異體字。仏為佛字。

五,可能與書體變化有關。例如篆書、隸書的靈動以直劃(橫撇捺)為妙,而唐楷的點最為生動。這也可能有些關係。

作為書法教育家和文物系統的書畫鑑定專家,即使不寫,也應該對異體字有深入瞭解、認知和積累。作為一般書法家,有一定了解即可。

現在的一些簡化字在古代的書法行草書裡已經出現,例如真,書,為……不屬於異體字。

書法裡有的字本身又是兩種以上寫法。煮,下邊即可以是四點也可以是火字,琹,下也可以是今;翻,右邊可以是羽,也可是古體飛。遍,左邊為寫為雙立人。潘字在古代書法裡,往往沒有上邊一撇。但這些應不屬於異體字。



不寫異體字,並不代表書法水平不行,特別是以現代人為表達主要對象時,為學校、公司閱覽室等學習場所和正規地方書寫,還最好別用異體字誤導年輕人!


綠茶清香樑子

這個問題很複雜。可分開說明。

一般書法作品要求。要麼全繁寫,要麼全簡寫。繁簡混合是忌。然而,幾乎所有書家都在用繁體,很多人不理解,事實上很易理解,他們寫繁時間要遠遠超過寫簡,從習慣上與對古帖形式傳承上都能解釋通。然而啟功自稱用簡體,其實他作品幾乎都為繁簡混用。如果是一般人,肯定是不行的,犯了忌。但他是啟功。

二,即使是繁寫,古代裡也有多種寫法,因書家自己自然書寫,有時筆誤,後代普通學習者也要分清。如蘭亭序中領,少個山字頭。杜牧張好好詩中爐寫的是簡寫,唐寅落花詩冊簡體寫法太多了,可以看作那個時代的異寫。但學習中創作也這樣寫肯定是錯的。你可以這樣臨,但不能同樣用於創作。若說為什麼,因為你不是王羲之,杜牧,唐寅。名家的瑕不掩瑜是被理解的,而我們都是瑕,就不要犯錯了。

三,生僻的異寫,儘量不用。寫普通書家都知的,是可以的。故意用不常見帖或抄經等等上異寫,所師範本不夠神級,參賽評委都不知,那就麻煩了。


王羲那個之

書法崇尚取意之美。有筆意的意,也有字意的意。這個意字是意向和意味。

漢字結構,由音符、意符、記號三部分組成。意符就是引導人去會意的符號。

書法中,部分書法家延伸了意符的應用意義,按自己的所見經歷審美觀,讓正體規範字少一筆或多一畫,使字的意態神合字義、文章主題、章法等,就繼承了許多異體字乃至發明少數異體字了。



比如“流字”常少上面那垂點。書法取意——長橫之下川流不息!這樣你是不是覺得更有水流意態?

又如田英章的“德”字。

既稱品德,內心無複雜心計,外簡其威,更合德的感覺。

上圖那“厚”字,上添一橫顯下面之厚。

所以書法中“觀書”能力具備後,閱讀別人的書法作品根本就一下知道是什麼字,那時在你面前沒有異體字可言了。這就是真正的觀書能力,價值在實際動手書寫之上!

以前我的書法問答中,被人狂噴過。對方說他(她)寫字不怕我,但不像我“亂評書法”。我直接:你的觀書能力尚淺,不能理解我文中意義,勿自貽笑大方。

話雖厲,一點不過份。異體字有益於書法取意,讀者當深入瞭解。


天法如訓

楷書裡的異體字也叫別體字,有些是在文字演變過程當中形成的,有的是歷代書法家因為寫著順手而約定俗成的,就像通假字一樣,不算錯。

作為書法人,你可以不寫異體字,但是應該認識和了解。

大書法家吳玉如甚至認為,應該多記住幾種異體字,在一篇書法中遇到多個重複字時,可以用異體字來豐富一下。


書法日課

所謂異體字是指字音字義同而字形不同的一類字。

-1-

楷書書法裡有異體字有以下原因

001.一幅作品裡重複字太多,書寫著為了避免重複,借用異體字來替換。一來避免了作品的單調,二來增加了作品的美感。

002.一副作品沒有重複的字,書寫者通篇章法佈局考慮,借用異體字效果比較好。

-2-

借用異體字的意義。

異體字不是錯別字,是書寫者單純為了增加藝術效果借用的字。

離開了書法藝術創作的意圖,異體字就不能出現在日常工作、生活、學習中,我們還是要寫規範的漢字。

當然認識一些異體字也沒錯。如果看到書法作品,我們可以借用我們認識的異體字增加對書法作品的認識。

品味歷史,解讀書法,我是堯堯1978。


堯堯1978

不光是楷書裡面有異體字,其他書體都有異體字。中國人為了使漢字美觀可謂是絞盡腦汁,在篇章組合中,為了使字型更加豐富,書家的處理就要用到異體字了。


異體字也稱碑別字,在古代碑帖裡面處處可見。學習書法的朋友異體字要花點功夫學學了,因為這個異體字是你所臨的帖的一部分,要整體把握某個碑帖就必須一字不差的認真研究。如果跳過異體字,那麼對整體的把握就不是很全面。這一點,那是針對學習書法的朋友而言的。

現在呢,國家出臺了規範的漢字,普通人學好了規範漢字就可以了,對於書法不是特別感興趣的朋友了,對異體字不要特別的過於追究。異體字首先是為了美而生,間架結構具有建築美,所以寫起來是相當繁瑣的,普通人平常書寫沒有必要花更多的時間研究異體字。



最後一點,能寫異體字的人,也不要以能寫異體字為能。不要在平時書寫當中,時不時寫出了某個異體字以彰顯自己的文字水平,這是沒必要的,因為異體字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失去了實用性。


香溢風彌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從甲骨文到現在的規範文字,都蘊含了中國人民的聰明智慧。毛筆書法傳承了幾千年,經歷了多少年代,積累了許多經驗,使毛筆字更加美觀可愛。多少年來,湧現出許多書法名人,展現了許多令人讚不絕口的優美佳作。說到書法異體字,從古至今,層出不絕。每位書法名家的字體風格各異,他們創造了自己喜歡的文字字體。多少年來,毛筆字作者各有各體,從無規範,也不可能規範。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統一中國文字,中央政府統一規範了文字,取消了一些異體字和生癖字,使全國人民都認識自己國家的文字,這應該是中國人民的大好事。不知什麼原因,一些現代書法大家(專家)在寫作品時,不光學了古人作品裡的筆劃筆法、間架結構,更善於展現古人作品裡的生癖字、異體字。這就使人納悶了:中國字已經夠多了,為什麼還要增加一些呢?而且這些生癖字異體字很少有人認得,是不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的。試問一副作品裡有許多不認識的字,念不成句,你還願意繼續看下去嗎?就算願意欣賞其作品的字體,其內容已大打折扣了吧!然而,一副作品,其內容搞不明白,那這作品還有什麼意義呢?我認為,為了傳承歷史文化,又要與時俱進。奉勸現在正在學習書法的愛好者,應學習古人的筆劃筆法,間架結構,而不學原書法大家自創的生癖字異體字,只有這樣,傳統的中國文字才能更加深入人心,更加發揚光大!

如有異議及不妥之處,請名師專家批評指正!


立之26254422

秦統一時間畢竟不長,六國復古意願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一直存在(比如劉邦、項羽都以“楚人”自居)。在民間還是以先秦各自文字書寫習慣為之。也就是說即便文字統一後,先秦六國文字不同寫法(一個漢字多種寫法)一直存在。

隨著文字的進化,一些字逐漸被“淘汰”了。這些“被淘汰的字”也是中國文字進化的見證,蘊涵著許多文化,也為書法家進行書法創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如清人書法作品中就經常出現用異體字,而且不乏經典作品。

以上也只是異體字出現在書法作品中的原因之一。其他諸如“避諱”、“創意”等也是有的,由於篇幅原因,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總之,異體字的存在是中國書法的一個文化現象。


119821815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