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優勢構建農業體系 用產業支撐推動鄉村振興

總書記的期許

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要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抓手,加強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夯實糧食安全基礎,延伸農業產業鏈,著力發展高附加值、高品質農產品,提高農業綜合素質、效益、競爭力。要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把現代特色農業這篇文章做好。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紮實推進現代特色農業建設”的新思想、新部署、新要求。

如果現代特色農業是一棟大廈,那麼“三大體系”就是支撐大廈的3根支柱。努力實現總書記提出的“把現代特色農業這篇文章做好”的殷切期望,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為構建“三大體系”提供強大動力。

一年來,我市緊緊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從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經營結構、動能結構整體謀劃,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三大體系”為抓手,繼續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擴面提質,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延伸農業產業鏈,加快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激活農村生產要素,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把現代特色農業這篇文章做好,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抓手,我市將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及市委、市政府重要決策部署,圍繞一產顯特色的思路,調結構,強產業,抓改革,謀融合,促脫貧,保增收,實現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穩健發展的目標,為全市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做強現代特色農業 探索鄉村振興新路

“隨著縣裡蔬菜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加上‘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的普及,對蔬菜育苗的需求擴大,我們的蔬菜苗基本不愁銷路。”今年春耕,橫縣利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聯春算了一筆增收賬,僅合作社育苗基地培育的良種蔬菜苗就可輻射帶動農產品增產260萬公斤、種植戶增收650萬元。

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我市在“紮實推進現代特色農業建設”方面下功夫,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延伸農業產業鏈,加快發展現代特色農業,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抓手,把現代特色農業這篇文章做好,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優化產業結構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以特色優勢構建農業體系 用產業支撐推動鄉村振興

加快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必然選擇。一年來,南寧農業堅持在特色和質量上做文章,以創建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示範村為抓手,優化產業結構,走上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的轉型之路。

農業產業化發展是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一年來,我市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實施“10+3”特色農業產業提升行動,打造和提升了一批特色優勢明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的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加快打造集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範、服務等為一體的產業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效實現農民增收。

2017年,我市創建區市縣鄉四級示範區169個,新增廣西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8個,橫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入選創建第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西鄉塘區“美麗南方”休閒農業(核心)示範區入選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項目。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515元,同比增長9.8%,農村居民收入連續多年保持穩定增長的勢頭。

強化技術支撐 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以特色優勢構建農業體系 用產業支撐推動鄉村振興

隆安縣香蕉連片種植。何宏生 攝

適應農產品消費升級需要,應對國際農產品競爭壓力,必須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一年來,南寧強化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撐水平,著力發展高附加值、高品質農產品,提高農業綜合素質、效益、競爭力。

烈日當空,隆安縣那桐鎮那門村的5000畝火龍果生機勃勃,甚是壯觀。在廣西龍穗農業有限公司的火龍果基地,一排排黑色細管均勻地鋪設在火龍果架下,這種新型水肥一體化技術已在我市農村推廣應用,這意味著我市農業科技含量正逐年提高。

俗話說,有收無收在於水,收多收少在於肥。“水肥一體化技術源自以色列,廣西在2000年前後引進,最初主要應用於示範性的大棚作物,後逐步被規模化經營的水果、蔬菜生產企業、大戶應用,現在我市不少農業示範區都已實現灌溉、施肥自動化。”南寧市土肥站站長黃武傑介紹,目前南寧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面積超過51萬畝。其中,香蕉面積所佔比例最大,其次是蔬菜和柑橘類。

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農產品產量乃至產品附加值,在我市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中並不鮮見。

據瞭解,2017年,我市共引進水稻、玉米、蔬菜等農作物新品種140多個,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0.25%,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3.3%,兩項指標排名全區第一,甘蔗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2.7%,排名全區第二。

引入“互聯網+” 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以特色優勢構建農業體系 用產業支撐推動鄉村振興

在橫縣,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觸網”,這給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工作加足馬力。

在“互聯網+”農業的浪潮中,我市在幫農產品找個好買家的同時,也加大打造農產品特色品牌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確保農產品“貨真價實”賣得高價。

2017年,我市新認證“三品一標”產品22個,全市有效期內“三品一標”產品143個,農產品平均合格率穩定保持在98%以上。近期,南寧市還實施了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和南寧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紅黑名單”制度。其中,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建立以食用農產品質量合格為核心內容的產地準出管理與市場準入管理銜接機制,可實現食用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程質量安全可追溯。農產品質量安全“紅黑名單”制度,定期向社會發布農產品生產單位及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單位的日常監督檢查情況及質量安全監測結果,被列入“黑名單”的失信企業將受聯合懲戒。

我市農產品品牌建設也有新成果,橫縣茉莉花茶被授予首屆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中國優秀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稱號,南寧香蕉獲得“2017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稱號,“上林八角”“上林大米”獲頒國家地理標誌商標,5個農產品進入2017年度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我市將繼續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探索鄉村振興的新路。今年,我市將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抓手,深入實施新一階段現代特色農業產業“10+3”提升行動。實施品牌提升行動,持續打好生態牌、綠色牌、富硒牌,加大“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力度,打造一批“邕系”農產品知名品牌,樹立我市農業品牌。同時,實施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建設增點擴面提質升級三年行動計劃,結合縣區實際重點發展一批特色鮮明、產業融合度高、效益突出的示範區,爭創更多自治區級、國家級示範區。

“農旅融合”打造現代農業新樣本

以特色優勢構建農業體系 用產業支撐推動鄉村振興

馬山縣三甲屯農旅融合煥發新活力。 宋延康 攝

美麗南方是廣西唯一一個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項目,是“中國最美休閒鄉村”,榮獲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稱號,是讓無數文人墨客魂牽夢縈的遠方。這裡見證了過去的歷史,展現了宜居的生態,打造了現代農業的新樣本。

振興,得益於近年來美麗南方在農旅之間的深度融合。這種融合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面貌,還給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以諸多啟示。

蛻變轉型 現代農業風生水起

看著一個個果蔬大棚逐漸崛起,廣西胤龍生態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桂漳喜上眉梢,作為最早進駐美麗南方的企業之一,他早就嚐到了現代農業發展的甜頭。生態百果園裡,四季水果香甜誘人;蔬菜園內,時令蔬菜可供採摘分享;馬術場裡,蒙古高頭大馬肆意馳騁,令遊客回味無窮。

在陳桂漳看來,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不能停留在農業產量的變化和種植結構的調整上,要注重層次的提升和形態的調整。“為了讓遊客想來玩,玩得好,留得住,我們在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時,不斷挖掘其中內涵,將現代農業和遊客體驗融合在一起進行深度開發。”

今天的美麗南方,“面朝黃土背朝天”“一畝地兩頭牛”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已轉變為一種觀賞和體驗的形式。近年來,西鄉塘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傳統產業不斷升級,先後引進了15家休閒農業、旅遊企業入駐美麗南方,為遊客提供“吃、住、行、遊、樂、購”一條龍服務,以“村中有產、產中有村、產村融合、農旅合一”的產業發展模式,打造集休閒農業、旅遊觀光、新農村建設及農業科技示範等功能於一體的休閒農業示範區。

農旅融合 休閒農業錦上添花

以特色優勢構建農業體系 用產業支撐推動鄉村振興

美麗南方忠良村核心景區風光秀麗。 宋延康 攝

自2016年進駐美麗南方以來,青瓦房就成了鄉村旅遊的“香餑餑”。青瓦房古村落景區總經理李藝介紹,原來的舊村雖荒廢已久,但村落結構保存完整,有天然的竹林和水塘,還有富有歷史韻味的老房子,具備了發展生態旅遊的條件。今年春節期間,青瓦房二期園區建設項目對外開放,景區的內容越來越豐富。

“農業與休閒觀光旅遊的融合,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徑。”西鄉塘區商旅局局長陳志鋒介紹,近年來美麗南方在這條路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美麗南方的休閒觀光農業旅遊路徑,以文化為媒發展現代農業,增加特色農業資源,而後利用農業資源,延伸出休閒觀光旅遊產業。如今,美麗南方這塊金字招牌吸引著社會資本不斷湧入,盤活了農村土地,助推農民增收。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至今,美麗南方共接待遊客44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6億元。美麗南方通過大力招商引資,業態日益豐富,目前有入駐企業6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2個、家庭農場4個,建成胤龍百果園、無為谷葡萄園、農園樂生態果蔬園等特色農業主題園區,建有水上運動基地、卡丁車運動基地、和美航空飛行基地和廣西環保教育基地等休閒主題園區,以及土改文化展示館、知青文化博物館、農耕展示館等文化館區。

綠色種植 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陽春踏青時,美麗南方八桂絲源桑果園內,紅得發紫的桑果令人垂涎。目前,園區內桑果有50多畝,含蠶桑科普、桑果採摘、蠶桑體驗、蠶桑文化展示、蠶絲被製作工藝展示、蠶繭工藝製作等項目。

“為了發展蠶桑產業,我們推出市民體驗活動,展示深加工產品,如桑果汁、桑葉餅乾等。”園區負責人盤菊蓮表示,將藉助蠶桑產業優勢,打造蠶桑文化科普基地,為西鄉塘區產業轉型升級貢獻力量。

種植桑果,農業產值比傳統農業增長了數倍,結合鄉村遊的優勢,更是獲得了比農業產業本身更高的收益。“農旅融合,不僅增加了旅遊收入,還提高了農產品的價格。”陳志鋒說。

近年來,美麗南方大力發展特色休閒農業,陸續建成萬年紅、紅木棉、蘆仙山、寶椹園、頤生園等以蠶桑種養殖為主的休閒農業園區,總面積220多畝,年產桑果超20萬公斤,且桑果品種豐富、口感色澤好。此外,還有蠶桑養殖及蠶絲產品銷售,桑果飲料及桑果酒釀造,以及各種蠶桑手工藝品。

農旅融合,還有效地促進了當地農民增收。陳志鋒說,進入農旅融合項目區的農民,可以從3個方面實現增收,一是土地流轉租金增收;二是在園區內務工增收;三是種植的農產品價格提升增收。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給我們指明瞭今後發展的方向。”西鄉塘區石埠街道黨工委書記盧作政說,要藉助鄉村旅遊發展勢頭,把美麗南方的美景推廣出去,讓村民們的腰包鼓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