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中的一二三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本文聊聊我们挚爱的古钱币中的一二三。

一:大秦半两,一统天下

关于秦代半两,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是秦始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钱币中的一二三

字体狂放的秦半两

其实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刘启,整个西汉“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时代,通行的都是半两钱。

钱币中的一二三

汉半两

但是汉代初年与民休息,恢复生产,七十多年的时间使得汉朝财富日积国力强盛,甚至到了征收上来的粮食“至红腐而不可食”、国库里穿钱币用的绳子都烂透了、钱币到处铺洒而花不尽的地步。

面对如此浩大又名目繁多的汉代半两钱,我们该如何辨别秦代半两呢?

首先,从重量上判断。“秦钱重”(汉代吕后语),说的就是秦代半两重量惊人。

五铢钱以后,中华大地通行的货币基本上保持着五铢钱的标准重量,也就是在4克上下。而秦代半两则大部分在7克以上,而且钱体厚重直径大,甚至于有十几克、二十克的惊人数据。与之相比,汉代四铢半两还没有五铢钱重,而八铢半两也远远达不到秦代的重量。

钱币中的一二三

直径约3.2-3.3cm,重约15g

图片源自《天眷堂·古泉百家讲坛》之张宏(笑泉)老师主讲《半两专题》(点击蓝色字可查阅原文)

此外,还可以通过字体分辨。有些半两流通年深日久,直径和重量可能都有缩水,但是文字这一时代符号般的印记却是无论如何蹉跎不掉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半两的文字具有粗犷凶猛的气质,是源于秦文字本身的不规范以及先秦时代大篆笔风的遗存。

钱币中的一二三

重约18g,“半两”两个字较长

图片源自《天眷堂·古泉百家讲坛》之张宏(笑泉)老师主讲《半两专题》(点击蓝色字可查阅原文)

而秦一统天下之后,对六国文字做了统一的规范,而秦篆书本身也走向了成熟。经过李斯、赵高等秦代书法名家的努力,秦文字已然是端庄大气、成熟稳重的一种独具魅力的书法。我们虽然很难见到秦代竹简、刻石上的秦代文字,但是秦半两却将秦代文字的古朴气息带给了我们。与之相比,汉代文字更简洁规范,但因钱体小,舒展空间有限,而略显小家碧玉之气。

钱币中的一二三

汉四铢半两权钱,直径4.2cm,重32g

之所以说秦半两是第一古泉,是因为它创造了诸多第一:

第一种全国通行的规范货币;

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官方铸币;

第一个通行两朝依然沿用的货币。

二:唐宋对钱,比翼双飞

对钱,起源于南唐时代,是指同一种面文的古钱采用两种书体文字风格,钱体直径、铸造材料都较一致或相似。日本泉界则称之为“符合泉”。

钱币中的一二三

钱币中的一二三

主要盛行于两宋时代。大部分北宋钱都可以发现篆书、正书一对的情况,也有一些草书、行书的痕迹。

钱币中的一二三

重和通宝 篆书隶书一对·北宋 天眷堂219-16成交价:RMB 55120

阎福善先生的著述《北宋铜钱》通过版别的对比,为大家直观的展示了北宋铜钱成双成对的魅力。

钱币中的一二三

仅仅北宋一个朝代就有对钱二十五种,而南宋沿袭这种风气。甚至于金代泰和钱也受对钱的影响。

笔者认为,南明时期郑成功铸造的永历通宝篆书折二与行书折二钱应该是对钱延续到明代的产物。

钱币中的一二三

三:三藩钱,其实是四枚

话说明末,连天的烽火坑苦了刚刚即位的崇祯皇帝,加上袁崇焕在辽东作死,说出了五年光复辽东的大话。结果不但没有兑现承诺,崇祯皇帝脑子短路又中了皇太极的套路,自毁长城,辽东防务一度空虚,这就给了一个乱世枭雄大显身手的机会。

钱币中的一二三

吴三桂,祖籍江苏高邮,世居辽东,他的父亲吴襄曾经官拜辽东总兵,也算是在军中有赫赫威望的人。吴三桂本身才华卓越,武艺高强,加上“辽人守辽土,辽土养辽人”的明末辽东边防政策,更给了他立功边廷的机遇。

钱币中的一二三

话说吴三桂曾经也是想当个忠臣孝子的,他给父亲写过一封诀别书,字里行间满是精忠报国的情怀,丝毫不逊于郑成功得知父亲郑芝龙投靠清廷时那种在忠孝两难里选择恩断义绝的悲戚。

可是,这么个“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的角色,到头来还是引清兵入关,自己坐上了平西王的宝座,提着刀去血洗南明朝廷,一个个击败那些曾经同朝为臣的战友。

钱币中的一二三

最后的他,竟然又一次背叛了曾经宁愿背负骂名也要誓死效忠的大清,落得个兵败身死,遗臭万年的下场。

有人说他是汉奸,也有人说他是野心家。吴三桂的千秋功罪,我们且不去评说,倒是他为了反清铸造的三种铜钱反而让今人如醉如痴——利用、昭武、洪化。

利用: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吴三桂为了造反也做了前期的准备。他大量铸造利用通宝,使得吴军得到了财力上的支撑,为八年反清事业奠定了基础。

钱币中的一二三

吴三桂到底是从明朝活过来的人,他铸造的钱币也符合明代五等钱币制度:

利用通宝小平钱,楷书直读光背,直径2.4--2.5厘米,约重3--4克;

折二钱,背面横书二厘字样,直径2.7厘米,约重4--6克;

折五钱,背面五厘字样,分横竖两种书写方式,直径2.9---3厘米,约重6---8克;

折十钱,分为简写一分和大写的壹分,直径4---4.8厘米,约重17--24克,也有横竖两种书写方式。

利用通宝小平钱除光背者,还有记地的云、贵字样。背厘小平钱就是一厘的简写,也属于折银钱范畴。

昭武:

康十七年三月初,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新朝新气象,铜钱也得换一换,于是昭武通宝应运而生。

绝大部分昭武通宝是楷书直读的,其中鱼尾宝、背下工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常见品种。还有部分昭武通宝采用的是篆书字体,这在宋代以后实属罕见。

钱币中的一二三

篆书折十昭武通宝

篆书昭武钱分为小平、折十两种,此泉素来是明代钱币中的一方翘楚。折十钱背有篆书壹分字样,可见昭武通宝虽然没有严格执行五等钱币制度,但是依然沿用折银钱的记值方式。

洪化:

当了不到半年皇帝的吴三桂死了,一代乱世枭雄就此陨落,他的大周王朝也开始日暮途远,江河日下了。但是贼心不死的吴氏部将拥戴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在贵阳继位,改元“洪化”,并铸“洪化通宝”。

钱币中的一二三

洪化通宝背有工户字样,可见吴氏政权俨然将铸钱敛财上升到头等要事。

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延续8年之久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吴氏铸钱也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所谓的三藩钱币,并不仅仅是利用、昭武、洪化三品,包含了所有参与三藩之乱的清初异姓王铸造的钱币。

除了吴三桂,三藩异姓王还有尚可喜和耿精忠。但是尚可喜在战乱初起是坚定地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吴三桂分裂势力,拒绝加入以吴三桂为首的叛军阵营,所以没有自己独立的铸钱。

而耿精忠则为虎作伥,借吴三桂的声名和势力在东南谋求自己的战争红利,与吴三桂遥相呼应,为刚刚稳定不久的清朝带来了不小的危机。福建一直是东南铸钱重地,从洪武通宝背福开始,明清两代一直很重视福建铸钱的管理,耿精忠割据闽地的时候,依靠既有资源铸行了裕民通宝。

钱币中的一二三

裕民钱版式,也基本契合明代以来的五等钱币制度,按照背文又可分为光背、一分、壹钱、浙一钱等。

《大明泉谱》中将三藩钱也归纳在明钱系统之下,可见三藩钱既由明代叛将铸造,又在南明故地通行,举起复明旗帜,符合明钱特征。但到头来也不过是一场匆匆闹剧的见证,让我们知道这些野心家在天下兴亡时究竟是何等的残酷无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