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历史大事记——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

辽阳历史大事记——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

隋代,近辽宁全境为高丽所占领。隋廷为解除高丽的不断侵扰,并能把辽东纳入自己的直接统治之下,数次兴师征战高丽。隋炀帝时,征高丽的战事更为频繁。规模较大的征伐高丽之战就有三次。

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隋炀帝首次发起东征。是年三月,隋炀帝亲征大军,在辽水(今辽河)击败高丽守军后,乘胜攻进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同时又派出水陆两路大军奔袭平壤,结果水陆两军双双战败,并迅速溃退。30万大军待退到辽东城下时,所剩人马不及出发时的十分之一。隋炀帝只好率领残兵剩卒撤回洛阳。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正月,再次发起征伐高丽之战。这一次隋炀帝率领大军渡过辽水包围辽东城之后,隋军不分昼夜连续攻城,轮流用飞楼、云梯、地道等各种手段,从四面同时向辽东城发起冲击。而高丽军则凭借城高势险的优势,奋力防守。眼看城内高丽守军逐渐不支,岌岌可危,就在这关键时刻,洛阳告急的消息传到前线,隋炀帝听后甚为恐惧,深怕京都洛阳被叛军攻陷,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只得放弃攻城,丢弃全部军用物资,慌忙连夜撤兵。高丽军则乘胜追击,隋军损失十分惨重。这样,隋军功亏一篑,胜利付诸东流。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隋炀帝在镇压了叛乱之后,发动了第三次征战高丽之战。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在毕奢城(今大连金州)大败高丽军,并乘胜向平壤进发。但是隋由于连续三年的征战,实力消耗过大,高丽国内也早已困苦不堪,无力再战下去。高丽国王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投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杨广见已挽回两败之辱,遂班师还朝,最终以议和的方式结束了这场战争。

辽阳历史大事记——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

中国经过300年的大分裂以后,北朝的农业比南朝发达,经济基础也较稳固,公元581年出身于北朝西魏、北周官僚贵族,官至北周柱国大将军、封隋国公的杨坚,在周宣帝死后,周静帝年幼,国内动乱之机,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公元589年,杨坚又挥军南渡长江,灭亡了南朝的陈,使分裂了几百年的中国,重新统一于隋王朝。

经长期遭受分裂和战乱取得统一的隋王朝,经济凋敝,国力虚弱,人民渴望和平安定和恢复生产。隋文帝杨坚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在位期间生活简朴,对贪官污吏的刑罚很严,并从富国强兵入手,采取一系列整顿和改革措施,以增强国力和军力。在政治上,改革官制,确立三省制,罢郡为州,简化地方行政机构,规定各级官吏均由朝廷任免,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以才选人。在经济上,颁布均田和租调新令,减轻赋税徭役,整顿户籍,扩大垦田面积,兴修水利,储粮备战备荒。在军事上,进一步深化始于北魏、北周以来的军事改革,确立府兵制,把军事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重视武备,训练出了一支较有战斗力的军队。同时,在对敌战略上采取政治上离间、分化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针。

由于隋文帝励精图治,隋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日益强盛,终于使秦汉以来的我国疆域又逐步得到了恢复。为了加强南北交通,隋王朝于公元608年先后征发民工200多万人,开凿出一条贯通中原南北的大运河。这条举世罕见的人工运河,全长4000多公里,以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通到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流域。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军队作战的机动和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起了重要大作用。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隋朝以前称夷州,隋改称琉球,我国高山族人民很早就在这里开发、生息,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曾在公元230年派遣卫温和诸葛直二将军领兵1万人航海到台湾。公元607至608年,隋朝也两次派朱宽到琉球(即台湾)。610年又派陈棱、张镇周率兵万余人,从义安(今广东潮安)泛海到琉球驻扎,以加强台湾的军事防务。

但是,炀帝杨广篡夺皇位后却倒行逆施,荒淫无度。对内残酷剥削和实行野蛮统治,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三次兵败高丽,进一步加重了劳动人民的灾难。隋文帝时代人民积累起来的财富,在他手中被挥霍殆尽。最后,把一个统一了仅28年的中国又变成了四分五裂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