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五方殊苑企業策劃易學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告訴我們如何做人,但不是虛無縹緲的大道理,而僅僅是給人劃出“底線”。比如“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標準高嗎?不高,但做到卻不容易。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際,做不到這一點,高談什麼民主、平等都是大忽悠!難怪《聯合國人權宣言》將孔子這八個字定為金律,並將此高懸於聯合國總部大廳之上。

同時期的古希臘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對文化的內核理解與孔子如出一轍。他們給人類一個最偉大的哲學命題:“人是有理性的動物”。這句話有何高深之處,煩勞大哲學家開口?高深到迄今為止人類還沒有滿意的答卷。但從孔子給出的底線,到古希臘哲學家理性的高深,一切文化都離不開一個核心內核,即人性。無論哲學、文學、藝術莫不如此,甚至自然科學也不應該脫離這個內核而成為脫韁野馬無所忌憚。

從自然進化的角度來看,人已經完成了使命。但從“文而化之”的角度來看人類永遠是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人性作為文化的內核,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底蘊深厚,是世界的未來、人類的未來。


Kant孟

這個問題自己曾寫過一篇講述,這裡簡要的分析一下。

我們知道,我們的文化已經傳承了幾千年,也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

那麼這個文明或文化為什麼沒有中斷,文化的核心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我們的文化有諸子百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是儒釋道法兵農,陰陽,墨家等等。

因為每家都有其自己的物色,所以我們文化並不是那一家獨自組成的。

但是隨著秦始完成了全國統一之後,最後漢朝繼續了秦朝制度,但是為了解決秦朝法制太過嚴厲,實行了一項重大的變化,也就是推崇儒家文化作為統治王朝的主體文化,所以我們的文化或者民族,走向了以儒家為主體的文化,但是我們統治者使用的卻是儒表法裡的治國理念,同時輔以道家釋家等諸子百家以利於統治。

所以我們的文化與王朝的統治是密切相關的,所以我們文化並不是獨立與統治之外的文化,我們的文化是實用主義或者講經世致用的,這個就是有區別與西方的神學文化。

儒家仁義禮智信到一以貫之,道家的道法自然,到後來佛家的傳入,補充了文化中缺少的一部分組成,這部分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儒家主要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道家主要解決人與自然的關係,佛家解決了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人自己與自己的關係。

所以我們的文化其實解決了,天地人三者之的關係,現在的西方科學的發展,但是,西方的神學文化並沒有解決這些問題,科學解決的只是物質的問題,也就是解決了我們的衣食住行,但是卻沒能解決我們精神上的問題,這個也是21世紀人類需要面臨的最大問題。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曾說過:“如果有來生,我願生在中國”,看完了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易經,說了這樣一段話: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到了21世紀,人類會因為過度的自私和貪婪而迷失自己,科技手段將會毀掉一切。加上道德淪喪,信仰疲乏,心靈空虛,世界必將出現空前的危機。要拯救三大生存危機,唯有中國儒家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

無論道法自然,一以貫之,還是明心見性,其實他們都直指一人問題,就是本心,需要的就是本心與自然的和諧,所以我們文化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我們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自己與自己的關係,這些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

我們遵守與尊重自然的發展規律,自然就解決了人與自然的問題,人與人的問題,自己與自己的問題,因為一切皆按規律辦事,所以一切都是相和的,自然就不會有問題。


馴服黑夜

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以《易經》文化奠基的百家文化。








趙凡丁201

其核心到底是什麼?眾說紛紜,見仁見智。個人認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和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可以看作中國文化優秀傳統的核心,可以稱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周易》裡的話。意思是天的運行剛健有力,與之相應地,君子的品格也應像天的剛毅奮進一般,奮發圖強、陽光健康,自我求新、永不止步。近百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自主和偉大復興而奮鬥,靠著就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也就是說,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這種“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就包含了“和”的內涵、“和”的理念,是主張“和”、重視“和”的。不僅是建設和諧社會,而今我們在國際關係上逢行的也是這一理念。


如何傳播才能更為世界接受?個人覺得可採用文學傳播。比如編寫更多適合於不同國家文化背景的人的中國文學經典故事叢書等,促進中國傳統文化向更大範圍傳播。其次,可以教育傳播,比如現在遍佈世界的孔子學院。還可以搞活動,比如聯合別國搞文化節、讀書日、電影節以及一些其他文化活動,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海說閒話

不邀自來答。我是天長水秋。

題主問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既然說到核心,一定不會雜七雜八羅列很多,一定是簡明扼要。

中華文化的核心就是一個字:仁



理由如下:

一、中華文化中,對於人的定義是“仁者,人也”。“仁”是“人”字旁邊加一個“二”字。

這是在告訴我們,只有在二人的對應關係中才能對任何一方下定義。直白地說就是一個人是無法給自己下定義的,你的自我評判系統根本沒有建立或是無法正常運轉。

“仁”,在傳統中國現實的對應關係,包括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這個對人的定義到了現代就被擴充為社群與集體關係,雖然表面上轉變為社群與集體的關係,然而其本質意義上的結構未曾發生絲毫變化。

二、“仁者,人也”這個對人的定義限定了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

隨著歷史進程的變化,“仁者,人也”的作用也越來越大。逐漸演化成了三綱五常。所有的文化發展都不得也不能超越這個界限。對人性對個性人格的任何追求,都是對“仁”的背叛而被扼制遏制遏止。



三、教會文化追求個性彰顯,批判自身的原罪,在批判中理清人與人的邊界,理清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的關系。

中華文化的核心——“仁”,限制人的自我發展,規定只能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才能判定人的具體狀況。

四、所有的中華文化都是“仁”的變形演繹。

歡迎討論😊


天長水秋

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什麼,怎麼傳播才更容易被世界接受,又能體現出中國特色?

中國文明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儒家的思想博大精深,涉及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規範,政治思想等等。

當今歐美國家,是以基督教哄天下,以古希臘羅馬文化治天下。即信仰上帝創世說。但價值觀卻是古希臘羅馬文化的自由,民主,憲政,法治。

傳播儒家思想時,首先定一個準則,就是孔子所言的求同存異。

然後,是華夏文明的世界觀,孔子謂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話卦。即人類萬物並非上帝創造,而是源自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然後是儒家的道德規範,最符合人性:親親之愛。父母有慈,兒女有孝。兄長有愛,弟妹有敬。丈夫有情,妻子有義。儒家最重視家庭,所謂家和萬事興。

儒家的政治思想與古希臘羅馬文化異曲同工:把君主和權力關進牢籠。從而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權利。今日謂之憲政。

還有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等法治思想。


楊朱學派

對於這個我想這個問題,我想先從梁漱溟先生的觀點說起,梁先生認為,人類的文明因為三大問題而有三個階段;1、人與物的問題(西洋文化在自然科技上的勇猛精進);2、人與人的問題(儒家);3、人與人自己的問題(佛學)。按照正常的身心變化關係,人類的文明重心應當從一到而再到三,就如西洋文化一般,自然而然地進步。但是到了中國卻出了岔子,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古聖在第一階段就提前直接揭示出人的理性(與本能、理智不同,詳見《人心與人生》專門章節),所以說中國文化早熟,就像一個嬰兒的身體卻有著成年人的思維成熟。



再來看看歷史上那些政治家是怎麼治國的,在《漢書 元帝紀》有這樣的記載:宣帝的太子劉奭(漢元帝)"柔仁好儒,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大臣楊輝、蓋寬饒等坐刺譏辭語為罪而誅,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漢書》這段記載,為我們瞭解漢代後期治國方針的演變提供了很好的材料。由此可見,漢代治國方針就是實用主義。



再說政治制度的變化對於文化的影響。

1、戰國時期屬於萌芽階段(商鞅建立縣制,封建官僚制度建立);2、秦朝屬於正式確立(中央集權政治制度);3、西漢屬於鞏固時期(景帝削番,武帝頒佈"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4、隋唐完善時期(三省六部制、科舉制);5、北宋加強時期("杯酒釋兵權"地方權利收歸中央);6、元朝發展時期(中央設置的中書省、地方設置行省);7、明清這一時期是強化並之至衰落(明廢除丞相制、君主獨裁、廠衛制度建立、八股取士,清習明制、再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通過這些政治制度,那就促成了一種統一集權的文明。再加之漢字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這種強大的生命力和包容力,那麼就我們中華文化的那種持中、和的特性。



最後,我認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就是一個字"和"。


樂活載道

中華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的禮,智,、廉,義,恥,這是闡述中國的道德,這些道德思想應該向世界傳播,也應該為世界所接受,和其它文化有相同又有不同的地方,問題是近代以來我們向西方學習這套東西自己都丟得差不多了,怎麼向外面去傳播,開始把中國傳統和現代社會能夠結合起來的,儘可快的結合起來,別提什麼移風易俗才是正經,自己都想要丟到,卻想去傳給別人,這不是緣木求魚,這五種道德中禮是排在首位,中華民族是敬崇祖先的民族,祭祀祖先是禮的第一要義,每年清明節是祭祖的時刻,清明節剛好是寒冬已去,春暖花開,一邊可以去掃墓祭祖,一邊踏青賞春,中國人在祖先面前的情感是最真實的,活得自己看,也是活得祖先看的,現在有很多人在外打工,清明節已沒辦法回去祭祖,我希望國家能把清明節的假日延長,以中國傳統的清明節祭祖的時間為前三後四,所以我希望清明節假日應該要七天,讓外面打工的清明節也能回鄉祭祖。最讓我感到厭煩的是國家實行的火葬,有的地方還要人把死者的骨灰放在一個骨灰陳列室,這是有違中國的傳統習俗,一個人死了,中國人希望對他來一個人生總結,這就是葬禮,這是人生中最大的一個禮,偏偏學什麼西方,人死虛無的火葬。

要把中華文化中符合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恢復起來,再來談向世界傳播文化才能為世界所接受,自己都要丟掉,卻談向外傳播文化,不是緣木求魚。


水寒231568365

中華文化大體上來說,是儒釋道及其他諸子百家的綜合體。但漢武后儒術獨大,再後來科舉更是以儒家經典取士,知識分子也稱為儒生。因此中華文化的核心實際是儒家文化。不可否認的是儒家思想已經沁入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血液裡。從孝道、等級觀念,各種美德的尊崇等等。無不有著典型的儒家特徵。



但任何思想的產生都受著歷史因素的影響。儒家也不例外。我們不能因為近代中國的衰落就全盤否定儒家。如果儒家一無是處的話,中國近代之前的發展又怎麼會世界領先呢?但剛才我也說過,任何思想的產生都受歷史因素的影響,因此社會在變,思想也不能原地踏步。這也就是中國近代全面落後於西方的原因,一成不變的儒家思想已經跟不上社會的發展了。

要傳播更為世界所接受,那麼首先我們自己要接受,自己要用。自己不用或者自己用了衰落還傳播給別人豈不是一個笑話?因此只有一個字,就是“變”,就是改善儒家思想,讓儒家思想更適合現在的社會發展不就行了。具體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再就是吸取別家之長處。道家佛家以及其他諸子思想及西方哲學都有其長處,儒家就可取彼之長補己之短。

總之,經濟是文化的載體,只有經濟上發展了思想才有說服力。中國經濟什麼時候在世界上領先了,什麼時候中國文化也就容易在世界上傳播了。


東方來客2018

中華文化的核心是:為了大眾生命!非此莫屬!有了生命才有需求而有了大眾才需要文化!沒有文化只要有足夠的物質保障也就能使生命存在下去而誰來為人類提供足夠的物質保障呢?只有依靠人類的勞動創造生產出物質來保障人類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而勞動創造需要的是共同創造而共同創造就必須要有與共同勞動創造相適配的文化形成多元統一方向的多元並行不悖的努力創造才會有繁榮昌盛的社會供給體系。繁榮昌盛的供給保障才能闔理地供給每一個參與共同勞動創造者生存所需!是共同的不是隻滿足極少數人而不顧及天下人的制度文化才是和平文化或者稱智慧文化!要實現”為人類共同生命”的文化並不是什麼文化都是可以使用的而是必須經得起依據實踐檢驗與驗證是適用的文化才是可以使用的文化才不會成為實現共同目標的破壞文化!當然不是僅僅憑什麼人說為評價標準的文化而必須用依據客觀事實存在為依據的從因到果的全程評價體系的多元評價體系來鑑別的文化才是適用文化!”為了共同生命”說著簡單展開來卻是個巨大的體系或者說是個巨大的文化矩陣!故只有用統一方向下的多元評價體系才能適應矩陣的並行不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