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主牟默林:瞅準時機一招迅速聚攏土地4萬畝 比劉文彩還多

牟氏莊園,坐落於煙臺市棲霞城北古鎮都村 ,系大地主牟墨林及其後裔所建的住宅,是目前國內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地主莊園之一。 牟氏家族中名聲最大的當屬牟二黑子了

。牟二黑子既是古鎮都牟氏地主的主要創業人牟墨林的綽號,又是其後這個封建地主家族的代稱。

大地主牟默林:瞅準時機一招迅速聚攏土地4萬畝 比劉文彩還多

牟墨林的父親牟淳經常販運糧食,囤積居奇,於災荒年糶糧置地。終其一生,牟氏佔有土地1000餘畝。牟墨林精於謀略,善於經營,他一生兼併土地4萬餘畝,山嵐面積也不下4萬畝,遠遠超過其先輩。

1836年(道光十六年),棲霞“歲大歉,人相食”,饑民紛紛到古鎮都牟氏門前借糧。他立下規矩:糧食只換不借! 饑民只得忍痛用地換糧, “踵門者趾連而肩摩也”。待存糧換完,他又從東北販回一船高粱,以1鬥高粱換1畝地,後又降至幾升高粱換1畝地,饑民迫於生計,仍接連不斷地登門換地。1837年,他在劉家村一帶用兩囤高粱換地67公頃,用此手段吞併周圍18個村子的農民土地, 致使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 淪為牟家的佃戶。至臨終前他已擁有土地達3000多公頃。

大地主牟默林:瞅準時機一招迅速聚攏土地4萬畝 比劉文彩還多

關於到東北販賣糧食的過程足見其作為一名地主的精明和膽識。他人販糧為了減少風險,都是運到登州海港,批發出去了。沒有陸運這段麻煩。而牟墨林的承諾是,必須把糧食運到棲霞。從登州到棲霞150裡山路,饑民遍地,土匪時出,又這麼運!又是老先生想出了聲東擊西的辦法,將運糧騾隊,分成兩路馱著柴草,開進了登州海港,傍晚裝上糧食,回來時集中走正路,由於騾隊龐大,趕牲口的人都健壯,小股土匪不敢妄動,一個晚上便到達棲霞境內。

大地主牟默林:瞅準時機一招迅速聚攏土地4萬畝 比劉文彩還多

路上,只遇到小量饑民,隨遇隨施捨,基本沒有麻煩。那時的糧食已達到論粒賣的程度了,而他卻開出一斗糧換一畝地的高價,造成饑民紛紛爭著來換活命糧。由於糧少人多,換糧人怕自己換不到糧食,出現了自相鬥打。為了平衡關係,讓每個饑民都得到糧食,最後不得不將地價由一斗到半鬥,最後壓倒一升糧。即是一升糧食也救出了大量準備吃孩子的饑民,救活了多少孩子。所以,饑民們將自己的土地換出去了,還稱牟墨林為活菩薩。

大地主牟默林:瞅準時機一招迅速聚攏土地4萬畝 比劉文彩還多

牟氏地主還通過放債、僱工、無償勞役等手段剝削農民。《棲霞縣誌》記載:北七里莊林松梅,在災荒年託人做保借了牟家400吊錢,僅兩年時間,就連本帶利滾到了3940吊,被迫將家中8畝地、5間房和1頭牛全部用以還債,仍未償清。兼併土地一直為牟氏地主所堅持。為了搶佔好地,或使自家土地連成片,有時強買農民的土地。殘酷的壓迫和經濟剝削,使牟氏地主聚斂了大量財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