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不自己研發坦克炮而要去購買德國的?

信馬由韁

研製一款裝備並沒有必要追求全部國產化,尤其是西方國家之間。歐美組成的軍事聯盟裡包括很多科學技術頂尖的國家,他們大多在某一個領域擁有一技之長,比如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在槍支火炮的製造技術上處於全球領先的水平,這種情況之下美國最好的選擇就是拿來主義,如果強行使用國內的產品只會導致美軍的坦克性能下降。

萊茵金屬早在二戰時代就是德國主要的槍炮供應商之一,另一個更有名的是克虜伯公司,德國掌握的金屬冶煉、鍛造技術應用到槍炮生產中,可以製造出性能最可靠、威力最大的主炮和步槍,毛瑟98K型步槍的槍管比莫辛-納甘和恩菲爾德都要短得多,但是優秀的槍管和槍膛賦予毛瑟98K比後兩者更強的穿透力和殺傷力,98K被公認為最好的栓動步槍。克虜伯在戰後銷聲匿跡但是很多成員骨幹和技術積累都併入萊茵金屬,該公司專門為豹2A6研製了RH120型44倍口徑120mm滑膛炮編號M256。

這種火炮誕生之後被整個北約接受隨成為該聯盟的制式裝備,美國的M1A2、英國的挑戰者、日本10式、法國的勒克萊爾、以色列的梅卡瓦甚至是希臘的主戰坦克,都離不開萊茵金屬的120mm主炮供貨。萊茵金屬開創的電渣重熔、炮管鍍鉻技術一直世界各國望其項背的精端工藝,打造出的120mm火炮炮管壽命達到驚人的1600發,足足是我國125mm炮的兩倍有餘;狹長的炮管運用了極高的鍛造工藝來保證精度,因此有效射程達到了5000米比大口徑的中俄坦克還要強。西方國家基本拿不出與之比肩的產品,美國也選擇引進仿製。

其實不僅僅是主炮。艾布拉姆斯的很多設備都不是美國製造,它的彈道計算機來自加拿大、光學瞄準具和潛望鏡還是來自德國,美國的技術主要集中在發動機和傳動裝置上。正是西方各國的精尖技術集中在一起才造就了艾布拉姆斯的成功,就像神話中的諸神獻出自己最好的東西集合成了最美的潘多拉一樣。


利刃軍事

很簡單,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研製武器一直都是這樣。即使是美國的F-35戰機很多的零部件都要從外國進口購買。但這並不代表美國不能自己研製生產,只是為了能最大程度的節省項目成本,畢竟美國能直接買到相應的配件和生產線,那美國還有什麼必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研發呢?M1主戰坦克的120MM滑膛炮也是一樣的道理。而且不止美國一個人這麼幹,日本的10式主戰坦克,韓國的K2主戰坦克也是直接買的德國現成的坦克炮。

西方國家的軍備研發體系和中國有很大的不同。中國受制於技術封鎖,任何武器的技術都要自己一步步的摸索和實踐才能投入應用,但是這必然會帶來進度緩慢的問題。所以在上個世紀中國很多設計前衛的武器都由於進度的問題而被迫下馬。而西方國家研製武器就要輕鬆很多,在研製武器時各國不僅在積極的進行技術和經驗交流,相應的武器系統和電子設備也可以互相購買或者引進生產線仿製生產,。就拿最新服役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為例,其設計思路由已經設計過中型航母和核動力航母的法國和美國提供。相應的建造過程也由美國和德國技術人員進行把關,動力系統和電子設備也是能買的就買,買不到的再研發,雖然建造服役過程遇到的問題較001A航母要多不少,但是跟曾經建造10年的戴高樂號和印度還在“盛況”下水的航母相比,可靠性和建造速度不知道提高了多少。

而且美國並不是簡單的復刻德國120MM滑膛炮的技術,而是根據自己的需求對坦克炮不斷地改進和升級,甚至美國目前生產的120MM滑膛炮搭配上美國自行設計生產的穿甲彈總體作戰能力甚至還要比德國原廠的好一點。


軍情解析

因為對於美國這樣的國家來說,其和德國等這樣的具有先進技術的西方國家關係良好,採購一些先進裝備不會遇到什麼問題。而在盟友已有先進武器的情況下,確實沒有必要再次自行研製了,直接採購盟友的產品不僅降低成本,而且節省時間。

德國在坦克裝甲車輛技術是比較強的,即使是二戰戰敗後也是如此。當時新生的聯邦德國迅速發展起來,主要就是為了對抗隨時可能進攻過來的華約集團,聯邦德國作為北約集團的最前沿,自然需要很好的坦克技術來對抗華約的強大的裝甲力量。

而後來德國人,就造就了先進的120毫米滑膛炮,而該炮性能優秀,而且當時北約依然很重視通用性,再加上美國比較鍾情於這種火炮,因此很多西方國家的主戰坦克使用的都是德國製造的120毫米滑膛炮,或者是購買的德國技術許可證自行生產的。比如日本的90式坦克,韓國的K2主戰坦克,使用的也是德國的120毫米滑膛炮技術。

而除了坦克炮,美國人也在很多別的方面依賴過別國的幫助。比如美國在研製M60坦克的後繼型號時,很想得到德國人的技術,於是提出美德合作研製,於是誕生了最後不了了之的MBT70坦克,而該項目最終破產,當時美國人如願以償的獲得了不少德國技術,對其後來的M1坦克有很大的幫助。

其實這種做法在不少國家都是存在的,尤其是西方國家,比如法國、德國等,其各自都擁有一些比較先進的技術,因此往往是合作開發某種武器,或者是直接進口盟友的技術裝備。比如德國的HK416突擊步槍,性能優秀,連一向特立獨行的法國軍隊都要開始換裝了。而其實研發一款新的同樣優秀的步槍並不難,但是花費更高,不如直接採購盟友來得省時省力。


憤怒的子彈

西方國家的工業自成體系相互配套,他們之間可以互通有無而且不存在制裁的問題。因此他們可以採購彼此的優勢配件來開發自身的裝備,這樣做可以發揮彼此的相對優勢還可以做到互惠互利,這也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

重要的是西方體制相同,市場相通不存在根本上的利害衝突。這個時候美國採購德國的坦克炮就順理成章了,美國不用自己在費心費力再重頭研製。在西方的現代工業體系中美國主導的是高技術產業,歐洲相對注重的是傳統的工業製造,日本的電子工業很有優勢。在這一整套的現代工業體系中絕大多數都是按照市場流通原則進行運轉,只有極少數的核心機密部門不對外開放。美國的F22、B2就是典型的代表,這是看家絕技肯定不能外售。

不過美國也還是為盟友們留有出路的,聯合西方眾多盟友開發的F35就是來填補未來戰機空缺的。不過隨著技術的發展進步以前的非賣品不代表以後也是,後期出售也是有可能的,可就不知道盟友們還感不感興趣。不過由於他們本身基本上屬於一個整體,只要是在體系內萬事都好商量,不會出現對體系外的那種封鎖與制裁。

美國作為整個西方世界的老大他所需要的產品沒有誰會不給面子,因此只要是美國覺得一些部件符合自己裝備的設計需求美國完全可以拿過來使用,而不需要另起爐灶,況且盟友也樂意提供畢竟也是一筆生意。


異域邊緣


七情尾生

美國在冷戰時期,和德國合作過坦克研製mbp70系列,由於美國提出神一樣的研製指標,德國退出合作研製計劃,理由是美國不同意使用萊茵金屬的120炮。利用已有成果搞出豹二,美國同樣也無法完成新坦克研製也是用積累的技術製造了m1。美國當時設計的火炮口徑是150毫米以上,兆瓦級發動機,各種奇葩的新技術,當然最後都沒研製出來。只好使用105炮的m1坦克。正好德國120火炮研製要求之一是可以換裝105火炮。美國在自己超高性能火炮研製無果的情況下,引進了德國火炮技術。


灌木叢裡的蜈蚣

美國買德國的坦克炮。用國人的標準來說。那是關心她愛護她。讓他有工作有飯吃。吃飽了擼起袖子接著幹。用美國的標準來說。我是你哥哥你是我弟弟。哥倆的關係不能斷。哥哥也知道啊。弟弟的坦克比哥哥的好。哥哥把好東西拉走了。給弟弟發了個獎狀。哥倆的關係變得更好了。


羅長生87

我的回答很簡單:美國人都不愛國,因為愛國就要支持國產嘛!即便本國產品再爛也要買,這樣國家才能強大起來啊,自己國家的東西再爛也是養活我們自己的嘛,錢讓別人賺了,本國怎麼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