紂王擁有70萬軍隊,為何被周武王的5萬起義軍擊滅?

_Terrific

這裡從純軍事角度分析牧野之戰。

首先,紂王有多少兵力?

《史記》給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數字:七十萬人。

以我的看法,這個數字很有水分。

在紂王之前,通過卜辭所查到的資料,在武丁大帝時代,我們看到一次徵集的軍隊最多也就是一萬人。在當時,一萬人就算得上是一支相當龐大的軍隊。紂王孤注一擲,把能上戰場的人都徵入隊伍,數量可能遠不止一萬人,但也不可能比武丁時代要多出七十倍。再說了,就算臨時徵召七十萬人,哪來那麼多武器配給呢?難不成赤手空拳上陣麼?因此,我猜想紂王所稱的七十萬人,只是虛張聲勢,能有二十萬人就算很了不起了。

其次,周武王的聯軍有多少兵力?

周自身的軍隊,有戰車三百輛,虎賁之士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共計四萬八千人。以《史記》載,參加牧野之戰的聯軍戰車總數量是四千輛,也就是說,其他諸侯提供了三千七百輛戰車。這說明姬發手中的戰車數量不夠,他必須從諸侯那裡調來更多的戰車。

按照後來周的定製,每車應該配置七十五名戰士,四千輛戰車應該有三十萬部隊。不過當時尚未有定製,每車配置多少人,是未知數。我想,周軍作為主力,至少佔聯軍的一半兵力,如果沒佔到這個比例,指揮系統會出現問題。倘若以此來推算,聯軍的數量,大約在八萬人到十萬人之間。

其三,聯軍的優勢在哪?

從數量上來說,諸侯聯軍不及紂王的軍隊,但是武器上佔有絕對優勢,四千輛戰車幾乎是當時所能動用的極限。中國戰車發展的巔峰期是春秋時代,晉文公稱霸之時,也只有戰車七百輛。到了春秋晚期,當時最強大的兩個諸侯:晉國與楚國,所擁有的戰車,也不過是四千輛。

聯軍的優勢,在於使用戰車集群投入戰鬥。這種軍事思想的變革,正是由姜太公來完成的。在《六韜》中,可以看出姜太公對戰車的重視程度:“車者,軍之羽翼也,所以陷堅陣,要強敵,遮北走也。”“十乘敗千人,百乘敗萬人。”在姜太公看來,戰車足以摧毀敵人堅固的陣地,是以少勝多的利器。十輛戰車可以打敗一千名敵人,而百輛戰車可以打敗一萬名敵人。正是憑藉優勢的戰車集群,聯軍在牧野之戰中一舉擊潰商軍,贏得偉大的勝利。


君山話史

紂王,又稱帝辛(帝受),是殷商王朝最後一位君主,後世稱“商紂王。”因後期統治期間過於殘暴,被方國周所滅,紂王在鹿臺自焚。

紂王是一個被後世低估的君主,往往稱他是一個暴君昏君,無惡不作的紂王,此言差矣。殷商王朝的滅亡不在於帝受有多麼昏庸,而是因為殷商王朝東海發生叛亂,紂王將主力部隊派遣東海作戰。導致國內空虛,其他諸侯便有可乘之機。

在牧野之戰中,擁有七十萬的軍隊紂王又因何比小於自己十倍多的周軍所擊敗呢?

第一、司馬遷記載中的牧野之戰雙方的人數是否真實,也是否司馬遷記載有誤!

第二、可能帝辛的七十萬大軍大部分都是奴隸俘虜,或者紂王的軍隊裝備的武器是否劣勢,人數雖多,武器劣勢軍隊都無心作戰。在周武王的人心攻擊下,帝辛的軍隊都臨戰倒戈,攻擊帝辛。



第三、帝辛的後期統治,導致了平民和奴隸的反抗,而周國聯合各個諸侯一舉攻滅殷商。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暴政失天下,昏庸失民心”。


歷史講經

題主所表達戰爭應該是指商周牧野之戰。周滅商戰爭中最重要的兩次戰爭,一是牧野之戰,二是周公東征之戰。其中最致命的是牧野之戰。



一,戰前態勢。"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紂王並未清醒,依舊沉迷酒池肉林,醉生夢死。武王孟津觀兵後,積極備戰。紂王則殺比干,囚箕子,微子出走,自動斷國之柱石。



二,分析一下雙方統帥。商紂王"智足以拒柬,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之聲,以為皆出己之下\

蝸牛篆圈

一、背景介紹

1、牧野之戰前半年左右,商朝的精英部隊都被派去征伐東夷,國內空虛。

2、微子啟在國內政治鬥爭失敗,關鍵時刻,出賣國家和祖宗社稷,叛逃周國,帶去了朝歌空虛的信息,周武王才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堅定的攻打朝歌。

3、牧野之戰發生時,殷軍在對東夷的戰爭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正在班師回國途中。紂王迫於無奈,臨時組織武裝奴隸,抵抗周國的進攻。這是很正面的一個行為,與國共存亡,沒有戰略性撤退,與軍隊匯合後再與周國一較高下。

二、題目表述不準確

1、紂王70萬的軍隊,只是臨時武裝的奴隸,並非真正的軍隊,70萬也只是號稱或者是後人編排的,故意突出實力的懸殊,以證明王朝的更迭是天意。以當時商朝的經濟和實力,朝歌及周邊不可能有70萬的武裝力量或奴隸。

2、周國的軍隊不是5萬的起義軍。準確表述是:戰車三百輛,勇士三千人,披甲戰士四萬五千人,這還只是精銳部隊的介紹哦。這支軍隊不是起義軍,而是正規的諸侯國軍隊,是專業的士兵。

三、戰爭分析

1、戰場選擇:朝歌城外的牧野,平原地區,適合騎兵及戰車作戰。

2、雙方軍力對比

(1)商軍:步兵,數量多,但非專業士兵,臨時武裝起來的奴隸。

(2)周軍:戰車三百多輛,勇士三千多人,披甲戰士4.5萬,還有其他士兵。

總結:周朝是有計劃的攻打,商朝是臨時組織的防禦,一方是臨時武裝的奴隸,一方是裝備現金的精銳武裝部隊,殷商的失敗是必然的了。


師說歷史

牧野之戰發生在公元前11世紀!

首先,紂王70萬軍隊這個數字肯定是經過誇大的。當時為了在勤王大軍到來前攻入朝歌。周軍採取了閃電戰的方式。周武王沒等西部諸侯到齊就率領本部人馬渡過孟津前往朝歌。而孟津離牧野才200多里,幾天就殺到了。

所以,紂王是沒有時間徵集一支70萬人部隊進行抵抗的,即便這支軍隊以奴隸為主。

但是,就算紂王有一支70萬人的軍隊也難以取勝。因為這次殺來的周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之一。


周軍一共有4.8萬多人,和亞歷山大東征的軍隊人數差不多。這支軍隊由三大兵種組成:虎賁軍、戰車軍和帶甲步兵。

虎賁軍

顧名思義,就是像猛虎一樣強悍的軍人。這是周軍精銳,說他們一個打十個不為過。3000人統一行動,攻入敵陣簡直如虎入羊群一樣。

戰車兵

戰車不多一共300輛,但是其中大多數為重裝戰車,突入敵陣、追殺敵軍少不了這一兵種。

帶甲步兵

一共4.5萬人,他們身披鎧甲,手持長槍大戟,作戰時排成類似馬其頓的方陣,行進時如排山倒海勢不可當!


紂王的軍隊

因為主力遠征,國內兵員不足,紂王只能武裝起奴隸前來應戰,這些人裝備簡陋,缺少訓練,士氣低落,很可能由於長期營養不良而搖搖欲墜,是一群烏合之眾。這樣的軍人看到周朝雄壯的軍威哪還有應戰的勇氣!

所以,當週軍排著方陣,踩著整齊的步伐殺過來的時候,這些奴隸兵紛紛倒戈也就不稀奇了。


歷史風暴

人心所向

得民心者即得天下,不管是打天下還是治天下,都需要修養道德,施行仁政。如果統治者無德不仁,作威作福,人民即使嘴上不說,心中也會不悅。即便你擁兵百萬,最終也會倒戈相向


而我們再看我們這位商朝的紂王,他的殘暴在歷史上是數一數二的,用四個字來形容就是:喪心病狂,再來四個:令人髮指

反觀西伯侯姬昌(就是周文王),廣施仁德,於是天下諸侯紛紛都背叛紂王而歸附了西伯侯。 西伯侯去世後,其子姬發(周武王)受姜子牙輔佐,又得到眾多諸侯擁護,繼承父親遺志討伐紂王。

武王伐紂,人心所向,天下諸侯齊相聚。於牧野誓師,討伐紂王

紂王聽說姬發率天下諸侯起義,急忙發兵七十萬抵抗不足五萬的起義軍。可是紂王的軍隊雖然人多,但士兵們卻並不願意為紂王賣命,士兵紛紛背叛紂王倒戈相向,掉頭攻擊,給武王做先導。

紂王敗逃,逃回城中,登上鹿臺,自焚而死。


左將軍

這是上古時代的戰爭,也是先賢為了生存而進行的抗爭。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分析一下週商因何一戰。



周部落為黃帝之後,因蠻夷之亂,遷往岐山,“居岐之陽,開始剪商”,可見周在初期便有滅上之心。周越來越強,逐漸被商忌憚,殺其首領,周商矛盾加劇。

姬昌上位後,不足抗商,就表面兄弟,臣服於商,但四處征戰,將周邊小國收服的七七八八,三分天下週有其二。此時周有一戰之力。後姬發繼位,誓師伐紂。商與周聯軍交戰於牧野,週一戰而平之,紂王自殺,天下歸周。


當時商軍隊約七十萬人,而周不過五萬左右,加上其他聯軍,估摸也不會超過十萬,規模如此懸殊,簡直可以大聲說出來,飛龍騎臉怎麼輸?然而,商人軍隊雖多,但卻以奴隸,囚犯為主。我們都知道上古三朝是奴隸制,奴隸基本上等同於幹活的畜牲畜,由他們組成的軍隊,戰鬥力可想而知。

果不其然,商人紛紛倒戈,此時商人雖有主力軍數十萬,但遠征東夷無法趕回,周聯軍得以長驅直入,商朝於是滅亡。

我是方山中人,喜歡的小夥伴一定要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


方山中人

商朝主力軍隊都在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朝歌方位空虛,周朝卑鄙不宣而戰,70萬是臨時湊出來的奴隸,連基本裝備都沒有。根據青銅器銘文記載商紂王其實是明君,不過被不斷抹黑。成王敗寇而已。周朝皇室,總不能說商紂王很好,很好,你搶人家江山,豈不是名不正言不順。看看各種史書,很有意思,離商朝越遠,紂王的罪名越多。周朝給紂王的罪名是暴虐喜戰。簡單是就是莫須有,把紂王抵禦外族的戰爭抹黑為他好大喜功,好戰爭。連周朝人都不好意思給他安其他罪名,可見紂王的為君如何?到了秦漢,他就有了殘忍好殺的罪名,然後,歷朝都在順著儒家的思想不斷抹黑。晉時,出現了酒池肉林,應該是晉朝士大夫的奢靡生活給了人啟發。好像到了唐朝才有了妲己出現,估計是抹黑的人受到了楊玉環事件的啟發吧!比干剖心什麼的好像是演義小說才出現。所以,我們看到的史書不一定是真相。


lipengchao1

?????

事實是,商軍主力當時正在東方征討,朝歌附近沒有正規的大建制兵團,所以紂王命令修築陵墓的奴隸臨時組成軍隊,大戰之後紂王警備隊及少數正規軍傷亡殆盡,奴隸紛紛倒戈,商軍因此崩潰。


張勇達州

水分太大了,當時的商軍戰車300輛,而商軍基本是依據戰車來作戰的,怎麼可能有七十萬,有也是拉拉隊!武王的五萬估計也是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