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判斷一箇中醫大夫有沒有水平?

broz

中醫大夫有沒有水平,只有一個標準:看療效!

你問:我第一次找他看病,我怎麼知道有不有療效?那就看口碑嘍!

——上面說的都是廢話,下面說的才是正題。

我家鄉有一個六十歲的“老中醫”,他的來頭可不小。他父親一代就是中醫世家,他自己可是耳濡目染長大的。父親死後,他子承父業,搖身一變成了中醫。可是這個人近來生意越來越不好了,原因是他沒有執業資格證書。為什麼沒有證書?因為他基本不認識字,沒法考。

但別悲觀,判斷一箇中醫大夫仍然有跡可尋的。你第一次找他看病,你剛說自己便秘,他就告訴你脾虛,這不是好中醫;你剛說自己是高血壓,他馬上就開一包降壓片給你,這同樣不是好中醫。

一個厲害的中醫看病往往有點慢,也往往不會急於下結論。望聞問切四診完畢,搞不好他還會聊一會兒關於你的起居飲食,最後才慢吞吞地開處方。

當然藥量不會太多,三五劑,七八劑是常態(若是一次開二三十劑你要小心了);價格通常也不太貴,四五十,兩幾百是常態,若是一兩千塊,他一定要猶豫。怕病人花了錢不見效,砸了自己招牌。

好中醫一定是文化人,這毋庸置疑。你看他案頭上書都見不到幾本,就要多個心眼了。

好中醫很牛,開處方時甚至會寫病因病機,極具邏輯性。不會信手一寫:某某腎虛,特處方如下云云,浮皮潦草,蜻蜓點水。他至少會寫:某某腎精虧虛,木不涵養,肝陽上亢,頭眩難安,夫陽不潛則上不寧,陰不滋則水不榮……云云,你看不懂也沒關係,他寫下來自我欣賞的。但起碼他胸有成見,按著自己的一套治病的。最怕他說:哦,你頭暈啊,我開點治頭暈的藥給你,八十八塊!那邊抓藥!


雪夜彎弓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說的不對可能得罪人:一是看方子大小,好的中醫方子不會太大,一般十味左右,還有很多三到七味藥的方子。好中醫就像狙擊手,瞄的準,用藥也精準。不會是對症加藥,也不會出現病越“複雜”,方子越大。因為再複雜的病,再多的證狀可能病機只有一個,抓住病機,不管多“複雜”的病,方子也不會複雜。複雜的大方子要麼是要效益,要麼是根本沒有搞清“敵人”是誰,拿起機關槍不惜子彈亂掃射吧!或許有一槍打中了呢?殊不知,亂掃射也可能傷到“自己人”!

二是看方子的付數,好的中醫開方不會動則一個月的藥或十幾付藥。一般都會5-7付藥,而對外感病一般就是一付藥的自信,多則不會超過三付。“效不更方”或是“效必更方”需要醫者及時把握。如果方有效,雖有好轉,但基本狀態未變,那麼“效不更方”仍然需要醫生確認的;如果好轉了,某些狀態變了,那就需要“效必更方”;如果藥後無效,是藥力不到?還是辨證錯誤?依然需要確認。所以好的中醫不會開民國張錫純所抨擊的“果子藥”,吃了不好,也不壞,就是錢貴。

三是看脈診,好的中醫脈診會很細,寸關尺,浮中沉細探尋,左右手都是需要細看的。不會伸手隨便搭一隻手,幾秒鐘就罷,脈貴察“獨”,沒有左右手,寸關尺,浮沉對比,哪可能看出“獨”?“獨”是病人本身左右,上下,浮沉對比,才能發現,而不是像西醫指標那樣看評均值(每個人體質不同,脈象可能不同,但是即便和其他正常人脈象不同,也不一定是病,只要脈象平和就可以,所以脈是和自己比,不是和別人比)。搭手即止的醫生,如果不是“神醫”,就是裝模作樣。

四是看問診,好的中醫有耐心,問診很細,即便你認為與主訴毫無意義的他都會問,善於捕捉蛛絲馬跡,更不會僅根據你自己說的主證或是病名就提筆處方。(經方派可能有例外)。

五、看處方程序,好的中醫會有詳細的四診程序,不會僅憑西醫化驗指標或西醫診斷的病名處方,西醫指標僅能作為輔助參考。

六、好的中醫會告訴你服藥可能的好轉或臨時藥物反應,預期達到的效果,週期等等。

當然最重要的是療效,療效要快而且穩定,病人體質提升而病癒(而不是僅僅症狀消失),而且病人不再容易反覆。一個易感病人治好了,要在一年內極少再感,而不是僅本次感冒症狀消失;一個哮喘病人治好了,要在三五年內基本不再發;一個便秘病人不是以通便為癒,而是不再便秘。


閒雲野鶴158088349

什麼是好中醫?辨別如下:

二. 1.好中醫不應上來就問病人;

2. 應該用中醫的望診後再摸脈;

3. 且要做到一支手“三部九候”(即:寸關尺/輕取中取深取/反覆三次,稱為: 三部九候);

4. 然後看舌苔;

6.醫生要問病人生活起居情況,從此找出發病原因,糾正不良生活習慣,以達到根治目的。

三. 好中醫初診開方一般一方三劑,俗稱:趟路,三劑後病人症狀減輕或脈象有所改變,這就是對症了; 一般單一病變體質用幾味或十幾味草藥,若綜合病變體質就得十幾味以上;若大於二十幾味的方子,這個醫生不是庸醫就是坑醫。

四. 好中醫診病時一定要書寫病歷,將脈象脈象舌象病機病因記錄下來,以備下次複診而用,因為有些病人常出現“有脈無症”的情況,病歷可以對照上次的脈象舌象情況,斷定服藥後是否對路了。好的老中醫由於病人多,不書寫病歷者另議。


厚朴參杞

我所接觸和交往過的都是以前鄉村郎中,望聞問切,能分陰陽虛實辨寒熱,用藥以簡便效廉為主,一味,三五味,七八味三付,見識有限所以真不知道該如何判斷(中醫大夫)的水平,應該是口碑比名頭要實在一點,小處方三五付比較現實一點,不聽廣告不信介紹,應該只信療效,,,,僅為個人淺識不喜勿噴,



探索三界1

能治大病,難病,懂氣血,自己全身經絡全通,三甲治不了的他三天就把病氣去掉百分之七十的。治病不只是草根樹皮之類的,風能治,水能治,太陽能治,把病人的正能量(自愈能力)調動起來一切病都不是病。大商不像商,大醫不像醫,真理在少數人手裡,真正的治病大家都是從眾光之父上帝那降下來的。


韓平燦

我一般是看歲數,一個好的中醫是需要時間鍛造的,年輕的除了中醫世家的傳人之外基本都難有什麼高技術,然後儘量找專家,專家總會比江湖郎中好一些,能到專家教授的位置總還是有幾分本事的,中醫看病主要講求望聞問切。看他這幾步又沒有認真辯證,一般有幾分本事切脈會特別認真時間會長一些,有一些所謂的中醫只不過是為了裝模樣,還是見你開始給你開藥甚至是開一大包中成藥,一般來說中醫要想技術水平高必然是有道德的人,否則難掌握真正岐黃之術。人的身體還是靠平時自己珍惜,一旦生病就要找準生病的原因。然後調整生活習慣解決致病之源才是根本,然後尋找好的醫生用藥物幫助你自己的身體自愈。現代很多人生病後把所有問題都扔給醫生,其實是錯誤。真正醫生就是自己,醫生藥物只是輔助你,更何況藥只是醫不死病。


正心止妄

看療效唄

一個患者,三副湯藥看是否症狀有所緩解,3副若沒有一點緩解,請換個醫生。

一個患者,一次針灸推拿後症狀是否有所緩解,若沒有緩解請換個醫生

我覺得最搞笑的是相信那些所謂的老中醫,目前中醫有一些60歲才開始學中醫的,因為年紀大患者就相信他;還有一些人打著招牌根本不會看病。

真正厲害的中醫是35歲之前就在一定範圍有所名氣,然後越老越厲害。而不是年輕時啥也不是,年紀大就厲害。。。

看中醫,年齡等一切因素都沒有啥用,就看療效就行。


貓咪抱著尾巴睡的好安詳

怎樣判斷一箇中醫大夫有沒有水平?

這個問題有點不好說,一個好的中醫按道理上說是臨床理論和臨床技術以及中醫所開的方子,大體上從這幾個方面就能基本判斷一箇中醫的醫術水平。

咱們先說說臨床理論,臨床理論和書本上學來的理論可不一樣,我們說的臨床理論也就是臨床經驗,是從臨床實際治病病例中得來的,是很寶貴的。當然理論這種東西一般水平高的中醫是不拿出來炫耀的,但從一箇中醫的隻言片語也是能夠窺到的,還有就是往往這些水平高的中醫也是有口碑的。

咱們在說說臨床經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診病過程,和診病手法是否嫻熟。當一個好的中醫大夫給人診病時,如病人蹬門,醫生要了解病人什麼症狀,比如頭疼呀,腹痛呀什麼的表像症狀醫生是要仔細認真去聽病人訴述哪裡不舒服來加以判斷,中醫四診,望、聞、問三診,一定要到位,然後就是給病人把脈,醫生通過望聞問了解的差不多了,就診患者也休息的差不多了,正好把脈。醫生把脈時,一般是讓胳膊放至基本和心臟位置齊平,把左右手。這時醫生已經基本能夠斷定這個患者是什麼病,心裡已經有了一個譜,就會根據患者的情況施以手法或開出藥方。當然如果懂點西醫診的還會加以西醫診來應證,西醫基本診斷,視、觸、扣、聽四診。當然中西醫的基本診病都也差不多,只不過西醫診的聽是用聽診器來聽的,和中醫有點不一樣。這些也都無所謂,西醫診只不過是用來輔助應證的。完了就是中醫施予患者的手法,如針灸、刮、拔、砭等等的各種手段是否純熟。

最後說一下就是中醫大夫開出的方子,我這裡要說的是不知道懂中醫的朋友們發現一個問題沒有,有的中醫,你去看他的藥櫃就知道這個中醫大夫是主治什麼病或也就知道這個中醫大夫是一個什麼樣的水平。因為有的中醫藥櫃子裡的草藥它不全。草藥不全,你想想它能不能治得了病,或者是有沒有替代草藥。還有就是草藥用藥的劑量克數,以及囑咐煎藥的注意事項和煎藥的過程中下藥的先後。從這些基本的簡單的事情就可以看出一箇中醫大夫的水平了。當然本身所問的這個問題對中醫大夫就持懷疑態度,一般是不提倡無故考人家中醫大夫的水平,也是一種忌諱。說的簡單點就是既然治病就得信任。如果不懂中醫想知道人家水平怎麼樣,那就是從診病和醫生囑咐上可以看出來的。


夏有涼風61

第一,診療是否號脈。

一箇中醫醫生望聞問切是基本技能,不需要患者訴說病情通過中醫號脈就可以說的八九不離十。

第二,診療過程中是否講清疾病引發的病因病機。比如陰陽辯證,氣血津液辯證,八綱五行辯證。如果所言都是血壓高 血脂高 糖尿病等中醫水平自然很差。

第三開中藥方劑是否遵循君臣佐使開藥,診療方案是否靈活多變。

中醫診療特色即是辨證論治專病專方,汗吐下和清溫消補,八法。

靈活應用針,灸,湯,丸,散,膏,丹,各有不同。什麼人來都給喝湯藥,顯然水平很差。

這樣的醫生給您看病才靠譜你說呢?


粉紅恩熙

這個問題問的好,我舉個例子,拿射擊來比,衡量一個射手的高低有個標準,就是看他用了多少子彈打了多遠的目標,心裡沒把握的射手喜歡用機槍掃射,因為其面積大,打出一百發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可以,而阻擊手不同,他得一發命中。知道中醫怎麼見高低了嗎?看藥方就可以,愚蠢的醫生往往用藥味數繁多,他們以為盲掃面積大,可恰巧相反,在中藥裡藥物的相互反應互相抵消了各自的藥效,最有效的組方往往是兩三味藥,我們叫做“角”方和“對”方,可能靈活開除此方的人少之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